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仁”和“风”二字趣释

 杏坛归客 2016-07-11

“仁”和“风”二字趣释   让世界充满爱——“仁”字趣释

    “仁”字甲骨文中似乎还没有发现,也有的学者说甲骨文中有“仁”,但证据不足。孔壁古文中有一个“仁”,写作“”,从“尸”(即人),从“二”。小篆作“”。《说文解字·人部》:“仁,亲也。从人,从二。会意字。”“二”为数之偶。偶,人偶也。“偶”与“耦”同,所以段玉裁注曰:“耦,犹言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根据许慎和段玉裁的解释,“仁”字的结构体现的是一种文明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不分贵贱,不分种族,彼此之间亲密无间。“仁”的创造,体现了我们的先人首先提出要建立一个让人类充满爱的温情脉脉的理想社会的思想。
  “仁”虽然甲骨文中似乎还没见着,但中华民族“仁”的思想在殷商时期已经产生。(参见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第89页)西周统治者已开始倡导“仁”。如《诗·郑风·叔于田》:“不如叔也,洵美且仁。”其意思是都不如打猎高手阿叔,不仅确实美,而且确实做到了仁。
  《礼记》、《孟子》、《春秋繁露》等书上均谈到了“仁”对于“人”的重要性:“仁者,人也。”即群体中的人与人之间必须亲密无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才成为万物灵长的代表。“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不过孔子赋予了“仁”更为丰富的内容。《论语·阳货》:“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其意思是,子张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德行,便是仁人。”子张又问:“请问哪五种?”孔子回答道:“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儒家倡导“仁”,其他各家也几乎都提倡“仁”。《墨子·经说下》:“仁,仁爱也。”即仁者爱人。其实墨子提倡的“兼爱”(博爱,爱众生),完善了“仁”的内容。力主以法治国的法家人物韩非子也大力提倡“仁”。他说:“仁者,谓其心中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韩非子·解老》)其意思是:“仁”就是心中很高兴地去爱别人,并且更喜别人有福,而讨厌别人有祸。
  总之,“仁”是我们民族祖先倡导的美德,实现“仁”,即建立一个和平、民主、文明、幸福的新世界,是我们华夏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风月无边——“风”字趣释

   “风”在甲骨文中为“”,此字看上去却像一只传说中的凤凰。此字实为凤凰的凤的本字,象形。而“风”这种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既难以用一个符号来表示,又难以描画出具体的形状,因而将“凤”字借用为“风”。如甲骨文中的“大风”就是“大凤”,“小凤”就是“小风”,“不凤”就是今天不刮风。
  到了小篆时代,人们将“凤”字还给了“凤凰”,而造了一个“风”字,“风”为“风”的繁体字。《说文解字·风部》:“风,八风也。……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从虫,凡声。”《六书故·动物四》:“天地八方之气吹嘘鼓动者命之曰风。”可见“风”的本义就是指自然界空气流动的现象。古人认为“风”动而虫生,因此用“虫”作“风”字的意符,“凡”字作声符,新造“风”字。《庄子·齐物论》:“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其意思是大地发出来的气叫做风。
  由于“风”与“空气”关系密切,因而引申出“风气”、“风俗”的意思。如《吕氏春秋·音初》:“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高诱注:“风,风俗。”其意思是:因此听到那个地方的音乐就可以了解那里的风俗,考察那个地方的风俗,就可知道那里人的志趣。由于“风”指“风俗”,因此引申指“民间歌谣”。如《诗经》中的诗分为“风”、“雅”、“颂”三类。自《周南》至《豳风》合称为十五国风,收诗160篇。宋朱熹《诗集传·国风一》:“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风”指民歌、民谣。
  历史上关于“风”字的故事也不少。宋代大散文家范仲淹在浙江做地方官时,在富春山上的钩台上造了一座严子陵的祠堂。祠堂落成后,范仲淹为之写了《严先生祠堂记》一文。记中写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文章写好后,将此文送给友人李泰伯看,李看后赞不绝口,随后对范仲淹说:“如果诗中改动一个字,那就更完美了。”范仲淹连忙请教。李泰伯说:“诗中写云山江水的话,意境很大,后面用一‘德’字来承接,便觉得有些局小,而且太呆板。把‘德’字改成‘风’字,你看如何?”范仲淹听了,连声说好,马上就把“德”字改成了“风”字,并且尊称李泰伯为一字之师。
  清代著名画家李方膺有一次到朋友家里做客。席间话题突然转到绘画上来,有人说:“世上什么东西都好画,就是有一种东西画不了!”另一个人问他是什么东西难画,那个人只回答了一个字:“风!”
  在场的人听后都默不做声,心里都承认风确确实实是一种难画的东西。
  这时李方膺站起来说:“能!风也能画。”
  在座的人愕然。李方膺当场挥笔作画,一会儿,他果然把“风”画出来了。这就是我们今日所见到的《风竹图》。看了李方膺的《风竹图》,有人评价说:“李方膺不仅把风画出来了,而且把风声也画出来了。”
  游泰山的享受,除了自然风景之外,便是登泰山途中的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字石刻。20世纪50年代末期,有几位日本学者到中国来访问。一天,他们登临泰山时,见盘山路一侧的石壁上刻着“二”两个字,这两个字引起了这些日本客人的极大兴趣,却不解其中的意思。于是便询问陪同的中国学者。不料,陪同的人也被这两个古怪的字难住了,他们只好答应客人回去查询。
  游山归来,日本学者追问“二”的读法和意义,于是陪同者翻遍典籍,多处走访专家学者,都没有解开此谜。
  不久,此事传到北京。有人带着临写的这两个字到中国科学院去请教郭沫若。郭老看了这两个字,沉思了一会儿,提笔在“二”两个字的外边各添上两笔,于是便成了“风月”二字。然后郭老笑着说:“这两个怪字的意思是‘风月无边’。这不过是古代名士的文字游戏而已。”后来,当代书法家谢逢松以“二”二字为上联,并题写了下联。他的下联是“”,即在“年”和“华”两个字上各加了一个“”,其意思是“有限年华”。这种文字游戏确实玩得很有水平。  (来源:《汉字的故事》作者:吴东平 )

《门外谈诗》之第四十二:写诗要用“诗家语”(十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