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戈:当下的中国思想界需要一部独立宣言

 江海报览 2016-07-13

防止封号失联,请长按下方二维码加小编好友,朋友圈很精彩、很有料!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创作者

编辑:大公文摘(ID:dagongwz)责任编辑:接吻鱼

中国当下也需要一部思想的独立宣言,宣告我们作为西方思想学术尾随者的时代结束。这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盲目自信,而意味着我们不能连问题意识都跟着人家跑,美国人研究种族歧视问题,我们也研究这个问题,完全不管中国有没有这个问题。学术主体性的确立要求我们立足于自身的文化土壤,直面中国社会本身的问题,在中国自己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轨迹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下的中国思想界需要一部独立宣言

文 郑戈

由于时间有限,我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然后讲几个故事。我的主要观点是:这次研讨会的大标题是人文社会科学创新与学术评价,但在我看来,现行学术评价体制与人文社会科学创新是有矛盾的。只有当学术共同体而不是行政部门来主导学术评价的时候,学术创新才真正有可能。


大家也知道最近各种媒体上讨论比较热烈的,有两位科学界的黑马,一位是屠呦呦,一位是韩春雨。两位科学家本来都不属于当下学术评价体系中的优胜者。如果屠呦呦没有获得拉斯克奖和诺奖,韩春雨没有在《自然》上发表文章,就很难得到如今这种关注度。尤其是韩春雨,据说十年没有发表过文章,放在很多学校可能早就被解聘了,所以他特别感谢自己所在的河北科大。他们最终承认还是因为满足了学术评价体制要求。但这个体制扼杀的潜在学术创新可能更多。每年的年终考核、三年左右的聘期考核都要求学者出短平快的成果,而真正有原创意义的成果即使不全是十年磨一剑,至少不可能是每年出三篇的。自然科学如此,人文社会科学更是如此。


第一个故事,我今天早上转了一篇著名历史学家杨天石先生的文章,他在这篇文章里面提到将历史真实性视为最高原则。我在微信朋友圈转了这篇文章以后,有一位青年法律史学者,在下面说了一句话,杨公立义高远,但我只想问,青年史学家怕不怕,不能在核心期刊上面发表文章。这个问题其实会令大多数学者感同身受,不只是青年历史学者,我国当下所有的学者,都身处在量化、短期的考评压力之下。比如清华大学最近正在搞的新一轮人事制度改革,教授职称也不是终身的,也需要重新参评。如果达不到考评指标要求,可能降到副教授、讲师,甚至可能解聘。这种体制下人人都没有安全感,不可能享有从事思考所需要的从容心态。当学者们整天忙于码字、填表和贴发表的时候,损害的不仅是大学本科教育,也殃及学术研究本身。


第二个故事,涉及当下这一轮教育部学科评估。这个学科评估过程当中,教育部曾经公布一份A刊名录,也包括国际A刊。就法学而言,教育部公布的A刊里面,国际A刊有五份,分别是哈佛、耶鲁、牛津、斯坦福、哥伦比亚的法学期刊,我国内陆学者从来没有在这五份期刊上发表过文章,把它们列上去,是为了体现与国际接轨。但这五份期刊只是关注该国本国法律问题,美国期刊关注美国问题,英国关注英国问题,研究中国问题的论文基本没有机会在上面发表。把这五份刊物纳入我国的学术评价指标体系,我查了一下,搜索显示,中国学者的论文发表数为零。其中折射出的深层问题,一是行政主导的学术评估基本无视学术研究本身的现实和内在逻辑,二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意识缺失,三是简单粗暴的接轨方式。在艺术界有句老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人文社科学术研究也是如此。德国思想界早在十九世纪就有过自然科学与精神/文化科学应遵循的不同标准的讨论。关于价值、规范、文化的研究,显然具有本土性,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具体生活世界息息相关。


最后一个故事,涉及被称为“美国孔子”的爱默生(Ralph Emerson),他在1837年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学者”的演讲,这个演讲后来被称为“美国思想界的独立宣言”,其中说道,美国向其他国家学习的漫长学徒期即将结束,我们周围千百万人正在奋发向前,他们不甘心舔食欧洲思想的残羹冷炙。实际上中国当下也需要一部思想的独立宣言,宣告我们作为尾随者的时代结束。这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盲目自信,而意味着我们不能连问题意识都跟着人家跑,美国人研究种族歧视问题,我们也研究这个问题,完全不管中国有没有这个问题。学术主体性的确立要求我们立足于自身的文化土壤,直面中国社会本身的问题,在中国自己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轨迹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爱默生的故事使我们看到,被我们笼统地划到西方、或者被认为与英国分享着同样价值和制度的美国,也不甘心做尾随者。美国学者,在国家独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定成就之后,在十九世纪上半叶便开始寻求思想文化上的独立。正是因为这种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随着而来的人才培养与引进、学术评价等各方面的配套制度建设,使得美国在经济、军事等方面崛起之后,在文化、学术方面也取得了优势地位。反观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之后,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机制体现着一种尾随者气质,而这种机制因为决定着学者的生活而影响着学术研究的整体方向,这是我们应当思考并应对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