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洋房故事》淮海中路的繁荣在百年前全靠他们,古今胸罩、泰昌食品、哈尔滨食品厂、老大昌都是他们的品牌

 cxag 2016-07-10




上一篇: 《洋房故事》上海和平饭店背后的惊天财团“东方罗斯查尔德”






上海圣母大堂位于亨利路(今新乐路55号)新乐路襄阳北路口,是一座拜占庭风格的东正教堂。该堂建于1931年,近已修葺一新,堂体造型古朴圆浑,屋顶止五个鼓形穹顶,施以美丽的孔雀蓝色,与奶白色的墙面,在蓝天白云下浑然一体,显得格外壮丽,时常吸引不少美术学校的学生和绘画爱好者来此写生。另在今皋兰路有一分会,建筑风格与此堂基本相同。曾作为研究所证券公司及一高级私人会所。现为“阿罗哈圆顶音乐餐厅”。





摄影师:倪力


而这栋屹立近百年的教堂落成,见证了淮海中路的灯火辉煌、夜夜笙歌,他们的自强不息与勤劳致富的故事至今被人津津乐道。


耳熟能详的古今胸罩、老大昌、哈尔滨食品厂、沪江美发厅、泰昌食品等创始人都来自白俄,一个上世纪逃难到上海的民族。


初抵上海






1917年十月革命后,大批旧俄贵族、资本家、文武官员和知识分子,仓皇逃离俄国。自1918年初起,俄难民蜂拥抵沪。据沙俄驻沪总领事格罗谢统计:自1900至1917年间,来沪俄侨仅有248人,平均每年不足15人;而自1918至1931的14年间,抵沪俄侨为14836人,即平均每年多达1060人。其中出现过几次高潮,即俄国革命后的1918年、1922年远东滨海地区白俄抵抗运动结束、1925年上海工人大罢工及1929年中国和苏联在东北地区发生武装冲突之后。十月革命前,上海俄侨人数约有400余名,仅占上海外侨总数的2%。而至1936年,公共租界共有外侨38915人,其中俄侨3017人;法租界外侨总数为23398人,其中俄侨11828人;两界合计,俄侨总数为14845人,占外侨总数(62313人)的24%。可见,在18年的时间内,俄人在上海外侨总数中的比例增加了12倍,成为上海人数最多的西方侨民。


自强不息



俄国犹太人在上海


自大批俄侨抵沪定居后,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如何组织起来向俄侨提供社会帮助的问题,各种俄侨社会团体与慈善组织纷纷建立起来,向同胞提供的帮助分两类,一是在法律上保护俄侨的权益,二是向贫困俄侨提供物质帮助。他们千方百计提供各种需求来减轻贫困的痛苦,共同建设他们的第二个家。


这些自发的社会团体包括申请护照,办理证件,委托保险,就医治病,寻找职业,入学读书,儿童教育等等……并且在俄侨届进行募捐,他们日益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斯拉夫文化,发展俄侨的教育,卫生,文学,艺术,新闻,出版,体育,娱乐事业,促进俄侨工商业的繁荣,并开展各种学术研究工作。正是由于各社会组织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各界俄侨社会活动的无私奉献精神,上海俄侨才能同舟共济,迅速摆脱难民的阴影及困境,并发展成为上海地区最庞大、最坚强的外国侨民社会集体之一。


圣母大教堂、尼古拉斯大教堂与民族信念



皋兰路近思南路(尼古拉斯大教堂)


主教座堂俄侨救济总会---------1929年由各社会团体组建设在亨利路(今新乐路)该会的宗旨是在贫苦俄侨中合理分配各种捐款。每逢重大节日,救济总会还会免费施食3天。由该会管理的俄侨施济所,位于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两栋毗连的公寓内,共14个房间,通常有70名贫苦俄侨寄宿,仅仅在1934年-1935年间,该所曾向各界推荐了150名俄侨区工作,从而使他们有可能完全独立,完全开心全新的生活。



新乐路近襄阳南路(圣母大教堂)


另一个比较成功的慈善机构是俄国老年妇女养济所。1932年由俄国正教协会设立在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共有10个床位,后,迁入西爱咸斯路(今永嘉路)可容纳20名孤老俄妇。1935年迁入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收容了30名孤妇及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女孩。1934年成立了圣天馨孤儿院,即俄童收容所,容纳了100多名孤儿,根据年龄分别编入幼儿园,3个预备班和一年级,老师上课均不取报酬。该院不仅解决了孤儿的食宿,还教授未来生活所需的必备技能,使他们最终可成长为能够自立之人。



汾阳路普希金像


铜像建立于1937年2月10日俄国侨民为纪念普希金逝世100周年而集资建造的。随后,铜像经历了拆了又建,毁了又重造的曲折历程:日据时期,普希金铜像被拆除;抗战胜利后,俄国侨民和上海文化界进步人士,于1947年2月28日在原址上重建了铜像,并由前苏联雕塑家马尼泽尔重新创作。 但这尊铜像依然没能逃过,后来“文化革大命”的肆虐,当时还有人看见,一些人用绳子拖着铜像,沿着汾阳路往东北走去。直到1987年8月,在普希金逝世150周年的时候,普希金铜像才第三次在原址落成。


俄侨撑起了霞飞路(今淮海中路)的繁荣


在1930年代有几门行业以及其他外商企业完全被俄商排挤出,如:全上海没有一家其他外侨开设的女子时装商店,上海欧洲珠宝店中只有两家属别国外侨,其余均是俄侨商人开设,上海最高级的外侨照相馆诠全是俄商开的,大多数上等的药房,理发店,糖果店等……都是俄商。霞飞路有95%以上的外侨企业都属于俄侨,所以霞飞路(今淮海中路)的繁荣与俄侨密不可分。



上海妇女用品商店--淮海中路479号,创建于1956年的大型妇女用品商店。其前身之一即俄商伊凡诺维奇开设的绸布店,经销各种丝绸,呢绒及布匹。


正章洗染商店--淮海中路600号,1923年俄侨契坷夫创办,初名正章洗染洋行,后被华商购入,该店从日本引进设备,设立分店数家,至今盛名不衰。



天宝金银首饰商店--淮海中路645号,前身是日内瓦首饰店及647号均为俄商,其东侧为法租界最大的欧式餐厅--特卡琴科兄弟咖啡餐厅。


上海床上用品公司--淮海中路806号,其前身为杜金床上用品公司,原设于瑞金一路148号,业主为俄商杜金,以法式鹅绒被喝枕套著称,1960年迁入淮海中路


奇美皮鞋店--淮海中路825号,前身是欧罗巴皮鞋公司,为旧时上海最为现代化的皮鞋店之一,业主为俄商图钦斯基。


人民照相馆--淮海中路829号,前身是乔士艺术照相馆,业主为著名摄影艺术家乔治奥贾吉安,是当年法租界最好的照相馆之一。1949年转让给华商,1959年改名人民照相馆。


哈尔滨食品厂--淮海中路917号,原名哈尔滨食品公司,初设环龙路(今南昌路)337号,后迁至143号,经理为俄商帕斯特。


金都绸布商店--淮海中路850号,原为百灵洋行,俄商巴拉诺夫斯基,是昔日法租界最大的俄商百货店。


沪江美发厅--淮海中路857号,前身沪江理发厅,以女子烫发著称,俄商塔博里斯卡娅。40年代末被华商蔡万江盘入。


古今胸罩公司--淮海中路859号,原为30年代初设立俄商发艺胸罩公司,位于淮海中路615号,1956年公私合营迁今址。


老大昌--淮海中路877号,20世纪20年代称万兴食品号,后改称老大昌法兰西面包厂,业主为俄商恰卡利扬家族,是上海的俄商巨头。


泰昌食品公司--静安寺路1182号,店名沿用至今。


罗宋人



1917年,苏联十月发生后,大量难民涌入上海,这些上海白俄被上海人称为“罗宋人”,在霞飞(今淮海中)一带开设了大大小小40余家俄式菜馆,它的“一菜一汤”(即罗宋汤、面包加黄油),因经济实惠瞬时风靡上海。  

 上海开埠后,文化逐步起头影响上海,西菜馆也随之在上海开立。据文献记录,上海的第一家西菜馆,是位于福州的“一品香番菜馆”——为什么叫“番菜馆”,本来,其时的西菜又称为“番菜”,“番”,在中文里本就有外来的意义。  

 虽然在其时,吃西餐常时髦的糊口体例,可是中国人一路头难以顺应西菜的烹调体例,就例如说这半生半熟的牛排。上海西餐于是便罗致西餐的精髓,而逐步构成了法度、意式、俄式、英式、德式几大门户:法度重视用料和精美;英式重视调味;意式重视原汁原相关文章奥地利童话小镇老生活味,各有各的特色。 

 “海派西餐”,分为法度、意式、俄式、英式、德式几大门户,其式的更是由于经济实惠,在上海十分受接待,最出名的就要属“罗宋汤”了。昔时,“霞飞”(此刻的淮海)上的良多西餐厅,其实都是俄式的,以致于南昌上的公寓房外国租客,以罗宋人居多。


俄罗斯艺术在上海



浦江饭店

摄影师吴伟达


浦江饭店的前身叫礼查饭店,是上海第一家西商饭店,被誉为东亚最优秀的爵士乐队--俄国叶尔莫尔乐队在礼查饭店演出。



和平饭店

20世纪20年代,华懋饭店收到了百份应聘信,最终选定了俄侨著名小提琴家费奥多罗夫,1929年被评为上海最受欢迎的艺术家之一。



汇中饭店

与华懋饭店一路之隔,建于1906年,是上海最早出现的6层建筑,也是中国使用电梯的第一幢建筑,中汇饭店拥有著名的俄国别尔沙茨基五重奏组。




俄侨女舞蹈家薇布




大光明大戏院曾是上海乃至远东一流的电影院,可容纳近2千人,1933年建成,大光明不仅仅只是电影院,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音乐队经常在此举办星期日室内音乐会,许多国际名艺大师在此举办演唱会,其中便有20世纪世界男低音歌王俄侨夏里亚宾。



兰心大戏院

兰心大戏院在30-40年代时,时上海最为现代化的豪华剧场,也是上海最高贵的娱乐场所。

1935年上海俄侨芭蕾舞演员在戏院首次联合演出,每回演出《第四交响曲》、《天鹅湖》、《天方夜谭》、《公主》、《巴黎圣母院》、《睡美人》等,中国权威报刊《申报》必刊登广告,每次演出几乎场场满座。



国际饭店建于1934年,在当年22层可谓是摩天大楼,是当时最高最豪华的饭店,当时被誉为远东第一大厦。

国际饭店有许多来自俄国的著名舞蹈家表演,其中公认为首屈一指的是格丽莎夫人,在国际饭店称舞蹈皇后十余年,还教授了一批优秀学生。另一位色艺双绝的俄侨舞蹈家,是年轻的苏珊小姐,她的古典舞,北欧舞让其红极一时。




随着战局日益紧张,侨居上海的白俄深感不安,故强烈希望移居第三国,1939年1月至4月有7千多名白俄撤离,11月仍有5千多名白俄在上海。


上海是一座海纳百川的都市,包容与吸收了各国在上海的生活文化,商业文化,餐饮文化等等……当时的白俄是无根之人,但是上海包容了他们,鼓励了他们,他们靠勤劳的双手让一条原本夜晚孤独、漆黑的霞飞路(今淮海中路)变得灯火辉煌,夜夜笙歌,也为淮海中路的繁华至今奠定基础。






“上海老洋房的故事” 是推广及传播上海老建筑文化及保护意识的平台

定期介绍《洋房故事》《洋房吃喝》《上海图案》

我们与上海文化出版社,文汇报,旅游局,浦江饭店,上海大厦等……一同组织过由民间参与的文化活动,下面视频为简介,请在有wifi的情况下查看。

回到顶部点击关注上海老洋房的故事,了解不一样的上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