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举手之劳”绝对会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培根阅读 2016-07-13

这里是清华爸+复旦妈打造的原创亲子平台,

分享身边育儿达人(尤其是爸爸们)的育儿经,

多元教育理念的碰撞与启发,

创意游戏与实用资讯,

予教育以理性,予育儿以灵感

————————————————

上两周我们的专栏作家、专业的家庭治疗师宫学萍老师写了两篇关于早期教育的文章《拥抱焦虑,在成为父母这条路上,我们更需要被温柔对待究竟怎样的早期教育,真能提高孩子将来大考中的成绩?(点击标题直接阅读)。今天她为我们带来一篇“方法文”,告诉我们具体怎样才能孩子更喜欢学习。

————————————————

上周写了一篇小文章,中心思想是说,如果家长过早将“符号学习”的教育方式,引入到学龄前孩子的精神世界之中,其实对孩子的思维发展,并不能起到预想的积极开发的作用;6岁以前的小朋友,他们是依靠感知觉(具象的、可观测的、可操作的)方式,不断积累对外部世界的基本认识,不断学习。

然后有些朋友留言指出,这篇文章有一些误导性,会让一些家长产生 “孩子小的时候不用管” 的简单结论,似乎我在说每一个孩子都是 “在上学之前接受的教育越少,上学以后的成绩反而会越好”。吓得我今天赶紧再补充一篇方法文,跟大家分享一些我所了解到的,可以帮助孩子们上学以后更加喜欢学习,更加喜欢校园生活的育儿小方法。

1
克制,不打扰孩子的专注力

在很多婴儿观察的实践中,我们都能在1岁半——2岁的宝宝身上观察到 “最初期的专注”。小宝宝们会突然被身边某个新鲜事物吸引,然后全身心的沉浸在对这个新事物的注意之中。这大概就是我们人类专注力的原型。就是这种 “沉浸” 很需要母亲(或其他重要养育人)的支持,而支持的方式就是“不去打扰”,包括各种母亲习惯用来表达自己关爱的打扰。

举个小例子,我们常常会在幼儿活动场所中,观察到母亲用擦汗、喂水、替孩子拍打弄脏的衣服等方式,“打扰” 沉浸于某个活动中的孩子。学龄期的孩子中,还有些家长会在陪伴孩子做作业的时候,不断指出孩子的书写不规范、计算错误等方式,不断“打扰”孩子在学习活动中的“沉浸”。家长的这一类养育方法,常常都是在一种不自知的状态下,干扰了孩子天然的专注力。


2
不着急给予答案,鼓励试错

有一款适合2-3岁幼儿的小玩具,估计很多家长都不会陌生,就是一个大盒子,表面上有很多不同形状的开口,内部装有很多不同形状的小零件。小宝宝们必须找到跟这些小零件形状一致的开口,才能把它们顺利装进盒子里去。比如,三角形的小零件,就只能从三角形的开口放进去;椭圆形的小零件,就只能从椭圆形的开口放进去。

实际上,这是一款特别好的智力开发的小玩具。它除了可以帮助我们的孩子,通过手眼的配合来吸纳有关形状大小的数学知识之外。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不断地去尝试,然后不断地发现自己做的不对,然后再去做下一次的尝试……这样不断地在试错中发现 “我做到了!”的成就感,就是他们日后可以应用于学习过程中的宝贵经验。

遗憾的是,在婴儿观察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有很多的父母,喜欢在孩子尝试着为手中的小零件需找入口的过程中,十分急迫地提早指示孩子应该放到哪个开口,甚至于几次之后,这样的孩子会主动放弃自己摸索和尝试,而是直接拿起一个小零件,先抬头看着家长,等待对方给出指示后在行动。这个时候我就常常会联想到很多小学儿童的家长抱怨说,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特别懒惰,一碰见不会的题目就放弃思考。也许,这样的孩子只是习惯了获得标准答案,而不擅长自己在一时的行不通中继续尝试去思考。


3
尽早开始亲子阅读

亲子阅读的好处实在太多了。其中之一,就是为各位小宝宝们,提供一个练习去觉察和控制自己的专注力的时空机会。在母亲的环抱里,孩子可以跟随母亲的声音,感知书本上的画面,和各种形象和文字做游戏,还可以在故事中处理幼儿期常见的各种情绪困扰(比如恐惧和孤单)。

总之,亲子阅读越早越好。家长们都希望可以培养孩子对学习产生一个正向的情感联结,每天固定时间(比如临睡前)的亲子阅读,让孩子们习惯了每天留出一个时间和书本愉快地待在一起,就是很好操作的一个起点。


4
允许孩子捡石头

起这样一个标题是我故意调皮啦,本意是说,要允许学龄前的孩子多多接触大自然。

看到过太多的父母,不允许孩子在外面捡石头,就很遗憾他们的孩子损失了这么好的数学启蒙教育。简单地说,相对于识别和书写符号 “1、2、3”,我们的孩子实际上更早是在他们和这个世界的游戏中,深刻地体会什么是有,什么是无,什么是多,什么是少,然后才是1、2、3式的数量积累,然后才是在此基础上的聚合和分离,也就是符号 “+” 和 “-” 的原型。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捡石头的小游戏,常常是很多孩子在数量关系上最原始的敏感刺激。捡小树枝也一样。家长们也许并不需要完全理解,孩子每一个行为背后,是否都隐藏着一个高深的数理知识,只是可以做到放手让他们去大自然尽情感受真实的世界,就要比逼着他们用单纯的记忆方式去学习数理知识要好的多。


5
帮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乐趣

经常被问到一些简单对立的傻问题,比如:小孩子的童年到底是学习重要?还是快乐中重要?每一次都害得我哭笑不得——谁说学习和快乐一定不可共存?谁规定学习的样子都是呲牙咧嘴?获得一个新知识、新技能,这样的体验不够开心吗?尤其在之前自己都做不好的前提下。昨天我做出了人生第一次成功的宫保虾球,简直开心的想要飞起来,孩子们不也一样吗?

其实学习和生活差不多,基本上都是苦乐参半。而且,孩子的年龄越小,我们越是要帮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更多、更多元的小快乐,帮助他们在内心中积累起正向的学习经验,帮助他们有更多的能量去应付将来中学阶段的课业压力。

比如说,一年级的时候,绝大部分的孩子,都在规范书写上需要更多的练习。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父母可以每天(或者定期)看一看孩子的作业本,然后很真诚的指出每一页作业纸上,书写得最规范、最好看的那一两个字,效果常常要比批评他们书写潦草要好得多。

6
跳一跳,够得到

还有一个普遍有争议的话题,就是奥数的学习。总会有人问,到底要不要,或者可不可以给小学阶段的孩子学奥数?实际上,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提问。因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对于喜欢逻辑思维,喜欢在数理知识上跟自己做游戏的孩子来说,很多奥数练习,对他们来说可能刚刚好,刚好可以满足他们自我挑战的小乐趣。

“跳一跳,够得到” 是教育心理学最为好用的一条大原则,就是说我们每一次传授给孩子的知识点,恰好处在一个“对他们来说有一点挑战,又不是太难,思考之后有可以理解”的程度就刚刚好。在这样的思维训练过程中,孩子们会产生刚好的兴奋,跟随老师的讲解后可以得到了训练和提高,又不会因为太难而不断产生“我好笨”的自我打击。所以,奥数到底要不要学,排除择校等现实考虑的角度,单纯从思维能力而言,并不是说一定不要给孩子学。


7
给孩子切实需要的指导帮助

几乎每一个订阅育儿公号的父母,都十分关心孩子的学习。但是这个关心背后,到底会有多少切实帮助的行动,而不仅仅只是一个愿望(你要出人头地)、一种要求(不可以低于98分)、一个目标(一定要考上清华北大)

我们能观察到一些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后,表现出来在学习方法上的各种欠缺。比如文字的准确书写,他们除了抄写之外,不知道对文字的结构做最简单的归类和总结。比如计算,很多孩子不知道可以通过逆运算的方式做检查。这些不是十分擅长学习的孩子,实际上是需要一些比较具体的学习方法的示范和指导,而不是简单地被不断要求“好好学习” 就能做到好好学习了。

8
保持耐心,保持爱

篇幅有限,希望我的这篇小文章可以启发大家,在陪伴孩子成长和学习过程中,发现更多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更加热爱学习,更加热爱“的确需要不少刻苦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的学习——这件人生中挺重要的一个大事情。

同时,我也相信,我们的读者也都具备这样一种智慧,可以接纳我们作为一个肉体凡胎的有限性,可以接纳孩子作为一个普通孩子的有限性。

就好像上面我们提到的奥数,或者任何学习上的小挑战,我的很多教师朋友都推荐“只讲三遍” 的处理原则,即:如果一个知识点孩子认真听过三遍还是不知其解,那就说明这样的学习任务,对于此刻的他来说的确不合适,超越了他的接受能力——那该怎么办?笑一笑,放弃呗?不然,难道去死吗?

谁都知道我们不能 “要求” 一个孩子在一夜之间长高10厘米,学习也一样。对于那些一时,也可能很久,我们的孩子都完成不了的任务,那些也许是我们自己一厢情愿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愿望和期待,我们最后可以做的,大概就只是这样笑一笑罢了。孩子需要家长的耐心和关爱;我们自己,也要学习着,对自己温柔。


关于怎样启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有什么想和宫老师来聊一聊的?欢迎留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