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生态建筑设计 对自然气候条件的利用:a) 网格庭院:在北方地区,冬季的西北风会造成建筑的热损失加大。所以科教区采用集约网格庭院的模式,使建筑围合成一个大的建筑群,来抵消西北风带来的热耗。此外,庭院模式有助于实现最大限度自然通风和采光。 b) 旋转布局:方形庭院旋转45°角(见图3),这样就使庭院四周的房间的日照机会增加一倍,同时也为场地带来了变化与张力。
旋转35°角的方形庭院
c) 底层局部架空:教学楼部分底层架空,这样既利于自然通风,又利于形成生物廊道,同时还丰富了环境空间的层次。
沈阳建筑大学景观生物廊道
能源开发、使用与循环利用:a) 芬兰小木屋:该项目采用中芬两国的先进建筑技术(光伏发电、地源热泵、中水回收等),建造过程是在两校的教师指导下由两校学生共同参与完成。 b) 风车发电:体育场旁建设风能发电风车,既是校园一处独特景观、又源源不断地将风能转化为电能,满足水系两侧的照明灯和体育馆装置灯的供电需求。 建筑材料回收再利用对具有一定纪念意义的建筑材料进行回收,再构建成具有纪念意义的景观小品,如“刚强”雕塑,机关楼入口广场的红砖墙,建筑学院办公区的壁柱等。
增强生态景观的复合功能景观的价值不应仅停留在观赏层面,而是应赋予景观更多的功能与价值,如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以及使用价值等。 a) 稻田景观:在校园里保留了两块未收割的稻田。稻田可以生产粮食,养殖河蟹,调节微气候,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以及为人们提供休憩场地等多种复合功能。同时还可以通过组织稻田收割等活动传递绿色环保理念。 b) 庭院绿化:庭院绿化改善小范围空气质量(固碳释氧、除尘降噪),并且为周边建筑提供匀质的共享景观。还可以为室外休闲活动、文化展示等活动提供多功能场地。 c) 西山果园:西山果园在中央水系西侧,是一座连绵起伏的小山丘,起伏的地表是对原有基地的保留,上面有150株五年生果树。 d) 微型生态保护区:中央水系的东面是一个自然微型生态保护区,这里保留了自然的生态面貌,同时饲养一些小动物,如梅花鹿,孔雀等,这不仅为观赏人群带来了乐趣,还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 e) 中央水系:中央水系中自然生长着数万条鱼,夏天可以垂钓,冬天湖面可做冰场,是集运动、学习、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校园景观。 f) 人工湿地:人工湿地位属于地势低洼的规划预留用地。湿地不仅具有净化水质、维持区域水平衡、生产可利用的资源如鱼虾、芦苇、泥炭等、保护物种多样性等生态功能,还具有教育、科研和景观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