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一一沈阳建筑大学绿色校园建设让人拍手称赞!

 碧野田间牛得草 2016-07-14
沈阳建筑大学
沈阳建筑大学位于沈阳浑南新区,主校区占地面积1500亩,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主校区规划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校区分为教学区、生活区和活动区三大区。教学区为网格式的庭院组合,便于资源共享和学科交流。一座长达756m的亚洲第一长廊将教学区、图书馆、实验区、办公区、生活区等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形成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学校拥有开放式图书馆、国内首座建筑博物馆、多功能体育中心、网球训练中心、方便快捷的校园数字信息化平台。学校在校园建设方面获得国家“2008 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校园生态环境建设


1
生态规划
 校园选址:滨河大学城
建筑大学位于浑南大学城之中,紧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位于城郊,距城市中心距离适中,交通便利。自然环境好,北面靠近浑河,气候适宜,环境优美,绿化率较高,适宜人们生活与学习。

 校园功能分区:集约生态
在整体集约发展的前提下,校园按生态功能进行分区,一边是人工生态功能区,包括科研教学区、学生生活区、运动休闲区;另一边是半自然生态区,由人工河、微型自然保护区等区域构成;在校园北侧,由于靠近城市干道,为了达到除尘降噪的目的,这片区域设置为自然生态区。


校园生态功能分区


 校园道路系统:人车分流
道路规划总体上采用人车分行的道路系统。在校园内形成一条连接各个功能区的环形主干道,是主要的车行环路。在步行系统方面,沿正对出入口设置几条主要人行道路以及中央水系周边的景观性步行道,并使之向各建筑组群延伸,与布置在自然绿地中的小路共同形成覆盖整个校园的步行网络。

校园道路系统


2
生态建筑设计
 对自然气候条件的利用:
a) 网格庭院:在北方地区,冬季的西北风会造成建筑的热损失加大。所以科教区采用集约网格庭院的模式,使建筑围合成一个大的建筑群,来抵消西北风带来的热耗。此外,庭院模式有助于实现最大限度自然通风和采光。

b) 旋转布局:方形庭院旋转45°角(见图3),这样就使庭院四周的房间的日照机会增加一倍,同时也为场地带来了变化与张力。 

旋转35°角的方形庭院


c) 底层局部架空:教学楼部分底层架空,这样既利于自然通风,又利于形成生物廊道,同时还丰富了环境空间的层次。

沈阳建筑大学景观生物廊道


 能源开发、使用与循环利用:
a) 芬兰小木屋:该项目采用中芬两国的先进建筑技术(光伏发电、地源热泵、中水回收等),建造过程是在两校的教师指导下由两校学生共同参与完成。

b) 风车发电:体育场旁建设风能发电风车,既是校园一处独特景观、又源源不断地将风能转化为电能,满足水系两侧的照明灯和体育馆装置灯的供电需求。

 建筑材料回收再利用
对具有一定纪念意义的建筑材料进行回收,再构建成具有纪念意义的景观小品,如“刚强”雕塑,机关楼入口广场的红砖墙,建筑学院办公区的壁柱等。


3
生态景观设计
 生态景观整体布局
绿地与水系以点、线、面相结合的布局模式,均匀分布,相互交织,协同作用,共同改善校园区内的生态环境。其中绿地系统由自然绿地、居住绿地、活动绿地、庭院绿地、景观稻田以及微型生态保护区等组成;

校园绿地分布情况


水系统主要由作为整个建筑的景观轴且与稻田景观水系相连的中央水系以及八王书院以南的人工湿地等组成。

校园水系分布情况


 增强生态景观的复合功能
景观的价值不应仅停留在观赏层面,而是应赋予景观更多的功能与价值,如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以及使用价值等。

a) 稻田景观:在校园里保留了两块未收割的稻田。稻田可以生产粮食,养殖河蟹,调节微气候,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以及为人们提供休憩场地等多种复合功能。同时还可以通过组织稻田收割等活动传递绿色环保理念。

b) 庭院绿化:庭院绿化改善小范围空气质量(固碳释氧、除尘降噪),并且为周边建筑提供匀质的共享景观。还可以为室外休闲活动、文化展示等活动提供多功能场地。 

c) 西山果园:西山果园在中央水系西侧,是一座连绵起伏的小山丘,起伏的地表是对原有基地的保留,上面有150株五年生果树。

d) 微型生态保护区:中央水系的东面是一个自然微型生态保护区,这里保留了自然的生态面貌,同时饲养一些小动物,如梅花鹿,孔雀等,这不仅为观赏人群带来了乐趣,还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

e) 中央水系:中央水系中自然生长着数万条鱼,夏天可以垂钓,冬天湖面可做冰场,是集运动、学习、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校园景观。

f) 人工湿地:人工湿地位属于地势低洼的规划预留用地。湿地不仅具有净化水质、维持区域水平衡、生产可利用的资源如鱼虾、芦苇、泥炭等、保护物种多样性等生态功能,还具有教育、科研和景观价值。


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1
文化传承
学校将带有城市记忆、校园记忆的雕塑、绘画以及废弃的建筑材料等进行回收再利用,通过精心设计将这些记忆碎片进行复原、重组,使他们成为具有文化传承功能的景观小品,增添了校园的文化气息。如带有城市记忆的“刚强”雕塑、东北电影院老壁画、八王书院等;带有校园记忆的老校门、校友墙和红砖墙等。

“刚强”雕塑

老校门

红砖墙


2
绿色教育
学校通过校园景观的建设如设置雷锋庭院,积极开展绿色校园宣传活动对在校师生进行绿色教育,增强文化传承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绿色教育活动主要有:在校内开设生态环保课程,组织植树活动以及约用水活动等;在校外开展生态实践、环保宣传活动等。

雷锋庭院


原题:走向绿色校园——以沈阳建筑大学校园建设为例

作者:石铁矛,李 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