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状元林大钦

 国学馆A 2011-10-26

【林大钦】(1512~1545)明代状元。字敬夫,号东莆。潮州潮安县金石镇人。幼家贫失怙,聪颖嗜学。嘉靖壬辰(1532)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以母老乞归,结讲堂于桑浦华岩山,与乡子弟讲贯六经,究性命之旨。

    嘉靖十九年(1540)母逝,因哀伤过度,大病一场。嘉靖二十四年(1545)葬母于桑浦山之麓,在归途中病卒,终年34岁。著有《东莆先生文集》。
春闱竞秀 少年夺魁
    林大钦小名大茂,小时因深得启蒙老师叶蓁的赏识而更名大钦。他表字敬夫,明正德六年(1512年)农历十二月初六日诞生于海阳县东莆都(今潮州市金石镇)仙都村,故又号东莆。
    林大钦从小家境贫寒,但十分勤勉好学,“聪颖异俦”。十周岁时,随父进城,在书肆中发见苏洵的《嘉佑集》,即爱不释手,求父购回家中,日夜研读。接着又熟读了苏拭、苏辙的文章,深得三苏笔法,以至“操笔为文,屈注奔腾”,气势宛如三苏。十六岁时,父亲去世,家境更为困窘,但他求学之心弥切。在林廷相、林廷泰等族伯的支持下,他饱览族伯的万卷藏书,得以“博通子史百家”。

    嘉靖十年(1531年),刚满十九岁的林大钦,在府试中初露锋芒,使有关官员“相与叹赏”,预言他“必大魁天下”。同年秋,林大钦赴省参加乡试,得中第六名举人。越年春,林大钦抵京城参加会试,得中贡士,取得了参加殿试的资格。接着,他面对殿试大廷,“咄嗟数千言,风飚电烁,尽治安之猷,极文章之态”,终为嘉靖皇帝所器重,御擢第一。史称林大钦“年二十二,对大廷”,那说的是虚龄,实际上只有二十周岁又三个月。以如此年轻的岁数夺取了举世瞩目的状元桂冠,这在中国历史上确属罕见,所以四百多年来,备受称道。

*****************************************************************

天上下雪不下水,雪到地上变成水.早知雪要变成水,不如当初就下水.

先生吃饭不吃屎,饭到肚里变成屎.早知饭要变成屎,不如当初就吃屎.

这是林大钦6岁刚上学时戏弄老师的对子!够调皮吧!

*****************************************************************

竹笋初生,何时称得林大秀?

梅花放发,那曾见有叶先生?

   林大钦少年时便才学远近闻名。一日,一位姓叶的私塾先生想考考他的真才实学,便出联道:竹笋初生,何时称得林大秀?林大钦随声答道:梅花放发,哪曾见得叶先生?“林大秀”,“叶先生”都是双重意思,确实太妙了!

****************************************************************

利刀削竹,逢节重送
钝锯伐树,放目而行

    有一年春节, 林大钦回家乡团聚, 新年才过两天, 他就在家憋不住,旧历正月初三,林大钦带了一对大桔,两件衣服,又匆匆回到黄师家来。来到吴邦村,正好碰上黄师去那里劝学。吴邦村人勤快,初三一早,村民们便在村头锯本柴,削竹蔑,编畚箕。黄师见林大钦匆匆而来,手中还有一条手巾包着点东西,便指着削竹蔑的人对林大钦笑着说:“利刀削竹,逢节重送。”林大钦知黄师怜他家贫,笑他礼薄,有意跟他开玩笑。便指着锯柴砍树的人口答:“钝锯伐树,放目而行。”黄师又指那正在编织的畚箕上说:“一口何须多舌?”林大钦对答说:“对髻(桔)只存片心”。师生二人,有说有笑,不觉已到黄宅。大师娘把亲友及别的弟子送来的油棵、米钱、肥鸡端来,让林大钦吃个痛快。二师娘把林大钦送来的一对大桔,放在高脚凳上,端端正正陈于客厅。

*****************************************************************

小书生,穿冬衣,执夏扇,一本《春秋》曾读否?


老太监,生南方,走北地,那个“东西”还在乎?

    明代嘉靖年间,潮州学子林大钦高中状元,当时年仅22岁。皇帝为了奖励,特准他到御花园浏览。据传,当时有一个老太监看见这年纪甚轻的状元身穿棉农,手里却拿着一把羽毛扇,就吟一句联语来挪揄他:

小书生,穿冬衣,执夏扇,一本《春秋》曾读否?

   林大钦见太监对自己评头品足,还怀疑自己曾否读过《春秋》这部经典著作,因而心里很不满,就如此回敬:

老太监,生南方,走北地,那个“东西”还在乎?

   “东西”是指男子汉身体所特有的某一重要“部件”,太监没有了。这个对句的内涵相当刻薄,太监听了必定不好受。对联的上下两句将“春夏秋冬”和“东南西北”自然地嵌入,很妙。然而这大概只是民间传说而已。

****************************************************************

此木是柴山山出

白水成泉夕夕多

    有一次,林大钦要过一条独木桥,刚好对岸有一樵夫也要过桥,樵夫提出要对对子,对得好才让林先过。樵夫指着肩上的柴担说:“此木是柴山山出”林一时无以对之,遂让樵夫先过。时值黄昏,只见桥下山泉自远处哗涌而来。林心扉顿开,随口吟道:“白水成泉夕夕多。”上联即景而发,朴素自然,而暗合谜语的拆字法;下联按照上联的结构和风格作对,堪称佳对。

***************************************************************

南船载西瓜,乘东风送入北港

春盒盛冬笋,命夏莲提往秋溪

—日,林大钦外出搭船。舵公随口说出一对子:“南船载西瓜,乘东风送入北港。”要求林应和。林略思片刻,和出下联:“春盒盛冬笋,命夏莲提往秋溪。” 上联既反映水上生涯, 又揉合了方位名词,别具情趣;下联富有生活气息,对仗工整。

*****************************************************************

银湖院后虎耳草

金石宫前龙眼花

林大钦十五岁中了秀才,十六岁就到银湖村去教书。第一天到银湖时,乡里老大伯他年少才学浅,有意试一试地,便捐着书斋后花园的花草说:“银湖院后虎耳草。”要他对对。他忽然想起来时路过老爷宫前响情景,立即对了下联:“金石宫前龙眼花。”老大拍手叫好,就把他留下来教书。

****************************************************************

铁槌是铁,铁板是铁,火炉生着铁打铁
看戏者人,做戏者人,锣鼓一响人看人

    林大钦书院边树底下开了个打铁摊,叮叮当当地打起铁来。林大钦觉得这个铁匠甚为无礼,此地乃教书之所,清静之地,岂可在此打铁。所以他就去请铁匠将铁铺搬走。铁匠说:“搬走可以,不过我出个对子,你若对上我才走。”林大钦此刻才知这铁匠其实就是冲他来的,想:“量你铁匠,能出得了什么好对。”便让他出对,铁匠娓娓道来:铁槌是铁,铁板是铁,火炉生着铁打铁。林大钦一时对不出来。无奈只能让他在此打铁了。几天后,村里有大戏,林大钦暗想,这几天一直被那个对子困扰,现在不如趁机去散一下心。在戏棚下,林大钦灵光一闪,想出了对子:看戏者人,做戏者人,锣鼓一响人看人。终于在第二天打发了铁匠。

*****************************************************************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堂

    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明朝对联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明朝潮州才子林大钦撰写的“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一联。传说,林大钦早年曾当过私塾先生。有一年正月初一日,东家夫人过生日,请来先生撰写春联、寿联。只见林大钦提笔沾墨,不假思索便写出此联。此联竟成为后世的迎春佳联,经久流传,直到如今还广为抄贴。

****************************************************************

    林大钦虽有才气,但英年早逝,其原因在于他体弱多病。自从他母亲去世后,他基本上是在病榻上度过的,他晚年,诗歌上有成就。林大钦的诗歌,有一个特色,就是以心学义理入诗。这虽失之虚玄,也可能有乏味之句,却也别具哲理,别有风韵。其中也不失有琅琅上口的佳句,如“心在万物外,身在万物中”,“德由天性合,道以形化流”,“一身自潇洒,万物保嚣喧”,等等,卒读之后,颇感余味无穷。而更多的句子,从理学的角度看,倒是有不少警句,如“君子重慎独,恒德终不移”,“断除嗜欲思,永彻天机障”,“吉志在择善,毋然枝叶繁”等等,即使在今天读来,也是有一家诲育意义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