分享

古诗词中的守岁习俗

 老刘tdrhg 2016-07-08

古诗词中的守岁习俗

 

 

    农历腊月的最后一个夜晚,民间称“除夕”,亦称“除夜”、“除日”、“岁除”等。此夜,人们往往“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对“守岁”这一习俗进行过描绘,为后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除夕守岁的习俗始于南北朝时期。较早描述这一习俗的诗是南朝梁诗人徐君倩的《共内人夜坐守岁》:“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挑喜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鬟钗重,为待晓光来。”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1400多年前人们夜间欢乐畅饮和伴烛待旦的情景,诗人与妻子一起守岁的喜悦心情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此后,众多诗人从多个侧面吟咏除夕,反映守岁习俗。唐朝诗人孟浩然的《除夜有怀》诗便是对千家万户夜坐不眠守岁待旦的生动描述:“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渐看春逼芙蓉枕,顿学寒销竹叶杯。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未。”皇宫之内或一些富贵人家,除夕守岁则要比普通人家豪华得多。大唐雄主李世民写的《守岁》诗,让我们看到了“贞观之治”时的皇城禁宫内的除夕之夜:“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唐朝另一位诗人杜审言的《守岁》诗,描述的则是达官贵人们守岁时谈笑风生、酒绿烛红的景象:“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廷灯烛上熏天。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欲向正元歌万寿,暂留欢赏寄春前。”唐人史青的《除夕》诗因洋溢着春意盎然的清新之风而格外为人称道:“今岁今霄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风光人不觉,已着后园梅。”寥寥数句,便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寒尽春回时人们辞旧迎新的情景。

    古人除夜羁旅,各有感怀,心情互有同异,今读唐人诗,可以略知此中况味。诗人张说的《钦州守岁》就很生动地再现了那些因公务在身或因其它原因而不能与家人团聚的远方游子在除夕之夜守岁不眠的思乡之情:“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愁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诗人戴叔伦在驿中度岁,作《除夜宿石头驿》:“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云“亲”竟无可亲,言“笑”实则生悲,指“春”却又难逢,悲凉情思跃然呈现。除夕诗,也有从故园的角度来写旅人的,这诚然出于假设,却是将心比心。高适《除夕》有云:“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白居易《客上守岁在柳家庄》亦云:“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前诗说必有此思,后者说理应思念,倒像是在应答。

    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寒山寺,有一种“击钟分岁”的守岁习俗,除夕的夜半时分,敲钟108下,意在消除人世间的108种烦恼。唐朝诗人张继在《枫桥夜泊》一诗中对此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今天,人们在除夕守岁之时,听着那寒山寺钟声的袅袅余音,无不思念起自己的亲人和远方的朋友,无不沉浸在幸福和欢乐的海洋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