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语典故——债台高筑

 gudian386 2016-07-12

债台高筑

“债台高筑”这个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是形容一个人欠了很多钱的成语。但你知道这个成语的来历吗?这得要追溯到遥远的周朝了。故事的背景

故事发生在东周末年,气数已尽的周朝终于迎来了它的最后一位天子——周赧王(姓姬名赧一名延一名诞,谥周隐王)。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周朝处在“东西二周”分治时期。周考王元年(前440年)考王封其弟揭于王畿,西周国成立,他弟弟就当上了西周桓公。王畿就是(名义上的)全国首都,也就是东周的实际领土范围。

东周本来就巴掌大点地,还拿出来给他弟弟立国……事还不算完,西周威公四十八年(前367年),西周威公逝世后,其子公子根叛乱,在赵、韩两国的唆使下,于王畿东部巩地建都立国,东周国成立,公子根是为东周惠公。自此,周天子仅剩的那一点权力,也被两个小国瓜分了。赧王的父亲周慎靓王在位时就寄居在东周国,在位六年就死了。赧王即位后,东周公不愿再养周天子了。于是赧王又跑到了西周国,故事就在这么一个苦逼的背景下开始了。

(《芈月传》里把赧王描绘成了一个肺痨鬼)

成语典故

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年),秦军围攻赵国国都邯郸,魏国楚国发兵相救,大破秦军。

这时楚考烈王就想:好机会啊,咱干脆再合纵一把吧。但是先秦是个讲礼仪的时代,干什么事都得有个缘由。楚考烈王就希望赧王能以“天下共主”的名义下令组建联军。

既然要组建护主联军,那赧王就必须象征性的出点兵,但赧王可是一点财产都没有。于是他只好求助于西周公。西周公倾举国之力终于组建起一支五六千人的小军队,这兵力在动辄十几二十万的战国时代根本不够看。

但哪怕就这么点兵,西周国也拿不出足够的军资。赧王为了军队的开销,只好找当地富人借贷,并允诺班师之后用战利品还债。可到了会师当天,只有楚国和燕国的军队到了,就这点人来了,怎么和坐拥天然屏障函谷关的秦军作战?于是合纵失败,各回各家。但军队的钱已经花出去了,富人的钱没要回来。于是他们都纷纷找赧王讨债,赧王只好躲到了宫内的一座高台上,此台以后就被象征性的称为“避债台”,“债台高筑”一词因此得名。

东周的结局

天子都被自家领地的国民穷追不舍,此朝之窘境可想而知。

秦国一看六国合纵计谋已经失败,便伺机出兵,于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大举进攻西周国。

富人们倒是跑的比香港记者都快,只剩下了赧王与西周公。二人一商量,这打也打不过,投降吧。于是在祖庙哭祭,向秦军投降。

秦国于是接收了西周国的全部领土与礼器——包括象征天子权力的九鼎。赧王被贬为周公,迁到了梁城。

中国古代最长一朝——周朝自此灭亡,史家开始以秦王纪年。一个月之后,赧王殁,讽刺的是,周赧王是周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天子。

作者注: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东周国与诸侯合议攻打秦国(没错这货也想合纵)。结果可想而知,东周国也迅速被秦国吞并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