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事需洞明 人情更练达

 虹72 2016-07-12


世事需洞明 人情更练达



  
 《红楼梦》里有一幅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的一副对联,曹雪芹把它装裱在了王熙凤的“办公室”里,细细品味真乃至理名言。
  
 “精神到处文章在,学问深时意气平。”这是一种学识,是对社会与人生的深刻领会。人生一世,苦读十年诗书,但比起世间的学问,浩如烟海的书籍不过是九牛一毛。学校只是让我们学了一些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关于做人的知识,就只能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学了。
  
 “世事洞明”体现着一种成熟、聪慧,“人情练达”演绎着一种老成、干练。尤其在中国这个自古以来就以“人治”代替“法治”的“关系社会”里,不懂一些做人做事的“潜规则”,就只能拿头往南墙上撞了,没准头都撞破了你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到最后才“蓦然回首”——原来,“潜规则”才是“硬道理”。
曾几何时,我们谁不像一个开足马力的火车头,只顾自己一个人喷着气往前赶,很少顾及周边的纷繁杂务。而结果,也只能像当年单场狂砍81分的科比,虽然赢得了尊严,却也输掉了整个战役——你不能一个人去战斗。
   
 现代社会也是这样,单打独斗的年代已经成为历史了,个人能力再强,也必须依靠整体而存活。人是社会当中的人,每个人都无法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尤其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社会分工高度专业、生活节奏高度劲暴的今天,只有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各种工作。
  
 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团结就是力量。一个没有团队合作能力的人,哪个企业敢要你呢?没准哪天你就变身成孙悟空,大闹天宫一番了。领导可不想为了管你而浪费自己的精力,更不想虽然管住了你,却被你在手上撒了一泡尿!
  
 按照教科书上的说法:
  
 人情世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属于社会知识范畴;这些知识大半来源于与不同人群的社会交际,也来源于社会冲突与社会发展。
  
 其作用是,在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情况下,人情世故能帮助我们缓和与他人之间的紧张度,也比较容易让他人感到与我们交往的愉悦感与建设性。
  
 为了响应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号召,有人把“人际关系的和谐”列为人生的十大财富之一,很有道理。所谓“和气生财”,在这个以金钱为信仰的社会,可以说,和谐的人际关系几乎成了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具备一点心理学知识,对人性的了解,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合作的基础;更有甚者,可能关乎到我们的身家性命。《三国》中的张飞,可以说是因此送命的典型,我们不能不引以为戒。
   
 要理解他人,必定要通过语言。因此我们必须能静下心来,听别人说话(心有灵犀,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的几率估计不大),这才有了解他人的可能。
   
 但在现代社会当中,人往往都太“个性”、太“自我”了,一言不和便满嘴的问候您家属的话,让你也忍不住想“礼尚往来”,回敬几句。如果连尊重他人这一点都做不到,谈理解他人未免就有点奢侈了。但我相信大部分人还是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的,电视节目里到处都是“老师”嘛。
   
 言归正传,其实能真正做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人的确不多,所以要想增长学问,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只有处处留心、时时学习才行。“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这是从思想高度上概括的,说实在的也很简单(如果我们光说不练,也就不简单了),就是一项做人的基本原则:做人要厚道。
   
 下面我们看看孔子他老人家的一个厚道做人的故事。
   
 一天上午,大司寇孔子由几名弟子陪同,徒步在鲁都城内巡查社会治安,来至南菜市时,发现一群人在围观两个打架斗殴的人。
   
 孔子住步,只见:两筐青菜撒在地上,被践踏得不成样子;两个厮打的人蓬头垢面,踏掉了鞋子,扯破了衣服,抓破了脸皮。那个四十多岁的壮年人猛使一个别脚,把那个少年摔倒了,跨腿骑到他身上,正欲举拳猛打其头。
     
孔子上前抓住了那壮年人的拳头,大喝一声:“不许打人!”
     
围观者怒指壮年男子,愤愤评说:
    
“冉仁真是个老无赖!”
    
“冉仁欺负孩子!”
   
 “冉仁挤占少年的摊位,还弄烂人家的青菜!”
     
两个打架的人看见当官的来了,立马就不闹腾了,低头垂手站在大司寇孔子面前。那少年说:“回禀大司寇,小人叫程敬,我先来此卖菜,冉仁硬把菜挑子放在我的摊位上,还让我‘滚蛋’!我与他辩理,他不仅将我的一担青菜撒了,还打人。请大人给小民做主!”
   
 “对,对!就是这么回事!”众人不约而同地说。
    
 在大司寇面前,冉仁刚才的那副凶相一扫而光,吓得目瞪口呆,面色苍白。
  
 “你冉仁,要学仁啊,不能害人!”孔子威严地说。
   
 子路扯了一下孔子的衣衫,与老师低声耳语:“这冉仁是冉雍的父亲。”
  
 “是吗?”孔子闻言十分惊讶。随后,孔子转身走至跟在最后边的冉雍跟前说:“这事就由你处理了!”说完,离开了南菜市。
    
 冉雍目送老师离开,然后走到程敬面前掏出银子:“小兄弟,你受惊了,权且收下这四两纹银作为对你的补偿吧。”
   
 程敬接过银子,对冉仁说:“你也向这位小哥学学!”
    
 冉仁两眼直瞪瞪地看着自己的儿子,感觉身上的衣服好像都被人扒光了,真是丢尽了这张老脸!
   
 回到家,冉雍对坐立不安的父亲说:“爹啊!您老人家再这样下去,孩儿还能在曲阜立身做人吗?我是夫子的学生,处处以礼行事,您这样蛮横无理,我还有脸做孔子的学生吗?”
   
 冉仁羞愧地低下头,对儿子说:“千错万错,都是爹的错。这次,被夫子碰上,大司寇给咱留了这么大的面子,他说的话,我全记住了。今后,我一定做一个站得住脚的人。”
   
 果然,冉仁从此变成了一个孔子说的“学仁”、“不害人”的好人。在南菜市上,他和程敬竟然成了互帮互助的好朋友。
   
 几天之后,冉雍就此向老师复命。
    
 孔子说:“我料定你能把此事处理得很好。因为,我知道你是一个学识深、仁德高的人啊!”
   
 佛家云:多容则融,有量则谅,善合则和。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做人还是比较厚道的。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像孔孟那样以“君子之行”要求自己,但人们对这样的君子还是有几分佩服的,还是心向往之的。
    
 鉴于现在的人心有些不古,现在的世道有些日下,国家提出了针对提升国民素质的“八荣八耻”德育教育,并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进行了很大的扶持。这对于人们品德的提高,和谐社会的建构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可谓是应时、应需之举。

来源:何龙《方与圆》

感悟:世上一切成功者,必然遵守的做人做事法则。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看似平常之理,实则精妙之至。为人处世,当以恰到好处为极致;取舍之间,当以平和适中为准则。漫漫人生路,唯有在透彻领悟中庸哲学之后,方能左右皆可逢源,处处和谐圆融。方乃做人之本,圆为处事之道。我们看天地,天圆地方;我们看铜钱,外圆内方;方和圆本来是一个天平的两端,阴阳的两极,它们既可以互相制衡,又可以互相转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的就是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其中,修身养性至为重要,它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最高学问。做人首先要求一种正气,只有堂堂正正地做人,才能干一番事业,这是“方”的一面。为人处事要善于与人相处,谦虚处世,不要挑剔别人,以诚待人,在处事中使自己的品德不断升华,这是“圆”的一面。人的一生就是方与圆的邮寄结合,内方可以身心贯通,井然有序;外圆可以减少阻力,便于运动。在我们日常具体的工作中,“方”就是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是做人的道德和原则;“圆”就是在规定的范围内,对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对各项规定合理应用的方式方法和工作的技巧等。作为个人,不仅要具备优秀的品质,如理想信念、热情、自信、责任等,还要具备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恰当的工作方法。文/单眼老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