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实验

 孟溪ProbeT连山 2016-07-11

  1. 斯坦福监狱实验:人类最阴暗的内心(Philip Zimbardo,1971)

 

  最卑劣的行为就像有毒的杂草一样繁茂地生长在监狱的空气里。”——Oscar Wilde

 

  最好的心理学实验总是问着关于人性的永恒的问题,例如,是什么让一个人变得邪恶?一个好人也可以犯下恶行吗?如果可以,是什么让人们越过那条界线?有没有一个临界点,当它被跨过之后就会释放出邪恶?又或者是人们所处的处境决定了他们的行为?这个被提名为最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实验是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它有力地论证了处境的作用。不仅如此,而且这个实验还为一本小说、两部电影、无数电视节目,甚至一个乐队提供了灵感,就连法律都为此做出了修改。

 

  囚犯和狱警

 

  实验的思路很简单:看看被挑选出来的最健康、最正常的普通人如何应对自己正常身份的彻底改变。被试中一半作为狱警,另一半作为囚犯。在本次实验中没有折衷办法,因为为了使实验有好的效果,必须真实地模拟现实生活中囚犯和狱警的经历。囚犯们像平时一样一大早出门的时候被哀号着警报的警车逮捕。然后他们被采集指纹、蒙上眼、关进监狱。接着被剥光衣服、搜身、去虱子、理发、拿到囚服、得到一个号码,并在一只脚上拴上链子。另外一半被试变成了身穿警服、手持木棍的狱警。

 

  斯坦福大学一幢建筑的地下室被伪装成一座监狱,在这儿,实验拉开了序幕。

 

  反抗被镇压

 

  一开始一切都很正常,可是到了第二天,囚犯们开始做出了反抗。狱警们迅速而残忍地采取了报复。他们把囚犯全身扒光,搬走了囚犯的床,把这次反抗的头目拉去关了禁闭,并且开始骚扰囚犯。不久之后囚犯们开始无条件地服从狱警。经过了仅仅几天逼真的角色扮演之后,被试就报告说他们之前的身份似乎已经完全被抹,他们转而成为了自己在监狱中的身份。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狱警们的身上,他们辱骂并且虐待自己的囚犯。

 

  甚至连首席研究人员Philip Zimbardo也承认自己沉浸在实验过程中沉浸于监狱主管这一角色中。事实上,Zimbardo相信这次实验最为有效的结果就是,他自己被转化为一个讲究制度的人物形象——更注重监狱的安全,而不是被试的福利。实验组的其他成员也全神贯注于自己的新角色中。Craig Haney和Zimbardo一样,他解释说自己完全忙于对付管理监狱时每天所遇到的危机,而忘记了他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角色扮演

 

  直到他的一位同事干预了之后实验才终于被停止。实验预计要进行14天,不过总共只持续了6天。之前是和平主义者的年轻人在作为狱警的过程中侮辱并且在身体上攻击囚犯,甚至有个别人报告说很享受这个过程。与此同时,囚犯们很快显示出典型的情绪崩溃的征兆。其中五人甚至在实验提前结束之前就不得不离开监狱。对于被试行为的心理学解释是,他们承担了自己被指派的社会角色。这其中包括了接受与这些角色相关的隐含的社会标准:狱警应该变得独裁,应该虐待囚犯,而囚犯则需要卑屈地忍受给自己的惩罚。

 

  这个实验不可避免地引来了违背道德,包括样本过小、缺乏生态有效性等方面的批评。尽管如此,我们仍然难以否认,这个实验提供了对于人类行为的重要的洞察。或许它可以帮助解释像在阿布格莱布监狱(位于伊拉克,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后被曝光的许多虐囚照片正是描述了在这里发生的暴行)等类似情境中所发生的虐待

 

  Rikers Island拘留所

 

  这个实验能够反映出现实情况下监狱里的情形吗?很有可能。在撰写《走进Rikers:世界上最大的拘留所的故事(Inside Rikers: Stories from the Worlds Largest Penal Colony)》时,Jennifer Wynn采访了纽约最大的拘留所Rikers Island的狱警。一位警长解释说狱警很容易习惯于对被收容者的施暴程度——这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他们很快就对此免疫了。有些人无法理解他们在工作的时候怎么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

 

  在其中一个叫做中央刑法隔离单元的单元里,对囚犯施与的暴力是如此严重,以至于在1995年,将近有12位狱警因为攻击囚犯被正式起诉。最终囚犯们获得了160万美元的赔偿。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流行文化和斯坦福监狱实验

 

  这项研究如今已是如此出名,它甚至进入了我们的流行文化当中。它启发了一本小说——Mario Giordano的《Das Experiment》,之后该小说又被拍成了电影。而且《非常嫌疑犯(The Usual Suspect)》作者的一部新片已经预计要开拍。该实验还在无数的电视节目中被报道和重现,最著名的是由BBC拍摄的。不仅如此,它甚至还给一个乐队的名字带来了灵感。斯坦福监狱实验乐队在1994年发行了自己的同名专辑,一年后又发行了第二张专辑《The Gato Hunch》。还有什么其他的心理学实验可以说有一个乐队的名字就是根据自己起的呢?

 

  2. 服从与权威(Stanley Milgram, 1963)

 

  Stanley Milgram:服从权威还是墨守陈规?

 

  有什么心理学实验可以如此有影响力,以至于只要参加了这个实验就可以改变你对于自己和人性的看法?什么实验过程可以促发人们大量地出汗和颤抖,使得10%的人极度难过,同时让其他人陷入歇斯底里的狂笑?什么发现可以如此强大有力,以至于它招致了很多心理学家的疯狂反驳?

 

  解释人类的残酷

 

  Stanley Milgram(1963)的著名实验是为了测试对于权威的服从而设计的。Milgram想知道,当被一个权威人物命令去伤害他人的时候,一个人究竟会残酷到什么地步。很多人在二战的恐怖之后想要知道,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被激发,从而去对同类犯下如此残酷的罪行。不仅是那些武装部队,就连普通人都被强迫去实施最为残酷可怕的暴行。但是Milgram没有去调查战争中的极端情况,他希望看看在实验室相对正常的环境下人们会有什么反应。当被要求给另一个人实施电击的时候人们会有什么表现?人们会无视自己的忧虑而遵从命令到什么样的程度?

 

被试所处的实验情境最初比较简单。被试被告知他们参与了一个学习实验,他们执行电击,并且需要持续到实验的最后。他们是老师,而另外一个人是学习者。他们坐在一个机器前,上面有标着逐渐增大的电压值的刻度盘。这就是电击器。上排的第三个电闸贴着危险:强电击的标签,之前两个电闸只是标着XXX。在实验过程中,每当学习者犯下一个错误的时候,被试就被命令执行不断增强的电击。

 

当然学习者不断地犯错,于是老师(可怜的被试)必须持续给与学习者越来越强的电击,并且听到惨叫,直至最终学习者安静下来。被试实际上并没有释放电击,实验中的学习者只是一个按照预演演戏的演员。学习者看不到被试,所以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假设来装出被试给自己造成的痛苦程度。然而,他们几乎可以肯定,到了实验最后,电击会变得极度痛苦,而学习者很可能会不省人事。当被试推诿,不愿实施电击的时候,以身着白色实验服的权威形象出现的实验者会命令他们继续。

 

  实验结果

 

请你试图去想象一下你自己是实验的被试。为了一个记忆性的学习,你究竟会给另一个人实施多强的电击(至少你认为那是电击)?当你执行了标有危险:强电击的电击,使得学习者安静下来之后,你会怎么想?说实话,你会残酷到什么程度?无论你认为自己会残酷到什么程度,你很可能都低估了自己,因为大多数人都低估了自己的残酷。

 

就如同这个实验本身一样,实验结果如同触电一般有冲击力。Milgram的研究发现人们比你想象中更加愿意服从。63%的被试一直持续到实验的最后——即使在学习者痛苦地尖叫,对他求饶,直到最终不省人事的情况下,被试还是执行了所有强度的电击。这些可不是特别挑选出来的虐待狂,他们都是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志愿参加这次研究。

 

  实验结果应该如何解释?

 

  在当时Milgram的研究成为了大新闻。Milgram用了情境的力量来解释实验结果。这个社会心理学实验完美地用事实说明了社会情境可以给人类行为带来的影响程度。这个实验开创了一个全世界实验室对此进行后续研究的小型产业。这些发现在不同的文化中,略有细微差别的情境中和不同的性别中(最初的实验被试均为男性)都成立吗?答案是:即使改变很多不同的实验变量,人们还是非常服从。其中一个例外是澳大利亚女性明显不太愿意服从。

 

  存在本质缺陷?

 

现在再回头想一想。显然,这个实验依赖于情境去影响人们的行为,但是这个情境究竟有多么真实?如果是你,当然在某种程度上你会明白那不是真的,你不是真的在给某人施以电刑,在大学研究中将某人电到不省人事当然是不被允许的。而且,人们会找到大量的非语言线索。那个演员究竟需要演得多好才能防止被看穿自己是个演员?即使明知并不是真的,人们还是很善于假装配合。

 

越是了解人类心理学,我们就越了解无意识过程的力量,无论是情感无意识还是感知无意识。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它们可以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假设在无意识层面上人们并不完全相信这个实验是真的,那么还有另一种解释是可行的。也许Milgram的研究事实上证明了墨守陈规的力量。我们都会受到一种拉力,它让我们想要讨好实验者,融入情境中,做别人期待我们去做的事情。虽然这也是对于这个杰出实验的一种有说服力的理解,但是它并不是Milgram当初想要的结果。

 

  无论你是否相信这个实验想要证明的结果, Milgram的研究毫无疑问是心理学中最有影响力、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之一。由于现代伦理标准,这同时也是一个几乎不可能被重复的实验(除虚拟实境之外)。当然在我第一次听说它的时候,我对于人性的看法被无法撤回地改变了。

 

  3. 旁观者效应(Darley & Latane, 1968)

 

  这项研究受到了1964年广为流传的Kitty Genovese谋杀案的启发,几乎出现在所有的教科书上,并被认为是十分重要且具有学术影响力。这项研究调查了旁观者效应,这是心理学中一项惊人的发现,它显示别人的存在可以抑制我们在紧急情况下帮助别人的行为。John Darley和Bibb Latane从1964年著名的Kitty Genovese谋杀案中受到启发,开始研究紧急情况下人们帮助别人的行为。关于这项谋杀的新闻报道声称,38个人听到或看见了那次持续了一小时之久的袭击,但是他们什么都没有做。然而,后续报道显示目击者的数目远没有那么多。另一种说法称,只有很少,甚至没有人目击了整个袭击过程。

 

  癫痫发作

 

  无论这次事件的情形如何,这项研究的细节是众所周知的。被试们以参加一个关于个人问题的讨论为借口受邀来到了实验室。被试和一些陌生人聊天,每次试验中陌生人的个数从1个到4个不等。由于讨论话题的敏感性,被试被告知讨论将通过对讲机进行。实际上这是一个策略,以保证被试无法看到和自己谈话的人。在讨论中,一组里的一个成员会突然表现出癫痫发作的症状。以下是他讲话的台词。

 

  我-呃-嗯-我觉得我-我需要-呃-如-如果可以-呃-呃-谁-呃-呃-呃-呃-呃-呃-呃-给我一点-呃-给我一点帮助,因为-呃-我-呃-我现在有-呃-呃-有一-一-一个严重的问题-呃-我-呃-如果谁可以救救我,那就-那就-呃-呃-太好了……因为-呃-呃-啊-因为我-呃-我呃-啊-我出了点-一点-呃-呃-问题,而-而-而且如果有谁-呃-能给我一点帮-帮助的话我的情况会-呃-得到好转-呃-呃-呃-呃-呃-有没有人-呃-呃-救-呃-啊-啊-啊(说不出话)。……我要死-呃-呃-我……要死-呃-救-呃-呃-癫痫发作-呃-[窒息,安静]。

 

  然后,实验者测量被试需要多长时间才去帮助那个人。他们明显发现一组中的成员越多,被试对于这个紧急情况的反应速度就越慢。似乎其他人的存在抑制了人们帮助他人的行为。

 

  你不在意吗?

 

  有些被试在紧急情况下没有任何干涉的举措。到底发生了什么呢?Darley和Latane(1968)描述说,那些无动于衷的人并不是不关心那个癫痫发作的人。相反地,和那些报告了这则紧急事件的人相比,他们显得觉醒程度更高。很多人流汗,手发抖,而且看上去明显感到不安。那些没有给与受害者帮助的被试似乎陷入了一个困境——无论在两个选择中选哪一个都会导致糟糕的结果,这使得他们的行为受到了禁锢。他们一方面因为没有帮助那个人而觉得羞愧和内疚,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愿意让自己显得尴尬,或者破坏这个实验。他们之前被告知这项实验需要建立在谈话者相互保持匿名的基础之上。

 

  不只是承袭Milgram的发现?

 

  和Milgram研究的情境相似,这则实验中的被试同样处于权威人物(心理学家)给予的继续进行实验的压力中。同样的,某些人倍感不安,被试们对于是否应该干预犹豫不决。在这个例子中案例是一个癫痫发作的病人,而在Milgram的研究中则是被试执行电击的情形。有一项发现体现了这项研究的原创性:在场的人越多,被试就越晚赶去帮忙。这在社会心理学上显然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深刻见解。因为实验的设置方式,被试无法知道其他听到癫痫发作者说话的人有什么反应。这就意味着唯一的变量就是他们知道的在场人数。

 

  当然,历史上还有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实验。由于篇幅所限,小编只选取了我最感兴趣的三项实验,希望同学们看完之后能对人性有更深刻的了解~

 

护肤推荐美容护肤-水月老师


护肤先排毒,脸上几种状况告诉你,应该排毒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