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背景: 通用技术课是普通高中新设置的一门课程,它既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相衔接,又是对高中劳动技术课的改革创新与发展。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学应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我们必须开好这门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的必修课程。 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 结构与强度这一小节的内容有: a.结构的强度(以现象为例)。 b.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 强度、结构的形状、结构的材料与连接 结构与强度这一小节是结构与设计的重点章节。教师必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结构的强度与结构的形状、使用的材料、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并通过马上行动、案例分析和小实验等活动形式,加深对结构设计的认识,提高结构设计的能力。 建议:本课内容较多,教师应抓住重点,不宜平均施力,有些内容点到为止,多让学生动手实践。 2.对象分析 ●教师 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会碰到书本上没有的新问题,同时也没有多少由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可借鉴和参照。因此,教师要从过分偏重知识技能传授走向关注设计创新;要从过分偏重技能训练走向学习技术思想方法;要从过分偏重作品结果走向关注参与过程;要从单一教学方式走向多样化教学的方式,实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教学的引领者,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成为教学的研究者,保证新课程得到创造性地实施。 ●学生学生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会表现极大的兴趣,充满热情和好奇。激情过后,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现象。表现为有人忙得很、有人闲得无事,老师要特别注意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参与程度,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培养他们人际交际和沟通能力,形成协作、分享和共进的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通过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的因素,并写出试验报告或总结。 2.行为目标:开阔学生视野,为学生树立任何事物都存在结构的观点。 3.情感目标:创新和改进事物的结构,使其更能为百姓服务,体现人文关怀。 4.能力目标:能对事物的结构进行分析,并动手改造和革新事物的结构,对结构提出合理化的设计。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结构的强度与结构的形状、使用的材料、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知识难点:结构的材料与连接是影响结构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2.技术难点:结构与强度小试验。 所需时间:1课时 本课内容较多,建议以幻灯片显示教学内容,提高效率,扩充知识容量;节省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小试验,以提高他们的科学分析和动手实践能力。 预备器材:卡片纸、直尺、剪刀、胶水和重物等(每个学生每人1套)。 过程设计: 1.从一把摇晃的椅子开始,引入《结构与强度》的课题。 2.出示幻灯片1: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 ![]() 3.出示案例分析幻灯片2:强度 ![]() 4.出示幻灯片3:三角形框架(结实、稳定、用材料最少) 5.出示幻灯片4:钻石的结构(难以置信的强度) ![]() 6.出示各种梁、框架实物和幻灯片5: ![]() 7.小试验: 要求: (1)分组:分6个小组进行(2个三角形组、2个圆形组、2个正方形组)。 (2)场地:以大教室为好。 (3)器材:卡片纸、直尺、剪刀、胶水和重物等(每个学生每人1套)。 (4)安全:强调工具的安全使用。 试验目的: 通过动手制作不同截面形状的构件做悬梁并完成其强度的测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结构的强度与结构的形状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试验是推进技术不断进步的重要方式。 试验准备: 每个学生每人1套卡片纸、直尺、剪刀、胶水和重物等。 试验过程: 1.每两组分别制作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的纸筒。每个小组推荐1名代表上台做悬挂重物测试。 2.分别将不同形状的纸筒的一端固定在桌子上,类似于跳水运动员起跳的跳板,形成悬梁结构。 3.分别在不同形状的纸筒的另一端挂重物。 ![]() 试验总结和评价: 1.需要比较得出哪种形状的纸筒可以承受更大的力,在进行试验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2.哪一种截面形状的悬梁承受的重力大?为什么? 3.设想用截面为凹槽形状的杆件做悬梁,凹槽侧向放置与向上放置所承受的重力是否不同?如果有条件,可以进行试验。 4.对学生个人和小组试验情况进行评价。重在评价试验过程,而不应重在评价试验结果。 8.出示幻灯片6:结构的材料与连接 ![]() 9.出示幻灯片:结构构件的连接通常有以下两类 ![]() 10.完成马上行动1(或者作为课后练习):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填写下表。 ![]() 11.完成马上行动2(或者作为课后练习): ![]() 1.对一个用4根小木条钉成的相片框,使它更牢固的做法是什么? 2.在自行车各部件之间的连接中,三角架属于[u] [/u]连接; 刹车连杆之间属于[u] [/u]连接; 辐条与钢圈之间属于[u] [/u]连接。 3.比较左图中同一结构的几种连接方式,请预言哪种连接方式的强度更好。 ![]() 12.课后练习:阅读、探究。 作者:王小勇 作者单位:海南华侨中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