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利他主义的效率浅析

 yuanylch 2016-07-08

  摘要:利他主义就是指一个个体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以牺牲自己的适应性来增加、促进和提高另一个个体适应性的表现。利他主义可以分为“亲缘利他”、“互惠利他”与“纯粹利他”三种形式,对于利他主义的本身内涵、利他主义的三种形式及它们存在原因,国内外不少的学者和专家从生物学、社会学及经济学等方面作出了一些合理的解释,而文章主要是对三种利他主义的效率进行理论分析。
中国论文网 http://www./2/view-432932.htm
  关键词:利他主义;效率;分析
  
  利他主义就是指一个个体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以牺牲自己的适应性来增加、促进和提高另一个个体适应性的表现。利他主义可以分为“亲缘利他”、“互惠利他”与“纯粹利他”三种形式,对于利他主义的本身内涵、利他主义的三种形式及它们存在原因,国内外不少的学者和专家从生物学、社会学及经济学等方面做出了一些合理的解释。
  1993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利他主义与经济学》(AltruismandEconomics)的文章,在文中,西蒙提出了利他主义的概念,即特指为了提高其他个体适存度而降低自己适存度的生物学行为。实质上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发现西蒙在这里同时也提出了一个评判利他主义效率的标准:如果群体内全部利他主义行为所减少的平均适存度小于利他主义行为所带来的平均适存度的增长,那么这类利他主义是有效或越小越有效;反之则无效。正是以西蒙所提出的,利他主义降低自己个体的适存度来提高他人的或整个群体的适存度作为理论依据来考察利他主义的效率。因此,文章试图对三种“利他主义”的效率进行理论分析。
  一、“亲缘利他”主义
  “亲缘利他”,即有血缘关系的生物个体为自己的亲属提供帮助或作出牺牲,如父母与子女、兄弟与姐妹之间的相互帮助。一般情况下,这种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的利他行为不含有功利的目的,因此有人把它称为“硬核的利他”(hard-core altruism)。但生物学的研究业已证明,“亲缘利他”对生物个体来说并非没有回报。根据“亲缘选择”理论,生物的进化取决于“基因遗传频率的最大化”,能够提供“亲缘利他”的物种在生存竞争中具有明显的进化优势。因此,“亲缘利他”不仅在人类社会,而且在整个生物世界都是一种非常稳定、非常普遍的行为模式。如当幼鸟遭受攻击时,许多鸟类父母都会挺身而出,用伪装受伤的方法把猛禽引向自己,使子女得以逃脱。在这一行为过程中,父亲或母亲虽然可能因此丧生,但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有1/2的基因完全相同,从“基因遗传频率最大化”的角度看,原则上只要能使2只以上的幼雏得以逃生,父亲或母亲做出的牺牲就是值得的。如果考虑到年幼子女丧生的几率远远超过经验丰富的父母,这类行为对生物繁衍所具有的“效率”就更一目了然了。所以,无论在人类社会或生物世界,“亲缘利他”在父母与子女关系上表现得尤为动人和充分。而随着亲缘关系的疏远,“亲缘利他”的强度也会逐步衰减。生物学家甚至设计出所谓的“亲缘指数”,并根据它来计算“亲缘利他”行为的得失和强弱。在这方面,生物学与经济学所包含的内在逻辑相当一致:所有生命体的行为看上去总好象设法使某一“目标函数”最大化。贝克尔也在《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书里认为:“对同胞、子女、子女的子女或任何具有相同基因的人的利他主义将有较高的存活价值”说明了“亲缘利他”主义具有较高的效率。
  一些经济学家通过研究认为“亲缘利他”主义具有较好的资源配置效率,由于利他主义者会使外部性内在化,内在化有利他主义成员的家庭将会实现有效地配置资源,同时利他主义会增加团体互动的利益,因此利他主义、自愿转移支付与家庭内部资源配置之间具有很强的良好关系。为什么小型家庭企业能够在经营农业、服务业和其他产业中繁荣兴旺就是一个佐证。
  二、“互惠利他”主义
  “互惠利他”,即没有血缘关系的生物个体为了回报而相互提供帮助。生物个体之所以不惜降低自己的生存竞争力帮助另一个与已毫无血缘关系的个体,因为它们期待日后得到回报,以获取更大的收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互惠利他”类似某种期权式的投资。如一种生活在非洲的蝙蝠,以吸食其他动物的血液为生,如果连续两昼夜吃不到血就会饿死;一只刚刚饱餐一顿的蝙蝠往往会把自己吸食的血液吐出一些来反哺那些频临死亡的同伴,尽管它们之间没有任何亲属关系。生物学家发现,这种行为遵循着一个严格的游戏规则,即蝙蝠们不会继续向那些知恩不报的个体馈赠血液。显然,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互惠利他”。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律”,当施惠者与受惠者互相换位时,同样数量的血液将产生更大的边际效用,从而使这类行为具有明显的经济学含义。不过,由于施惠与回报存在着时间差,从而使这种期权式的投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互惠利他”必然存在于一种较为长期的重复博弈关系中,而且还要求形成某种识别机制,以便抑制道德风险和个体的机会主义倾向,才具有效率。
  三、“纯粹利他”主义
  “纯粹利他”,即利他主义者不追求任何针对其个体的客观回报。如“汤姆逊瞪羚”的利他主义行为:当狮子或猎豹接近时,往往会有一只瞪羚在原地不停地跳跃向同伴们发出警告。生物学家观察到,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行为方式,它只发生在最早发现危险的汤姆逊瞪羚身上。
  一般认为,一个利他者的生存适应性不仅取决于他与自私者的个别交往,而且还取决于他与其他利他者的交往,由于这些交往更容易达成合作从而使双方享受到合作剩余,只要这个剩余足够大,就能弥补利他者损失的进化优势。因此,两个具有“纯粹利他”倾向的生物个体更容易营造一种协作氛围;与两个只有利己倾向的生物个体相比,它们可能具有更高的生存适应性,即具有更高的效率。同样道理,一个自私者的生存适应性不仅取决于他与利他者的个别交往,而且还取决于他与其他自私者的交往,由于这些交往很难达成合作从而使双方无法享受合作剩余,如果这种损失足够大,就会使自私者攫取的进化优势损失殆尽。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博弈方阵来分析“纯粹利他”行为的效率问题(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到,尽管利己主义者可以从利他主义者身上获取很大的利益(10,0或0,10),但如果合作行为为利他者带来的利益(5,5)远远超过利己者损失的合作剩余(-2,-2),利他主义者在进化过程中仍然具有相对的效率优势。
  对于“纯粹利他”主义的效率探究,我们还可以运用雷锋的利他行为典型事例作案例剖析。雷锋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行为,可以视为雷锋满足自己强烈的利他偏好的行为。也许雷锋自己或者大多数人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他的利他主义偏好,属于他自己的心理动机因素。但是这并不妨碍经济学者的抽象理解、作出假设和引申解释这一普适性的客观行为,以寻求这一行为存在的理论合理性。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雷锋业余时间不做好事,不牺牲自己的一些利益和愿望,甚至于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成全他人,雷锋就会很难受,他自己的心理偏好就不能得到满足,他对自己的高尚的人格预期就无法实现,他预期的首长和同志们对他的精神鼓励和社会认同就不能获得,他这个利他主义者的最大化效用就无法达成。而且,从中央政府和领袖鼓励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的行为结果看,有利于我们社会道德风尚良化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从动机看,有利于人民政权自身的稳固和声誉的提高。
  特别是利他主义行为常常有助于促进社会福利。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关于献血、再分配等问题。有经验证据表明:出于利他主义的或无偏袒的动机的再分配,有一个稳定的数量从富人流向穷人;但出于自私动机驱策的再分配,在数量上并不稳定,且没有明显的直接影响。因此,利他主义在福利经济学中的主要作用,有助于决定再分配的伦理基础,而不是决定个人福利,也是具有效率的。

  四、结束语
  虽然利他主义行为在慈善事业、非盈利组织、家庭经济、公共物品领域的效率是有目共睹和显而易见的。但是许多的经济学家一致认为,“过度的”利他主义是无效率的,采取市场交换形式的利他主义也是无效率的,它的存在可能导致经济活动的帕累托无效率,如有名的“先走悖论”,如果每人都坚持对方先走,结果无人能通过一道大门。中国名著《镜花缘》中的君子国买卖交易的故事也表明:如果两个人都是“过度的”利他主义者,由于双方都只愿意向对方转移资源而不愿从对方接受资源,其结果是谁的要求都不能实现。还有所谓的“萨玛利亚人困境”(Samaritan’s dilemma),即对未来援助的预期可能诱使人们过度消费,但是通过故意恶化自己处境的方法来获得更多资源等等。因此,以经济学的思维来说,利他主义并不具有绝对的道德价值。如果没有理性,盲目的利他主义也许不仅不会增进接受者的福利,反而会给双方带来负效用。如父母强制干涉子女的婚姻的事例可以作证:从动机上看,这类行为的本意是善良的,但其结果却往往是悲剧性的。谁会赞成这种“利他主义行为”?就其结果而言,这种盲目的利他主义与损人不利己的极端利己主义有多少差别?也许,某些学者之所以会得出“利他主义无效率”的结论,正是基于这类盲目的利他主义行为。所以,利他主义的效率分析对中国宣扬学习雷锋精神做好人好事的行为区别是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即如果倡导在慈善事业、非盈利组织、公共物品领域、家庭经济以及道德领域的学习雷锋精神应该倡导,但是如果涉及到市场领域譬如免费维修家电等行为应该不倡导,这不但没有效率,反而还会降低市场效率,给社会带来损失。
  参考文献:
  1、hamilton,w.the evolution of altruistic be-havior[J].american naturalist,1963(97).
  2、hamilton,w.the geneticl evolution of social behaviour[J].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e,1964(7).
  3、(美)加里?S.贝克尔著;王业宇,陈琪译.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叶航.广义效用论――经济学效用范式重构[J].中国经济评论,2001(12).
  5、杨春学.利他主义经济学的追求[J].经济研究,2001(4).
  (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科研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