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车氏一联获千金

 老刘tdrhg 2016-07-13

这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发生在1996年9月里。垣曲一车姓人去北京摆了个算卦摊子,摊子在一家镌刻碑石店的门口旁,闲暇无事常和刻字店铺老板聊天。一日,一位先生前来,想给他父亲写一副符合生前身世的对子。店铺老板就把这件事推给了门旁摆摊子的车先生。

求对联者姓张,六十多岁,山东人,原在陕西工作,退休后在北京经商,略有钱财。他父亲是前清举人,一生从教,未曾入仕,说话必言孔孟之道、圣贤之礼,所以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挂牌批斗,子女也遭受株连,无奈将次子承继给窦姓姑父家,三子随舅父改姓李。不久,老父含冤去世。1980年,得以平反昭雪,又逢改革开放的太平盛世,张也发了财,总想给父亲立一座石碑,盖个碑亭,两边再刻两条对子,以报恩德,永久怀念。他找了不少人,编了不少对子,但没有一条满意的。

车先生听后,暗自叫苦:“我这小炉匠可揽住了大铡刀——买卖做大了。”再看看面前站着的两个人,老板是一副傲慢看笑话的样子,也怪自己平时话语之间有些自吹。求联者却显出一幅毕恭毕敬、祈怜有望的神色。车先生不亏是闯南走北老谋深算的行家,心里再慌,面子上却看不出半丝破绽来。低头稍想,便记起了小时就熟背的一德泽碑上的对联来,就说:上联可为,“伟人不必尽仕宦。”边说边用手在地上划着。姓张的一听,喜出望外,连声称赞:“这上联就很符合我父亲的身世。”站在一旁的老板也啧啧称好。当问下联时,车先生却推辞说:“还得让我好好想一想”。

这位车先生,是同善镇刘村车家庄人,自幼生性聪敏,爱学习,好记忆。离他村不远的一个大村叫南堡村,路边有一连三座碑亭,均为德行碑。其中有一王姓,此人一辈勤俭治家,乐善好施,在临近村里小有名气,虽未曾从过政事,但常常施舍穷人,受过省府嘉奖,死后子孙们征得乡里同意,请王茅镇秀才张文厚先生写了一副对联,镌刻在碑亭两边。车先生听人们夸奖说此联编得好,也就记在了心里。今遇此尴尬之事,既不愿丢面子,又不愿人说自己无才,便硬着头皮用此下策,把上联说了出来。

张先生求联心切,怕他不愿说出下联,就连拉带扯地把他请进酒馆里,盛宴款待。酒足饭饱之后,张先生便讨要下联。先生心想:既然如此,也就顾不得许多了。于是胸有成竹地说:那就用“高士从来多渔樵。”吧!话音一落,张先生二话没说,从口袋里掏出二十张百元大券,恭敬地放到了车先生面前。这下车先生却犯难了,心里暗暗叫苦,埋怨自己多嘴,虽然此碑亭早已荡然无存,张文厚先生也早已离开人世,但对联终究是人家的作品。车再三推让之后,仅收了一千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