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到底在推崇什么样的匠人精神

 糖是甜 2016-04-25
今年伊始的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唤起了许多人对故宫“后宫”的兴趣,原来在“深宫后院”有一群勤勤恳恳为故宫博物院的千万件文物做修复工作的人,他们掌握传承着其中几大类的古法技艺门类。

纪录片的开场白是这样描述的:他们视自己为普通的工作人员,但其实他们是最顶级的文物修复专家,是给这个国家最顶级的文物治病的医生。他们的着装言谈与我们无异,同样生活在机器工业时代,但他们的手艺却有着几千年的生命了,他们师父的师父是中国古代士农工商中的工。


什么是匠人精神


物事繁华,经济增长的数值摧毁了人们慢慢精琢的耐心与细心。人们吃饭、走路、赚钱,马不停蹄,大家都认定:慢是产生不了效率的。所以,很多需要时间和真力才能创作出的作品,都成了粗制滥造,拷贝变型的糟粕。

说到目前最具匠人气息的国家是日本,日本堪称是手工制作品质最好的国家,那里的小城小巷中会不经意冒出一家手作寿司店或是小型皮具店,推门进入后,会被里面白发苍苍的老人吸引,于是你会知道,这家店主人已经兢兢业业经营数十年,从青葱少年到耄耋老者,一生在执着一件事情,而且从容淡定,就算巷深酒香名气再大,也从不为外力所动。这的确是一种需要大智慧和非凡素养能做到的超凡态度。也许我们觉得是超然,但在其中的他们,可能觉得是个自然而然的事情,这就是区别所在吧。
日本著名工匠大师秋山利辉在他所著的《匠人精神》一书中秋山利辉通过列举“秋山木工”的“匠人须知三十条”,阐释了其心目中一流人才培养的核心:即对一个人品格的重视远高于对其技术的要求。秋山利辉现身说法: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若想实现真正的自我,社会若想恢复凝聚力,重拾失落的“匠人精神”势在必行。他说:“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有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术。”

是的,时代需要一种“匠人精神”,匠人精神到底是什么?书上没有名词解释,我们认为,在现代社会普遍繁华浮躁,急功近利的商业环境中,匠人所恪守遵循的一种专注与执着。是一种信仰,是一种人格的培养,以一种做人做事敬天畏人的态度,对抗日渐炽热的浮躁之风。


什么是现代工匠


说回故宫的修复工匠:他们是一群现代的手工匠人,是目前最能代表中国匠人精神的一群人。

钟表组的王津老师介绍说,只有钟表技艺是唯一在故宫从清朝传承下来,没有断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年溥仪被赶出紫禁城,钟表匠人都没有离开故宫,一直在故宫中从事钟表修复工作。故宫里的钟表有千万件,一个人一生是修不完的,还需要修复技艺一代代传下去。


钟表组王津师傅在修复大型钟表

宫廷钟表作为特殊礼物,有着极其精巧复杂的机械传动系统和华丽的外表,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机械制造和工艺水平,但想修复它们就不像观赏它们时那么轻松愉悦。由于钟表都是使用器,要不断的加以维护和修复。

钟表组的师傅在修复古陶瓷器

纪录片里陶瓷修复组刚好在故宫做了一次复原修复的瓷器展,当年在景德镇御窑烧制的瓷器,合格的被送往紫禁城,不合格的就打碎掩埋,500多年前他们是御窑烧制的陶瓷残次品,刚出炉不久就被打碎深埋,但今天他们是古器物研究专家眼中的珍宝,由此可见皇家御用的标准在哪里。


书画组修复的宫廷古画

关于书画的装裱,修复,古书画的保存,都没有具体的考证,但修复专家推断应该在晋朝以前就有了,经过多年的探索,演变和发展,已经形成一整套优良传统。
书画作品每隔百八十年修复一回,现在的修复者能看到前一代修复者的技艺如何,甚至可以根据修复痕迹,推断当时修复者的身高、样貌等,就像穿越一样,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织绣组的女匠人在手工制作缂丝


织绣组要修复的《出门见喜条》

织绣组里的陈扬一边织造着缂丝一边感叹,大家现在对这种手工织绣不感兴趣,一边在纺织台前尽心织做缂丝,缂丝可以说是我国织作工艺中最复杂、工艺价值最高的一种,为了修补《出门见喜条》,陈扬已经织造数日了。织造缂丝,织造者把画稿撑在经线下,根据色彩进行搭配,每个过渡色都需要不停地变换小色梭,一个熟练的缂丝工一天只能织出几寸的缂丝。虽然现在年轻人都不爱这种费时费工的技艺了,但职业的责任感推动陈扬去承担。


屈峰在修补椅子

木器组的屈峰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在给一尊辽元时期的木雕佛像时,充分体现了专业修复技术与高度审美。现代人如何修复佛像残损的身体,又要保持千年之前的风貌,这是非常考验审美的。一个优秀的匠人一定是把他的心性、审美融入到作品中的。用屈峰自己的话说: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我们从过去最早的时候说,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块破石头,它有什么德性啊,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性来。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我跟你说,古代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头去。人在这个世上来了,走了一趟,虽然都想在世界上留点啥,觉得这样自己才有价值,很多人都一般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这个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面。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上面已经把自己也融入到里头。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什么,要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它传播文化,对吧,不是说文物就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放在那儿,那没有什么价值。”


一代紫砂泰斗顾景舟曾说:“有没有文化积累,是民间艺人从艺历程中最重要的门槛,也是大家与一般匠人的重要的区别之一”。这些受过高等现代教育的故宫修复工匠们,他们不仅传承古法技艺,也将自己的心性造诣融入其中,是不折不扣的大师工匠。


我们在推崇什么


传承坚守

无论如何新生,纪录片中依然能看到那些已经延续了千年的技法,朴素而有效。高科技的当下看着这些传统的方式,感觉特别有意思。制浆糊,晾树漆,用猪血,诸如此类,这是传承的温度。


日本匠人对于自己的手艺要求之苛刻,并为此不厌其烦、不惜代价但求做到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其实,翻开历史,打开《天工开物》这部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精益制造的中国就在眼前。中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除了诸子百家、唐诗宋词以外,赵州桥、苏州园林、丝绸、景泰蓝、青花瓷……都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精粹,而它们的创造者,就是无数知名或不知名的工匠,“不风魔,不成活”就是他们的职业精神。

史连仓和谢扬帆师徒俩

我在故宫修文物里面有提及一段师徒关系:故宫文物修复还是有传统的师徒制,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处理师徒关系,他们给出了很好的示范,遇到攀高爬梯的事情,师父就在旁边指点,徒弟遵循师父的意思,做执行工作。如此这般配合,无形中将核心技艺慢慢传授给徒弟。这也是一种传承的温度,这种最原始古老的教学方式,实际上是把前辈的精神品格用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给了后辈。


现代精神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都是“手艺人”,工匠精神体现在对产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上。乔布斯曾说:“从事非凡意义的工作,方能给你带来真正的满足感。而从事一份伟大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去热爱这份工作。”我们对待手头工作、事业的精益求精的态度,是把工作或一件事情、一门手艺当作信仰的追求。它并不局限于制造领域或手艺行当,而关键在“精神”二字。


绣花张国贸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论述的君子之道,也适合匠人之道,适合企业之道,对当下有启示意义。

绣花张就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手艺人”,传承了专注执着,正直诚信的匠人精神,99年在国贸商城开店初始发展成目前中国本土第一收藏品牌,这里面倾注了绣花张团队多年的努力与坚持,以及过犹不及的创新开拓精神,在传承父辈绣花张的精华之外,打造顶级品牌概念,率先运用科技提高效率,将文玩收藏带入全新的互联网平台,开启互联网新时代。并为此更加专注前行,真正诠释了真正的现代匠人精神。






享誉全球的中国古董艺术奢藏品牌



微信号:zhangs_textiles
传递传统之美,感受时间的细节

感谢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