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强基固本三伏贴的临床应用

 山水丰顺 2016-07-11


强基固本三伏贴疗法是以其针、罐、药、穴的综合治疗为特色,具有操作简单、疗效确切、经济实用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适应症

呼吸道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嗽等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的患者;也适用于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的患者。

消化系统:慢性胃炎、慢性腹泻、胃脘痛等。

妇科疾病:痛经、慢性虚寒性盆腔炎、宫寒不孕等。

儿科疾病:小儿肺炎、气管炎、久咳、厌食、遗尿、体虚易感冒等。

骨关节病: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肩周炎、颈肩腰腿痛、痛风等。

操作方法

 呼吸道疾病

① 主穴:邵氏五针:肺俞、大椎、风门。配穴:过敏性鼻炎配迎香、印堂;痰多咳嗽配天突。


② 针刺操作:患者取端坐位,暴露局部皮肤,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一次性1寸针灸针,分别点刺肺俞、大椎、风门3穴,待穴位局部有酸、麻、沉、胀等针感后即出针。针刺后在大椎、肺俞、风门5个穴位的正中拔一大号火罐,根据患者体质和皮肤情况,一般留罐3~5min,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对于儿童或体质较虚弱惧怕针刺者,也可只拔罐,不针刺。过敏性鼻炎患者加点刺迎香、印堂穴。


③ 贴敷操作:先将无纺布裁剪成大小为11cm×13cm、 10cm×12cm或8cm×10cm不同规格的药贴,根据患者身高选择大小合适的药贴,小儿多用8cm×10cm的药贴,原则是把大椎、肺俞、风门5个穴位都覆盖在内。用白芥子散(白芥子、细辛、甘遂各等份)研末备用,生姜汁调和白芥子散成糊状,用压舌板均匀的将调好的白芥子散涂在无纺布上,将药膏贴敷在大椎、肺俞、风门5个穴位上,使药膏能够完全覆盖住5个穴位,然后用无纺透气胶布固定药膏,再用适量的白芥子散贴敷在天突穴上。 


 消化系统疾病

① 主穴:脾俞、胃俞。配穴:中脘。

② 针刺操作:患者取前倾坐位,暴露局部皮肤,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一次性1寸针灸针,分别点刺脾俞、胃俞,待穴位局部有酸、麻、沉、胀等针感后即出针。针刺后在4个穴位的正中拔1大号火罐,根据患者体质和皮肤情况,一般留罐3~5min,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对于儿童或体质较虚弱惧怕针刺者,也可只拔罐,不针刺。

③ 贴敷操作:将准备好的白芥子药膏贴敷在脾俞、胃俞4个穴位上,用无纺透气胶布固定。再用小的穴位贴涂适量的白芥子散贴敷中脘穴。

 

 妇科疾病

① 针刺主穴:归来、子宫。

② 配穴:痛经配三阴交;盆腔炎配气海、关元。

③ 操作方法:先点刺归来、子宫穴,痛经者加点刺三阴交穴,盆腔炎者加点刺气海、关元穴,再在小腹部拔罐,一般在中极、关元拔罐,再用药膏贴敷于小腹部,使药膏能够覆盖归来、子宫4个穴位。


 儿科疾病:小儿多惧怕针刺,对于小儿呼吸道疾病一般不针刺,可先拔罐再贴药膏,方法同成人呼吸道疾病贴敷方法。对于小儿遗尿可选用中极、关元穴位,先拔罐再贴敷,贴敷方法同妇科疾病方法。


 骨科疾病:对于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在疼痛局部治疗,可以先针刺后直接贴药膏,一般不拔罐。原则上是用药膏把整个疼痛部位覆盖上。

疗程

治疗周期:在每伏的第1天进行贴敷,头伏前10d贴敷1次起到强基的作用,末伏结束后10d再贴敷1次,一般3年为1个疗程。

关键技术环节

 药膏制作:选用白芥子散。白芥子、甘遂、细辛等药等分,特别是白芥子,一般生用,对于皮肤敏感易起水疱者,可用炒白芥子,或者生、炒合用,比例要恰当。如果天气炎热,可多用炒白芥子,少用生白芥子,使药膏能够刺激皮肤有发热感,而不至于起水疱。再者用生姜汁调药膏也很讲究,纯姜汁调和,药效发挥得更好,易起水疱,一般按照比例用蒸馏水兑姜汁进行调药膏。


 贴敷方法:采用整张的药膏把穴位及穴位周围的皮肤都贴敷上,这样药膏的吸收面积就更大,药物吸收更充分。为了突出穴位的治疗作用,我们选择的治疗方法,是先针刺、再拔罐,使局部的皮肤开张,有利于药物的渗透,最后敷药,这样充分发挥了针、罐、药、穴位等的综合作用。贴敷的时间也很关键。

立论依据

“冬病”是指在冬季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中医认为,这类疾病与寒邪、阳虚有关,患者多有宿疾,入冬后,由于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引动宿疾而发病。常见的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体虚易感等肺系疾病,包括风湿、类风湿关节炎、慢性腹泻、阳虚怕冷以及女性宫寒不孕、痛经等妇科疾病,这些疾病一般到了冬季天气变冷时容易加重或发作,所以称之为“冬病”。


“冬病夏治”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源于中医“春夏养阳”的理论及“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治疗原则。融合了中医学、时间医学、免疫医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夏季天气炎热,根据“天人相应”的中医理论,此时人体阳气旺盛,治疗能更好地激发人体阳气,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很好体现。


传统理论认为一般三伏贴就是在每伏的第1天进行穴位贴敷,每年三伏天贴3次,为了巩固疗效,在三伏后可以加贴1次。“强基固本三伏贴”,所谓“强基”,即在头伏到来前10d进行1次贴治,按照中医五行生克理论,进行“培土”,起到强实基础、提升疗效的作用。所谓“固本”,即在三伏过后10d进行1次贴治,按照中医五行生克原理,帮助“生金”,起到固护正气、强化疗效的作用。

注意事项

1. 贴敷时间一般在30min左右,贴敷后局部有轻微灼热、痒感为正常反应,如出现奇痒、灼痛难忍等应立即去掉药膏,以免起水疱。

2. 风湿疼痛类疾病可以根据患者情况适当延长贴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h。

3. 贴药时宜穿透气性较好的宽松棉质衣服,贴药期间不宜剧烈活动,贴药后尽量不要在空调屋,因遇冷会使毛孔收缩,影响药物吸收,最好在自然通风处乘凉。 

4. 贴敷期间饮食以清淡为宜,忌烟、酒、生冷之品;忌食鱼虾等海产品及辛辣、羊肉等热性食物。

5. 贴敷局部有感染、溃疡、瘢痕、肿瘤的患者禁用。

6. 合并有严重肺心病、肺癌及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禁用。

典型病例

患者,男,45岁。2008年7月15日初诊。7年前患者因感冒未治愈,后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咯白色泡沫状稀薄痰,易咯出。曾在当地诊所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症状好转。后又因感冒次数频繁,每月至少感冒1次,每次症状持续7 d左右,给予头孢曲松钠治疗。近3年来,觉无明显诱因即出现感冒,且咳嗽、咳痰症状加重,咳嗽时伴有喘息、气短等症状,冬天时尤甚,咳痰时常感咽部瘙痒、疼痛不适,且感觉上下楼活动后气短、呼吸症状较明显,为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诊断为哮喘,治宜宣肺平喘。选用大椎、风门、肺俞,用1寸针灸针分别点刺,待穴位局部有酸、麻、沉、胀等针感后即出针。针刺后在大椎、肺俞、风门五个穴位的正中拔一大号火罐,治疗5次后患者气短、呼吸等症状明显改善。此后每年在三伏天时来贴三伏贴,连续3年。现患者哮喘症状基本消失。随访2年未再复发。


 以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请到正规医院进行贴敷治疗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