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训诂学家顾野王

 苏迷 2016-07-12
在风景秀丽的石湖下舟村附近,有一墓地,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墓上有清嘉庆八年(1803)“陈黄门侍郎顾公之墓”石碣,碣旁斜卧着长约六米的巨石,据传是陨石,俗呼此墓叫“落星坟”,内葬着南朝梁、陈间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史学家顾野王。宋代诗人刘嘉谟有诗赞道:“博洽倾当世,江东孔子儒。”
  顾野王(519-581),原名体伦,字希冯。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身吴地名门望族,祖父是顾子乔,梁东中郎武陵王府参军事;父亲顾烜,梁建安令(顾烜墓在苏州小王山南麓)。顾野王在家排行老大,自幼聪明颖异且又好学,七岁读五经,略知旨要;九岁能文作《日赋》,文采可观,领军朱异见了大为惊奇;十二岁随父至建安,撰《建安地志》。长而学益精博,遍观经史,于天文、地理、巫龟、占候、绘画、蝌蚪奇文,无不贯通。工诗文,善书法、丹青,擅长人物,尤工草虫。宣城王陈项为扬州刺史,建官舍,请他绘《古贤像》于壁,又请当时著名文士琅琊王褒作像赞,时人称为“二绝”。
  顾野王知识渊博,十分重视汉文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文遗百代,则礼乐可知驿宣万里,则心言可逑”,正确使用文字,可以“鉴水镜于往漠,遗元龟于今体,仰瞻景行,式备若文,戒慎戒邪,用存古典”。梁大同四年(538),他当上了太学博士。后奉梁武帝之命,编撰字书,“总会众篇,校雠群篇”,搜罗考证汉魏齐梁以来古今文字形体、训诂异同。为了静心编纂,他来到吴县南部,在吴淞江边一个名叫松陵的村落之北选择了一块空地,搭建了几间简陋的房子住了下来(唐武德年间,吴县松陵建镇,顾氏旧宅坐落在镇之北门外。后梁开平三年闰八月,割吴县南部地区和嘉兴北境的平望、震泽等地置吴江县,松陵归其管辖。顾氏旧宅后废,称为“顾墟”,元泰定元年在其附近建“三里桥”。明清方志有载)。大同九年(543),年仅25岁的顾野王在宅内之“听江轩”编撰成“一家之制”的《玉篇》。未几,升为临贺郡王萧正德(梁武帝侄子、义子,曾任吴郡太守)府记室参军。
  太清二年(548)八月,东魏降将侯景发动叛乱时,萧正德被梁武帝任命防守建康(今南京),但他却与侯景勾结举兵谋反。当时,顾烜刚去世,顾野王在家里守孝,听到这一消息,心里难以平静:国家有难岂能袖手旁观。于是他就毅然在家乡吴县招募乡民数百人,跟随义军支援京城抗击叛军。由于寡不敌众,抗击叛乱的行动一时遭挫,顾野王逃到浙江会稽(今绍兴),后又来到东阳(今属金华市),与刘归义一起抗击叛军。“侯景之乱”平定,太尉王僧辩对顾野王很赞赏,让他担任了海盐县监。
  陈武帝时,顾野王曾任金威将军、安东监川王府记室参军、府谘议参军。天嘉初补撰史学士。陈宣帝太建年间,迁国子监博士、太子率更令。不久领大著作,掌国史,为知梁史事兼东宫通事舍。仕终黄门侍郎、光禄卿,知五礼事。他晚年悟禅,施基200余亩,为吴县光福寺。其诗多为乐府,写女子思情,语言华丽浓艳;其文多咏物小赋。他一生著作宏瞻,传世者也不少,尤以《尔雅音注》《玉篇》《舆地志》为最著名,其中《玉篇》是我国现存完整的第一部楷书字典,为“楷书之祖”,极为珍贵。《玉篇》的原本已散佚,清代黎庶昌(1837-1897)于日本获见《玉篇零卷》。原本收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七个,从《玉篇零卷》看,每字先注及切,然后辨析字义,佐以书证,说解甚详。今本较之删节颇多。全书计三十卷,体例仿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部首略有增删,共得五百四十二部。释字以音义为主,不像《说文》用六书理论来分析字形。它是继《说文》之后,为后代字典编纂有较大影响的一部书。
  在《玉篇》里有“谜”字,鲜为人知。宋代周密《齐东野语》隐语卷云:“古之所谓廋词,即今之隐语,而俗所谓谜。《玉篇》谜字释云:‘隐也’。”当代已故戏曲史家钱南扬教授在《谜史》(1928年版)谈了他考证的结果:“周秦两汉之书,不载‘谜’字。宋刻本《说文解字》有之,则后人增入也。”钱老所指的“后人”即宋代的徐铉。徐铉在校定《说文》时,新附十九个字,其中包括“谜”字。但不能因为《说文新附》流传广影响大,而断言第一个将“谜”字收入字典中并作注释的人就是徐铉。近代词人况周颐阅得《玉篇零卷》后,在他的《辛巳春灯百谜·序》(1881年刻本)中证述:“秦有卯金之谶,越有庚米之辞,河鱼详左氏之文,井龟仿南朝之制,大抵前人之隐语,即今日谜字,收于《玉篇》。”这一材料,进一步佐证最早把民间之中流传已久的“谜”字收进字典内并作注释的第一人是顾野王。

  □诸家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