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华侨中学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工作小结 Ⅰ部分:教学情况
一、按课程标准开课 高一年级上学期开设《技术与设计1》,每周开设2课时。 下学期开设《技术与设计2》,计划每周开设2课时。 高二年级开设通用技术选修课。 二、师资配备 特级教师1名,高级教师1名,二级教师1名,所教班级数分别为7、7、6,课时数分别为每周14、14、12节。 1名老师参与国家级培训,2名教师参加省级培训。 三、生源情况 1-4班为加强班,5-20班为普通班。每班学生约为60人。 四、教学设备 高一年级20个班:均安装了电脑、实物投影仪待多媒体教学设备。 通用技术组:配备了电脑、扫描、U盘和光盘等。 五、教师备课 做法:3位教师都使用电子教案上课。 好处: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必须率先应用新技术的成果; 拓宽了知识视野,扩大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六、学生作业 适时适量布置课后练习。以A、B、……为等级,评定成绩。
Ⅱ部分:学分评定 1.平时作业和学习态度:占20% 2.期中、期末考试:各占20%,合计40% 3.便携式小凳模型制作:占20% 4.创意设计:占20% Ⅲ部分:教学研究 1.备课小组:集中备课6次。 2.个人听课:每人10节以上。 3.对外上课:王小勇8节,徐道安4节,张光文2节。 4.教学设计:《结构与强度》教学设计·(王小勇·省二等奖) 5.教学反思:《对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反思》(王小勇) 6.课程建议:《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模块简介与选课建议》(王小勇) 7.发言文稿:《关于海南华侨中学通用技术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徐道安) 8.课改论坛:《对通用技术教学的认识、作法和建议》(徐道安) 9.教学探究:《通用技术教学探究》一册(徐道安)
Ⅳ部分:教学论文
1.《创新大赛和新课程相互契合的“三基点”》国家级二等奖 1.《交给孩子一把“技术的小剪刀”》上网
Ⅴ部分:存在问题
一、教材的问题 1.教材内容偏多 教材内容偏多的主要表现是:如有案例分析、马上行动、讨论、思考、辩论、阅读、链接、小辞典、小试验、探究…… 如在《发现问题》(P78)这一课时中,就有4个案例分析,3个思考、3个马上行动、1个阅读,2个讨论,以1节课40分钟计算,如果平均分配时间,就算是老师不讲课,每个内容只能分配到3分钟的时间。而在3分钟的时间内要把1个问题讲清楚是难以办到的。 2.插图可做得更好 如都江堰(P78)的图片太小,且不能说明问题。不如以示意图的形式取而代之。 如收集的便携、折叠、组合式凳椅的图片资料(P49)也不是最能说明问题的图片。 3.有的问题没有深度 如P134的讨论:“神舟三号”中的模拟人有什么特征? 如P42的讨论:试验报告应怎样设计? 如P7的思考:交通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类似的问题有很多。这样的问题一多,一是造成学生不愿回答,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占用时间,影响教学内容的完成。 4.有些问题老师也不知道答案 如P72的探究:坐标图法是表述评价结果的方法之一,其图形面积越大表明产品越好吗? 5.有些问题学生感到为难 如P103的练习:眼镜中包括哪些标准件? 因为眼镜上使用的标准件不多,学生感到难以回答。 6.练习多,学生无法完成 因为学生学习负担太重,其原因在于学科存在“主”“次”之分。 7.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无法完成 住校生几乎没有走出学校的时间和可能。 8.辩论题不宜设在一节课的中间 二、师资及培训的问题 1.通用技术学科的老师太缺,教学任务过重。 2.对通用技术学科的老师培训的时间太少。 3.只派徐道安老师去广东学习过1次。 三、设施和设备的问题 1.学校没有通用技术的专门教室、设备和器材。 2.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和时间太少 四、教学资源的问题 老师们手中的教学资料太少。 Ⅵ部分:建议
1.对教材作出必要的修改 2.加强师资培训工作 3.将有没有通用技术的专门教室,作为考核学校的一项指标。 4.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参与思考、探究等实践活动。 5.建立省一级通用技术学科实验器材发送中心 6.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影像资料。
海南华侨中学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总时数安排表
海南华侨中学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安排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