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亲子冲突,何时该忍耐,何时该“发飙”?

 培根阅读 2016-07-08

这里是清华爸+复旦妈打造的原创亲子平台,

分享身边育儿达人(尤其是爸爸们)的育儿经,

多元教育理念的碰撞与启发,

创意游戏与实用资讯,

予教育以理性,予育儿以灵感



郝景芳,本文撰文及手绘作者,清华大学物理系本科、经管学院博士,现从事宏观经济研究工作。她业余时间以写作为乐,广为人知是她的科幻作品《折叠北京》刚刚入围美国第74届雨果奖初赛,不为人知的是她还有个亲子教育号晴妈说(id:qingmashuo),主要是关于儿童心理学、婴幼儿脑科学、读书游戏等内容。



在育儿生活中,最多的是吃喝玩睡的琐事,

生活琐事是亲子冲突最大的来源,

每件小事都有可能争执、对抗。

该如何尽可能和平处理那些冲突?




经典说


一旦孩子从被动地依赖父母转变为积极地用身体追求自己的目标,一系列新问题便会随之而出。


这其中大部分问题都源于孩子与家人的利益冲突。

 

我们应该尽量避免陷入与孩子的权力之争,并且,要把“不,不”留在白天确实需要的时候才用。


如果我们能遵从儿童发展原理的指示,我们就会明白,孩子对各种东西的主动摆弄对于他发现和熟悉自己周围的世界绝对是必要的。


如果我们使用这种严厉的惩罚,孩子就会避开成人禁止他接触的物品并失去他的好奇心,这会对他的智力发展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为了孩子智力的发展,要给孩子足够多的机会触碰和研究各种物品,对孩子的禁令仅限于那些可能影响家庭与危及孩子安全的行为。




这一原则也适用于处理与孩子的动作发展有关的行为需求。孩子对活动的需要像其他生理需要一样强烈。


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孩子基本的需求就是渴望自己的行动不受限制。


显然,出于对孩子安全的考虑,很多时候我们都要对缺乏判断能力的孩子做一些限制。


另一方面,如果因为自己过度担忧,或者因为孩子的行为对我们而言是个大麻烦而限制孩子大部分的活动,他一定会感受到我们的焦虑,自信心会因此备受打击。


对孩子的活动限制过多会导致他易怒、发脾气、与家人发生冲突,为了解决冲突往往需要花费更多时间。


晴妈说

几乎所有父母都经历过与孩子的冲突,

孩子任意妄为,孩子不服管教。


作为开明高知的新一代父母,

我们都知道应该温和,不应该暴躁,

然而真正遇事,往往和忍耐力作斗争。



那么到底如何设置管束的边界?

何时应该忍耐,何时可以发飙?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的处理是:

刚开始时温柔,忍无可忍时发飙;

或者刚开始时坚定,孩子哭了就妥协。

结果就是:每件事都要在刚柔间切换。



于是带来了显著的问题:

到底何时该让步、该不该让步?


其实这是一个伪问题,

原因是并没有区分事情的性质。

实际上,父母对一件事的刚与柔,

应取决于事情性质,而非孩子的反应。


界限不应在事情内部,而在事情之间:

一部分事情坚决,另一部分事情柔和。



这样就使得问题变得简单:

处理态度不需要中途纠结和变卦。

一部分事情无论如何不能妥协,

另一部分从一开始就可以温和。


那该区分界定各种事情呢?


对这一点,可以想想全世界少年人都爱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为什么大家喜欢麦田里的守望者?

因为它代表了所有孩子的心声:

最大可能的自由,边界安全的防护。



为什么孩子都喜欢这个意象?

因为每个人都最珍视自我,

自由能扩大自我,边界能保护自我。


所以刚与柔的区分在于边界与内部:

边界不能跨越,内部可以灵活而自由。


父母的烦恼很多时候源于自我设限,

太多事情设定规矩、命令和禁止,

而孩子多数不会欣然接受。

其实边界之内,为什么不能给予自由?


那到底哪些事情是边界和底线呢?


每个父母的性情和在意的事情不同,

边界设置列表会有所差别。

普遍在意的包括:安全、清洁、公德,

还有各种时间紧急的临时事件。

此外每个父母可以有自己独特的在意。



但不管怎么样,有一条原则是确定的,

边界的定义就是薄的、不可移动的,

设置得太多,无异于世界充满障碍。



边界的范围与父母的处理方式,

影响到孩子对世界运行方式的感知。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吃穿睡玩的模式,

不如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影响深远。

谁到了大学还按照幼年方式饮食?

但是很多人一辈子都效仿父母的焦虑。


世界本质上是自由的,并没有很多墙,

我们完全可以在边界内,尽情奔跑。

成年人的不少焦虑和强迫,

源于心中比他人多了种种无形的墙。



至于边界上的规矩如何树立,

可以通过行为截止,告诉孩子对和错,

“不可以”就是反馈,无需额外惩罚。

行为截止可以告诉孩子足够多信息。


这个过程需要给孩子很多时间,

可以类比于教算术,不可能一次成功。

父母发怒往往因为孩子反复出错,

但这不是品质问题,而是需要时间来学习。



总之,父母无需时时刻刻与孩子斗争。

这是他的人生。他才是真正主角。

对于边界内的事情,尽量给孩子自由,

世界是他的乐园,他有权决定行动。


这样是不是太溺爱了?需要每件事都听孩子决定吗?

当然不是,边界内的事情,父母也有很多发言权,

孩子还太小,很多事情没有明智判断,还是需要父母的决断。



◎ 您可以在“爸爸真棒”后台输入“爸爸说”、棒学堂”,“他山石”“育儿经”“特会玩”等获取更多相关的精彩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