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统计“道”这个字在老子《道德经》一书中前后出现了七十三次之多。“道”是什么?老子哲学中提出超言绝象的“道”是深邃精湛的,是难以为语言描述的“道可道,非常道”;是实际存在的,但又神秘非常的“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窈兮冥兮,其中有精”;“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他的整个哲学体系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展开的。老子文本中所有的“道”字,符号象征形式虽然是同一的,但在不同的章节里,含义是不同的。
有些地方,“道”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第四章);有些地方,“道”是指一种规律“天道无亲,以万物为刍狗”(第五章);有些地方,“道”是指人生的一种准则或典范“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第八章)。
尽管含义不同,但一种至大的、高妙的宗教精神却在“道”这个预设下贯通起来。老子哲学中的宗教精神是用极为简练的语言进行纲领性、旨要性的方式表述的,老子五千言是“道可道,非常道”的。要想知道老子哲学中的宗教精神必须要经过自身体悟老子所提倡的修持法门。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那么由老子哲学中衍生出的宗教精神和他提倡的修行方法自然而然是“道”的外在呈现,通过“自然而然、见素抱朴、返朴归真、载营魄抱一、抱一为天下式、涤除玄览、守静处虚、无为不争、专气柔弱、至虚极、守静笃等方法进行内在精神的自我慰藉、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转化、自我提升以去除肉身和心性中的(“不争”)不恰当、不合理欲望,维持身与心、灵与肉的内在平衡的精神状态。
通过“少则得、多则惑;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五色另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五音令人耳聋以及灵活变通“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灵活高妙的平衡调节方法”等;以及一系列劝诫和谆谆教诲告诉我们,从而要求恢复到不违大道,顺行大道的赤子之心、性格纯正质朴的愚人状态和致虚极、守静笃的精神状态,并最终能“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在某种意义上,老子哲学中“道”蕴含的的宗教精神是自度度人的,本质上是人自我精神的延伸,是维持人存在的不竭精神源泉。
对于服膺于“道”的道家信徒,只有掌握和通过玄览、观照、体悟的方法,才能把握的“道”的精神内涵。老子倡导的“抱朴守拙”、“返朴归真”、“与世无争”、清心寡欲、清净无为、“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致虚极,守静笃”是一种精神境界和精神状态;提出:“失道而有德、失德而有法”、“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进而倡导:“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无德之德乃为大德”(张大千语)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则,效法自然、自然而然、顺其自然、道法自然、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寻求大解脱、大自在、大超然的境界。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精神,是至高妙完备的信念体系。老子为我们提供了至为高妙完备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方法论。老子提出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一平衡范式中包含了至高妙的活的修持方法。老子指出一切事物运化无不走向其反面,日中而移、月盈而亏、否极泰来。总之,天下事是无常是、理无常非,世界上没有常住不变的物和事,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之中并朝向其反面转化。
这正是世界变化方面所表现出的至理妙机。而世界运动变化的本质特征正好比水的运化,是以小制大、以弱胜强、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不变应万变、无为而无不为的。那么,对“道”的这种精神追求也必然随着历史发展的无限和永恒,无限接近于“道”。
此外老子哲学中自度度人的宗教精神,是立足于具体个人的心中三寸柔软之地和灵魂深处,是区别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所推崇的绝对唯一性的上帝,人类不是只有靠上帝和真主才能拯救,在老子哲学的智慧呈现给我们的这种自度度人的宗教精神,是富有特色的中国式宗教,为避免出现假借“绝对唯一上帝之名”而产生的狂热、偏执和过激,为我们最终走向自然而然的本性的复归开辟了道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