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二十一

 闲之寻味 2016-07-08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二十一

广西省

何宗海

广西省(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南部省份之一,地处粤江流域中部。宋代先置广南西路,后置广西路,由此传承为省名,别称桂。先秦时期属骆越国。战国时属百越地。秦始皇33年(前214年),统一百越,在岭南设桂林、象和南海3郡,境内以桂林郡为主体,还包括象郡南海郡的部分地区,时桂林郡治布山(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西南)。汉初,南海郡尉赵佗占领桂林郡和象郡,建立南越国,时属南越国。汉武帝元鼎6年(前111年),平定南越国,在岭南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9郡。境内大部分地域分属郁林、苍梧、合浦3郡的21县。其中郁林郡治布山县,苍梧郡广信县(县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合浦郡治徐闻(在今广东省徐闻县西南,光武帝建武19年,即公元43年,迁往合浦)。东汉末,大部属交州。三国时,大部属吴国,西北地区小部属蜀国,境内置桂林、始安、临贺、苍梧、郁林、合浦6郡。两晋时,境内设置苍梧、郁林、桂林、合浦、始安、临贺、晋兴、宁浦、永平、西平10郡,分属广州、交州和湘州。南朝属宋、齐、梁,后大部属陈地,西北小部分地域属北朝周。隋代大部分地域属杨州,零陵、熙平2郡属荆州。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全国分10道,境内大部分地域属岭南道(治所在今广东省广州市),小部分属江南道;玄宗开元21年(733年),分江南道为东西两道和黔中道,分属黔中道和江南西道;懿宗咸通3年(862年),分岭南道为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升邕管经略使为岭南西道节度使,境内大部地域属岭南西道,治所在邕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所辖地区包括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境及海南岛、雷州半岛一带。从唐代起,境内在少数民族地区置羁縻州50个、羁縻县51个。五代时,大部地区先属楚国,后属南汉,小部地区全属南汉。宋太宗至道3年(997年),大部分地域属广南路,全州、灌阳、资源一带属荆湖路;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分广南路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广南西路治所设在桂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所辖地区还包括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一带地区,分荆湖路为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今全州、灌阳、资源一带属荆湖南路;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析广南西路置黔南路,3年(1109年),黔南路并入广南西路。南宋初正式定名为广西路,广西作为行政区地名始于此。元世祖至元13年(1276年),全国设3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境内先属湖广行中书省;顺帝至正23年(1363年),置广西等处行中书省,为广西建省之始,时境内划为12路、1府、1司、9州,领53县、60土州、8土县。明初全国置13个布政使司;太祖洪武2年(1369年),将原属广西所辖的廉州、钦州划广东统辖,9年(1376年),广西行省改为广西承宣布政使司,辖11个府和3个直隶州统领各县,27年(1394年),全州自湖广永州府来属。明末,境内设有13府、4州、44县、34土州、6土县和5个长官司。 清代复设广西省,世宗雍正10年(1732年),划荔波县归贵州省。[1]

晚清的广西省,辖区东及东南界广东省,西连云南省,西南邻安南(今越南,时法国侵占),东北毗湖南省,西北与贵州省接壤。省会临桂(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省辖桂林、平乐、梧州、浔州、柳州、庆远、思恩、南宁、太平、镇安、泗城共11府;郁林、归顺共2直隶州;白色、上思共2直隶厅;永宁、全、永安、象、河池、东兰、宾、横、新宁、养利、左、永康、宁明、奉议、西隆共15散州;龙胜、龙州共2散厅;共辖51县。

与晚清广西省辖区相比,现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划变化较大。原属广西省的梧州府怀集县,现属广东省,原属广东省的廉州府(包括灵山、合浦2县及今北海市)、钦州直隶州(包括防城县),现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林府

地处广西省东北部。《今县释名》记载:“治东北有桂山,桂生其巅,”故名。夏商周属百越地。秦始皇33年(前214年),置桂林、象、南海3郡;桂林郡治布山(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西南)。汉武帝元鼎6年(前111年) ,置始安县,隶属荆州零陵郡。东汉改属始安侯国。三国时先属蜀,后归吴。吴乌程侯甘露元年(265年) ,分零陵郡南地另置始安郡,郡治设于今桂林,隶属荆州刺史部管辖。南朝梁武帝萧衍天监6年(507年),始安改名为桂州。隋文帝开皇9年(589年),置桂州总管府于始安城,辖岭南17州诸军事。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改始安郡为桂州总管府,7年(624年),改为桂州都督府;太宗贞观8年(634年), 改为临桂县,属桂州始安郡;高宗开耀元年(681年),改置为桂管经略使,领14州,治桂州;昭宗光化3年(900年),置桂州静江军。五代时先后属楚和南汉的桂州。南宋高宗绍兴3年(1133年),升桂州为静江府。元代属广西行中书省静江路。明太祖洪武3年(1370年),仍称静江,封朱守谦为王,史称靖江王,5年(1372年),改静江府为桂林府;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朱守谦谪长子朱赞议复为靖江王,先后承袭王位14代,延续280年,直到清世祖顺治9年(1652年),清兵攻克桂林。明清时均属广西省桂林府。[2]

省会所在地。府治临桂(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区)。辖区东、北界湖南省永州、宝庆2府及靖州直隶州,西连柳州府,南与平乐府接壤。下辖:临桂(县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区)、兴安(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安县)、灵川(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阳朔(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永福(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永福县)、义宁(县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临桂县五通镇)、灌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灌阳县)共7县;永宁(州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永福县百寿镇)、全(州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共2散州;龙胜(厅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山各族自治县)1散厅。

平乐府

地处广西省东部偏北。春秋为百粤地。秦代属桂林郡。汉代属苍梧郡富川、荔浦2县地。三国吴乌程侯甘露元年(265年),始设县。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置乐州;太宗贞观8年(634年),改称昭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平乐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昭州。元成宗大德5年(1301年),置平乐府。明、清因前制。

府治平乐(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平乐县)。辖区东界梧州府怀集县及广东省肇庆府和连山直隶厅,西连柳州府,南邻梧州、浔州2府,北与桂林府及湖南省永州府接壤。下辖:平乐(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平乐县)、恭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富川(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贺(县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县贺街镇)、荔浦(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荔浦县)、修仁(县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荔浦县修仁镇)、昭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昭平县)共7县;永安(州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山县)1散州。

梧州府

地处广西省西南部。虞舜时属荆州南境地。夏商周时属百越(粤)地。周安王15年(楚悼王15年,前387年)属楚。秦始皇33年(前214年),统一后属桂林郡(一说南海郡)。汉武帝元鼎6年(前111年),灭南越国,置苍梧郡和广信县,元封5年(前106年),交趾刺史部移治苍梧郡广信县,统辖岭南的苍梧等9郡,辖广信、猛陵、谢沫、高要、端溪、临贺、冯乘、富川、封阳和荔浦等10县。隋文帝开皇3年(583年),改广信县为苍梧县。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始称梧州。元世祖至元16年(1279年),梧州安抚司改为梧州路,设总管府,治梧州。明宪宗成化6年(1470年),在梧州创建两广总督府。清代,属广西承宣布政使司桂平梧郁道梧州府、广西省梧州府,为府、县治。[3]

府治苍梧(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万秀区)。辖区分东、西两个板块,府治在西板块。西块辖区东界广东省肇庆、高州2府及罗定直隶州,西连浔州府,南邻郁林直隶州,北与平乐府接壤;东块为怀集县辖区,东界广东省广州府,南及西南连广东省肇庆府,北邻广东省连州直隶州及连山直隶厅,西北与平乐府接壤。全府下辖:苍梧(县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万秀区)、怀集(今广东省怀集县)、藤(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容(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岑溪(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共5县。

浔州府

地处广西省中部偏东南。秦始皇33年(前214年),置布山(县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蒙圩一带)、阿林(县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东南一带)等县。汉高帝4年(前203年),南海郡尉赵佗兼并桂林郡和象郡,桂林郡改名为郁林郡,属南越国;武帝元鼎6年(前111年),灭南越国,归汉,桂林郡更名为郁林郡,郡治在布山县;三国时属吴国,隶广州郁林郡,仍称布山、阿林县,郡治在布山县。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始建桂平县,隶桂平郡。隋文帝开皇10年(590年),废桂平郡,先后置桂平、阿林、皇化、武平、大宾5县,桂平、阿林、皇化、武平4县属郁林郡;大宾县属永平郡。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置绣州,属岭南道;太宗贞观7年(633年),置浔州,12年(638年)废州;武后长寿元年(692年)复置;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常林郡,后复为绣州;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名浔州。五代属南汉,境内有阿林、罗绣、常林、桂平、皇化五县。宋太祖开宝5年(972年),废绣州,并入容州普宁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同年废浔州,辖地并入贵州(州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县)。翌年(973年)复置浔州。元代属浔州路。明代属浔州府,辖桂平、平南、贵县3县,在县境内分置武靖州。清初裁武靖州,其辖地复并桂平县,属浔州府。[4]

府治桂平(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区)。辖区东界梧州府,西连思恩府,南邻郁林直隶州及广东省廉州府灵山县佛子隘,西南毗南宁府,北与平乐、柳州2府接壤。下辖:桂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平南(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平南县)、武宣(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武宣县)、贵(县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区)共4县。

柳州府

地处广西省中及北部。先秦时,属百越民族的西瓯、骆越部族杂居之地。西汉武帝元鼎6年(前111年),设置潭中县,属郁林郡。三国时属吴;乌程侯凤凰3年(274年),析郁林郡置桂林郡,潭中县属桂林郡。晋武帝太康3年(282年),为桂林郡治所。南朝齐时置齐熙郡。隋文帝开皇11年(591年),改潭中县为桂林县,后又改为马平县;炀帝大业3年(607年),属始安郡。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马平县为昆州治所;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名为龙城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名柳州;宪宗元和10年(815年),柳宗元贬任柳州刺史,14年(819年)病逝于任所。南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柳州治所迁柳城县。元世祖至元13年(1276年),属柳州安抚司,16年(1279年)属柳州路。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废柳州置柳州府,治所由柳城迁回柳州。清承明制。[5]

府治马平(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区)。辖区东界桂林、平乐2府,西连庆远府,南邻浔州府,西南毗思恩府,北与贵州省黎平府、湖南省靖州直隶州接壤。下辖:马平(县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区)、雒容(县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鹿寨县雒容镇)、罗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柳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城县)、怀远(县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镇附近)、来宾(县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区)、融(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古柴(县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城县古砦乡共8县;象(州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象州县)1散州。

庆远府

地处广西省北部。秦代属桂林郡地。汉武帝元鼎6年(前111年),置定周县。三国时期,属吴国,改定周县为龙刚县。西晋时属桂林郡。唐太宗贞观4年(630年),置龙水县,先后属粤州、龙水郡、宜州,为宜州州治;玄宗天宝年间(742—753年),境内先后设置羁縻温泉州、羁縻蕃州、羁縻述昆州、羁縻琳州;昭宗光华3年(900年),析县地置崖山、东玺2县。五代时,初属楚,后属南汉,隶属宜州。宋初置龙水县,太宗淳化5年(994年),以柳州洛曹县来隶龙水县;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龙水县更名为宜山县。元世祖至元13年(1276年),为庆远军民安抚司,为司治,16年(1279年),属庆远路总管府,府治宜山;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属庆远南丹溪峒等处军民安抚司。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置庆远府;孝宗弘治5年(1492年),析宜山县地置永定长官司、永顺长官司及永顺副长官司。清代置庆远府;圣祖康熙5年(1666年),废大曹、怀远、东江3巡检司;世宗雍正7年(1729年),析忻城土县功德、窖灰2里、永定土司清潭、南乡2里置理苗分县,龙门土舍改置龙门巡检司;宣宗道光5年(1825年),废永定副长官司;德宗光绪30年(1904年),废德胜巡检司。[6]

府治宜山(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区)。辖区东界柳州府,西连泗城府,南邻思恩府及白色直隶厅北与贵州省黎平、都匀2府接壤。下辖:宜山(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天河(县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天河镇)、思恩(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共3县;河池(州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金城江区河池镇)、东兰(州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2散州。

思恩府

地处广西省中部。古属西瓯、骆越地。汉属领方、增食2县地。三国时改领方为临浦,改增食为怀安。晋武帝太康年间(280年-289年),临浦、怀安复称领方、增食;元帝大兴元年(318年),置晋兴县,增食县改称增翊县,境东部属领方县地、南部属晋兴县地、西部属增翊县地。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设武缘县(治所在今邕宁区伶俐镇),18年(598年),改晋兴县为宣化县,撤增翊县并入宣化县;炀帝大业3年(607年),裁武缘县并入岭山县。唐置思恩州;高祖武德4年(621年),析领方县置止戈、上林、无虞3县。宋太祖开宝5年(972年),撤朗宁县改为永宁乡,并入宣化县;晋兴县改为乐昌县;废止戈县改为止戈乡,并入上林县;撤横山(封陵)县并入武缘县;宣化、上林县同为邕州辖,武缘县为横州辖;仁宗景2年(1035年),撤乐昌县改为乐昌乡,并入武缘县。元代属邕州。明置思恩府,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武缘县治所由板苏移到今县城城厢镇;世宗嘉靖7年(1528年),思恩府治所由乔利(今属马山县)搬到府城圩(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府城镇境内)。清承明制。[7]

府治思恩(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府城镇)。辖区东界浔州府及柳州府来宾县,西连白色直隶厅,南邻南宁、太平2府,北与庆远府接壤。下辖:思恩(县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府城镇)、武缘(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迁江(县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迁江镇)、上林(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林县)共4县;宾(州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1散州。

南宁府

地处广西省南部。越族分枝繁多,史称百越,其中西颐和骆越两个支系,属南宁壮族的先民。秦代属佳林郡(郡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区)。汉高帝元年(前206年),属南越国;汉武帝元鼎6年(前110年),属岭南9郡之一的郁林郡。三国时属吴国,改名为临浦县,由交州改属广州。东晋元帝大兴元年(318年),析郁林郡置晋兴郡,为广州晋兴郡晋兴县,治晋兴(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南朝时承袭晋制。隋文帝开皇18年(598年),晋兴县改为宣化县,仍属郁林郡。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置南晋州,领宣化-县,州县同治于宣化(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5年(622年),析宣化县置宣化、晋兴等5县,属南晋州;太宗贞观6年(632年),改南晋州为邕州,治宣化,这便是后世简称南宁为邕的由来;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邕州为朗宁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改朗宁郡为邕州;懿宗咸通3年(862),分岭南道为东、西两道,东道治所在广州,西道治所在邕州。五代时,属南汉国,仍属邕州。宋代属广南西路。元世祖至元16年(1275年),改邕州为邕州路,路治所宣化;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年),改邕州路为南宁路。南宁由此得名。明太祖洪武2年(1369年),改南宁路为南宁府,属广西布政使司。清置南宁府,属于广西省分巡左江道,南宁既为南宁府治又为左江道治和宣化县治;改广西布政使司为广西省,省会在临桂(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8]

府治宣化(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区)。辖区东界浔州府,西连太平府,南邻上思直隶厅及广东省廉州府和钦州直隶州,北与思恩府接壤。下辖:宣化(县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隆安(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永淳(县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峦城镇)共3县;横(州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新宁(州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扶绥县)共2散州。

太平府

地处广西省南部偏西。秦始皇33年(前214年),置桂林、象、南海3郡,其中象郡郡治临尘(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区)。秦末汉初(前207年前后),属南越国。汉武帝元鼎6年(前111年),灭南越,11年(前106年),分全国为13州刺史部,象郡属交趾刺史部(治所龙编县,在今越南河内东天德江北岸);昭帝元凤5年(前76年),废象郡,归郁林郡,治布山(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三国时属吴;乌程侯元兴元年(264年),析交州分置广州,治南海(在今广东省广州市),属广州。东晋大兴元年(318年),析郁林郡置晋兴郡,治晋兴县(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属晋兴郡晋城县。隋代属西原地。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置左江镇,末,设邕管羁縻太平州、左州。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置左江道太平、永平、古万、永乐、横山5寨;仁宗皇5年(公元1053年),置崇善县。元世祖至元29年(1292年),改太平寨置太平路。元末,徙治驮卢,辖崇善、陀陵、罗阳、永糠共4县和太平、左、养利、思同、思诚、安平、万承、全茗、镇远、茗盈、龙英、结安、结伦、都结共14土州。明太祖洪武2年(1369年),改太平路为广西布政司左江道太平府,府治初置驮卢团(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江洲区驮卢镇),3年(1370年),复还丽江(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太平镇),仍辖太平等16个土州和崇善等4个县;世宗嘉靖19年(1540年),崇善县治由新和迁到太平府治太平镇附廊。清承明制。[9]

府治崇善(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区)。辖区东界南宁府及上思直隶厅,西连镇安府及归顺直隶州,西南毗安南(今越南),北与思恩府及白色直隶厅接壤。下辖:崇善(县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区)1县;养利(州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新县)、左(州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左州镇)、永康(州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扶绥县境内)、宁明(州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共4散州;龙州(厅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1散厅。

镇安府

何宗海

广西省(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南部省份之一,地处粤江流域中部。宋代先置广南西路,后置广西路,由此传承为省名,别称桂。先秦时期属骆越国。战国时属百越地。秦始皇33年(前214年),统一百越,在岭南设桂林、象和南海3郡,境内以桂林郡为主体,还包括象郡南海郡的部分地区,时桂林郡治布山(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西南)。汉初,南海郡尉赵佗占领桂林郡和象郡,建立南越国,时属南越国。汉武帝元鼎6年(前111年),平定南越国,在岭南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9郡。境内大部分地域分属郁林、苍梧、合浦3郡的21县。其中郁林郡治布山县,苍梧郡广信县(县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合浦郡治徐闻(在今广东省徐闻县西南,光武帝建武19年,即公元43年,迁往合浦)。东汉末,大部属交州。三国时,大部属吴国,西北地区小部属蜀国,境内置桂林、始安、临贺、苍梧、郁林、合浦6郡。两晋时,境内设置苍梧、郁林、桂林、合浦、始安、临贺、晋兴、宁浦、永平、西平10郡,分属广州、交州和湘州。南朝属宋、齐、梁,后大部属陈地,西北小部分地域属北朝周。隋代大部分地域属杨州,零陵、熙平2郡属荆州。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全国分10道,境内大部分地域属岭南道(治所在今广东省广州市),小部分属江南道;玄宗开元21年(733年),分江南道为东西两道和黔中道,分属黔中道和江南西道;懿宗咸通3年(862年),分岭南道为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升邕管经略使为岭南西道节度使,境内大部地域属岭南西道,治所在邕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所辖地区包括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境及海南岛、雷州半岛一带。从唐代起,境内在少数民族地区置羁縻州50个、羁縻县51个。五代时,大部地区先属楚国,后属南汉,小部地区全属南汉。宋太宗至道3年(997年),大部分地域属广南路,全州、灌阳、资源一带属荆湖路;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分广南路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广南西路治所设在桂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所辖地区还包括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一带地区,分荆湖路为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今全州、灌阳、资源一带属荆湖南路;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析广南西路置黔南路,3年(1109年),黔南路并入广南西路。南宋初正式定名为广西路,广西作为行政区地名始于此。元世祖至元13年(1276年),全国设3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境内先属湖广行中书省;顺帝至正23年(1363年),置广西等处行中书省,为广西建省之始,时境内划为12路、1府、1司、9州,领53县、60土州、8土县。明初全国置13个布政使司;太祖洪武2年(1369年),将原属广西所辖的廉州、钦州划广东统辖,9年(1376年),广西行省改为广西承宣布政使司,辖11个府和3个直隶州统领各县,27年(1394年),全州自湖广永州府来属。明末,境内设有13府、4州、44县、34土州、6土县和5个长官司。 清代复设广西省,世宗雍正10年(1732年),划荔波县归贵州省。[1]

晚清的广西省,辖区东及东南界广东省,西连云南省,西南邻安南(今越南,时法国侵占),东北毗湖南省,西北与贵州省接壤。省会临桂(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省辖桂林、平乐、梧州、浔州、柳州、庆远、思恩、南宁、太平、镇安、泗城共11府;郁林、归顺共2直隶州;白色、上思共2直隶厅;永宁、全、永安、象、河池、东兰、宾、横、新宁、养利、左、永康、宁明、奉议、西隆共15散州;龙胜、龙州共2散厅;共辖51县。

与晚清广西省辖区相比,现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划变化较大。原属广西省的梧州府怀集县,现属广东省,原属广东省的廉州府(包括灵山、合浦2县及今北海市)、钦州直隶州(包括防城县),现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林府

地处广西省东北部。《今县释名》记载:“治东北有桂山,桂生其巅,”故名。夏商周属百越地。秦始皇33年(前214年),置桂林、象、南海3郡;桂林郡治布山(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西南)。汉武帝元鼎6年(前111年) ,置始安县,隶属荆州零陵郡。东汉改属始安侯国。三国时先属蜀,后归吴。吴乌程侯甘露元年(265年) ,分零陵郡南地另置始安郡,郡治设于今桂林,隶属荆州刺史部管辖。南朝梁武帝萧衍天监6年(507年),始安改名为桂州。隋文帝开皇9年(589年),置桂州总管府于始安城,辖岭南17州诸军事。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改始安郡为桂州总管府,7年(624年),改为桂州都督府;太宗贞观8年(634年), 改为临桂县,属桂州始安郡;高宗开耀元年(681年),改置为桂管经略使,领14州,治桂州;昭宗光化3年(900年),置桂州静江军。五代时先后属楚和南汉的桂州。南宋高宗绍兴3年(1133年),升桂州为静江府。元代属广西行中书省静江路。明太祖洪武3年(1370年),仍称静江,封朱守谦为王,史称靖江王,5年(1372年),改静江府为桂林府;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朱守谦谪长子朱赞议复为靖江王,先后承袭王位14代,延续280年,直到清世祖顺治9年(1652年),清兵攻克桂林。明清时均属广西省桂林府。[2]

省会所在地。府治临桂(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区)。辖区东、北界湖南省永州、宝庆2府及靖州直隶州,西连柳州府,南与平乐府接壤。下辖:临桂(县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区)、兴安(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安县)、灵川(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阳朔(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永福(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永福县)、义宁(县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临桂县五通镇)、灌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灌阳县)共7县;永宁(州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永福县百寿镇)、全(州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共2散州;龙胜(厅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山各族自治县)1散厅。

平乐府

地处广西省东部偏北。春秋为百粤地。秦代属桂林郡。汉代属苍梧郡富川、荔浦2县地。三国吴乌程侯甘露元年(265年),始设县。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置乐州;太宗贞观8年(634年),改称昭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平乐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昭州。元成宗大德5年(1301年),置平乐府。明、清因前制。

府治平乐(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平乐县)。辖区东界梧州府怀集县及广东省肇庆府和连山直隶厅,西连柳州府,南邻梧州、浔州2府,北与桂林府及湖南省永州府接壤。下辖:平乐(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平乐县)、恭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富川(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贺(县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县贺街镇)、荔浦(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荔浦县)、修仁(县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荔浦县修仁镇)、昭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昭平县)共7县;永安(州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山县)1散州。

梧州府

地处广西省西南部。虞舜时属荆州南境地。夏商周时属百越(粤)地。周安王15年(楚悼王15年,前387年)属楚。秦始皇33年(前214年),统一后属桂林郡(一说南海郡)。汉武帝元鼎6年(前111年),灭南越国,置苍梧郡和广信县,元封5年(前106年),交趾刺史部移治苍梧郡广信县,统辖岭南的苍梧等9郡,辖广信、猛陵、谢沫、高要、端溪、临贺、冯乘、富川、封阳和荔浦等10县。隋文帝开皇3年(583年),改广信县为苍梧县。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始称梧州。元世祖至元16年(1279年),梧州安抚司改为梧州路,设总管府,治梧州。明宪宗成化6年(1470年),在梧州创建两广总督府。清代,属广西承宣布政使司桂平梧郁道梧州府、广西省梧州府,为府、县治。[3]

府治苍梧(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万秀区)。辖区分东、西两个板块,府治在西板块。西块辖区东界广东省肇庆、高州2府及罗定直隶州,西连浔州府,南邻郁林直隶州,北与平乐府接壤;东块为怀集县辖区,东界广东省广州府,南及西南连广东省肇庆府,北邻广东省连州直隶州及连山直隶厅,西北与平乐府接壤。全府下辖:苍梧(县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万秀区)、怀集(今广东省怀集县)、藤(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容(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岑溪(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共5县。

浔州府

地处广西省中部偏东南。秦始皇33年(前214年),置布山(县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蒙圩一带)、阿林(县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东南一带)等县。汉高帝4年(前203年),南海郡尉赵佗兼并桂林郡和象郡,桂林郡改名为郁林郡,属南越国;武帝元鼎6年(前111年),灭南越国,归汉,桂林郡更名为郁林郡,郡治在布山县;三国时属吴国,隶广州郁林郡,仍称布山、阿林县,郡治在布山县。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始建桂平县,隶桂平郡。隋文帝开皇10年(590年),废桂平郡,先后置桂平、阿林、皇化、武平、大宾5县,桂平、阿林、皇化、武平4县属郁林郡;大宾县属永平郡。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置绣州,属岭南道;太宗贞观7年(633年),置浔州,12年(638年)废州;武后长寿元年(692年)复置;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常林郡,后复为绣州;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名浔州。五代属南汉,境内有阿林、罗绣、常林、桂平、皇化五县。宋太祖开宝5年(972年),废绣州,并入容州普宁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同年废浔州,辖地并入贵州(州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县)。翌年(973年)复置浔州。元代属浔州路。明代属浔州府,辖桂平、平南、贵县3县,在县境内分置武靖州。清初裁武靖州,其辖地复并桂平县,属浔州府。[4]

府治桂平(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区)。辖区东界梧州府,西连思恩府,南邻郁林直隶州及广东省廉州府灵山县佛子隘,西南毗南宁府,北与平乐、柳州2府接壤。下辖:桂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平南(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平南县)、武宣(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武宣县)、贵(县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区)共4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