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称痛风是“不死的癌症”,折磨着不少人,一旦发作起来,痛得冷汗直流。尤其在夜深人静时,痛风突然发作,让人惊醒于睡梦中,又或是在气温骤变时,痛风也会痛得让人痛不欲生。面对这“不死的癌症”——痛风,看传统中医有何良策! 【临床表现】 痛风是指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持续增高并造成组织器官损伤的一组代谢性疾病。其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常累及肾脏为特点。本病好发于中年以上,男性约占95% 左右。本病属中医“痹证”范畴,与痹证中的“热痹”、“历节”、“白虎历节”等相类似。 【病因病机】 从病因来看,受寒受湿虽是诱因之一,但不是主因,湿浊瘀滞内阻,才是其主要病机,且此湿浊之邪,不受之于外,而生之于内。因为患者多为形体丰腴之痰湿之体,并有嗜酒、喜啖之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升清降浊无权,因之痰湿滞阻于血脉之中,难以泄化,与血相结而为浊瘀,滞留于经脉,则骨节肿痛,结节畸形,甚则溃破,渗溢脂膏。或郁闭化热,聚而成毒,损及脾肾,初则腰痛、尿血,久则壅塞三焦,而呈“关格”危候,即“痛风性肾炎”而致肾功能衰竭之症。凡此悉皆浊瘀内阻使然,实非风邪作祟,故称之为“浊瘀痹”,似较契合病机。 【穴位注射出奇制胜】 传统的痛风治疗,往往使用了大量的激素药剂,这对痛风患者有着比较严重的副作用。中医主张适当服用益气补阳的中药制剂治疗,结合中医穴位注射、敷贴等,常可达到临床治疗之显著效果。 病例:某女,年龄32岁,务农。2006年8月自觉晨起后双手肿胀,活动后缓解,受凉后症状加重,医院门诊给予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胶囊,抗风湿药雷公藤片口服,症状缓解,但时轻时重,故到理疗科寻求治疗。查体:无发热,RF阳性,血沉25/1h,晨僵≤1小时,双手指晨起肿胀,活动后缓解,自觉面部晨起时肿胀。 治疗方法:穴位注射液4ml。取穴:阳池、阳溪、足三里、阳陵泉、大椎、大陵、曲池、手三里。 选穴原则:以手足阳明经、手足少阳经为主,督脉为辅。(选用大椎穴时注射器的针尖垂直皮肤迅速刺入皮下2-3mm向左(右)倾斜15度进针1-1.5寸,得气后注药。患者应有感觉注射的药物向左(右)扩散或流动为最佳。选用大陵穴时注射器的针尖垂直皮肤迅速刺入皮下2-3mm然后垂直皮肤进针0.5寸,得气后注药,患者应有感觉注射的药物向手掌、拇指、食指、中指扩散肿胀感为最佳)。 选穴标准:以相对疼痛肿胀最明显处取2-3穴。注射5次后手指关节肿胀消失,晨起握拳自觉紧张感,继用5次症状消失。巩固治疗5次,总计15次,半年后随访无不适。
中西结合的穴位注射疗法,将针刺和药物直接刺激经络线上的穴位。由于药物在穴位处存留时间长,并沿经络循环以疏通经气,直达相应的组织器官,充分发挥穴位和药物的共同治疗作用,产生更大疗效,为病患带来康复的希望。 【壮骨3131穴位注射疗法】 穴位注射是用一定的药物注射到人体穴位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是在祖国医学针灸疗法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 本疗法有以下优点: (1)具有针刺、注射药物对穴位刺激及药理作用的综合效能; (2)减少了针刺留针时间,并且一般病人在穴位注射后即可随意活动; (3)穴位注射后,机体吸收需要一定时间;可在穴位内维持较长时间的刺激; (4)由于是穴位注射,药物用量一般比常规量小,所以减少了某些药物的副作用。 【个性化择医要用心】 坚持治疗的“个性化”,是治疗痛风取得良效的关键。根据病程、病情不同,采用穴位注射的方法也不同。痛风急性发作期,可将纯中药注射液直接送达发作时的最主要穴位,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作用;痛风未发作的缓解期,则采用调理脾脏腑功能的穴位注射;对久治不愈的痛风,则调整为应用止痛、消炎、抗过敏等药物进行穴位注射等法,以达到长期控制的效果。另外,选择有专业背景、有特色专科,积累了长期治疗经验的医院,是获得良好疗效的重要保证。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