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柱山摩崖石刻揽胜——江山胜迹垂范千秋

 洁洁赢 2016-07-13

  天柱山主峰——天柱峰

  山谷流泉摩崖石刻:500多米长的溪畔山岩上,集中分布着近300幅历代文人题刻,诗、词、文、图、赋形式各异,楷、隶、篆、行、草五体俱全。

  安徽省潜山县境内的天柱山雄奇灵秀,汉武登封南岳,释道斗法山谷,鸿儒教化书院,灵山秀水间积淀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座名闻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山。

  刊崖刻石,由来已久,汉唐以降,蔚然成风。名山大川之中无不留下先贤墨迹。唐宋时,潜山为舒州治所。舒州为江淮重镇,是地方政治文化中心、南北交通的枢纽。宋代名相王安石曾任舒州通判,名士苏东坡曾任舒州团练副使,官宦名流唱和酬酢,来往频繁。方士左慈炼丹于天柱山,高僧宝志建刹于山谷,参禅谒道一时又崇为风尚。他们为天柱胜境所倾倒,纷纷在山巅断崖之上,涓涓溪石之旁吟诗作赋,题名勒石,抒情言志,以存久远。此举代代相袭,世世相传,蔚为大观的天柱山摩崖石刻群,因此而形成。依山势地形,天柱山摩崖石刻约可划分为山谷流泉、马祖、虎头岩、主峰四大区域,题刻的时代绵延千余年,形式多姿多彩,内容各有千秋。

  诗崖石刻藏幽谷

  出潜山县城西行10公里,便是禅宗丛林山谷禅寺(三祖寺),此地山势左环右抱,潜水横亘寺前。寺西的山谷里,一泓清溪自寺后卓锡峰蜿蜒而下,迂迂折折沿谷门注入潜河,溪水长约3华里,溪名“山谷流泉”,两岸石壁上镌满题刻,旧志云:两岸诗文无数,有石皆镌刻,使之无空隙。有诗云:诗崖石刻藏幽谷,水咽泉声如漱玉。此处石刻于2001年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流泉上游的巨石上,唐代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名宦李翱一行5人,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名相李德修一行13人的纪游题刻赫然在目,当为最早的题刻。“山谷流泉”的宋代题刻多达100余幅,王安石、黄庭坚、舒雅、留正、赵希衮等名宦先后为官舒州,公务之暇,倘佯于山水之间,吟咏唱和,勒石题辞,留下了不少名句佳作。题刻中的“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宋·王安石)”;“水流碧兮如玉,山交翠兮若围,临石崖以兀坐,卧云榻而迟归(明·张应治)”,道出了山谷流泉的意境与妙处所在。近日,经过一番“修旧如旧”的整修,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再现历史原貌,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的精美的石刻、瑰丽的书艺,更加引人入胜。

  石牛洞里诗无数

  山泉叮咚,如歌如吟,石牛斜卧,如痴如醉。山谷流泉中段,有一形如卧牛的巨石,置身青草之间。“石牛古洞”之名亦由此发脉。石牛犹存,古洞何在?古洞之说据称有三:一是指溪水上游镌满题刻的崖壁,这里崖头前倾,崖壁内凹,呈洞龛状,潺潺溪流从洞前汩汩而流。溪谷上嵌有一硕大的牛蹄印,因名此处为石牛洞;二是指青石对面的山坳,这里青山傍围,松篁交蔽,形成天然洞口,青牛石面洞而卧;三是指道家广义的洞天。三种说法,第二种似更为可信。石牛背上镌有明代安庆知府胡缵宗“石牛”、“天下奇观”等题刻。“石牛洞里诗无数,尽在烟云缥缈间(元·吴伋)”;“已已—时陈迹,悠悠万古清风(宋·赵希衮)”,则充溢着淡淡的情思和感叹。“拂拭悬崖观古字,尘心病眼两醒然(宋·留正)”;“却笑十年萦祖绶,何如一夕卧烟霞(佚名)”,深邃的哲理力透崖背;“岩岩之石,品以立也,涓涓之泉,学不息也(民国·郝伯廉)”,借物言志,情景交融,堪为莘莘学子之警世钟。

  危崖之上多精品

  沿汉武祭岳、白鹤道宫遗址逶迤前行,花香阵阵,鸟语声声,柴扉半启,粉墙隐隐,地属天柱山镇林庄村,山名虎头崖,又名白云崖。巨石危崖之间,题刻约有20余处,以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李公择题名纪游刻为最早。李公择又名李常,是黄庭坚舅父,时年在舒州任淮南西路提点刑狱。次第有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刘谊纪游题刻数方。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潜山知县罗文博刊于仙桃石、船形石的擘窠楷书“中天竣拔”、“元气磅礴”,雄浑遒劲,洒脱雅致,堪称书法之精品。郧阳知府邑人徐桂的题刻“云居”,透露出白云崖的底蕴所在。清代乾隆年间张期愈率子必禄、必刚、必受所题的“超然物表”谨抒发了一缕鸿儒情思、高士襟怀。

  崖下有白云庵,白云庵旁有白云洞,白云洞前有一浑圆巨石,巨石中开凿一2米见方的石龛,扪摸龛壁,凿痕点点,此龛何人所凿,何时所开,其意何在?400年前,明嘉靖年间御史大夫李元阳游历此地时疑窦丛生,思虑良久,赋龛名曰“铁笛”,作五言律诗一首刻于龛内。“兹龛何代凿,灵壑含幽光,讵意空岩里,仙人布盖藏……”

  马祖洞,传说为马祖驻足习静处。唐代高僧马祖道一云游四方,偕弟子怀海行脚天柱,住洞习静,后嗣在此结庵布道,礼佛参禅。竹海松涛,清泉幽洞,春兰夏草,冬梅秋枫,禅僧对之而悟道,隐士对之而怡情。马祖洞旁分布明代至民国的题刻约20幅,“嘉平馆”、“义山流芳万古”、“于龙飞布”、“极乐大地”字幅均在3米上下,楷体阴刻,字口深竣,笔势雄沉。

  主峰题刻气势雄

  过马祖洞拾级而上,题刻“混元霹雳”、“南天一柱”倏忽跃入眼帘。清代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四品都统李云麟率部途经潜山。此公嗜性风古,胆气不凡,游历天柱时,题刻两幅,一为“混元霹雳”,一为“孤立擎霄”。“混元霹雳”题刻在一半园形巨石上,巨石直径十余米,中有一天然裂隙,传说天地初开时,“天下第一疾雷”劈开此石,“孤立擎霄”则刻于天柱山顶。“南天一柱”题刻幅宽约5米、字体方园规整,不乏雄迈倜傥之豪气,1938年由国民党原27集团军司令杨森“督师(抗战)来此感题”。

  “群峰奔来一峰起,千丈芙蓉碧霄里。”刊于主峰区危崖绝壁上的“万岳归宗”(民国·范苑声)、“一柱擎天”(民国·李品仙)、“顶天立地”(民国·张义纯)勾勒着天柱群峰的雄奇瑰丽,刻于天柱绝顶最近又填描—新的“孤立擎霄”、“中天一柱”(民国·张淦)将天柱的神韵挥洒向茫茫天际。

  “大宋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奉本朝阃命,措厝山寨,保聚生民拾万余众,历十余年。北朝军马屡次攻打,保守无虞。民户春耕,冬则入寨。”西关寨口的刘源纪事题刻讲述着一段惨烈的战事。字里行间飘荡着浓浓的民族大义、父老乡情。云兮归来,魂兮归来,神秘谷旁笔走龙蛇的行书题刻“归云”(当代·王郁昭)又将那万顷云涛、一脉柔情静静地捺入绵绵笔意之中。

  天柱景区方园百里,存留题刻石400余方,自唐至今绵延近1200年,题刻真草隶行篆书体俱全,诗词歌赋、题款纪事文体皆备。内容或寄情山水、或咏物言志,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书道或雄奇奔放或飘逸秀润,美不胜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