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孝悌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费无极 2016-07-09

 曾子曰:“其为人也孝悌,好犯上者鲜也。不好犯上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一个人的德行如何?只要看他在家能孝敬父母,出门能友爱弟兄团结朋友。这个人的本质就是好的。孔子谆谆地告诫他的弟子们:“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首先提到的是孝悌。因为百善孝为先。一个人有了孝悌之心然后才可能有忠君之心,才可能有仁爱之心,才可能有忍人之心,才可能有团结之心。因为一个人最亲近的应该就是自已的父母、兄弟。如果对他们都没有孝敬、仁爱、团结、忍让之心,何况是索不相识的外人呢?所以孝悌者人之本与。而如何能成为一个孝悌之人呢?孔子提出了如下观点:
   (1):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竭其身。”事奉父母一定要全心全意,身体力行。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能奉养父母,为父母劳作就算的上孝敬父母吗?远远不够的。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孝何以别乎?”父母是有慈爱之心,也有七情六欲的。要使父母顺心如意,尽到子女的孝心就不光在生活上对他们进行关心体贴,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对他们进行慰籍。子曰:“色难!”在生活不顺心的时候,或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对父母一贯如常,和颜悦色笑脸相迎。要做到这一点则是很难的。
  (2):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女能做到能让父母完全放心,父母只担心其有无疾患。做到这一点那就是要求儿女必须优秀,就如孔子所说的那样。‘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假如一个人每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父母岂不每天记掛在心。为子女操心费力父母能得安稳吗?又何从谈孝呢?
  (3):子曰:“无违。”儿女不得违背父母的意愿。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愿。”人非圣贤岂能无过。父母也有过错的时候。一但他们有了过错的地方,做儿女的就要轻声细语的劝解不可过份苛求。如果父母不听劝告也不的任着自已的性子来,由着他们去,服从他们的意见。这种观点与当今社会风俗有所不同,今天我们提倡的是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关糸。如果顺着父母从错误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是会很危险的。
  (4):在《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理解为父母一但有了过错做儿女的应该为其隐瞒。从现在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他有些违背我们的法制原则。现在提倡的是大义灭亲,依法行政,如有父母违法子女为其隐匿,则子女犯有包庇罪。我国古代提倡的是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其核心就是君让臣死臣不的不死,父让子死子不的不死。这就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
  (5):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在世儿女不得自专,而志则可知;父母去世,然后其行可见。故观此足以知其人之善恶。然而父之道也有善恶之分父行善道子女理应遵循。这种优良家风一代一代传下去,家族才会兴旺发达,人类才会进步。而父道不正背离社会公德做子女的就不得因循守旧,走上反人类反社会的道路。
   几千年来我们的国家靠孝悌这种精神维糸着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发展和壮大。也是靠这种精神使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得以延续。今天我们提倡孝悌也是要从我们民族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出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