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才是中国匠人精神,别再只惊叹国外!

 百了无恨 2016-07-13


今年最打动我的一部纪录片,平淡而深刻。



'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你看,我们从过去最早的时候说,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块破石头,它有什么德性啊,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性来。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我跟你说,古代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头去。人在这个世上来了,走了一趟,虽然都想在世界上留点啥,觉得这样自己才有价值,很多人都一般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这个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面。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上面已经把自己也融入到里头。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什么,要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它传播文化,对吧,不是说文物就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放在那儿,那没有什么价值。”


这是第二集里修复木器的曲峰师傅说的一段话,他一边平静地刻着菩萨的面容,一边念叨着那么高深的感悟。就像是这部纪录片的风格,没有煽情渲染,只是把文物修复工作者的每天的工作娓娓道来,平实却又伟大。你会觉得每一位修复师在这红墙黄瓦之下的一针一线也好,一笔一划也罢,都能看到时光沉淀下的性情。



《我在故宫修文物》第2集

木器、漆器、镶嵌、织绣修复




当王津师傅终于把修复好的钟表开启,忍不住赞叹古人的智慧,就连一只小鸟转动的角度都如此精准。文物是一种很神奇的物件,你看到它的时候仿佛能感知到千百年前的生活,否则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想象到他们是怎么用敦实的青铜器演奏出乐曲,又是怎么在瓷器上绘出惟妙惟肖的图案。而文物修复更是一次穿越古今的交流,从它诞生开始到一代代修复者的传承,是人赋予了它的生命与温度。





《我在故宫修文物》第3集

书画修复、临摹和摹印故事





我们常被日本人的职业精神折服、

也为德国人的严谨和敬业感慨,

却不曾想在我们国家里

隔着一道厚厚的宫门

也有这样一群

真正的“匠人”

他们奉献一生

用自己的执着

守护着故宫里

这沉甸甸的文物

让他们代代传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