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节记事:从《母别子》谈起

 xindiandengshw 2016-07-11

 大年初一,父亲忽然跟我说起诗歌。六十多年前,他读小学的时候,国文老师曾教给他一首诗,可是因为时光荏苒,于今只记得其中八九句了。他查遍了家里的几本唐诗,也无法找到。我试着在“好123”中搜索,一下子就找到了。原来是白居易的“新乐府”《母别子》: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这是一首描写弃妇的哀怨,对喜新厌旧的“骠骑大将军”提出责难和进行控诉的诗, 其主题类似汉乐府诗中的《上山采蘼芜》,而悲剧效果却要比后者甚。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说,白居易的这首诗“摹写生动,词语愤激”,似是亲眼目睹了这件事,而描写于诗中的。

父亲是读农学专业的,曾经长期在农业系统。不过他的记性很好,我很诧异他能够在六十余年后还能记得《母别子》的大部分片段。父亲说,当年全班同学没有一个不会背诵这首诗,因为老师朗读时声情并茂,极其生动,其情景恍如昨日,栩栩如生,因此经久不忘。是的,极其生动的事情总是让人印象深刻。这也印证了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的,越是让人兴趣盎然的生动事物,越让人记忆深刻。皮特·贝弗林在《探索智慧:从达尔文到芒格》中也写道,某个信息、事件或经历,越是戏剧化、新颖独特、生动有趣,或越是有感染力,就越容易影响我们。能够激发情感的信息总是能够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别人的故事中如果涉及我们自己,假如不是枯燥的逻辑或事实,更能引起我们的热情。研究表明,陪审员容易被那些生动的证据所影响,因此辩护律师就千方百计地让自己的证词显得生动和难忘。

于是在投资领域,我们可以看到,因为公司年度盈利的报告非常漂亮,公司的介绍妙趣横生,投资者会一下子就买进了它的股票。因为看到类似文艺复兴公司的詹姆斯·西蒙斯的收益神话,就不加思考就大加赞赏,直至蠢蠢欲动地跟进模仿。贝弗林说,媒体有自己的弱点和偏见,并且容易被他人操纵,乃至行骗,但许多人却依然深信不疑。比如飞机坠毁的消息总能成为头版头条,问题的严重性总是被夸大,但其发生的概率却可以置之不理。因此贝弗林建议,应该从常规的角度考虑类似事件的正常结果。准确的信息肯定优于戏剧化的信息。如果是生动的故事,就必须辅以事实和数据。夹杂情感因素的事件要比那些没有感情投入的事情更为难忘。这也是为什么把信息与生动的故事相结合,学习效果更好的原因。据说夹杂情感因素的事件回忆起来往往与实际发生的情况有所偏差,不过这一次我父亲却偏差得不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