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读者:樗栎居主人 9月共读 友谊的小船怎么能不翻? 人生中朋友很重要,甚至可以影响一生的轨迹。朋友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人伦关系中最松弛的一种。怎样让友谊的小船不翻呢?孔子给出了答案。 朋友之间相交志同道合,以利相交必以利结束。朋友之间维系友谊的纽带是诚信,是忠实。成为朋友,就应该彼此支持,共同进步。朋友之间还要讲诚恳,看到朋友有了过错,就要开诚布公地告诉他,劝导他及时改正,不过,劝导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如果朋友不听劝告,那就不要再三告诫了,要知道适可而止。 儒家讲中庸,讲“过犹不及”,看到朋友的错误听之任之固然有违交友之道,而过度的劝导也会适得其反,发生不愉快,甚至失去友谊,反目成仇。 学贵有恒 重在践行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所谓“功亏一篑,半途而废”,所有的努力都在坚持之中,做学问,个人修为都在日积月累的坚持之中,古人说,行百里半九十。进退成败的关键就是自己能不能坚持到底,一部《论语》读下来,即便对其中的道理依然懵懂,即便很多知道的还不能应用都实践中,然而,能坚持下来,就是很大的收获了。 东西方虽然有很大的文化差异,但在坚持这一点上,是相通的,正如歌德所言: “生活对于我们来说,就像放在建筑师面前的一个巨大采石场。他之所以能称为建筑师,是因为他可以从一堆杂乱无章的材料中,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所形成的某种构架,以最经济﹑最合适﹑最持久的方式建成所需要的建筑…… 相信我,这个社会上可以称为邪恶的痛苦及伤害的最大部分,是因为人们太懒惰,而没有掌握唾手可得的正确知识;而且,一旦意识到这一点,便坚持不懈地去获取知识。对我来说,这就像人们决定必须去建筑一座宝塔,却在基础上使用的石头和劳动还比不上承载一间茅屋的地基上使用的多。”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如果人只是本质善良而不经过学习,那么也只是不做坏事而已,不可能有精深的学问和修养。 人间处处皆学问,学习也好修养也罢,孔子的态度是“践行”。要使自己的道德学问达到高深的境界,必须向前人学习,踩着成功者的脚印前进。否则,就找不到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应走的正确道路。循着前人走过的成功道路前进,能够少犯错误,避免走歪路而节省时间和力量。 古人学习并非亦步亦趋,拘泥前人所写所述;学习是有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方向是最重要的,读《论语》也是这样的。 书友精彩打卡 羽扇纶巾 孔子当年课徒教学,讲究个别教学。本章当为孔子当时的教学实录。仲尼居,冉雍侍。孔子指导冉雍致仕:以你之才德,可以当得一国之君的。冉雍问:“子桑伯子怎么样?可以当得公卿之才吗?”孔子说:“当得呀,他能简。”仲弓说:“居心敬而行事简,由那样的人来管理事务,不是很好吗?如果居心简而行事也简,不就太简了吗?”孔子说:“雍啊,你说得对。” 《公冶长篇》有提到冉雍时说“仁而不佞”,被孔子怼回去,说,“焉用佞。”可见冉雍是思考型的人才,是讷于言的。所以孔子谓之“简。”既谓子桑伯子,也指冉雍之简。冉雍进一步诠释:居心敬而行简。需周密思考后再作出简单易行的指令,这才是有效的管理;想得很少,指令也简单,那就会让人无所适从了,太简,就是无效的管理。孔子觉得冉雍居既有才德,又使人“居敬而行简”,可任一方诸侯了。 用一句教育上的术语来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或者反过来说,自己先要有一眼活水,再细水长流地给到孩子心田里。做为管理者也是,大道至简,是自己首先要知“道”。 寒鹤冷花 子曰:“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如果把这句和“累累若丧家之狗”放在一起,不由心酸。总觉得夫子难得如此享受生活。天命之于他,是木铎声声,拯救礼乐社会。这注定了他的漂泊和奔波。 不过,无论是匡地被困,还是陈蔡绝粮,桓魋恐吓…孔子都能弦歌不辍,淡定从容。他知道自己的天命,天之降大任于斯人也,灭他就不会委任于他;不灭他,眼前之灾又有何怕?这何尝又不是另一个角度的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生活中的这个样子的夫子,不由人吟诵起白居易的《自在》:杲杲冬日光,明暖真可爱。移榻向阳坐,拥裘仍解带。小奴捶我足,小婢搔我背。自问我为谁,胡然独安泰。安泰良有以,与君论梗概。心了事未了,饥寒迫于外。事了心未了,念虑煎于内。我今实多幸,事与心和会。内外及中间,了然无一碍。所以日阳中,向君言自在。可惜的是,夫子只能算偷得浮生半日闲,他哪里能够“内外及中间,了然无一碍”呢。 雅鱼 近来人事消磨,诸多杂事不甚烦恼,使吾不复梦见周公久矣。幸而参加论语共读,感叹圣人之德才,又为圣人之仁折服,有圣人之参照,于繁杂彷徨中更坚定我之所为。子曰:饭疏食饮书,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不义富而贵,于我是浮云。 简而言之:清贫乐道。在今天这急功好利,物欲横流的社会,周边朋友同事皆在比,比豪车,比豪宅,欧美深度品质游比东南亚屌丝游,加50佣金得喜茶比池塘采摘天然荷叶茶。 对物质的追求已偏离它本身的使用价值,而成为身份地位的标榜,不仁且无道。因比较而生烦躁,生愤恨,一身戾气,再安静祥和永不会有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之状态。于这种环境,从之则失之本心,不从则孤高清癖。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他人得物而乐,因比较生优越而乐,亦是乐,你我乐而不同,细想来,亦无可厚非,我只继续乐在山水之中吧。 历史爱好者 《雍也》篇中,孔子对颜回赞不绝口,说子夏的“君子之儒,小人之儒”,诸葛亮在舌战群儒时提到过,反驳程秉(程德枢)是用到的,不知道罗贯中是不是从这找到的典故。“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是我在2003年高考时语文的一道填空题,当时是三句任选两句,那两句是学过的,但考的是什么已经忘了,只有这句上学时没学过。这章中的宰我不知道是不是“朽木不可雕”的宰予。 《述而》篇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可能是现代汉语中“启发”,“举一反三”两个词的来源。 泰伯不知道是不是吴国的祖先,根据《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到孔子这个时期吴国的君主是阖闾,夫差,吴越的斗争不再赘述。《三国演义》中,刘备临死说的,圣人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原来是曾子说的。 骆宾王在讨伐武则天的檄文中,提到“六尺之孤何托”,不知道是不是来源于曾子说的六尺之孤。曹操、司马昭总说“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仍然服侍殷纣王”,可能就是从这找到的。 星落凡尘 提到“中庸”就让我了“争”这个词,随着网络的发展各种“争斗”层出不穷,因为一个明星事件,粉丝与非粉丝之间就会开启一场无休止的骂战。 “争”到底是否是一件好事?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争”确实是一件好事,但是这有一个前提争斗的双方都以某些基本共识为前提。 在一些微信群聊里很多人经常因为一个话题,引发双方的争论,“你不同意我,便是你错了”争论的出发点都是建立在“征服”上,希望通过自己的胜利彰显自己的正确,对方是否与我达成一定的共识这并不重要。 我希望“争论”,更多的是建立在一定共识基础上的争论,这样的争论才能让双方达成更好地共识。 相关文章 ![]() 即日起,关注公众号可获得上月共读书目电子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