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山玉器横磨纹痕的特征祥云轩玉说之104

 心享玉德 2016-07-10
红山玉器横磨纹痕的特征
(祥云轩玉说之104 ) (总1209篇)
祥云轩声明
祥云轩自2008.12.3发表博文《关于红山玉器上的横磨纹》与《收藏参考》2010年10月号发表《红山古玉横磨纹的特征》两篇文章之后,祥云轩感谢许多网友转载,但是有许多人调换配图,以他自己的署名,改为他自己的博文,发表在许多网站上。
祥云轩在此声明,关于红山古玉上的横磨纹的研究成果,早在2003年元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祥云轩古玉收藏与与研究》一书中就有所论述。希望转载祥云轩博文的朋友,不要篡改图文,不要篡改原作者李祥云或祥云轩的原署名。
红山玉器横磨纹痕的特征  祥云轩玉说之104X

红山玉器横磨纹痕的特征  祥云轩玉说之104
红山玉器横磨纹痕的特征  祥云轩玉说之104
红山玉器横磨纹痕的特征  祥云轩玉说之104
红山玉器横磨纹痕的特征  祥云轩玉说之104

红山玉器横磨纹痕的特征  祥云轩玉说之104
作者:李祥云
红山玉器不像良渚文化玉器那样雕琢细线工,除网状纹较细些而外,几乎全部运用比较粗犷的平行阳纹凸棱和与之相对应的平行阴线凹槽,表现千万化的玉器上或形体上的特征。如:腹部、胸部、尾部、翅部、头部等处所普遍运用的平行横纹棱。这种平行的横纹纹饰,可以说,是红山文化玉器上以不变应万变、放之万玉而皆美的艺术雕塑语言。
红山时期的古人经过两三千年的实践(距今8000-4500年之间),总结了一套娴熟而简练的琢制纹饰的工法。凸棱与凹槽的琢制,关键在于琢制凹槽。有的专家认为,其凹槽是砣轮所制。本人经过观察与研究,有几点体会:1.本人在红山文化玉器上棱与棱之间的凹槽中,并未发现有纵向的砣磨痕迹。如果施砣,凹槽底部必然会留下较深的砣迹,即使是些微的、或毫不明显的砣迹,也未曾发现。2.凡是有砣工痕迹的玉品,不是红山高仿品,就是后红山文化或更晚时期的玉品。3.红山玉器上的凹槽是运用石片刮削和石棒加磨所制成。
红山文化玉器上的平行凸棱及其阴线凹槽,有其独特的施工程序,大致如下:首先,在玉器表面画出等距的平行纹线。然后,选用尖锐的石片(细石器),沿所画纹线,反复刮削出沟槽。我们不要怀疑石片的硬度,这种石片考古学家称之为细石器,有的条状,有的箭簇状,均有不规则的棱刃和锐尖,有玛瑙、水晶、东陵石等各种刮削器(本人曾在仿品上刮削过,刮划几下,就能刮出线沟)。然后,刮削并修整凸棱的坡面和棱脊。修整凸棱坡面的石片,需要刃窄而平直;修整凸棱的棱脊,石片的刃需有豁口,即有凹弧状豁口,其口的弧状大体决定棱脊的弧度。第四,再改换尖端宽窄适度的石片,加宽凹槽的宽度与深度。红山文化玉器的凹槽底部的截面,均为u字底部的形状,而并不是v字底部的尖状。因为红山古玉平行的横纹棱之间的所有凹槽,都要进行最后一道工序,即修整加宽沟底,使其沟为凹弧面。由于尖石片或石片的窄刃上有微小的不整齐的豁口,便在凹槽的面上留下刮磨痕迹。其为多条竖线沟痕组成,成为绺状,深浅不匀,宽窄不等,高低不一,而且不够宽度,不工整,影响美感。于是,第五,就需要并产生了横磨工法,红山古玉上平行的横纹棱之间的凹槽内的面上就留下了横磨纹的痕迹。
横磨工法,在红山玉器上所遗留下的横磨纹痕,表现了红山玉器工法的独特性,它就是古人留给我们当代人研究、了解、破译红山古人的信息或密码之一。因此可以说,不能区分红山古玉的横磨纹痕与当代仿品的横磨纹痕之间的不同特征,就不能正确鉴定红山玉器的真伪。
红山玉器上的横模纹痕,是由古代石具所留下的做工迹象。石具应是石棒。石棒有尖锥状的细棒,前尖,后粗,这种磨棒决定了凹槽中有略宽略窄的痕迹特征。另一种为棱状棒,或三棱或四棱,亦前细后粗。出土文物中有锥状细棒,有的是缝针,有的是发笄,有的则应是磨棒。使用时,将棒压在凹槽之上,棒下可加解玉沙,以增强加磨效果。古人一定还有其他聪明智慧的辅助方法,如玉表可能涂以酸性植物的滋液(清代玩家就说,可用桔皮软化玉表),以适当软化凹槽的沟面。一只手压棒,或加压使其定位的器械,另一只手可作左右半圆形旋转拧动,但是这种技术比较更为古旧落后,可能在早于红山文化的时期运用过。后来红山文化时期技术提高,应发明并具备能够手脚机动的器械,或砣具,带动磨棒能够比较高速旋转。这样,加阔沟槽便不成问题。
我们从红山古玉上横磨纹痕的状态分析,有其独特的原始时代的特征。如下:
1.红山玉器上的横磨纹痕,宽窄、深浅、长短不一,不匀。这是因为石棒前后粗细不均,棒面凹凸不平,解玉沙沙粒大小不匀所致。
2.凹槽沟底的凹弧的纹痕虽然比较平行,但并不绝对平行,有稍斜处。这是由于磨棒不断移动和矫正所致。
3.凹槽沟底的凹弧构成的面,有深有浅,不甚整齐,这是不断启动或移动棒端所形成的状态。
4.凹坡上凹弧的弧度不等,这是石棒前后粗细不均所致。
5.凹槽的沟底比较宽阔,比较平展,这是由于磨棒直径的一定粗度、并反复加磨,不断摆动所形成的。
6.因而,沟与棱的交接处,呈漫圆状。7.红山玉器上的阴线凹槽内的磨制状态,有只用竖向刮磨的,有竖向与横向二者结合刮磨的,但却没有只用横磨的。
由于红山古人在反复刮磨凹槽的基础上,再加磨横磨凹槽这道工序,因此,致使红山文化古玉上的阴线凹槽比较宽,沟面比较凹圆,凸棱的面漫圆,棱线和沟线不直,棱面和沟面不平整,沟底的截面绝对不呈v字形,而呈u字形,而凸棱的截面亦呈弧形,绝对不呈v字形的尖棱状。
红山文化玉器的高仿品上也多有运用横磨工,琢磨阴线凹槽。其特征不难辨认:1.没有原始竖向的刮磨痕迹,或完全是竖向的磨痕,或完全是横磨纹痕,运用当代磨具,轻捷便利,一磨到底,一通而就。2.凹槽上部的棱角锐利,只有当代机具才能有的锐利。3.凹槽底部较窄,或很窄,陡深,这是当代锐具所为的特征之一。4.横磨纹的痕迹过于细腻,均匀,平滑。这是当代同一规格的磨具所磨的特征。5.凹弧几乎绝对平行,间距相等,弧度相等。这同样是同一规格的同一磨具所留下的痕迹或特征。6.有的在横磨的宽凹面上加磨更窄深的横磨线,横磨线构成一条更窄的凹槽中的凹槽。这是替换了更加细小的高锐利金属磨具所为,却是弄巧成拙、泄露作伪的马脚。红山文化时代不会有这种锐具,古人也不需要也不可能在宽凹槽的面上再加磨一条更窄的横磨的竖线凹槽。古人加磨横磨工,是为了使凹槽有一定宽度,一定弧度,抛磨之后会产生并增强一定亮度、一定折光(反光)度、因而增强其玉器的炫耀感和美感。当代作伪者却完全不解古人之意,凹槽中再加凹沟只能产生阴影而破坏应有的亮度和折光度。7.在竖磨或横磨的凹沟内,运用片状磨轮加磨纯粹的浅横弧线,弧线间距较大,以仿古玉上较深的横磨纹痕。此种作伪的马脚却露在此横弧线是垂直而陡深的深切线,只有当代的钛钢器具才能留下如此陡切的特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