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读书人,一般都有极强的官瘾、政治癖,从政、干政、议政的热情特别高。读书是进身之阶,读了书就一定要当官,当不了官,或当官退下来,也不能忘情于政治。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虽身在江湖之上,却心存魏阙之下。这跟中国的读书人——一般称“儒”——的起源有关系。
儒家源于术士。《说文》上说:“儒,术士之称。”《礼记》中注:“术,犹艺也。”《列子·周穆王篇》中说:“鲁之君子多术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就是术士、艺士,也就是娴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人。
“儒”起源于艺士,既不是受压迫的农民,也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而是以“艺能以友教贵胄间者”。这就相当于日本幕府时期的武士,必须依附于某个幕府将军。“儒”的这种社会地位,就决定了其与王权的合作性质,只有通过与统治者合作,他们才能安身立命,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比如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恰好体现了儒家在其精神实质上是要与王权结合,以建立一个以仁为精神的“政治理想国”。因此,儒家与王权,基本上是一种彼此依存的关系,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理想必须通过与王权结合才能实现。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的读书人都跟他们的老师孔老夫子一样,是天生的政治迷了。但政治这个游戏可不好玩,“伴君如伴虎”,弄不好就会引火焚身,偷鸡不成蚀把米。夫子当然知道这个道理了,所以他告诫后世的读书人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如果没有职务,先谋其政,任何的命令指示都出师无名,名不正则言不顺,结果必适得其反。比如,现实中很多人热衷于谈论政治,关心政治,并试图从事政治,虽然他们很多人“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但只是留于口头,没有去争取一个合适的职务,没有或难以付诸实践,施展自己的才华,最终只能落个老死余生、空怀壮志。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就从侧面说明了这个道理,造反不是吟诗作画,是暴力活动,要推翻反动政权,首先要有军权,要有军队,一个文弱书生,没有这些武装,如何完成自己的抱负?这句俗语深刻地阐述了“不在其位,谋其政”的最大弊端——那会让你掉脑袋的!
所以,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参与、考虑、过问这个职位上的政事,不要越职侵权。如果不把份内的事处理妥当,就屁颠屁颠地去管别人部门的事情,这不但没尽责任,还扰乱别人,容易引起人事问题。
所以孟子补充发言道:“位卑而言高,罪也。”职位低的人议论职位高的人主持的政务,就容易获罪。没有位子,就不要进入操作状态,做各种可行性研究。比如你不是校长,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民教师,学校的大事,你就不能管。要关心,你也只能从一个普通教员的角度关心一下;并且更要注意关心的“度”,太热情了,校长没准会认为你想抢他的位子呢!
孔子从二十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心,对治理国家的各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分析,也常发表一些自己的独门见解,一生主张“仁政”。在有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治国之策后,孔子开始了他周游列国的漫漫人生路,想借此宣传、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但天不遂人愿,孔子累累受到当时统治者的冷落,也经常有人对坐在马车里的孔子冷嘲热讽一番,甚至有人说他就像一条丧家之狗。
倍受打击的孔子认为自己的政治主张得到不实现,首先的原因就是自己不在其位。不在位子上,就没有实权;没有实权,就没办法发号施令、治理天下,展现个人的才干。现实是残酷的,光靠“不在其位,谋其政”理想方式,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
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提倡“权责利”分明,企业的经理人首先须得到股东授权,得到管理权限与企业资源,明确义务,分清责任,开展工作,同时根据其权利义务的大小给予相应福利待遇,企业的这些作法是与孔子的思想相吻合的。
大凡职责分明的企业,规模越大,运作起来更有效率,因为他减少了滥芋充数的人。中国人讲究出师有名,有了权限,就可以配制所掌握的资源,可以清除阻碍工作进程的各种势力,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事尽其美。
反之,如果“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典型的玩忽职守了,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占着茅坑不拉屎。孟子说:“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地位低下却议论朝廷大事,这是罪过;身在朝廷做官,却不能以民为本,实现自己的报复,这是耻辱。这样的人,谁都痛恨的!
但说来也奇怪,真要轮到自己蹲到了“茅坑”上,突然之间竟也“便秘”了!说到这里,我想起了电影《没完没了》里面的阮大伟喝多了躺在床上的戏,有人问他:想吐吗?他笑着说:想吐……我也不吐;十三……路易的;八千块钱一瓶——我舍不得吐。
一个是舍不得拉,一个是舍不得吐,二者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总是很奇怪的动物,同样的东西,属于跟不属于自己,其态度竟有如此之差别。这就像男人对女人的态度,没得到之前,看得比仙女还珍贵,一双芊芊玉手、一对楚楚樱唇,怎么能在厨房里干粗活呢!得到之后,却说自己被骗了,这根本不是冰清玉洁的仙女,而是烧火做饭、唠唠叨叨的妇人!
来源:何龙《方与圆》
感悟:世上一切成功者,必然遵守的做人做事法则。方乃做人之本,圆为处事之道。我们看天地,天圆地方;我们看铜钱,外圆内方;方和圆本来是一个天平的两端,阴阳的两极,它们既可以互相制衡,又可以互相转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的就是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其中,修身养性至为重要,它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最高学问。做人首先要求一种正气,只有堂堂正正地做人,才能干一番事业,这是“方”的一面。为人处事要善于与人相处,谦虚处世,不要挑剔别人,以诚待人,在处事中使自己的品德不断升华,这是“圆”的一面。人的一生就是方与圆的邮寄结合,内方可以身心贯通,井然有序;外圆可以减少阻力,便于运动。在我们日常具体的工作中,“方”就是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是做人的道德和原则;“圆”就是在规定的范围内,对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对各项规定合理应用的方式方法和工作的技巧等。作为个人,不仅要具备优秀的品质,如理想信念、热情、自信、责任等,还要具备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恰当的工作方法。文/单眼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