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当我们沐浴着室内空调的舒适冷气,会情不自禁地遥想当年,没有电器这种科技发展的产物,我们的老祖宗们是怎么样度过炎热夏季的?
看过《甄嬛传》的大家,肯定对冰块放入瓷缸放进房间以降低室温的场景并不陌生,那时候存放冰块的地方被称作“窟室”,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每到酷夏时节,贵族们并在“窟室”这种考究的地下室里饮酒作乐。时至汉代,皇宫里就出现了冬季称为“温调殿”,夏季称为“清凉殿”的冬夏两用“空调房”。每到夏天,清凉殿内并如同寒霜,汉武帝刘彻可谓十分享受。 而唐代,长安地位较高的大臣 纷纷在自家搭建了“空调房”,他们称作“含凉殿”,殿内有相当于今日空调扇的“扇车”。基于机械原理的“扇车”,据传是东罗马帝国的舶来品,相当于那时从国外进口的“空调”。 到了明清时期,皇宫房间内已经出现了可移动的贮放冰块的柜子:上面镂空便于排出冷气调温,中间还可以储存西瓜、冷饮等消暑食物。这种类似于冰箱的“冷柜”后来也风靡民间,还出现称为“洋桶”的进口货,真可谓是那个时代的“高档家电”啊!
我们北宋的大文豪苏轼就是大热天舟车劳顿,在暑热中离世的。当时苏轼在遥远的海南岛,刚好碰上宋徽宗上台,怜惜他的才华后批准苏轼北归。当时东坡先生已经垂垂老矣,身体不能抵挡旅途的暑热袭击,在无有效抢救措施之下抱憾而终。 被“热”死的不仅有一代文豪,也有大名鼎鼎的武将英雄。南明永历年间,郑成功在福建沿海三次出兵抗清取得胜利,并且收复了时为荷兰人占领的台湾。然而这么一个战功卓著的武力超群的 将领,却在一年后英年早逝。
郑成功去世时正是夏至前后,因此中暑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然而关于其死因,历史上颇多质疑与争论。此外,还有在加官仪式中暑身亡的伏湛、为养家糊口在赴任途中中暑病倒的李清照之夫赵明诚,都是死在小小的“暑热“上。看来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都应该对夏天的暑热之患进行预防和有效救治。(文/慕枫歌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