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文练习—断句

 许愿真 2016-07-13

文言文练习断句

1、(2013年高考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5分)

 世 之 治 也 行 善 者 获 福 为 恶 者 得 祸 及 其 乱行 也 行 善 者 不 获 福 为 恶 者 不 得 祸 变 数 也 智 者 不 以 变 数 疑 常 道 故 循 福 之 所 自 来 防祸 之 所 由 至 也 遇 不 遇 非 我 也 守 其 所 志 而 已 矣 (取材于《中论·修本》)

2、(2013年湖北卷)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丁太夫人忧,希宪公率族亲行古丧礼,勺 饮 不 入 口 者 三 日 恸 辄 呕 血 扶乃 能 起 既 葬结 庐 墓 所 诸 相 以 居 忧 无 例 欲 极 力 起公,相与诣庐,闻公号痛,竟不忍言。   (选自《元朝名臣事略》,有删改)

3、(2012年高考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扁 鹊 见 秦 武 王 武 王 示 之 病 扁 鹊 请 除 之 左 右 曰 君 之 病 在 耳 之 前目 之 下 除 之 未 必 已 也 将 使 耳 不 聪 目 不 明 君 以 告 扁 鹊 扁 鹊 怒 而 投 其 石 曰 君 与 知 之者 谋 之 而 与 不 知 者 败 之 如 此 知 秦 国 之 政 也 则 君 一 举 而 亡 国 矣。

4、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

5、(2011年高考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熹 窃 观 古 昔 圣 贤 所 以 教 人 为 学 之 意 莫 非 使 之 讲 明 义 理 以 修其身 然 后 推 以 及 人 非 徒 欲 其 务 记 览 为 词 章 以 钓 声 名 取 利 禄 而 已 也 今 人 之 为 学 者 既反 是 矣 然 圣 贤 所以 敬 人 之 法 具 存 于 经 有 志 之 士 固 当 熟 读 深 思 而 问 辨之      (取材于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6、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与斯见之。

7、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观 足 下 所 为 文 百 余 篇 实 先 意 气 而 后 辞 句 慕古 而 尚仁 义 者 苟 为 之不 已 资以学问则古 作 者 不 为 难 到 古者其身不遇于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 (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节)

8、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句。

 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之不 足 者 补之 天 之 道损 有馀而补不足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 天下 唯 有 道 者是 以 圣 人 为而不恃 功成 而不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9、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杨 朱 过 于 宋 东 之 逆 旅 有 妾 二 人 其 恶 者 贵美 者 贱 杨子 问 其 故 逆 旅 之 父答曰美者自美 吾不 知 其 美 也 恶 者 自 恶 吾 不 知 其 恶 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取材于《韩非子·说林上》)

10、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班 固 论 司 马 迁 为《史记》:是 非 颇 谬 于 圣 人 论 大 道 则先黄 老 而 后 六 经 序游 侠则退处士而进 奸 雄 述 货 殖 则 崇 势 利 而 羞 贫 贱 此 其 弊 也 予 按此正是迁之微意。(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节)

11、用斜线(/)给下列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太 宗 谓 太 子 少 师 萧 瑀 曰 朕 少 好 弓 矢 得 良弓 十 数 自谓 无 以 加 近 以 示弓 工乃曰皆非良材朕 问 其 故 工 曰 木 心 不 直 则 脉 理 皆 邪 弓 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

12、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夫 明 六 经 之 指 涉 百 家 之 书 纵 不 能 增 益 德 行 敦 厉风俗 犹 为 一 艺 得 以自 资父兄不可常依乡 国 不 可 常 保 一 旦 流 离 无 人 庇 荫 当 自 求 诸 身耳(《颜氏家训·勉学》)

13、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 赵之 于齐 楚 扞 蔽 也 犹齿 之 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今日 亡 赵 明 日 患 及 齐 楚 矣 且 救 赵 高 义 也 却 秦师 显 名也 不 务 为 此 而 爱 粟为国计者过矣。(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14、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孟 子 曰 言 近 而 旨 远 者 善 言 也 守 约 而 施 博 者 善 道也君 子 之言 也 不 下带① 而道存焉君子之 守 修 其 身 而 天 下 平 人 病 舍 其 田 而 芸 人 之 田 所求 于 人 者重而 所 以自任者轻。

【注】 ①不下带:带,腰带。古人不视下带,即只视带之上。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

15、在下面短文中用“/”断句。

  鲁 有 恶 者 其 父 出 而 见 商 咄 反 而 告 其 邻 曰 商 咄不 若吾 子 矣 且其 子 至恶 也 商咄至美也彼以 至 美 不 如 至 恶 尤 乎 爱 也 故 知 美 之 恶 知 恶 之 美然 后 能 知美 恶 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有始览·去尤》)

16、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诗 人 多 用 野 老 字 不 过 谓 田 野 老 人 耳按《汉书·艺文志》有《野老》十七篇 注 云 六 国 时人在齐楚间应 邵 曰 年 老 居 田 野 相 民 耕 种 故 号 野老 则 二 字 所 出 最 古矣。(《陔余丛考·野老》)

 17、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18、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这个句群断句。

  对 曰 夫 兵 在 御 之 得 其 道 不 在 众 多 陛 下 取 其 壮 健以道 御 之 足 以 无 敌于 天下何必多取细 弱 以 增 虚 数 乎!

 19、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针有分寸时有破漏重以恐惧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且犹不尽何有于病哉此其所为不愈也帝善其对年老卒官。

20、用/给文中句子断句。

  陵 卒 从 汉 王 定 天 下 以 善 雍 齿 雍 齿 高 祖 之 仇 陵 又 本 无 从 汉 之 意 以故 后 封 陵 为安 国 侯。

21、)用斜线(∕)断句:

  刘 俯 身 窥 之 见 十 数 人 儿 女 杂 坐 罗 列 盘 馔 环 绕 之而共 食 见 其 妻 在 坐中语笑。

22、用“/”给下面短文断句。

赏 罚 之 政 谓 赏 善 罚 恶 也 赏 以 兴 功 罚 以 禁 奸 赏 不可不 平 罚 不 可 不 均 赏赐知其所施则 勇士 知 其 所 死 刑 罚 知 其 所 加 则 邪 恶 知 其 所 畏 故赏 不 可 虚 施罚 不 可 妄 加赏虚施则 劳臣 怨 罚妄 加则 直 士 恨。

23、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夫 童 心 者 真 心 也 若 以 童 心 为 不 可 是 以 真 心 为 不可也 夫 童 心 者 绝 假纯 真最初一念之本 心 也 若 失 却 童 心 便 失 却 真 心 失 却 真 心 便 失 却真 人 人 而 非真 全 不复有初矣

24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 言 则 有 以 明 夫 道 义 而 于 天 下 之 事 无 所 疑 养气 则 有 以配 夫 道 义 而 于 天 下 事 无 所 惧此 其 所 以 当 大 任 而 不 动 心 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25、将下段文字中划线句子用“/”断句。(4分)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惶惶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 而 后 大 施 于 今 此 又 非 特 好 恶 之 所上 下 盖 其 久 而 愈 明 不 可 磨 灭 虽 蔽 于 暂 而 终 耀于 无 穷 者,其道当然也。    (选自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

26、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方正第五》,

(2). 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世说新语·品藻第九》)

(3).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觕其取弥觕子罕之所宝者至矣(《刘向新序·节士第七》)

27、 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英雄之言  (唐)罗隐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夫盗亦人也,冠履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视玉帛而取之者,则曰牵于寒饿;视家国而取之者,则曰救彼涂炭。牵于寒饿者,无得而言矣。救彼涂炭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而西刘则曰“居宜如是”,楚籍则曰“可取而代”。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为英雄者犹若是,况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不为人所窥者,鲜也。

 (1)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

  

(2)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

  

(3)是以峻宇逸游,不为人所窥者,鲜也。

  

2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日:“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耽日:“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军中遂安。

俄为东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迁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日:“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日元靖。

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山且,必究知之。

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B.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C.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D.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大将张献甫在樊泽将要取代贾耽为帅这件事上,心存不服。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而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并带走了张献甫,保证了军队的安定。

B.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他不随意评价别人;而且在李纳士兵路过滑州时,没有采纳手下让他们住在城外的建议,而是摒弃疑虑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们,李纳的士兵对他很信服。

C.贾耽建言治军,颇有见地。他建议应当由天子任命军队的将领,不应在军队将士中选拔,那样容易导致军心不稳,皇上虽然认为有道理,但没有采纳。

D.贾耽嗜爱读书,尤悉地理。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

 

(2)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人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文言文断句训练答案

文言文断句

(2013年高考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5分)

   世 之 治 也 行 善 者获 福 为 恶 者 得 祸 及 其 乱 行 也 行 善 者 不 获 福 为 恶 者 不 得 祸 变 数 也 智 者 不 以 变 数 疑常 道 故 循 福 之 所 自 来 防 祸 之 所 由 至 也 遇 不 遇 非 我 也 守 其 所 志 而 已 矣

                                                (取材于《中论·修本》)

 

(2013年高考湖北卷)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丁太夫人忧,希宪公率族亲行古丧礼,勺 饮 不 入 口 者 三 日 恸 辄 呕 血 扶乃 能 起 既 葬结 庐 墓 所 诸 相 以 居 忧 无 例 欲 极 力 起公,相与诣庐,闻公号痛,竟不忍言。   (选自《元朝名臣事略》,有删改)

 

(2012年高考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扁 鹊 见 秦 武 王 武 王 示 之 病 扁 鹊 请 除 之 左 右 曰 君 之 病 在 耳 之 前目 之 下 除 之 未 必 已 也 将 使 耳 不 聪 目 不 明 君 以 告 扁 鹊 扁 鹊 怒 而 投 其 石 曰 君 与 知 之者 谋 之 而 与 不 知 者 败 之 如 此 知 秦 国 之 政 也 则 君 一 举 而 亡 国 矣。

(取材于《战国策·秦策》)

【答案】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

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

国矣。

 

(2012年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

 

【参考译文】

有人说陶公的诗篇篇都有酒字。我认为他本意并不在酒,而是把自己的情趣寄托在酒中。他的文章与一般文章不一样,辞藻精简。文章意境或恬静婉约如小桥流水,或气势磅礴直冲云霄,谈时事则有针对性且值得人深思,论抱负则远大而真切。如果不是圣贤,没有不渝的志向,无论世道盛衰或政治兴替都安于道义,谁能像他这样呢?我爱好他的文章,不能放下,又想到他的品德,恨不能与他处在同一时代。

(2)用余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分)

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蓄成其得                                        (《伊川易传》卷二《大蓄传》)

 

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10.(2011年高考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熹 窃 观 古 昔 圣 贤 所 以 教 人 为 学 之 意 莫 非 使 之 讲 明 义 理 以 修其身 然 后 推 以 及 人 非 徒 欲 其 务 记 览 为 词 章 以 钓 声 名 取 利 禄 而 已 也 今 人 之 为 学 者 既反 是 矣 然 圣 贤 所以 敬 人 之 法 具 存 于 经 有 志 之 士 固 当 熟 读 深 思 而 问 辨 之

(取材于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与斯见之。

  答案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2.(09年江苏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观 足 下 所 为 文 百 余 篇 实 先 意 气 而 后 辞 句 慕古 而 尚仁 义 者 苟 为 之 不 已资以学问则古作 者 不 为 难 到 古者其身不遇于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 (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节)

  答案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

3.(09年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句。

  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之不 足 者 补之 天 之 道 损有馀而补不足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 天下 唯 有 道 者是 以 圣 人 为而不恃 功成 而不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答案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补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08北京)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杨 朱 过 于 宋 东 之 逆 旅 有 妾 二 人 其 恶 者 贵美 者 贱 杨子 问 其 故 逆 旅 之 父答曰美者自美吾 不 知 其 美 也 恶 者 自 恶 吾 不 知 其 恶 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取材于《韩非子·说林上》)

  答案 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

  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

  解析 运用语感,理解文句的意义和结构,正确断句。

2.(08浙江)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政 姊 荣 闻 人 有 刺 杀 韩 相 者 贼 不 得 国 不 知 其 名 姓暴其 尸 而 县 之 千 金 乃於邑曰其是吾弟 与 嗟 乎 严 仲 子 知 吾 弟 立 起 如 韩 之 市 而 死 者 果政 也(《史记·刺客列传》)

  答案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

08江苏)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班 固 论 司 马 迁 为《史记》:是 非 颇 谬 于 圣 人 论 大 道 则先黄 老 而 后 六 经 序 游侠则退处士而进 奸 雄 述 货 殖 则 崇 势 利 而 羞 贫 贱 此 其 弊 也 予 按此正是迁之微意。(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节)

  答案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

.(07北京)用斜线(/)给下列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太 宗 谓 太 子 少 师 萧 瑀 曰 朕 少 好 弓 矢 得 良弓 十 数 自谓 无 以 加 近 以 示 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 问 其 故 工 曰 木 心 不 直 则 脉 理 皆 邪 弓 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

  答案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双斜线(//)处,可断可不断)

  解析 运用语感,理解文句的意思正确断句。

  【参考译文】

  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轻时就喜欢弓箭,搞到几十个好弓箭,自己认为没有能可比的了。近来我把收藏的弓箭拿给做弓箭的人去看,工匠却说我这些弓箭都不是好木材做的。我问原因,工匠说,木材的质地不平直,纹脉都是斜的,弓箭虽然有劲,然而射出的箭不会平直。我才明白从前辨识(弓箭)的方法还不准确。我凭借弓箭打天下,认识这些弓箭还不完全,况且天下的事物这么多,怎么能都了解清楚呢!

.(07浙江)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夫 明 六 经 之 指 涉 百 家 之 书 纵 不 能 增 益 德 行 敦 厉风俗 犹 为 一 艺 得 以 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 国 不 可 常 保 一 旦 流 离 无 人 庇 荫 当 自 求 诸 身耳(《颜氏家训·勉学》)

  答案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解析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文段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同时,还应注意文段的体裁、语言风格等。这段文字要注意几组动宾结构的对称句子。

4.(06北京)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 赵之 于齐 楚 扞 蔽 也 犹齿 之 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 日 亡 赵 明 日 患 及 齐 楚 矣 且 救 赵 高 义 也 却 秦师 显 名也 不 务 为 此 而 爱 粟为国计者过矣。(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答案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北京市西城区2009年5月高三年级抽样测试语文试题)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孟 子 曰 言 近 而 旨 远 者 善 言 也 守 约 而 施 博 者 善 道也君 子 之言 也 不 下 带① 而道存焉君子之 守 修 其 身 而 天 下 平 人 病 舍 其 田 而 芸 人 之 田 所求 于 人 者 重而 所 以自任者轻。

  【注】 ①不下带:带,腰带。古人不视下带,即只视带之上。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

  答案 孟子曰/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

  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2.(北京市海淀区2009年高三下学期期末练习〈语文〉)在下面短文中用“/”断句。

  鲁 有 恶 者 其 父 出 而 见 商 咄 反 而 告 其 邻 曰 商 咄不 若吾 子 矣 且其 子 至 恶 也商咄至美也彼以 至 美 不 如 至 恶 尤 乎 爱 也 故 知 美 之 恶 知 恶 之 美然 后 能 知美 恶 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有始览·去尤》)

  答案 鲁有恶者/其父出而见商咄/反而告其邻曰/商咄不若吾子矣/且其子至恶也/商咄至美也/彼以至美

  不如至恶/尤乎爱也/故知美之恶/知恶之美/然后能知美恶矣

3.(北京市丰台区2009届高三语文统一练习〈二〉)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诗 人 多 用 野 老 字 不 过 谓 田 野 老 人 耳按《汉书·艺文志》有《野老》十七篇 注 云 六 国 时人在齐楚间应 邵 曰 年 老 居 田 野 相 民 耕 种 故 号 野老 则 二 字 所 出 最 古矣。(《陔余丛考·野老》)

  答案 诗 人 多 用 野 老 字/不 过 谓 田 野 老 人耳/按《汉书·艺文志》有《野老》十 七 篇/注云/

  六 国 时 人/在 齐 楚 间/应 邵 曰/年 老 居 田 野/相民 耕种/故 号 野 老/则 二 字所出最古矣。

4.(北京市崇文区2009届高三二模第二学期统一练习<二>语文试题)用斜线(/)给下面两段文言文画线的部分断句。

  弹棋,二人对局黑白各六枚先列棋相当,下呼上击之。

  (取材于晋·徐广《弹棋经》)

  弹棋,始自魏宫内装器戏也文帝于此技亦特好用手巾拂之无不中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客著葛巾拂棋妙逾于帝。

  (取材于魏·邯郸淳《艺经·弹棋》)

  答案 弹棋,二人对局/黑白各六枚/先列棋相当,下呼上击之。

  弹棋,始自魏宫/内装器戏也/文帝于此技亦特好/用手巾拂之/无不中/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客著葛巾拂棋/妙逾于帝。

5.(北京市朝阳区2009届高三语文统一练习〈二〉)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答案 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

 

1.(2010届广东省梅州揭阳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这个句群断句。

  对 曰 夫 兵 在 御 之 得 其 道 不 在 众 多 陛 下 取 其 壮 健以道 御 之 足 以 无 敌 于天下何必多取细 弱 以 增 虚 数 乎!

  答案 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

2.(广东顺德伦教中学201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针有分寸时有破漏重以恐惧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且犹不尽何有于病哉此其所为不愈也帝善其对年老卒官。

  答案 针有分寸/时有破漏/重以恐惧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且犹不尽/何有于病哉/此其所为不愈也/帝善其对/年老卒官。

3.(湖南省浏阳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用/给文中句子断句。

  陵 卒 从 汉 王 定 天 下 以 善 雍 齿 雍 齿 高 祖 之 仇 陵 又 本 无 从 汉 之 意 以 故后 封 陵 为安 国 侯。

  答案 陵 卒 从 汉 王 定 天 下 / 以 善 雍 齿 / 雍 齿 / 高 祖 之 仇 / 陵又 本 无 从 汉 之 意 / 以 故 后 封 陵(/)为 安国 侯。

4.(重庆市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用斜线(∕)断句:

  刘 俯 身 窥 之 见 十 数 人 儿 女 杂 坐 罗 列 盘 馔 环 绕 之而共 食 见 其 妻 在 坐 中语笑。

  答案 刘俯身窥之∕见十数人∕儿女杂坐∕罗列盘馔∕环绕之而共食∕见其妻在坐中语笑。

2008年联考题

1.(08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用“/”给下面短文断句。

  赏 罚 之 政 谓 赏 善 罚 恶 也 赏 以 兴 功 罚 以 禁 奸 赏 不可不 平 罚 不 可 不 均 赏赐知其所施则勇 士 知 其 所 死 刑 罚 知 其 所 加 则 邪 恶 知 其 所 畏 故赏 不 可 虚 施罚 不 可 妄 加赏虚施则 劳臣 怨罚 妄 加则 直 士 恨。

  答案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臣怨/罚妄加则直士恨。

  【参考译文】

  奖赏和惩罚的政策,说的是奖励善的惩罚恶的。奖励用来鼓励立功,惩罚用来杜绝奸邪的行为。奖励不能不公平,惩罚也不能不同等。通过赏赐使他们知道被给予好处的原因,那么勇士就会为了正义奋不顾身;通过惩罚使他们知道被惩罚的原因,那么做坏事的人就知道有所畏惧了。所以奖励不能无根据地实施,惩罚不能随便地乱用,如果没有根据地奖励,有功劳的人就有怨言,随便地惩罚,那么正直的人就会忌恨。

.(08杭州市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夫 童 心 者 真 心 也 若 以 童 心 为 不 可 是 以 真 心 为 不可也 夫 童 心 者 绝 假 纯真最初一念之本 心 也 若 失 却 童 心 便 失 却 真 心 失 却 真 心 便 失 却真 人 人 而 非真 全 不复有初矣

  答案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参考译文】

  所谓童心,指的是真心。如果认为童心是不可以保留的,也就否定了真心。童心是绝对不掺假的纯正的心,这是人生初始阶段的本性之心。如果丢掉了童心,就是失掉了真心;失掉了真心,就失掉了真正做人的心;做人而不真诚,就会丢掉人所具有的真诚的本性。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2022题(10分)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 言 则 有 以 明 夫 道 义 而 于 天 下 之 事 无 所 疑 养气 则 有 以配 夫 道 义 而 于 天 下 事 无 所 惧此 其 所 以 当 大 任 而 不 动 心 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20.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事无所惧,此其 所 以 当 大任 而 不 动 心 也

21.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2.①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

将下段文字中划线句子用“/”断句。(4分)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惶惶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 而 后 大 施 于 今 此 又 非 特 好 恶 之 所上 下 盖 其 久 而 愈 明 不 可 磨 灭 虽 蔽 于 暂 而 终 耀于 无 穷 者,其道当然也。    (选自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

20 .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

 

 

用斜线给下面两段文言文断句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方正第五》,1983年高考语文文言标点题))

2. 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世说新语·品藻第九》)

3.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觕其取弥觕子罕之所宝者至矣(《刘向新序·节士第七》)

参考答案: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

3.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觕/其取弥觕/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06福州高三质量检测)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英雄之言  (唐)罗隐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夫盗亦人也,冠履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视玉帛而取之者,则曰牵于寒饿;视家国而取之者,则曰救彼涂炭。牵于寒饿者,无得而言矣。救彼涂炭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而西刘则曰“居宜如是”,楚籍则曰“可取而代”。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为英雄者犹若是,况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不为人所窥者,鲜也。

  (1)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

  (2)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

  (3)是以峻宇逸游,不为人所窥者,鲜也。

  答案 (1)物品隐藏不露的原因是为了防备盗贼。

  (2)他们与常人有所不同的,是安分忍让的心与正直不贪的品格,这种美好的本性不能长久保持不变罢了。

  (3)所以说高大的宫室与放纵的游乐,不被人们羡慕觊觎,那是太少了。

  【参考译文】

  物品隐藏不露的原因是为了防备盗贼。人也是一样。盗贼也是人,同样要戴帽穿靴,同样要穿着衣服。他们与常人有所不同的,是安分忍让的心与正直不贪的品格,这种美好的本性不能长久保持不变罢了。看见财宝就要窃取的,说我这是出于寒冷饥饿;看见国家就要窃取的,说我这是拯救百姓的困苦。出于寒冷饥饿原因的人,不用去多说;拯救百姓困苦的人,应该以百姓的心为心。但是汉高祖刘邦却说:“我的住室应该像秦皇这样。”楚霸王项羽也说:“秦皇可以取而代之。”想来他们并不是没有安分忍让的心与正直不贪的品格,可能是因为看到了秦皇的奢华尊贵,然后产生了取而居之与取而代之的想法。像他们这样的英雄尚且如此,何况是普通人呢?所以说高大的宫室与放纵的游乐,不被人们羡慕觊觎,那是太少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

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

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

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日:“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耽日:“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军中遂安。

俄为东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迁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

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日:“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

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

骨,不许。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日元靖。

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山且,必究知之。

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每归第,

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B.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C.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D.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

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

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

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

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大将张献甫在樊泽将要取代贾耽为帅这件事上,心存不服。贾耽不为自己军权

旁落而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并带走了张献甫,保证了军队的安定。

B.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他不随意评价别人;而且在李纳士兵路过滑州时,没有采纳手下让他们住在城

外的建议,而是摒弃疑虑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们,李纳的士兵对他很信服。

C.贾耽建言治军,颇有见地。他建议应当由天子任命军队的将领,不应在军队将士中选拔,那样容易导致军

心不稳,皇上虽然认为有道理,但没有采纳。

D.贾耽嗜爱读书,尤悉地理。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各地

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

(2)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人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4.D【解析】“急诏至”的意思是紧急诏书来到,是一个完整意思,不可分割;“以泽代耽”的意思是让樊泽代替

贾耽,结构对应,且含有人名,不可分割;“见代”中“见”的意思相当于“我”,所以不能与“吾”划分在一起,据此排除ABC,答案为D。(3分)

5.C【解析】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3分)

6.D【解析】不是别人来向他请教,而是他向别人请教。(3分)

7.(1)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他在近郊打猎。

(“故事”“以”“优诏”各1分,大意2分。)

(2)贾耽每次打猎,带着几百人,经常进入李纳的领地,李纳大喜,然而敬畏贾耽的德行,不敢有历图谋。

(“畋”“从…‘往往”“畏”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期,通过明经考中功名,补任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让他暂代度支

判官一职。多次提升后,做了汾州刺史,在那里一共治理七年,在行政上取得了卓异的成绩。下诏授予他鸿胪

卿一职,兼任左右威远营使。不久做了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在东道造反,贾耽进驻屯扎在谷城,攻取了均

州。建中三年,调任东道。德宗在梁州,贾耽让司马樊泽去梁州奏事。樊泽回来后,贾耽大摆酒席会见诸将。

一会儿有急诏送到,诏书中让樊泽代替贾耽的职务,召樊泽做工部尚书。贾耽把诏书放在怀中,像刚才一样饮

酒。酒席散后,把樊泽叫过来说:“诏书中让你代替我,我将要准备行装了。”命令将吏们拜见樊泽。大将张献甫

说:“天子流亡,樊泽用兵是以您的命令拜访皇上所在的地方,如今樊泽却谋划您的军权,在您的地盘谋取利益,

可以说是对人不忠心。军中将士心中不平,请让我为您杀了他。”贾耽说:“这是说的什么道理呢?朝廷有命令,

樊泽就是统帅。我现在上朝,要你和我一起去。”他带着张献甫一起走了,军中于是安稳。

不久做了东都留守。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

他在近郊打猎。后来调迁为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然被削掉了伪号,却暗中藏有奸谋,希望找机会实现。李

纳的数千士兵从行营回来,路过滑州,有人说让他们住在城外,贾耽说:“与我相邻,为什么要怀疑他们,使他们

暴露在野外?”命令住在城里的旅馆中,在房屋的走廊上宴请他们,李纳的士兵内心都信服贾耽。贾耽每次打

猎,带着几百人,经常进入李纳的领地,李纳大喜,然而敬畏贾耽的德行,不敢有所图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的职务兼任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被封为魏国公。经常认为地方统帅缺少,应当

让天子来任命,如果在军中谋求,那么下层士兵人心向背,人心不安。皇上认可他的话,但没有采用。顺宗即

位,升迁为检校司空、左仆射。当时王叔文等人干预朝政,贾耽很担忧,多次称病乞求退职回乡,不被允许。死

后,享年七十六岁,被赠予太傅这一职务,谥号叫元靖。

贾耽非常喜爱读书,到老之后更加勤勉,尤其通晓地理。见到四面八方的人与出使外族的人,一定会向他

们询问当地风俗,所以天下的地方物产、山川平坦崎岖的状况,一定会深入探究清楚。

他度量很大,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不喜欢评价别人。做宰相十三年,虽然安危大事方面没有成就,然而检点

自身、做事严格,这是他的长处。每次回府,对待宾客没有一点厌烦,家人亲近他,看不到他的喜怒。世人称他

德行淳厚有规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