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我们讲了天地和宇宙。天地最开始是混沌一气的,就像一个鸡蛋,里面的蛋清和蛋黄是互相混在一起的,分不开哪是天哪是地。
在原来天地未分时候那个宇宙原初混沌一体的状态,古人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无极”。等到天地分开,有了清和浊,轻和重的区别,这种状态,古人称呼它也有一个名字,叫做“太极”。无极到太极就是从一生成了二。
比如天地,天就是阳,地就是阴。 比如昼夜,白昼就是阳,黑夜就是阴。
比如婚姻关系中,父亲就是阳,母亲就是阴,丈夫就是阳,妻子就是阴。
古人对日月的解释是“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月,阙也。太阴之精。” 阴和阳有不同的程度,最高程度的阳叫太阳,最高程度的阴叫太阴。日就是太阳的精华,月就是太阴的精华。这就是为什么太阳叫做太阳,而且为什么月亮另有一个名字叫太阴星。 上面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日和月的写法,日有一个圆乎乎的外形,而月是一个半圆,这就是我们平时大部分时间看到的太阳和月亮的形状。 太阳在一般状态下,我们看到的都是圆形,除了偶尔日食它才会缺了一块,圆满充实是日的常态。
说完日月盈昃,来说辰宿列张。 日月盈仄是讲太阳和月亮的运动,辰宿列张是讲星星的运动。 古人把日月星合称为“三辰”,日照昼,月照夜,星运行于天。日月和各种星体都是在不停运动的,而且它们的运动遵循着严格的自然规律。根据日月星的运动,人类就可以据以判断时间,划分季节,制定历法。“辰”字本来具有时间、天时的含义。所以就把包括日月在内的各种星体统称叫做辰。 要判断星体的位置运动首先就面临一个问题,怎么确定和描述星星在天空的位置?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坐标系,给天空打格子作为观测标志。古人在天空中打了二十八个格子,把整个黄道划分了二十八个天区。东西南北各有七个区域。这些区域就叫做宿,或星宿。“宿”本来的意思是止留,住宿。星宿就是星星的宿舍,所以除了二十八宿之外,有时候也叫做二十八舍。二十八个星宿按东西南北排列顺序如下: 东方青龙七宿:角木蛟 亢金龙 氐土貉 房日兔 心月狐 尾火虎 箕水豹; 南方朱雀七宿:井木犴 鬼金羊 柳土獐 星日马 张月鹿 翼火蛇 轸水蚓; 西方白虎七宿:奎木狼 娄金狗 胃土雉 昴日鸡 毕月乌 觜火猴 参水猿; 北方玄武七宿:斗木獬 牛金牛 女土蝠 虚日鼠 危月燕 室火猪 壁水獝。 而它们在天空中排列的图形是这样的:
有了这套坐标系,古代先民就可以比较准确的观测日月星辰的位置移动,并且总结规律,进行推演,从而分出了日期、月份、季节、年岁。从此吃饭睡觉工作生活就都开始有谱啦。恩,那是下一讲的内容,今天就说到这吧。 ![]() |
|
来自: 昵称30339968 >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