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可思研究专注高教管理,回复关键词或相应的序号即可获取相关文章! “学科是大学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基本构建单元和基层机构。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最根本的基础,没有世界一流的学科就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一流大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要在学校中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学科。” ——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玉良 被国家确定为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西安交通大学,为全面提升学校学科建设水平,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步伐,2015年12月初,已初步拟定《西安交通大学学科建设“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围绕高校学科建设话题,“麦可思研究”(以下简称“麦可思”)与该校学科规划与建设办公室主任成永红进行了交流。 成永红:高校要做好学科规划不容易,因为需要通盘考虑、统筹谋划,要能站到更高点去看问题,必须能跳出去,从局外看自己,从横向对比来看自己,找准瓶颈问题,进而进行具体的学科规划。 第一,需认真分析学校各学科面临的问题,要找准瓶颈问题所在。 第二,明确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这是学校做顶层设计时必须认真思考的事情。因为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每一项工作、每一个部门都会说自身工作很重要,但是到底什么工作最重要,学校需要明确。必须以学科为载体,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推进各项工作往前走。也就是说,学校的核心工作实际上就是做好学科建设。学校所有的工作都应该围绕学科建设展开。 第三,学校层面的学科布局问题。从学校层面上做学科规划,要考虑学校整体学科的结构和布局,要清楚自身“家底”——哪些学科强,哪些学科弱,要怎么加强,要加强哪些点等问题,在进行学科规划时均应明确。对于传统学科,要清楚这些学科发展的方向是否能跟未来发展相衔接,要做怎样的方向调整。对于弱势学科,是否要布局建设,要布局建设哪些,哪些不建,也都应该有明确的主导思想。 之后,具体到各学科的建设,涉及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国际化四大方面。当将某一学科的建设工作作为一项整体性工作进行时,应明确队伍建设是该项整体工作的核心。因为如果没有一支优秀的队伍,就一定不会有好的学科。譬如某一学科,即使有一流的设备,没有一流人才使其发挥作用,怎可能跻身一流学科?并且,需以一支高水平、国际可比队伍建设为关键,否则支撑不起一个学科。 成永红:学校目前将现有学科分成冲击世界一流学科、拟建国际一流学科、国内一流学科、战略必争学科、特色与支撑学科五个层次。其中“战略必争学科”是在新一轮学科建设中新增的一个层次。 学校为什么要构建这个层次,坦率讲学科之间的强弱差异性很大,不可能齐步走。学校做不到把所有一级学科都建为世界一流学科,那就必须考虑分层建设的方法。学校确定若干个“冲击世界一流学科”和“拟建国际一流学科”,并作为建设的重点。 学校新增“战略必争学科”跟学校的学科规划是相关联的。学校根据学科的相互支撑性和国家的发展需求,对于某些学科,不管再弱,也必须要建。譬如我们学校工科强,那么理科必须也要强,要把理科建到优势工科的水平。另外,我们还会加强经管、医学、人文大类学科的建设,形成三足鼎立的稳定局面。 成永红:建设相当于投资,投入就应该有产出,有考核。我个人认为,绩效评价有助于促进学科建设。但我不认同对学科建设进行过分量化的绩效考核方式。同时,我认为这是现在学科建设绩效考核存在的一个误区。比如有些学校在对学科建设进行绩效考核时,就是在数数——有几篇文章,几个专利,几个奖项,等等。 学科建设跟经济生产不一样。经济生产可以量化考核,具体产量是多少,产值是多少,效益如何。而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并且产生的很多效益是无形的,无法量化。学科建设需要考核,但如何科学、合理地考核是大家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无论如何,不能用经济生产考核的方式来过分量化考核学科建设,这一观点必须明确。 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我认为,不能制定过于量化的考核指标,或者说应当尽量少去量化考核指标,可考虑定量加定性的考核方式,以定性考核方式为主。道理大家都明白,但要科学合理地进行绩效评价,还是比较困难的。 成永红:一个学科至少要有一个带头人。学科带头人不见得学术水平最高,但要有一定的统筹能力,能够把握学科的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的包容心,能够带领团队坚定地向目标方向走下去。毫不夸张地说,学科带头人的高度决定学科的高度。我们学校已有一些案例。譬如一个弱势学科,在引进一位国际顶尖学者作为该学科带头人后,在三至五年时间里该学科不仅在国内非常出名,而且在国际上也树立了良好的声誉。 成永红:坦白来讲,如何聘用到合适的优秀学科带头人,是各高校在学科建设中共同面临的难题之一。因为能够聘请到合适的、可以引领某一学科的带头人,很多时候可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不可控的变量因素太多。 对于高校而言,一旦聘请到合适的学科带头人,为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学校必须要为他接下来的工作努力创造好的配套条件及环境,修改原来一些不适合发展的政策等。要发自内心地帮他解决困难,而非仅作口头承诺。当然,在这样一个互相磨合、协作的过程中,产生矛盾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学校需妥善处理。否则,辛苦聘请来的学科带头人,难以施展才能,无法达到学校的期待值,自然难以成事。 成永红:首先肯定的是,学科评估是有必要的。谈到学科评估对高校学科建设的意义,具体还要看校方是如何看待评估的目的的。比如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学科评估,属于较量化且国内高校需要去参加的评估。面对这样的评估,一方面我们学校会设法认真做好准备工作,去迎接该评估。另一方面,通过这一量化的评估,我们能了解到自身与兄弟院校在同一指标上的数据差异。另外,接受这一量化评估,还有助于学科淘汰工作。通过量化数据,可以直观了解学校某一学科的状态,淘汰相对较差、缺乏发展潜力的学科。 一流学科建设,更应该看重的是国际评估。学校已不止与一家国际知名专业机构合作,对十几个学科进行细致的评估分析。从学科结构、师资队伍、学科水平、研究热点进行分析,甚至到每个人对学科的贡献进行评估分析。学校进行学科国际评估,是因为我们需要知道学科目前在国际上所处的状态、地位及存在的问题。换句话说,学科评估,一定要清楚每个学科的“家底”,要摸清学科之间的具体差距在哪些方面,以此为基本依据,考虑学科建设具体要解决哪些问题。这才是学科评估的初衷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