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意

 wps0321 2016-07-10

如意

珮 实

如意,又称握君、执友或谈柄。今天陈列于博物馆的古时高贵装饰品“如意”其实是痒痒挠的变体。北宋释道诚在《释氏要览》中记载:“如意,梵名阿那律,秦言如意。或骨、角、竹、木,刻作人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脊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人之意,故曰‘如意’。”可见,如意就是人们称为“老头乐”“不求人”“木童子”等的“痒痒挠”。

如意的材质有金、玉、银、铜、沉香木、竹子和普通木头等。其样式常见有直柄式、灵芝式和三镶式(在珍贵紫檀红木或者铜鎏金上镶嵌名贵宝石)三种。

在古代“如意”的用途非常广泛,最早是由“笏”发展而来,也就是朝臣上朝或和尚讲经说法用的“朝笏”或“手板”,起到记事于上,以备遗忘的作用。唐代张祜 《题画僧》就有“终年不语看如意,似证禅心入大乘”的相关记载。作为吉祥装饰物“如意”常见于宫室及豪门大族家中。《述庵秘录》记载:“太后帝(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生辰三节,王大臣督抚等例进如意及贡物,由内务府内监等递进。”其他如在皇帝登基大典上,臣下必敬献“如意”一柄,以祝新政顺利;皇帝会见外国使臣也常馈赠“如意”以示两国友好;在帝后、嫔妃的寝室中均摆放有“如意”,用于兆示吉安。如意在战争中也用于代麾作战,寓意万事顺利,吉祥如意。《南史·韦睿传》中即有“临阵交锋, 常缓服乘舆, 执竹如意以麾进止”之说。古人还曾用铁制的如意作为防身御敌的武器,《屠隆文房具笺》载:“ 如意, 古人用以指画向往, 或防不测, 炼铁为之。”

武夫仗剑,文人执笔,一柄如意在文人墨客手中也频频出现。杜甫在《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中写道:“剩欲提携如意舞,喜多行坐白头吟。”宋人杨无咎的长短句《水龙吟》中同样有“纵舞携如意,吟搔短发,无从诉、心中喜”的相关描述。

如意的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于是被人们赋予了“回头如意”的吉祥寓意。此外,由两个柿子和一株灵芝或祥云纹为内容的剪纸、绘画或篆刻作品取“柿柿”谐音“事事”“世世”,借灵芝类似于北斗七星的形状而寓意“事事如意”。千百年来, “事事如意”一词也被人们广泛运用于道贺并相沿成俗, 颇为贴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