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选股(2):水上水下 一只鸭子浮在水面看起来很稳,其实水下的双脚一直在不停地划。一家公司的长期(7年以上)EPS或ROE看起来很美,后面的故事则可能一点都不简单。不论是观察企业的过去还是预判未来,水下的故事都远比水上的故事重要。 公司昨天或明天的财务数据都只是一些表象而已,下面支撑它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了解到了这一点,我们就会从定量分析转入定性分析。有人担心没做过实业恐怕很难完成这一工作,其实也不尽然。你手中如果有几把可熟练操作的标尺(这需要做一些功课),即使没干过实业,也有望完成任务。 下面我们就简要介绍三把很重要的标尺: 第一把标尺:迈克尔.波特——一个很多投资者都熟悉的人。手握这把尺,你会尝试进行产业结构分析、企业竞争优势与劣势分析、竞争策略分析等。那些你几乎耳熟能详的五力模型和SWTO等,说的就是这个事儿。不过手中仅有这把尺恐怕还不够,比如你会问:为何在同样的竞争态势下,有的企业能一直表现出彩? 第二把标尺:普拉哈拉德——知道这个人的会比波特少很多。手握这把尺,你会尝试对企业的特殊能力进行分析。有人说,产品竞争的背后其实是企业能力的竞争,这话其实是很有道理的。从最早亚当.斯密的企业分工,再到马歇尔和艾迪斯.潘罗斯的企业内部成长,最后到普拉哈拉德的企业核心能力,说的基本都是同一件事儿。 第三把标尺:沃纳菲尔特——知道这个人的可能还要再少一些。这把尺可被视为第二把尺的补充(其实它提出的时间更早):你除了看企业有无特殊能力外,还可看在漂亮的财务数据背后,企业是否占有一些特殊的或重要的资源(无形和有形)。这些资源可以为企业的成长独自发力,也可以与核心能力相互补充,相互呼应。需要的是,两者有时不仅可以相互转化,而且还有具有共同的特质:1、能为客户带来价值;2、企业独占(或稀有);3、难以模仿;4、难以替代;5、低成本获得。看上市公司年报,都有对核心能力(或关键资源)的表述,但我发现有不少表述并不都符合上述5条,因此严格意义上讲它们都不是企业的核心能力。 熟练掌握这三把尺,你就有望像芒格一样“将候选投资项目简化为一些最显著的要素,完全有信心决定到底要不要进行投资”;有了这三把尺,不仅分析要素得到了简化,你也许还能预感到某只股票未来十年的大致回报区间;有了这三把尺,看起来很难的企业评估,在你手中就有望演化成一场庖丁解牛的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