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闽第一进士——薛令之

嫉恶如仇千秋忠烈——郑虎臣

文采风流南宋翘楚——谢翱
从福安以诗立县的传奇中,人文气息之浓厚略见一斑。福安文化气息浓厚,文人雅士人才济济。理学大宗朱熹曾在此讲学,弟子遍布福安,因此福安儒学气息浓厚。其中又以黄干为个中翘楚。


黄干(1152~1221),长海察阳(阳头)人,生于宋淳熙年间,朱熹得意弟子,女婿,字尚质。庆元二年(1196),朝廷禁“伪学”,朱熹流寓福安,黄干拜朱熹为师,得其正传。黄干一生著述彼丰,可考的专著有《五经讲义》,《四书纪闻》,《诲鉴衙》等。南宋末,金兵渡淮南侵,安庆乃兵家必争之地,也陷入混乱,百姓纷纷逃难。黄干任知府,筑城备战,拒金兵南进,并与失散的妹妹不期而遇。在国情、敌情、民情、亲情、灾情交织之中,黄干临危不惧,力挽狂澜,战胜了天灾人祸,筑起了城墙,筑起了民心,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使古城安庆名载史册。此事迹后被改编为黄梅戏,流传至今。
刘必成——科举奇迹,文武状元。祖籍福建省福安县塞岐苏阳人,字与谋,自号爱闲翁,文武双全。少游国学宋朝理宗嘉熙元年(1237),中了个武举解元,嫌不过瘾,第二年中了戊戌科武状元,大魁天下。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他夜以继日,刻苦读书,11年后又考中了文科进士,实为罕见。

刘中藻字荐叔,号迥山,1605年出生于福安市苏阳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自幼勤奋好学,明崇祯六年(1633)癸酉科中举,闽清教谕,崇祯十三年庚辰科进士,授行人官职。刘中藻率领的义军于清顺治五年(1648)兵败退守福安城为保全福安全城百姓性命,刘中藻毅然决定以牺牲自己换取百姓安宁。公元1649年 农历四月十二日,刘中藻从容赴难,吞金自绝于福安龟山,后人褒其“忠比文山”“民族气节不逊岳飞”。
杨复——朱熹弟子
复字茂才,号信斋,福安甘棠杨岙人,后迁居大留村。朱熹及其长溪弟子的讲学实践,为日后福安长盛不衰的文教事业打下了坚实的根基。朱熹七十高龄时来到福安,甘棠的上东庵是重要的一站。朱熹和他的弟子们在这里创办“考亭书院”,授徒讲学,诲人不倦,使这一座唐代古刹名闻遐迩。上东庵至今还十分珍爱地收藏着一副联板,上面刻有“留衣韩伯人如玉,解带苏公价值金”十四个大字;从落款小字我们知道这是“朱公笔迹”,系“紫阳夫子流寓此庵原赠”。朱熹死后,黄干同杨复一起从事讲学,宏扬程朱理学。著有《丧祭礼》,《仪札图》等。
陈经——朱熹弟子
福建福安人。朱熹晚年弟子,这三位朱门弟子以自己超凡的天资和勤奋,深得朱夫子的真传,都成为著名的理学大师。著有《详解》《通鉴续编》
张泳——朱熹弟子
福建福安人。与福安学者陈经、甘棠人杨复、阳头人黄干同为朱熹得意弟子。朱熹死后,同黄干杨复等一起从事讲学,宏扬程朱理学。朱熹七十高龄时来到福安,著大留张氏宗祠的“理学名宗”四个大字是对这一段历史的永久纪念。

朱熹与弟子们

作为闽东革命老根据地,福安乡人为革命胜利付出了艰辛的血泪代价。有情重义之乡必多英烈之辈,福安革命先烈的事迹可歌可泣,至今仍让福安人民深切缅怀。

陈挺——开国少将,闽东第一位将军

阮英平——一代英杰
闽东特委恢复时,叶飞任书记,阮英平任组织部长。

阮朝阳——少将
福建福安人,原闽东地下党特委书记阮英平烈士之子,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综合计划部部长,授衔少将。

詹其适
解放前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地下党员。曾任闽东工委穆阳支部书记,组织武装,建立游击队,并于1949年柘荣县解放时参加接管柘荣县。晚年笔耕不辍,著有《枫林一路秋》、《石山吟》、《题糕吟》、《抱瓮集》凡910首,为福安秋园诗社社员,省诗词学会会员。

福安作为名茶出品地,坦洋工夫的家乡,福安人民历来喜爱喝茶品茶,其中佼佼者也不少,称得上是中国茶叶大师的就有吴振铎。


林仕元,福建省福安市人,为“珍华堂”第四代“掌门人”。 2012年先后获得了畲族银器制作工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是“国宝级”的草根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