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护理学本科)名词解释题题

 369WWW 2016-07-09

名词解释题题

    1. 基本病理过程:指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2. 尸体解剖:即对死亡者的遗体进行病理剖检。

    3. 活体组织检查:是从活体上用手术切取、钳取等方法取出病变部位的组织制成切片,进行病理组织检查的方法。

    4. 细胞学检查:取病变部位表面脱落的细胞、穿刺抽取或混悬于各种液体中的细胞制成涂片进行检查的方法。

    1、肥大: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称肥大。

    2、增生: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

    3、萎缩: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和细胞体积缩小称萎缩。

    4、化生:一种已分化成熟的组织因受刺激因子的作用而转化成另一种相似性质的成熟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

    5、变性:是指细胞或组织因受损伤后而发生代谢障碍所致,细胞或细胞间质出现一些异常物质或正常

    物质数量显著增多。

    6、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坏死。

    7、再生:机体的细胞和组织丧失后,由缺损邻近的同种细胞增生填补的过程。 8、纤维性修复:肉芽组织填补组织缺损后经过纤维化转化为瘢痕组织的过程。 9、肉芽组织:是由大量的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构成的幼稚结缔组织。 10、坏疽:组织坏死后,继发有腐败菌感染。

    11、机化:坏死组织由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

    12、溃疡:若坏死发生在皮肤、粘膜,坏死物排出后,形成的缺损。 13、玻璃样变性:指细胞内外出现嗜伊红染色、均匀半透明无结构的玻璃样物质。 14、脂肪变性:指脂肪细胞以外的细胞中出现脂肪滴。

    15、粘液样变性:指组织间质内出现类粘液的积聚。

    16、包裹:如坏死灶较大,不能完全机化,则由周围增生的纤维组织将其包绕。 17、修复:是指机体的细胞和组织受到损伤所造成的缺损后,由周围同种细胞的再生或纤维性修复的过

    程。

    18、创伤愈合:是指组织遭受到创伤后进行再生修复的过程。 19、糜烂:坏死发生在皮肤粘膜的表浅引起表浅的缺损。

    1、充血: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状态。

    2、淤血:因静脉内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 3、血栓形成:在活体心血管内,血液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4、栓塞: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某处血管管腔的现象。 5、出血:血液从心脏、血管内外出。

    6、梗死:因动脉阻塞而侧支循环不能及时建立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 1. 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致炎因子所发生的防御为主的反应。 2. 炎细胞浸润:白细胞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中的现象。

    3. 炎症介质:介导炎症反应的化学因子。

    4. 假膜性炎:发生于粘膜的纤维蛋白性炎。

    5. 绒毛心:在心包的纤维蛋白性炎时,由于心脏搏动,使心外膜上的纤维蛋白形成无数绒毛状物。

1/9页

6. 脓细胞:变性和坏死的中性粒细胞。

    7. 脓肿:局限性化脓性炎。

    8. 蜂窝织炎:弥漫性化脓性炎。

    9. 肉芽肿性炎:局部以巨噬细胞增生为主的炎症。

    10. 炎性息肉:局部粘膜组织过度增生及肉芽组织增生向粘膜表面突出形成一个带蒂的肿块。

    1、肺肉质样变:在大叶性肺炎灰色肝样变期,若肺泡内渗出的中性粒细胞少或

    功能缺陷或纤维蛋白渗出过多,以至纤维蛋白性渗出物不能完成被溶解清

    除,则由肉芽组织代替而机化,使病变部分肺组织变成褐色肉样纤维组织。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指肺、胸廓或肺血管等疾病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而导

    致以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厚、扩张为特征的心脏病。

    3、小叶性肺炎: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肺组织的化脓性炎症。又称支气管肺炎。 4、风湿性肉芽肿:又称阿少夫小体,病变特点是形成风湿小体。风湿小体体积

    很小,多呈梭形,中心部分为纤维蛋白样坏死,周围可见风湿细胞、成纤维

    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

    5、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于胃粘膜腺体减少或消失而导致粘膜萎缩变薄,皱壁

    变浅,甚至消失。

    6、肾盂肾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肾盂及肾间质的化脓性炎症。 7、肾病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是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和高脂血

    症,即所谓“三高一低”。

    8、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慢性肾炎时,肾脏缩小,表面呈弥漫性细颗粒状。肾

    切面皮髓质分界不清晰。小动脉壁增厚,变硬,血管断面呈哆开状。肾盂周

    围脂肪增多。

    9、结核结节:结核病以增生为主时,上皮样细胞、郎罕巨细胞、加上外周致敏

    T淋巴细胞等聚集成结节状,构成结核性肉芽肿,又称结核结节。 10、原发综合征:原发性肺结核时,肺部原发病灶、结核性淋巴管炎、肺门淋巴

    结结核,三者合称为原发综合征。

    11、结核球:又称结核瘤。是一种孤立的有纤维包裹,境界分明的球型干酪样坏

    死灶,直径2cm5cm,多为单个,也可多个,常位于右肺上叶。 12、伤寒肉芽肿:伤寒杆菌引起巨噬细胞增生,吞噬功能十分活跃,胞质内常吞

    噬有伤寒杆菌、红细胞、淋巴细胞和坏死细胞碎片,这种巨噬细胞称为伤寒

    细胞。伤寒细胞常聚集成团,形成小结称伤寒肉芽肿。

    13、桥接坏死:为肝细胞之带状融合性坏死,坏死常出现于小叶中央静脉与汇管

    区之间或两个小叶中央静脉之间及两个汇管区之间。

    14、气球样变:肝细胞受损后细胞水分增多,细胞胀大呈球形,胞浆几乎完全透

    明,称为气球样变性。

    15、假结核结节:为慢性血吸虫虫卵结节,在晚期急性虫卵结节的基础上,结节

    内坏死物质被吸收,虫卵破裂或钙化,周围有许多类上皮细胞增生并出现多

    核异物巨细胞,伴有淋巴细胞浸润,其形态似结核结节,故称为假结核结节。 16、嗜酸性脓肿:为急性血吸虫虫卵结节,由成熟的虫卵引起。结节中央有一至

    数个成熟虫卵,结节周围是一片无结构凝固性坏死区和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

    聚集,此即嗜酸性脓肿。

    17、阿米巴脓肿: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引起,脓肿腔内容物呈棕褐色果酱样,

    系液化性坏死和陈旧性出血混合而成。炎症反应不明显,尤其缺乏中性粒细

2/9页

    胞,故与一般化脓菌引起的脓肿不同。

    18、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病变特点是大

    脑灰质和神经核团内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夏秋季节流行。 19、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变特点是脑脊

    髓膜的化脓性炎症。多在冬春发病,经呼吸道传播,小儿多见。 20、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的慢性传染病。通常通过性交传染。病原体由

    皮肤粘膜侵入,引起灶性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及血管周围炎、树胶肿。 21、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所引

    起的以全身性严重免疫缺陷为主要特征的致命性传染病。

    22、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6型和11型感染引起的良性疣状物,

    主要通过性传播。

    23、肝硬化: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肝细胞弥漫性变性、

    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的结节状再生,这三种病变反复交替

    进行,肝脏的正常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逐渐被破坏和改建,使肝变形、变硬

    而形成肝硬化。

    24、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假膜性肠炎。病变多局限

    于结肠,以大量纤维蛋白渗出形成假膜为特征,假膜脱落伴有不规则浅表溃

    疡形成。

    1、肿瘤: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的组织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在局部形成肿块。

    2、异型性:是肿瘤组织在细胞和组织结构上,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3、转移:是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和体腔到达到他处并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性质相同的新肿瘤的过程。

    4、癌前病变: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良性病变,如经久不愈,有可能转变成癌。

    5、原位癌:指癌细胞仅局限于上皮全层,尚未突破基底膜的癌。 6、癌: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7、肉瘤: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8、癌基因:指存在于病毒或细胞基因组的一类在一定条件下能使正常细胞转变为恶性细胞的核苷酸序列,可分为病毒癌基因和细胞癌基因。 1、鼻咽癌:是由鼻咽粘膜上皮和腺体发生的恶性肿瘤。

    2、肺癌:是起源于肺支气管粘膜上皮、支气管腺体的恶性肿瘤。 3、早期胃癌:是组织浸润仅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的胃癌。 4、革囊胃:是指胃癌癌组织向胃壁内呈弥漫浸润,与周围正常组织无明显边界,

    使胃壁增厚变硬,胃腔缩小,粘膜皱壁大部分消失,其胃状似皮革制成的囊

    袋。

    5、大肠癌:是由大肠粘膜上皮或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

    6、子宫颈癌:由子宫颈上皮细胞发生的恶生肿瘤。

    7、乳腺单纯癌:是浸润性乳腺癌的一种类型,癌主质与间质大致相等,癌细胞

    呈实性条索、小梁巢团块,可有少量腺样结构。

    8、绒毛膜癌:是发生于滋养层细胞的高度恶性程度的肿瘤。

3/9页

    9、原发性肝癌:是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 10、膀胱移行细胞癌:是膀胱移行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

    11、肾细胞癌:是由肾小管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

    12、食管癌:是由食管粘膜上皮或腺体发生的恶性肿瘤。

    13、前列腺癌:是由前列腺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

    1、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病,是一组由心理社会因素为主引起的躯体疾患,介于神经症与躯体疾病之间。

    2、原发性高血压:指病因不明,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以

    全身细小动脉硬化为病变基础的全身性疾病。

    3、细动脉硬化:良性高血压的基本病变,主要表现为血管壁的玻璃样变性使管

    壁变硬、变厚,管腔狭窄。

    4、高血压性心脏病:由高血压引起的心脏病。

    5、脑软化:由于脑血管硬化狭窄,脑组织缺血、坏死,发生液化而形成。 6、高血压脑病:由于脑内细小动脉硬化,血压升高,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

    碍为主的症候群。表现为脑水肿、颅内高压等。

    7、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良性高血压时肾脏发生体积缩小,质地变硬,表面呈

    弥漫性细小颗粒状。

    8、冠心病: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的心脏病。 9、泡沫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渗入内膜的单核吞噬细胞与平滑肌细胞

    吞噬氧化修饰的脂蛋白所致。

    10、粥样斑块: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晚期,泡沫细胞在ox-LDL的作用下坏死,释

    放脂质而形成的。

    11、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供血中断,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缺氧所致的心肌坏

    死。

    12、室壁瘤:心肌梗死合并症之一,系梗死心肌或瘢痕组织在心室内压作用下形

    成的局限性向外膨隆。

    13、动脉粥样硬化:与血脂异常及血管壁结构改变有关的血管病变。 14、溃疡病:也称消化性溃疡,指胃肠粘膜被胃液自我消化所致。好发于胃及十

    二指肠。

    15、甲亢:由各种因素引起血中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作用于全身组织所致的临

    床综合征。

    16、糖尿病:由于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或

    胰岛素本身结构存在缺陷而引起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内分泌疾病。 17、糖尿病性肾病:由于糖尿病时,肾小动脉硬化引起肾小球硬化或肾盂肾炎等,

    严重者可致肾衰而死亡。

    1. 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要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及适应能力。 2. 疾病:疾病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3. 恶性循环: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几种变化互为因果,形成环式运动,每循环一次都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叫恶性循环。

    4. 完全康复:指病因消除,症状消失,受损组织细胞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完全恢复正常。

4/9页

    5. 不完全康复:指病理损害得到控制,主要症状消失,但机体仍遗留不同程度的形态结构变化和功能、代谢障碍,只有通过代偿机制才能维持相对正常的生命活动。

    6. 脑死亡:即全脑功能的永久性丧失。 +、低钠血症:是指血清Na浓度<130mmol/L的一种水、钠代谢紊乱。 1+2、高钠血症:是指血清Na浓度>150mmol/L的一种水、钠代谢紊乱。 ++3、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一种以失Na大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

    血浆渗透压<280mOsm/L,且伴细胞外液容量减少为特征的水、钠代谢紊乱。 ++4、低容量性高钠血症:一种具有失水大于失Na,血清Na浓度>150mmol/L

    血浆渗透压>310mOsm/L,伴细胞内、外液容量均减少为特征的水、钠代谢

    紊乱。 +5、高容量性低钠血症:一种具有细胞内、外液均减少,血清Na浓度

    <130mmol/L,血浆胶渗透压<280mOsm/L为特征的水、钠代谢紊乱。

    6、细胞外液容量不足:是指体液中的钠与水按血浆中的比例丢失,使细胞+外液容量减少,血清Na浓度130?150mmol/L,血浆渗透压280?

    310mOsm/L的一种水、钠代谢紊乱。

    7、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的积聚。

    8、钠水潴留:是指机体的钠水摄入量超过排出量,以致血浆与组织间隙中

    钠与水成比例地过多积聚的一种病理过程。

    9、积水:过多液体在体腔内的积聚。

    、凹陷性水肿:是指一种手指按压后可在水肿区出现难以迅速平复的凹陷10

    的皮下水肿。

    11、脑水肿:是指脑组织液体含量增多,使脑容量增大和重量增加。

    12、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

    13、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

    14、反常性酸性尿:是指碱中毒病人不按常理排碱性尿而排酸性尿的状况。++++如低钾性碱中毒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因K-H交换,使[K]下降,[H]ii++增高,出现排K减少,排H增多,尿液呈酸性的现象。

    15、反常性碱性尿:是指酸中毒病人不按常理排酸性尿而排碱性尿的状况。+++其机制在于高钾性酸中毒时,因肾小管上皮细胞K-H交换,造成[K]i+++增高,[H]下降,出现排K增多,排H减少,尿液呈碱性的现象。 i+16、超极化阻滞:急性低钾血症时,细胞内、外钾浓度差迅速增大,[K] / i++[K] 比值增高,细胞内K外流增多,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增大,此时因静e

    息膜电位与阈电位的距离加大,造成神经-肌肉细胞兴奋性降低的状况。 +++17、除极化阻滞:急性重度高钾血症时,由于[K]明显升高,[K]/[K] eie+值显著降低,细胞内K外流迅速减少,静息膜电位接近或低于阈电位,+膜、阈电位间距几乎消失,细胞膜快Na通道失活,以致神经-肌肉兴奋

    性明显降低甚至消失的状况。

    1、酸碱平衡紊乱:是指因酸碱超负荷、严重不足或调节机制障碍所致的体液内环境酸碱度稳态的破坏。

    2、挥发酸:即为碳酸,是机体代谢活动产生最多的酸性物质,是因为可转变为CO经肺呼出。 2

    3、固定酸:是指除碳酸之外,一类只能经肾随尿排出而不能经肺呼出的酸性物

5/9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