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案例:课堂现场的“教-学-评一致性”

 Dating_wu 2016-07-13

 

不熬教研鸡汤,不求学术深度,适切才更专业

公号ID: zxxjky

喜欢就请分享给更多的人




课堂现场的“教--评一致性”

——以“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的教学为例

 

吴晓亮(江苏省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

 

课堂是教学最终发生的地方,教研团队的集体备课、教师个体的精心设计,都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教--评一致性”最终需要在课堂上呈现。本文试以我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为例,阐述我们是如何在课堂现场落实“教--评一致性”的。“教--评一致性”的核心是学习目标。所谓“教--评一致性”,乃是学习目标引领下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的评达成的一致性。因此,要落实课堂现场的“教--评一致性”,关键在于保证学习目标的始终在场、课堂评价的全程跟进、教学活动的充分展开。

 

一、学习目标始终在场

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只有学习目标始终在场,才可能实现“教--评一致性”。从已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能发现目标意识缺失的现象。很多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是有学习目标的,但在上课时就会忽略目标,导致课堂现场与设定的目标处于分裂或游离的状态。在“教--评一致性”的课堂,学习目标必须始终在场。

 

首先,强调学习目标的落实。例如:在这一节课中,为了落实第一项目标─“能根据数量关系,结合画图的方法,进行‘大杯’与‘小杯’的替换”,我在教学例一时提出这样几个具体的目标要求:(1)说出“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的意思(至少一种)。(2)画出替换的示意课图。(3)进行正确的计算。其次,注重评价任务的执行。执行评价任务其实就是让目标在场。例如:还是这个环节,教学例一的三个要求即我的评价内容。我的具体做法是:(1)提问: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已知条件?怎么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2)告诉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替换方式,在老师发的纸上画出示意图。(3)根据示意图,列出算式解答。(4)同桌交流后,把方法介绍给大家。以上涉及学生思维过程的评价,对于教师把握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情况非常重要。这样的教学过程也就是通过评价执行,始终观照学习目标的过程。

 

二、课堂评价全程跟进

评价是检测课堂效果的手段,只有在评价全程跟进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教--评一致性”。其实,每位教师在每一堂课上都有评价,但是很多教师往往只关注一些结果性评价,这样就难以在课堂上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并做出相应的调整。评价既是检测目标又是改进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评价的全程跟进是“教--评一致性”的重要体现。评价过程就是随着学习进程不断检测目标实现情况的过程。

 

首先,评价是引领学习的。例如:本课的第二项目标是“能在交流回顾中推断替换的目的和依据,感受替换策略的价值”。那么,学生交流到怎样的程度,才算是“理解了替换的依据与价值”?我的解决办法是将评价具体化,通过让学生讨论例一的解题过程来检测目标二,要求:(1)说出由“复杂”到“简单”。(2)说出“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是替换的依据。我采用在学生讨论时适时聆听他们的交流、让学生汇报交流等方法,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确保目标的在场与落实。

 

其次,评价是整合教学的。例如:我设计的第三个评价是将“倍数关系”的练习和“相差关系”的练习进行对比,以检测目标三“能在比较中区分‘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在数量变化上的不同”的达成情况。具体要求是:(1)正确解答。(2)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倍数关系”的替换,杯数不同,总量相同;“相差关系”的替换,杯数相同,总量不同。据此,我最初的教学设计是:(1)把条件改成“大杯容量是小杯的4倍”,提问:可以怎样替换?能不能把小杯替换为大杯?2)把条件改成“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20毫升”,提问:现在还可以替换吗(学生小组讨论)?这个题目与刚才的例题在做法上有什么不同?3)对比“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的替换。但是,在学生做“相差关系”的练习时,我发现他们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错误。如有的学生还是按照“倍数关系”的替换方法去替换杯子,而不改变果汁的总量;有的学生想改变果汁的总量,却不知道该增加还是减少。从学生的画图中我也发现,学生对于“相差关系”的替换还没有掌握。我原本想先通过简单的分析,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再通过对比,让他们加深认识,但发现学生在尝试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于是我马上调整了原本的教学设计:(1)课件演示大杯替换成小杯的过程,提问:如果这样替换,总量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2)你能试着将小杯替换成大杯吗?这样,学生不单有了画图的参照,也知道了“相差关系”时总量的变化情况。事实证明,这样调整后,学生就很少出现错误的情况了。虽然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很重要,但它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活动,它源自于目标,落实于教学,三者之间的一致性确保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活动充分展开

教师只有充分展开教学过程,才有可能实现“教--评一致性”。在课堂上,教学没有充分展开的现象很多:学生说得不充分,即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急着替学生说完;做得不充分,即当学生练习还没有结束时,教师就急着开始讲解;学生的合作与探究不充分,即教师只是把合作探究当成形式,学生并没有真正进行深入的探究。这些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是教学目标意识的缺失,目标、评价与教学在课堂上没有真正达到一致。当然,教学的充分展开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

 

首先,教学展开是指向目标的。什么时候该展开,什么时候不该展开,都是由目标决定的。目标中要求学生达到怎样的程度,教师的教学展开就应该达到怎样的程度。例如:在本节课中,我为了实现上述第三个目标,把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成学生讨论,让学生对比两种题型,观察两者之间的区别。在学生讨论时,我巡视发现,大部分学生只能发现总量的变化情况,却没有发现杯子数量的变化情况,经过教师引导和学生展示交流,大部分学生都能同时关注杯子数量的变化和总量的变化情况,但是还不够,因为目标要求“能区分”,就是要知道“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各自的变化情况,所以还需要有一个总结提升的过程。于是,我在学生展示交流之后,再请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归纳总结,最后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倍数关系’的替换,杯数不同,总量相同;‘相差关系’的替换,杯数相同,总量不同”。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根据目标对教学进行了合理的、较为充分的展开,这样就确保了目标的达成。

 

其次,教学的充分展开是依托评价的。教学过程就是评价的实施过程,教学展开是否达到了目标的要求,需要评价的检测。还是上面的例子,我的评价是:将“倍数关系”的练习和“相差关系”的练习进行对比,检测目标三,并提出了两个具体的要求。这个评价可以检测学

生是否达到了目标要求的程度。这样,评价既保证了教学展开的程度,也保证了“教--评一致性”的实现。我们常说,教师要时刻把握好教学的“度”,而这个“度”由谁来掌控?我想应该是我们的目标,目标决定了教学展开到何种程度,而评价则保证了这一过程的实施。


综观这堂课,学习目标是始终在场的,它落实于评价,通过教学得以实现;课堂评价是全程跟进的,它引领学习、整合教学;教学活动是充分展开的,它依托评价,指向目标。教、学、评三者之间是一致的。这种在课堂现场的“教--评一致性”让教者知其所教,学者明其所

学,确保了课堂的真正有效。

(《中小学管理》2013.1

据说喜欢教科研的人都在关注这个公众号

传闻凡不想被平庸之恶打倒的人都默默关注此号

                   
   

关注是支持/分享即赞美

 

版权声明:版权属于原刊及著作者,若有侵权,敬请联系本人,立刻删除。欢迎公众号转发,但请务必注明转自“中小学教科研”公众号及原刊出处。私信zkyqs001QQ邮箱:356865732@qq.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