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会呼吸能长寿

 天地虚怀xia 2016-07-08

学会呼吸能长寿

 

  生命离不开呼吸。人每分每秒都在进行呼吸运动,但你却未必呼吸得正确。英国一项研究显示,90%以上的成年人都不会有意识地调节呼吸。而据我国呼吸科专家统计,城市中一半以上人呼吸方式不正确,短浅的呼吸不仅让许多人大脑缺氧,容易疲惫,而且还容易诱发多种疾病!

  人的肺平均有两个足球大

  "呼吸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命活动之一。"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主任刘又宁告诉记者,呼吸既包括肺部换气,又包括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交换。"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呼吸,多指呼吸运动,也就是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完成吸气与呼气。这能为身体提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保证生命的正常运行。"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虽然体积不大,但肺泡壁面积约有70平方米。英国一位瑜伽大师曾指出,人的肺平均有两个足球那么大,但很多人因为呼吸太短促,使空气不能深入肺叶下端时,导致换气量小,所以大多数人一生中只使用了肺的1/3。

  简单的一呼一吸,其实有很多种方式,主要分为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

  刘又宁指出,现代人由于常坐办公室,缺少运动,许多人呼吸又浅又短,仅用胸式呼吸。首都体育学院游泳教练王峥指出,这种呼吸方式每次换气量非常小,在正常呼吸频率下通气不足,会使体内的二氧化碳累积,导致脑部缺氧,出现头晕、乏力的症状。"为了更好地发挥呼吸器官的潜力,人们应该有意识地加深呼吸,避免快而浅的呼吸。"王峥说。

  国际综合瑜伽日本协会会长、龙村瑜伽研究所所长龙村修表示,虽然人常常意识不到自己在呼吸,但这"一口气"却能左右人的身心状态,呼吸就等于生命力,也是更新和代谢的力量。"呼吸的方式,就是人的生活方式。例如性格暴躁的人,呼吸也不会安稳。"他从教学中发现,不少现代人呼吸变得浅短无力,血液中含氧量降低,再加上饮食失衡、运动不足,各种慢性病随之发生。如果能纠正呼吸的习惯,培养良好的呼吸质量,"就可以拥有一本迈向身心健康的护照。"

  深呼吸的几大好处

  那么,做腹式深呼吸有哪些好处呢?首先,深呼吸能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等。这些病人的肺部都处于无弹性和扩张状态,影响肺活量。而进行深呼吸,能逐步增大肌肉收缩力,有利于胸、肺的有效扩张,增强肋间肌活力,可以逐步恢复其弹性和肺活量,从而达到治疗和缓解病情的目的。

  其次,深呼吸还可防治高血压。这是日本自治医科大学北村谕教授试验的一种深呼吸降血压法,其原理是人的肺部有被称为肺泡的小袋状物,大约有3亿个。在一般呼吸的情况下,只有其中的80%-90%能充分地工作,剩下的肺泡处于浪费状态。如果采用深呼吸,就可以使剩下的肺泡工作起来。当采用胸部深呼吸的时候,位于肺上部的肺泡开放;而在腹式深呼吸时,肺下部的肺泡也打开了。工作中所有的肺泡都在产生前列腺素,而且通过深呼吸还可使原来就在工作的80%-90%的肺泡产生比原来更多的前列腺素。这样,更多的前列腺素进入血管,从而使血管扩张,血压降低。每天早中晚三次,每次10分钟就有效果。

  再次,深呼吸能帮助人们减压,缓解失眠症状。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教授陆一帆表示,当人们主动调节呼吸的深度和频率,就能有效放松绷紧的神经,舒缓焦虑的心情。一些因为压力造成的颈部疼痛,通过瑜伽时的呼吸练习,疼痛感将会减弱。失眠的人也可用呼吸法来帮助入睡。通过降低呼吸节奏、平缓呼吸,能减轻失眠症状。

  最重要的是,深呼吸能促进健康长寿。美国学者希尔在《从呼吸索取生命力》一文中指出:"有控制地深呼吸练习,可使大脑尽快消除疲劳,可以调节神经系统,使人轻松舒畅。深呼吸之所以有这样大的作用,在于正常人每次吸进与呼出的气体量只有400毫升-500毫升,而做一次最深的呼吸,男性可达到3500毫升,女性可达到2500毫升,相当于通常吸气的8倍,从而使生命获得大量的能源。"

  如何学会正确呼吸

  怎样才能学会正确呼吸呢?最关键的有两点,陆一帆指出,一是要缓和吸,也就是吸气的时候,要均匀缓慢,尽量深吸,让气体能充满肺泡;二是要用力吐,吐的干净,这样才能将废弃全部排出体外,保障交换的气体多一些。最科学的呼吸方法为:"吸---停(屏气10-20秒钟)---呼"的呼吸形式,可使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也可使肠鸣次数增加,有利于消化吸收,从而有益于健康长寿。

  龙村修提倡的呼吸法,则是以深长的腹式呼吸为基础,逐步使肺、肋骨、横膈膜等肌肉群在呼吸时运动到最大幅度,让空气充满肺部的"全体呼吸法"。"刚开始虽要刻意练习,最终目标却是融入生活,各种姿势和动作都结合呼吸法去做。"龙村修表示,如此将更能掌握身体的力量和节奏,提高效率。例如用呼吸法攀登高山时,比较不会出现头痛等高山症状;打高尔夫挥杆能挥得更远。这种呼吸方法,在公车上、走路时、工作间隙,或者对着公园的树都能练习。尤其面对突如其来的负面情境时,呼吸法更能适时调节身心、稳定情绪。

  在空气新鲜的户外,也可以有意识地多做深呼吸。王峥介绍说,呼吸的具体方法是先慢慢地由鼻孔吸气,吸气过程中,胸廓上提,腹部会慢慢鼓起,再继续吸气,使整个肺充满空气,这时肋骨部分会上抬,胸腔会扩大。这个过程一般需要5-10秒,然后屏住呼吸5-10秒,停顿2-3秒钟后,开始新一次的呼吸,反复练习会成为一种正确的呼吸方法。

  陆一帆还指出,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呼吸也能得到改善。例如游泳能让人的肺活量高达5000-7000毫升;远远大于普通人的3000-4000毫升;长跑对最大吸氧量的提高最明显;俯卧撑则可提高胸壁周围的肌肉能力,增加呼吸肌力量。

===================================================

健康DNA之自愈力

 

  医生的天职与患者的自愈力

  现代西方医学的奠基人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并不是医生治愈了疾病,而是人体自身战胜了疾病。”波克拉底还说过:“医生的天职是尽可能利用、帮助、激发、调动人体的能力,而不是去取而代之。”患者则要充分相信人的自然治愈力,要从药物崇拜的迷雾中解脱出来。

  人体是一部奥秘又完善的精密机器,可以自动调整各种功能以修复自身被破坏的零件、部位,同时它有接收、发射、自动调控的装置(人体可散发、接收生物波,每人发射的生物波不一样,有人让人一见就喜欢,但有人让人一见就讨厌,这是每个人的生物波磁场不一样)。

  控制人体各种功能的内在力量就叫自愈力,是人体与生俱来就从自然中带来的能力。而免疫力是出生后才慢慢形成的,自愈力包括免疫力。人体自愈力是非常聪明智慧的,当它发现身体那里有问题就调节那里,自愈力越强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人体永远不会伤害自己:在自愈力进行自我调节的过程中,它发现那里有问题就调节那里,当然在进行调节的过程中身体是感觉到非常不舒服的,这种不舒服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疾病了。它绝对不会伤害自己,这种短暂的不舒服是为了长远的健康而做的。但很可惜,我们很多人不理解这种信号。

  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治愈和自愈是相伴而行的。任何有效的治疗直至治愈,说到底,就是刺激人体自愈系统产生、分泌和释放出了自愈力,修复、改造、消除了机体隐患及病灶。医者应该是去协助身体自愈力进行自我修复而已,除了此法可以获得全面健康外别无他法,而不是用药抑制身体症状来和身体即大自然作对。

  认识和尊重人体自愈力的目的与医学的目的也殊途同归。医学的目的是促进健康,因此,在治疗疾病时,有两点必须注意:首先,疾病与人体两者难以区分,就像皮与毛的关系。在治疗时不能一味追杀疾病而不顾人体的承受力。比如感冒发烧时退烧片、发汗剂、抗菌素、抗病毒药一起上,飞机大炮,狂轰滥炸,显然是不明智的。任何药物对人体都有损害。其次,疾病有一个自然的生长化灭过程,如同人体从少年到青壮年到老年。治疗之时应顺应这个自然节奏。

  自愈力的影响因素

  1、体内环境恶化,即体质酸化:代谢废物增加,毒素垃圾含量超标,是最关键的因素

  2、压力、生气、过度玩乐刺激等精神因素影响:上述精神因素会促使大脑分泌可以让人镇痛、代谢率增加效果的β—脑内啡,从而使呼吸加快、氧气增加、血液循环加快、代谢率加快等等,但如果上述精神因素强度及持续时间增加的话,就会使β—脑内啡原料消耗,身体代谢废物大大增加,每天可达400多种以上,这就会加重肝脏的负担(中医怒则伤肝就是这个道理),同时会干扰消化系统(生气后没胃口就是这个道理),抑制免疫系统(长期忧郁患上癌症就是这个道理)

  3、超负荷工作:精神、身体一直紧张,产生大量酸毒

  4、缺乏运动:运动可以通过汗排毒,加速血液循环,调节神经系统使它更加协调

  5、睡眠不科学:睡过多使血液循环下降,免疫力下降;睡过少使身体得不到有效修复

  6、过度冷热:过冷会使皮肤表层的血液循环受影响,毛细血管收缩,那么皮肤表面血流减慢,它里面的免疫细胞也会减少,细菌病毒就会趁机而入。身体血毒越高的人,血液流动就越慢,就越易受温度影响。温度太高时,水分大量挥发会带走身体大量的热量,一定程度后皮肤也会收缩,也就会产生与受冷相同的反应。如中暑的人就有表面发冷的表现。

  增强自愈力的方法

  1、人的组成:身、心;身为人存在的物质基础,心即精神、思想是人的灵魂、主帅

  2、调整身体

  1)、定期清扫体内环境:使体质呈弱碱性,给自愈力一个健康的环境。加强身体的排毒功能,排汗、排尿与排便,都必须趋于正常。

  2)、补充人体需要的全面、均衡、活性的碱性营养:营养全面均衡自愈力会大大提升,如使用易吸收的优质的含有丰富营养的保健品等

  3)、合理使用身体:工作、运动、睡眠的度要掌握好

  4)、物理疗法:水疗、温疗、热疗、推拿、按摩、针灸等

  3、调整心

  1)、修炼思想内功,让自我更加智慧、豁达:世界上所有的问题、烦恼都是观念不同而产生的,要开心就必须学习让人开心快乐的观念

  2)、溶进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一群积极向上的人在一起的会产生一个有正性能量的磁场,使人更加健康,完美的环境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环境

  3)、精神疗法:祈祷、打坐、冥想、森林浴、旅游等

  4、综合疗法:

  1)、深呼吸    2)、瑜珈    3)、运动    4)、身心松弛法等等

  6000年前在埃及的金字塔的碑文中写道:“人吃的东西中1/4是为自己生存,而另外3/4给了医生。”意思再明确不过,由于吃多了而生病看病花的钱成了医生的饭费。

  关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研究

  近年来,在临床中发现,许多有严重肠道功能异常的病人,如麻痹性肠梗阻,肠扭转,坏死性肠炎等,常伴有急性呼吸 衰竭,为了进一步研究肺和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天津研究室,用钳夹肠系膜上动脉的方法制做动物模型,结果,钳夹肠系膜上动脉的全部家兔,均出现严重的肺脏损害,非钳夹的均无现象,且钳夹的仅是肺脏有损害,他脏均无异常.若造成肾脏或肢体缺血,并不能导致肺损害,这说明缺血性肠道功能异常,与肺损害有特殊的内在联系,初步验证了肺和大肠相表里的理论依据.国内有报到的"小肠气泡泡症"作了了介绍,这就是在某些肺部疾病的病理解剖时,除了肺部等病变外,往往还发现大小严重充气,小肠粘膜坏死,形成溃疡,粘膜下层出现空气泡.这是由于肺内通气,换气功能障碍,肠管内和血液内的气压升高,气体向压力较低处游散,进入疏松的大,小肠粘膜下层,形成气泡.并引起部分粘膜脱落.形成溃疡.大小的充气加重了肺排泄气体的负担,导致肺部疾病的加剧.这与<灵枢.四时气>中的"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之说颇类似.此时若行泻下通里,排便排气,使肠道气压下降,不但可以改善肠道组织和功能,而且也可以减轻肺部排泄气体的负担,间接地改善肺循环和功能,促进病灶清除,这又从另个角度论证了两者的表里关系.根据此,当用常法喘无效时,可以肺与大肠同治,在肃肺平喘之中参以通府之品,可提高疗效,程邵林认为,由于肺经下络大肠,故二者的经气必相互影响,如小儿高热咳喘,多伴有肠鸣腹泻,当成人咳喘并有热结便秘,用常法不效时,改用润肠通便,可以取效,肺经"还循胃口"在治疗胃腕痛,兼见恶心,呕吐时,佐加肃肺气之品,则收效更佳.对肺热壅胜,移热大肠而导致泻泄,认为应朱丹溪之说"当治 上焦"之说,和陈修圆的"以润肺之药兼润其畅"之法.郝文轩对此称之谓燥泻.治疗上持相同意见.有人认为五更泻泄也可由肺热移与大肠所导致,应用萎贝汤以润燥清热,肃肺导水.

  “肺与大肠相表里” 的现代研究

  生理研究

  免疫相关  身体各处的黏膜在免疫过程中生理上相互影响 ,病理上彼此传变。胃肠道和呼吸道的黏膜两者都是公共黏膜免疫系统的一部分 ,当一处黏膜发生病变时 ,可以通过黏膜免疫的途径影响传变至另一处 ,即肠道相关淋巴样组织 ( G ALT) 与支气管相关淋巴样组织 (BALT)以及其他部位黏膜的淋巴样组织共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免疫应答网络 ,共同调节人体几百平方米黏膜的免疫应答。肺与大肠相表里就是通过黏膜免疫细胞的迁徙而使公共黏膜免疫系统中和外界接触最多、 黏膜面积最大的消化道和呼吸道黏膜 ,在免疫过程中生理上相互联系 ,病理上彼此传变。

  神经相关 大脑参与肺肠的联系和调控。因为神经系统除具有传导功能外 ,还具有免疫调节功能;而免疫系统也是机体的一个重要的感受和调节系统。亦即气道的神经调节系统除了经典的胆碱能和肾上腺能神经系统外 ,还存在非肾上腺能非胆碱能(NANC)神经系统 ,肠道除了消化作用 ,还是一个巨大的内分泌器官 ,一些神经肽素物质过去一致认为主要存在于肠胃神经系统和脑内 ,如血管活性肠肽(VIP) 、 胆囊收缩素(CCK) 、 P 物质等 ,它们通过相应受体介导 ,调整胃肠运动及内分泌功能。实际上这些物质的受体和免疫阳性纤维 ,广泛分布于气道、 肺血管及肺泡上。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脑参与了肺肠相关的联系和调控。

  胚胎源相关  目前大多学者在解释肺与大肠相表里时均推崇这一理论 ,即肺与大肠中医西医同指一物。从胚胎学发育的角度来看 ,肺器官由原肠的前肠发展而成 ,呼吸道上皮和腺体由原肠内胚层分化而成。肺、 气管与肠的结构来源是相同的 ,这可能是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结构基础。生理上胃肠道内气体主要依靠肠壁血液循环吸收 ,由肺部排出。肠内气体经肠壁血液循环吸收再由肺部排泄的量较由肛门(魄门)排泄之量高出约20多倍。

  免疫网络相关  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双向联系为肺肠相关提供了联系。局部黏膜受到刺激或损伤信号通过免疫2神经途径传到中枢 ,经整合后反馈到黏膜系统调节免疫应答。而如延髓内脏带、 下丘脑等整合中枢内部精密的联系 ,加之黏膜免疫尚具有部分整体免疫的特点 ,就有可能使这种免疫应答被泛化 ,又由于结肠和支气管上皮在形态学和生态学上存在相似性 ,循环免疫复合物介导的全身免疫反应参与了支气管和结肠病变 ,造成不同黏膜部位对局部刺激产生程度不一的免疫应答。这样就形成了神经2内分泌2免疫网络 ,加强了肺与大肠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

  病理研究

  肠病及肺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细菌、 内毒素产生地和储存库。当大肠实热积滞等病态可致肠腔内的细菌与毒素大量繁殖并吸收入血 ,破坏了肠道屏蔽功能,因而使肠源性内毒素经下腔静脉回到右心房 ,并经肺动脉和毛细血管首先到达肺脏 ,引起肺脏病变。内毒素血症反过来又可使胃肠功能紊乱 ,肌张力下降 ,肠蠕动减弱。肠管扩张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大量炎性渗出 ,肠道细菌通过肠壁黏膜屏障而发生移位,腹部疼痛加剧。进而使腑病及肺 ,肺病及肠 ,恶性循环 ,互为因果。大鼠试验后发现 ,魄门开合启闭的排便功能 ,除了直接影响消化、 吸收、 代谢、 解毒和气机升降之外 ,间接反映了肠道内菌群的生态环境。证明严重的排便障碍 ,会导致肠道细菌移位 ,引发肠外器官感染 ,而且引发肺感染的几率最高。钳夹肠系膜上动脉的家兔 ,均出现严重的肺损害,进一步支持了肠病及肺的理论。

  肺病及肠  当炎症渗出物或分泌物阻塞小气道 ,肺内通气换气功能障碍时 ,血液中气体分压升高 ,肠管气体吸收障碍 ,致肠道充气 ,机能紊乱。如肠蠕动增强 ,分泌增多 ,则为 “肠热下痢” ;若蠕动减弱 ,分泌减少 ,吸收增加 ,便秘腹胀 ,则为 “腑实热结”,所谓 “脏不容邪还之于腑” 。当肠腔内和血液的气压进一步升高 ,气血必向压力较低处弥散 ,进入疏松的黏膜下层形成气泡 ,并引起部分黏膜脱落形成溃疡 ,同时也加重了肺通气换气负担 ,促使肺部病变加剧,并揭示了 “浊阴归地 ,清阳升天” 的科学性。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 ,肺病晚期一旦出现难以纠正的腹胀 ,预示转归极差。综述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病人的大便异常率分别为7013 %和8617 %。

  临床治则

  肺病治肠

  治疗咳嗽(肺热壅盛 ,大便燥结)时采用清肺火与泻阳明大肠火同用 ,治肺胀(气阴两虚 ,大肠便秘)在益气养阴、 补肺纳肾基础上又加入润肠通便之品 ,治喘证(肺气不足 ,大肠虚秘)时每用益气润肠之法 ,辨证论治 ,效果理想。用同样方法治疗肺胀 “釜底抽薪”,每获良效。除在治咳治喘应用通腑畅腑法外 ,另辟蹊径清肺泻肠 ,治疗痤疮。张氏用治牛皮癣除肺热 ,利大肠 ,使邪从下出 ,常于辨证基础上加用生熟大黄各 10g ,不畏腹痛、 便溏 ,每获效验。陈守宏等综述肺肠临床时 ,取 “肺朝百脉” 之意 ,以加味宣白承气汤直肠滴注治疗痰热腑实型肺性脑病有效 ,两位皆取肺合皮毛之意。陈超等在儿科运用通腑法 ,或在辨证治疗的方药中加入宣肺通腑之剂治疗乳娥、 肺炎咳嗽、 哮喘、 便秘等 ,效果良好。仝小林等在治疗 SARS时强调通腑泻肺 ,下不厌早。笔者以通腑降浊法治疗癫狂、 中风、 咳喘、 黄疸等每每取效。

  肠病治肺

  张氏治肠伤寒 ,认为肠热可移肺 ,给予清肠润肺 ,如桴应鼓。而费氏用于咳嗽迁延 ,大便失禁。认为肺气耗散太过 ,失于治节 ,即 《内经》 “肺咳不已 ,则大肠受之 ,大肠咳状 ,咳而遗矢” 。两例可谓肠病治肺之经典。综述老年性习惯性便秘、 顽固性消化性溃疡、 慢性肠炎 ,采取宣肺以调畅气机之法均有良效。综述治疗急性胃肠炎、 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 牙痛分别取肺经穴位尺泽针刺 ,均取得明显疗效 ,对于牙痛甚至比合谷诸穴高效迅速。

  结语 “肺与大肠相表里” 之说 , 《内经》 谓经络联系 ,经络是营卫气血运行的通路 ,即两者通过营卫气血实现联系。这就形成了腑病及脏、 脏病及腑的病理必然 ,千百年来根据这一理论 ,用于临床 ,每多效验。近年许多学者通过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 ,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 完整性。但蒋氏提出了不同看法 ,认为下法是治疗机体各脏腑病证 ,尤其是实热之证的普遍方法 ,肺系病证的下法应用机制当然也同其他脏腑一样 ,并不是肺与大肠的表里关系。从而挑战了 “肺与大肠相表里” 传统理论的科学性与完整性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下法的广适性 ,二者之间的关系尚待进一步比较研究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源于《内经》,《灵枢·本输》篇曰“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府”。经过后世医家的不断发展,并经长期的临床实践验证,该理论已成为中医脏腑表里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现代医学相比较,这种从脏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角度出发,从整体水平认识疾病,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及其联系的观点,凸显了传统中医理论诊治疾病的优点。

  近年来,人们运用多学科多途径围绕这一理论进行了现代研究,试图揭示这一理论的实质,提出了许多观点,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胚胎发育相关、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病理相关等,本文试对上述观点进行评析,并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现代研究的方法学问题。

  1  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现代研究的评析

  1.1  从肺病与肠病必然联系的观点出发,注定不能揭示“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实质消化管与呼吸道及腺的上皮组织大多来源于原始消化管的内胚层。这种胚胎学上的共同来源被认为是“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生理结构基础[1,2]。尤其是在结肠和小肠表面发现有肺表面活性相关蛋白A(SP-A)基因存在和蛋白表达,且结肠和肺中SP-A基因序列完全相同的发现,使一些人坚定了上述观点[1]。然而,研究者却有意无意忽略了这样的事实,即内胚层最终不仅形成消化管、消化腺、呼吸道和肺的上皮,还形成了中耳、膀胱、阴道、甲状腺、甲状旁腺和胸腺等的上皮组织[3],是否据此可以得出“肺与膀胱相表里”或“肠与膀胱相表里”抑或其它的结论呢?再推而广之,人体来源于一个受精卵的发育,是否可以做为五脏六腑之病变皆相关的依据?显然是不能的。众所周知,疾病的发生是多因素复杂作用的结果,绝不是胚胎组织学的联系所能解释的。将胚胎学与病因学、病理学混为一谈,显然不是正确的研究方法。

  公共黏膜免疫系统被用来做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病理解释之一[4,5]。胃肠道和呼吸道的黏膜都是组成公共黏膜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当一处黏膜发生病变时,可以通过黏膜免疫的途径影响传变至另一处,分泌型IgA(sIgA)是其中重要的免疫物质之一。用这一理论来解释“肺与大肠相表里”,犯了与胚胎组织学相联系之观点同样的错误,公共黏膜免疫系统联系全身,而不仅限于胃肠道和呼吸道,sIgA同样存在于口咽部黏膜与泌尿道黏膜等其它组织。研究者指出,从公共黏膜免疫系统的角度可以解释“肺与大肠相表里”,及“心与小肠相表里”,试问,在一定病理条件下,呼吸道黏膜与泌尿系黏膜均发生免疫改变,当作何解释?开展科学研究,不能只提取出支持自己结论的依据而摒弃不利的证据[4]。

  其它如神经调控、内分泌调节等理论,同样不能解释“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实质,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上述的研究不约而同犯了一个错误,即认为肺病必兼有肠的病变、肠病亦必兼肺病,因而努力寻求两大脏腑的物质相关。这种从肺病与肠病必然联系的观点出发所进行的研究,注定不能揭示“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实质。以往无数的研究已表明,中医某一证候已不是能够用一种或者几种物质做为其证候实质的依据,更何况是关系肺和肠两大脏腑的多个证候?肺与肠只有在一定病理条件下才会出现同病的情况,临床事实是,肺病未必兼有肠病,肺的病变亦未必只与肠相关;同样,肠病未必兼有肺病,肠的病变亦未必只与肺相关。那种肺病与肠病必然相关的观点,不仅不合乎理论,亦不符合临床实际。

  1.2  肺病未必皆见肠病,肠病亦未必皆伴有肺的病变医学研究来源于对临床现象的观察和总结,而不能在实验室中的闭门造车。中医之肺病,大略有感冒、咳嗽、哮病、喘病、肺胀、肺痈、肺痨等,相当于西医之上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心病、肺脓疡、肺结核等。该肺系疾病中,伴有大肠传导失司者仅为其中一小部分,甚至不成其为一基本证型。以哮病为例,中医内科学辨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期的常见证型有寒哮、热哮和寒包火哮等,缓解期则分肺虚、脾虚、肾虚等证型。只在热哮中,见热盛腑实时,可以加入大黄、芒硝等以通腑泄热。试问,寒哮或者肺虚时,何曾将调节大肠甚至泻下做为基本治则呢?

  大肠之病变亦然。以功能性便秘为例,七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从内热、津液亏虚、阴血不足、气虚、气滞、阳虚寒凝等病因去分析,并不首先从“肺与大肠相表里”立论。再如现在渐热之炎症性肠病与肺相关的研究,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有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大肠腑气不通或传导失司的临床表现,肺内表现少见[6],其常见的肠外表现有骨关节病变、皮肤病变、眼病、肝胆疾病等[7]。该病常见中医证型为大肠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血瘀肠络证、寒热错杂证、脾虚湿热证、津伤血虚证等[8],亦少见从肺论治者。

  纵观历代医家对于肺系疾病的治疗,多未按大肠论治者;通过对大肠病变较多的“便秘”“泄泻”“痢疾”“便血”“肠澼”等病治疗经验的分析,亦少见从大肠论治者,尤其是“泄泻”,更多见从脾、肾、肝、胃等脏腑论治者[9]。由治法方药推其临床症状,可知肺病未必皆见肠病,肠病亦未必皆伴有肺的病变,这也符合临床所见。

  因此,试图通过动物实验造出肠病或肺病模型,寻找肺内或肠内相关生化、免疫、内分泌等指标,来验证“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研究,上不合中医理论,下不合临床实际,这种闭门造车的研究方法,对于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临床治疗的指导是没有多大价值的。与许多类似研究相比较,一项以DSS致小鼠溃疡性结肠炎为动物模型,检测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呼吸道灌洗液中分泌性IgA(sIgA)的含量的研究结果倒显得客观可信[10],该研究发现,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sIgA含量经统计学处理后,无统计学意义。

  1.3  肺病不仅伴有肠的病变,肠病亦不仅伴肺的病变中医理论认为,五脏六腑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肺合大肠”“腑气不通,上熏于肺,致肺气不利”只是反映了脏腑关系的一个侧面,在肺病发生机制上,尚有“母病及子、子病侮母”“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主呼气、肾主纳气”“木叩金鸣、木火刑金”甚至“肺司呼吸、禀气于胃”等理论,因此,在哮喘的临床治疗上,根据具体情况,酌情选用“从肺论治”“从脾论治”“从肝论治”“从肾论治”等方法,取得较好的疗效[11],反映了脏腑不同的联系机制。

  肠梗阻、坏死性肠炎可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肿瘤坏死因子(TNF—ɑ)、内毒素(ET)等常用来解释其机理。然而,全身各部位之严重病变均可导致ARDS,而肠部病症引发的ARDS并无特异性;另一方面,肠部病症导致ARDS的发生,病变亦不仅限于肺,在身体其它部位如心、肾等处也必然有病理学、免疫学的改变

  “下法平喘”常被用作肺病从大肠论治的依据,但通腑同样可改善心、脑等的功能因而常用于脑病、心脏病的治疗中,文献[9]在这方面进行了探讨。

  因此,研究中要注意干扰因素的影响。指标的选取应具有特异性,该指标在肺与大肠联系病变中异常表达,而在他处呈阴性表达。

  综合以上论述,可以发现,揭示“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实质,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研究方法学的选取,至为关键。

  在此,笔者不揣鄙陋,提出如下研究思路,仅供参考。

  2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实质的研究思路

  2.1  研究应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中医各个脏腑的含义,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学和病理学概念。与西医重视解剖实体不同,中医更多地是从功能上来把握各脏腑的。藏象学说中某一脏腑的功能,可能包括现代医学中几个脏器的功能;而现代医学中一个脏器的功能可以分散在藏象学说中的几个脏器的功能中,所以,不能把藏象学说中脏腑与现代医学中的脏器完全等同起来。

  在“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现代研究中,一些研究者或多或少地违背了上述中医基础理论,有人认为肺对应于现代解剖之肺,大肠对应于整个肠道,“肺与大肠相表里”实为“肺与肠道相表里”[12];更有从解剖位置相近出发,提出“肺与食管相表里”的观点[13]。一些人由于“肺开窍于鼻”“肺外合皮毛”而把包括肺、鼻、皮毛等的病变都归之于肺病,称为肺系病变,因而从肺黏膜、气管黏膜、鼻黏膜等免疫学角度开展研究,看似符合中医整体概念,殊不知,鼻的病变并非都与肺的病变相关,不具有特异性,这样的研究同样犯了把藏象学说中脏腑与现代医学中的脏器等同起来的错误。

  肺的生理功能表现在4个方面:①主气、司呼吸;②通调水道;③宣散卫气;④朝百脉、主治节。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在液为涕。肺气的运动形式为宣发和肃降。肺的生理功能决定了其病理特点。肺病的特征性症状为咳嗽、咳痰、气喘等,其它如胸痛、咽喉痒痛、声音变异、鼻塞流涕、水肿等也多从肺来论治。

  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导(传化糟粕:形成粪便,排出大便)。大肠传导失常,会出现大便的异常,包括便质、量、次数和排便感的异常,如便溏、泄泻、便脓血、大便秘结及腹痛,里急后重等。

  选取“肺合大肠”的研究病例,必应同时出现这两个脏腑的症状,以往的研究却总是选择一脏(腑)的病人,直接观察患者另一腑(脏)的微观指标,而不顾及患者是否具有另一腑(脏)的定位性的症状,其研究结果难以令人信服,自然不能揭示“肺合大肠”的实质。

  现代医学注重病因学的研究,而中医研究首先应立足于对临床症状的归纳演绎,再因而探求其内在实质,对中医理论的研究不应也不能脱离其基础理论的指导。

  2.2  应以证候研究为立足点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研究同样要以证候为立足点。

  《素灵微蕴》曰“肺与大肠表里同气,肺气化精,滋灌大肠,则肠滑便易”;《医精经义》:“大肠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证因脉治·卷三》:“肺气不清,下遗大肠,则腹乃胀”。指出了肺病及大肠的产生机理。大肠病变亦能及肺,《皇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五》:“大肠为肺之腑而主大便,邪痹于大肠,故上则为气喘争。故大肠之病,亦能上逆而反遗于肺”。临床所见肺热腑实或大肠湿热气滞兼有肺热者常见,为肺与大肠同病的基本证型。临床治疗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14~16]。

  《素问·咳论》有“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乃肺气耗散太过,失于治节,致大肠传导失常,发为泄泻。《内经》中之“大肠咳”,颇类后世之肺脾气虚或阳虚证,亦为肺与大肠同病的基本证型,临床也有验案[16]。

  挖掘古今医案,还可以发现一些肺与大肠同病的证型。如《宋人医方三种》首页有《史载之传》一文,其中一案云:“察元长苦大便秘,医不能通,堪诊脉已??末紫苑以进,须臾遂通,元长大惊,问其说曰:大肠,肺之传送,今之秘无他,肺气浊耳,紫苑清肺气,此所以通也。叶玉堂评《临证指南医案》中一案云:“盖肠痹之便秘,先生但开降上焦肺气,上窍开泻,下窍自通矣”,又云:“丹溪每治在肺,肺气化别便自通。今人亦有寒饮停肺、肠痹便秘之治验[17]。《症因脉治·泄泻论》云:“又有痰积在肺,肺移于大肠,清肺经之痰,则大肠之泻自止,用节斋化痰丸。”此为痰湿阻肺、大肠气虚。另有肺阴亏虚、大肠燥热或湿热等不常见证候,用清燥救肺汤加减治疗[15,16]。

  因此,从临床实际出发(而非实验室方法),归纳肺与大肠同病之常见症状、常见证型,规范其证名及证候辨证要点,分析证候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辨析各证候,尤其是肺与大肠同病之证型与单独为病之证型的鉴别,找出较特异的指标,研究证候实质,不失为正确的研究方法。

  3  总结与展望

  “肺与大肠相表里”为中医脏腑表里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种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大大丰富了中医临床治疗手段。然而由于其复杂性,现今的研究尚不能揭示其理论实质。

  这种表里同病学说,仅仅反映了脏腑病变的一个侧面,因此,应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以证候研究为立足点,开展相关研究,以期取得研究突破。

  现代医学所谓的“胆心综合征”“胆胃综合征”等,大多可在中医相关证型中找到其雏形。相信随着“肺与大肠相表里”研究的深入,将对新病种的发掘提供重要参考价值。其实质的研究及后续方药的研制,将有力推进相关医学的诊疗水平

  从“肺与大肠相表里”论治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各种创伤和感染后引起的最严重的并发症,多脏器功能衰竭(MOF)是 MODS的终末阶段,也是其造成病人死亡的直接原因。经过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MODS与过度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关系密切,早期防治 SIRS对预防 MODS的发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1,2]。SIRS又称为脓毒症。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急性肺损伤(ALI)在 MODS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SIRS是MODS的始动原因[2],就其生理功能和解剖结构,都决定了肺脏是 SIRS起病的首要受累器官,肺脏是唯一接受全部心排出量的器官,首当其冲地受到循环中炎性细胞和介质的损伤,肺脏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肺血管内皮细胞在局部炎症反应中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肺巨噬细胞释放一系列损伤性炎性介质,肺局部的趋化因子可以引起中性粒细胞在肺内的聚集,造成损伤。因此在 SISR中肺脏是最早受累的靶器官[3]。ALI是 MODS在肺内的具体表现,在 MODS发病过程中,ALI出现的最早,而且发生率最高,并且贯穿于 MODS的全过程。因此积极治疗 ALI对于防止 MODS的发生、发展具有决定意义。防治 ALI途径很多,但经过数十年的研究证明,最行之有效的首推通腑泻下法。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奠基人王今达教授提出根据祖国医学“肺与大肠相表里”学说来论治 MODS,经过大量临床实践证明效果满意[4]。

  1  “肺与大肠相表里”学说中医立论依据

  祖国医学认为肺与大肠通过经脉联系,一阴一阳表里相对,脏腑阴阳表里相合。虽然肺与大肠一上一下相距较远,不象脾胃那样密切,但是就其经络来讲,肺经之脉通过大肠经的脉络,大肠经之脉络也上连于肺,故有“肺脉络大肠上膈,在肠脉络肺膈。”之说,说明二者表里相对。因肺主气,居高临下,以节制全身之气,主气机的升降,而大肠传导功能,必须接受肺气与肺中之水液,还必须有赖于肺的肃降才能完成排泄糟粕的作用。如果肺气受病不能下降于大肠,或大肠受病障碍于肺的肃降,均能使手太阴肺经经气流通不畅而致病,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这说明大肠之气闭塞不通,上逆可为咳嗽、气喘。如大肠之气机通畅则有利于肺的肃降,对于肺病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故在咳嗽上气病中,有的需要利肺气,有的需要在利肺气的同时通大肠。

  在临床实践中,部分哮喘等呼吸道病变患者经常会伴有大便秘结等表现,研究发现[5],过敏或非过敏哮喘患者肠黏膜渗透性显著升高,同时还发现哮喘患者肠道出现了同气道相似的炎症改变。胚胎发育学也证明,消化管与呼吸道及腺体的实质大多来源于原始消化管的内胚层;肠道表面活性物质被认为具有与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同的特征,即抗微生物、抗炎、调理吞噬和润滑功能,并且是肠道中最早产生免疫效应的活性物质。

  2  肠道屏蔽功能在 MODS中的作用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细菌、内毒素的生产地和储存库,正常情况下,生理功能完整的肠黏膜对肠道中的细菌和内毒素构成屏障作用,使其不能进入机体内。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6~8],肠道不仅是 MODS的靶器官,而且是 MODS的重要启动因素。在创伤和感染等应激情况下,肠道的屏障功能受到损害,大量的细菌和内毒素经过门静脉和肠系膜进入体循环,形成肠源性内毒素经过门静脉和肠系膜进入体循环,形成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和细菌移位,并激发细胞因子和其他炎性介质的连锁反应(有学者将肠道称之为“创伤性多器官衰竭的起源”)。因此,急性危重病原体尽快恢复肠道功能,可以有效改善营养状态,而且对于截断其病势发展,防止病情恶化,避免多脏器衰竭的发生和进一步恶化都具有重要意义。肠道的菌群异位在MODS中的发病率日益受到重视,临床死于MODS患者有30%找不到感染灶,但是经过培养发现血液中存在与肠道相似细菌。早在20世纪70年代,王今达教授就成功制成了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动物模型,并且诱发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实验证实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客观性。

  3  ALI与 SIRS和 MODS的关系

  炎症反应本来是机体对抗外来致病因素侵袭的保护性反应,但若过分强烈,机体炎症反应失去控制,必将导致内环境稳定失衡,细胞凋亡,免疫抑制,脓毒症休克,器官功能不全[1],即机体在遭受细菌或内毒素的攻击下,作用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从而过度表达、产生和释放大量的炎症介质,涌入体循环,从而产生持续性全身炎症反应(S2SR),这种炎症反应不断自我加强,以至于失去控制,最终导致 MODS,引起 MOF和死亡。

  在机体出现过度炎症反应时,被激活的中性粒细胞、肺泡上 Ⅱ型上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和血小板等效应细胞,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引起 S2SR。S2SR早期大量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血小板等向炎症区域趋化、游走、聚集,故肺脏细胞引起呼吸爆发,出现肺不张、动-静脉分流和难以纠正的低血氧,均是导致 MODS的重要原因。MOD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ALI出现最早、发生率最高,贯穿于 MODS的全过程,是 MODS重要组成部分[8]。

  4  通里攻下治疗 MODS

  目前研究最多的为通腑攻下法,以大黄大承气汤以及大承气汤加减制剂最多,应用也最为广泛。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淤,是临床治疗各种急慢性病的良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张景岳谓:“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品之四维,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古代名医有用药如用兵的论述,并多次赞誉大黄具有尖锐攻击,无坚不摧之力,斩关夺将,犁庭扫穴之能,能祛邪止暴,拨乱反正,定祸乱而致太平,故名之“将军”。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9]大黄可以促进肠蠕动,增加肠系膜血流量,抑制多种致病菌。大承气汤为通里攻下峻剂或口服或鼻饲广泛应用于各种毒物排泄,减少内、外源性内毒素吸收降解和灭活血液循环和消化道中内毒素,从而减轻内毒素所致肠黏膜屏障损伤和破坏,而且能够抑制肠道细菌移居于肝脏、脾脏、肠系膜(淋巴结),对于肠源性感染以及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比如降低肺毛细血管通透性,保护肺泡上皮,减轻急性肺损伤;抑制胰酶分泌,保护胰腺;疏肝利胆,减轻肝细胞损伤并加强肝脏解毒功能;增加肾血流量与肾小球滤过率,改善肾脏代谢等[10]。

  但应该重点提出的是目前大承气汤及其制剂在 MODS的治疗当中应用相当广泛,应用之后无明显效果者也屡见不鲜,其原因在于大承气汤为苦寒攻下药,应用指征为舌苔白厚腻或黄厚腻,有积滞或有形实邪或有湿热者,而舌鲜红少苔或光红无苔则不宜应用。如 MODS肠道功能障碍,而中医认为阴虚内热者则应注意辨证论治,应使用养阴清热之增液承气汤。大承气汤为中药复方,有其严格的适应证,并非西医导泻药石蜡油、甘露醇之类,可用于一切便秘,肠蠕动减慢,在临床上应注意辨别。

  5  存在问题与展望

  MODS中医辨证的问题,对于 MODS的诊断,现代医学根据血尿常规、生化、血气分析、凝血状态等一系列化验指标,不难作出诊断。但是对于传统的中医来讲,更多依靠的还是习惯上的望闻问切,对于微观上病理改变目前还缺乏有效的认知手段,另外 MODS病人大多病情危重,收治在重症监护病房抢救,经过各种插管,透析,引流一系列抢救措施,自觉症状往往变得不典型,而且 MODS病情错综复杂,一般大多表现为几组不同性质的证候交织在一起,具体证候之间往往不无矛盾之处,这时候中医治疗一定要认清中医药的优势所在,时刻注意与现代医学的密切配合,做到中西医之间的优势互补。在具体的临床辨证上,舌诊和脉象应该是最具有可信度的客观指标,基本上能反映病情的实质,应该重点强调,而对于个别具体与舌脉不符症状,应适当有所取舍,灵活处理。

  在 MODS发生发展过程中,胃肠道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人体消化吸收功能出现不同程度障碍,而目前中药剂型还主要局限于汤剂口服,这就给临床治疗急性危重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局限影响,另外对于 MODS禁食水病人,中药灌肠是行之有效的治疗途径,能促进毒物(内毒素、肌酐、尿素氮、胆红素等)排出,同时促进胃肠蠕动恢复。MODS属于急性危重病,病情瞬息万变,死亡率高,经过长期大量临床实践,中西医多手段、多途径救治,效果远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医疗的基本目的在于集中中西医各自长处,做到各展所长、优势互补,以期达到最佳疗效,并非片面攀比中西医在治疗中各占多少比重。中西医结合的指导思想是中西医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相结合,在中药的具体应用上,强调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急性危重病的特点,在大量临床实践基础上,筛选出有效方药,用现代实验手段探讨研究其深入作用机理,为防治急性危重病做出新突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