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的展】草间不在
下面就挑几件作品和大家分享 ↑装置艺术 《未知的触碰体验》 大头针和布面结合,模仿动物皮毛的装置艺术。钉子高度密集的视觉效果,看起来让人敬而远之,但摸起来却有很奇怪的触感,一点都不扎手,手心痒痒的,伴随着清脆微小的声响。制作者运用视觉和触觉产生的矛盾感,激发参观者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思考。我来来回回玩了好一阵。 ↑超写实作品 《肖像之相-小唐》 首先要抱歉搁着玻璃拍出了若干倒影反光...然后,这是一幅画,不是皂片。是画!是画!是画!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如今科技那么发达,成像技术早已可以抓住每一寸细节,那么花费大把时间创作超写实的意义何在”我总是那么想。然而当直面这样一幅精致的超写实作品时,不得不承认自己全身汗毛直立。当我挨得很近很近,体会从发丝到麻布连衣裙再到牛仔外套的每一寸画布,发现这比一位真实女子坐在面前更真。
除了显而易见的精湛技艺,究竟如何为一副艺术作品定价?是作者的社会地位,是创作背景,还是仅凭炒作?总之每当看到那么多自己无法审美的作品时,我只能哀叹自己终究凡人。 ↑(西班牙)胡安·米罗 277000元X2
第一次看到这样风格的达利。印象中的达利是流动的时钟;畸形的生物;错位的空间。色彩厚重饱和度高,立体感十足。然而看到眼前这张达利,油然而生的小清新竟是那么陌生。 ↑(日本)草间弥生 伟大的艺术家都有点神经兮兮。 原本就是奔着草间的大南瓜来的,毕竟广告上打着几位巨星的旗号,然而现场只有三幅作品,并且我都看过ORZ。第一次知道草间是看了路易威登与草间早年合作的一家门店设计。密密麻麻的波点在规律与无序中排布着,密集恐惧消失了,有一种说不上来的美感。这位怪老太一辈子都在用波点做文章。 ↑收集自网络
叛逆期时只喜欢黑白灰再加上刺眼的红。如今年纪大了反倒喜欢五彩缤纷。 ↑(中)王斌 对于马的主题有莫名好感。瞅瞅这小白眼,大肥肚,一脸慵懒不屑。
始终认为看画儿一定要现场。通过镜头二次呈现的作品会丢失太多细节,看不清原有的笔触与色彩,体会不到视觉直接反馈的美。在展览馆内经常能看到参观者站在一副作品前久久凝视,或许他眼前的那幅画我并不待见,然而人与画的定格的瞬间却是那么赏心悦目,撇开了旁的人事物,他们是可以交流的。 艺术家们有想让时间停止的欲望。正常人过日子的办法是:面对它,解决它,放下它。而艺术家们所做的事是面对它,面对它,面对它,面对它,观察它,画它,唱它,谱写它,写它,摄它,建造它,演绎它。艺术家的魔力在于他们像松胶一样,把现实变成晶莹剔透的琥珀。透过不同的形状和颜色让我们永远记住人类的情感和恐惧。人类是有能力解决和放下所有问题向前进的物种,但是在变成机器之前,请多看艺术作品。(摘自知乎) 所有言论纯属门外之人胡说八道,欢迎讨论。 vacua(vac77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