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不会等你#
真正智慧的人都敢表达愤怒 by 大将军郭 @我们心里都有病( id: staynormal ) 之前跟合作伙伴闹别扭,很多小伙伴替我鸣不平,这么让人生气的事怎么可以就此罢休?我的确没有罢休,当天把工作任务完成,第二天沟通清楚,消除了彼此心中的怒气,以后可以继续合作了。 很多人想知道我是怎么沟通这件事的,因为我们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跟家人生气,跟恋人吵架,跟朋友一言不合就冷战,生活中真的有太多事情容易激起我们的愤怒,一旦这种情绪冲上头顶,第一反应就是想发脾气。 我绝对不会告诉你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无用的心灵鸡汤,毕竟有时候退到世界边缘也没什么卵用,你的愤怒还在,你们的关系可能随时崩盘,息事宁人只是一时,委曲求全持续不了一辈子。我绝对理解这种愤怒,也绝对支持你去表达,但你一定要明白为什么你会愤怒,你又该如何表达愤怒。 我在生活里遇到过包子性格的“老好人”,好像遇到什么尴尬的场面对他们来说都不算事,被人指着鼻子骂都能赔笑脸,但你要是愿意听他敞开心扉打开话匣子,你听到的绝对是各种苦楚和不易。因为不会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它们就变成一条苦海,覆没掉一个人全部的棱角和底线。 愤怒就是底线和原则的刻度,当我们感到愤怒的时候说明我们被触碰到了内心的一条警戒线,跨越过去将会侵犯自我,所以,愤怒正是一个信号,提醒着我们需要一种保护。 一个师弟在国外读研,被同门抄袭了毕业论文还提前交稿,他差点因此无法毕业。我说这个人太过分了,真是让人生气。他反问我,愤怒有什么用呢?它变不成毕业论文啊!的确,愤怒无法转化成一个你想要的结果,但放弃愤怒意味着你放弃了底线,放弃了保护自己的权利。下一次,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你依然会妥协,假装潇洒说没事。 长此以往,你会模糊了你的原则,变成一个可以任意被人挑战和侵犯的人。所以,愤怒虽然听上去跟豁达和包容相悖,但它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保护我们远离那些可能会伤害我们的人和事,让别人知道你的底线在哪里。 当然,如果你本来就是一个可以逆来顺受不断调整自己底线的人,你可以看起来很淡然很豁达,不需要愤怒,这样无需多言。最怕的是大多数人应对愤怒情绪的方式,就是悄无声息的压抑在心里。 我们从小到大就被教育要有涵养、有城府、不喜形于色、要平和处事,这些刻板的要求锁住了我们表达的欲望,尤其是对于那些负面的情绪,我们会习惯性的压抑。堆积久了的愤怒就像房间里的垃圾,会散发酸腐恶臭,污染你的内心。别以为它们可以自己清理自己,愤怒会以别的形式或者通过别的渠道散发出去。 在公司跟领导生了闷气回家便跟自己的家人发脾气,跟伴侣闹矛盾会迁怒于孩子,更甚者像我们常在社会新闻里看到的那些人,莫名其妙举起凶器刺向陌生人。这都不是简单的情绪爆发,背后一定是积压了很久的对他人和生活的不满和愤怒。所以,一个智慧的、心理健康的人一定是敢于表达愤怒、消化愤怒的人。 其实,愤怒虽然很容易被感知,看上去像一种很核心的情绪。但是,愤怒不过是一种外显的表象而已,在愤怒之下,还埋伏着更为本质的感受。 由恋人出轨引起的愤怒是因为我们被伤害内心觉得自己可怜,被领导指责引起的愤怒会让我们感到自己很没用,这些愤怒之下都是挫败和无力,是跟真实自我相关跟紧密的自我认知。因为自己的价值和尊严被毁坏,我们需要把这些指向内在的感受牵引向外,试图在这个过程中夺回被剥夺的部分,可以说愤怒是我们保护自己、重新建立自信和自尊的一种方式。 所以,表达愤怒于自身而言是一种合理的需求,我们在表达过程中疏通负面情绪,也可以避免加深内心的自责和羞耻。虽然这是我们可以很容易理解的方式,但表达愤怒的障碍还有一部分来源于担心它会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以及破坏人际关系。 别以为忍气吞声就一定会换来别人对你的好印象或者和谐顺畅的人际关系,一方面你的愤怒没有消解就一定会以其他方式作用于生活当中,有可能因为积压的愤怒你不愿积极跟跟对方沟通、相处,关系自然会疏远或者引起更深层的矛盾;另一方面,多次的压抑会让对方误解你的底线,不断侵蚀你的利益,把你当做一个软弱无能的人。 正确合理的表达愤怒,其实更有利于关系的加深,让双方建立起以真诚和尊重为基础的真实有效的人际关系。 一定要注意表达时的语气 沟通的时候,我们不是仅仅只听对方说了什么,也会从语气中判断对方的态度。原本是对方犯错惹怒了你,但很有可能因为你的表达过激反而让自己处于弱势。话要好好说,才会有人听。别因为自己站在更有利于舆论的位置就抬高语调、大声斥责,这样不够体面,往往还会进一步激惹对方,把沟通引向争吵。 先说一句能拉近彼此距离的话 闹矛盾不意味着全面否定你们的关系,朋友还是朋友,恋人也不能一言不合就分手,在表达之前先用一句贴心话拉近距离,会更容易让对方放下防御,也能能促使对方换位思考。 分享一下上次我跟合作伙伴的开场白,“两年来,我们一直都是互相支持的合作伙伴,你也是我非常重视的朋友。” 其实这句话跟我表达的内容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因为这一句话,他能明白我依然把我们曾经愉快地合作经历以及我们深厚的感情放在了前面,我没有忽略他的付出,而我接下来要说的话都是为了我们能更好的合作。 这句话的变体也包括先肯定对方的优点,比如,“你一直很关心我、“你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等等,说这话的同时不仅关照到对方的感受,也是无形中平复了自己的情绪。 讲感受而不评价 我当场见识过很多争论,最开始都还能心平气和的沟通,可一旦有一方先甩出对另一个人的负面评价,接下来都会无一例外的陷入争吵。你一定要明白的是,你愤怒的是这个人在这件事上的做法和态度,而不是他整个人都让你厌恶。如果你在表达愤怒的时候也否定了对方,这会让你们都忽略问题本身,而陷入无休止的人身攻击。 “你就是个不考虑别人感受的人”、“你太无耻了”、“你有病吧?”类似的负面评价都不要说,真正伤感情的不是愤怒,是你的彻底否定和攻击。 你可以试着讲你的感受,因为对方做的事让你感到伤心、难过、委屈等等,情绪会传递,会让对方更有可能感同身受,相比直接告诉对方“你错了”,讲感受才是让对方真正认识到自己错了的有效途径。 不追溯过去 我的一位闺蜜因为男朋友爽约还理直气壮看电影而生气,她描述了他们争执的全过程,最后讲到了他们第一次约会的时候男朋友迟到的问题,甚至还扯到了男朋友打游戏不上进……且不说他男朋友到底犯了多少罪过,单就闺蜜的沟通方式而言,绝对是一个只会将问题扩大化的巨大bug。 讨论问题要聚焦,眼下引起你不快和愤怒的事情是什么就讨论什么,不要把过去遗留的问题也拉进来搅局,那些问题过去都没解决,又怎么可能在当下大家都不愉快的当口统统处理干净? 提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的最可能结局就是,你们又增加了一个新的问题,还把过去所有的愤怒又重新体验了一遍。 提需求和建议 表达感受不是重点,让对方道歉也不是终点。这一次表达愤怒也能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所以最后一定要提出你的需求,下一次遇到类似的事情你希望对方怎么做才不会引发矛盾。 拿闺蜜的事情举例,她可以告诉对方,希望他下次遵守约定,如果实在有不得不爽约的理由,那至少先道歉并且答应以后再陪她去看这部电影作为一种补偿。既给了对方台阶,也指明了方向。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底线和不愿被触碰的东西,我们虽然渴望别人不践踏这个柔弱的领地,但确实没办法要求所有人都能完全了解自己,能够毫无摩擦的就建立起坚实的关系。 所以,愤怒是一种试探,也是了解彼此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情绪交换,回避它就是对真实人生的逃避,意味着你无法真正跟你的情绪做朋友。 真正智慧的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愤怒来源于哪,懂得合理的表达愤怒,也敢于去表达,因为这意味着你能坦然面对自己的情绪,也能坦荡的面对他人。
作者简介:大将军郭,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性感长腿女青年。 公众号:我们心里都有病,微博:大将军郭。 封面图 by Owen Davey 今天我做了什么改变 改变会是会员的7人小组,每个人定一个小目标,每日打卡,每周总结。我们相信,你就是你每日重复做的事情。改变会,一起改变! 广东263第一周打卡记录与总结
@会员 Julius(组长) 第一周,小组打卡率100%,虽然每个人的任务不同,但目标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做出改变,成为更好的自己。看着大家在一起努力,你没有任何懈怠的理由,我想这就是改变会存在的意义吧。 说一下个人任务的完成情况,7月份的目标是每天完成一幅手绘作品,这是针对自己手绘薄弱而制定的一项加强训练计划,总体来说第一周完成得不错,经过这几天的练习,明显感觉自己画的速度有了比较大的提升,后续需要继续保持。另外,目前自己比较欠缺的还是单体的表现,包括植物、石头、小品、构筑物以及人物等,接下来的重点还应该放在单体的练习上,平面和剖面暂时不列入计划。 @会员 Lily 坚持了一周的口语一小时,果真把重要事情放在清晨做效果会更好,更容易坚持,早上的干扰小、完成之后满满成就感。练口语的一些感受:美语会有更多的情绪在语句中,不像含蓄的我们,讲个话都不露声色,所以就像《American accent training》中讲的语调,学习情绪的表达,听起来更想美国人,是目标。初期练习会让自己单词发音更标准,语音语调要继续加强学习。除此之外,要做到较好的沟通交流,还需要加强内容的输入,足够多的输入,才能保证有效输出。现在看个美剧,都开始认真积累素材了,常用的对白,情景的表达,都值得学习。 @会员 Wilkie 一周过去了,改变会无形中让每个人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更具有执行力,一切都在良性循环之中进行。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理想中的自己,找到生活的真谛,发现更美好的意义。接下来的每一天都要保持,我希望自己能洞察人生百态,写出让人惊叹的故事,在世界上留下一点印记。 @会员 Shawn 加入改变会第一周,学习英语打卡7天,其中认真学习6天,应付式学习1天。我发现自己无意识地把这个小任务放在最后,请大家说说这是为什么? @会员 Maria 从7月4日开始打卡,到今天7月11日。虽然短短一周,但我已经感受习惯开始成型。 刚加入改变会时,会规里有一条很打动我,“比如每天都看书,不管是看一分钟还是看一小时。你就是你每日重复做的事情。刚开始进行改变,从一个非常小的习惯切入,只要一个就好。刚开始不给自己限定时间会更容易实现,很多事情你只是做5分钟可能就会变成10分钟,然后就会变成1小时。” 我以往给自己定的运动计划都是1小时,潜意识觉得运动=1小时,还没运动就觉得累,所以总是坚持了几天就坚持不下去。但会规里强调重要是养成这个习惯,不要急着给时间做规定。所以我就“心安理得”地每天跑一会,跳一会绳。直到有一天,我加班到晚上11点,冲上楼的时候突然一个念头跳出来“我要赶紧跳绳!快过12点了”。那一刻我既惊讶又惊喜,惊讶我居然这么自觉,加班已经快累趴还有体力坚持跳绳,惊喜是我发现我养成习惯了! 改变会是个特别好的组织,它让一群有共同目的的人聚集在一起,互相鼓励,互相监督。让我知道有那么多人在努力,改变自己,让自己变接近自己想要的样子。平凡如我,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不去争取时间!我并没有在改变会里定下多难的任务,因为对我来说,最难的地方是坚持,就让我把这件小事坚持到底吧。大家一起加油~! @会员 H3 事实上有一种“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感觉。上周除日常工作外,有转岗事宜(交接,邀约领导谈话)、几个报告文案的撰写制作、新宿舍签约(宿舍管理协商,搬家,以及“蛮横无理”的楼下业主的矛盾处理)、荔枝节合唱比赛排练(日均2小时)、《富爸爸穷爸爸》阅读等,年初时便开始陆陆续续地阅读了一些时间管理方面的书籍,但是放在实际的工作中,有种匆茫,对!匆忙、迷茫的感觉,特别是遇上了拖延症及焦虑于一体者,哦,天哪,是连基本的重要紧急划分都搞不清楚么?所以,原本说的检核变成了以完成工作为首要指标,虽马马虎虎完成,但实际质量及过程感受自我感觉并非有一定的提升及满足。时间管理绝对有其学习,实践的必要性,但就上周而言,暴露了一直以来的几个问题:譬如懂得拒绝,事实上你对于集体而言并非那么重要,为面子而浪费时间绝对得不偿失;生活、工作某些大中型的事情应该有框架及推进表,而非以时间定产量。所以对这个原先的计划我要学着继续执行以及根据过去的理论,看看有什么优化的地方。加入改变会,让我想到了李宗盛的一首歌“和时间赛跑的人”,很大的感受都在歌里,一直觉得和深圳有缘,所以今天看着这么一个神奇的组合在一片天空下努力试着变得更好,确实是一件很酷的事 。 @会员 Java 本月任务:每天5:30起床 心得:一直期望自己做一个“晨型人”,但总是自己管不住自己,一个人驱动力太弱,毅志不坚定。然而,加入改变小组后,我发现监督和鼓舞的力量是强悍的,和每个想要改变自己的小伙伴每天一起完成自己规定的任务也开始变成习惯,早起对我来说也开始不像之前那么难了。另外,加入小组后我发现了原来有这么多人强烈的想变成更好的自己,有种找到组织的感觉,大家似乎都在相互鼓舞着,你想改变的地方我也想改变,我想要进步的地方他也正在进步着。真好,希望我和大家继续坚持,将变得更好作为一种习惯。 不足:这一周之内,有一次5:33打卡,有一次5:42打卡,没有严格在5:30前。 改进:继续强化早起的习惯,并充分利用早晨的时间。 @会员 Fion 7月第一个星期,或者应该说第一个十天 先对这十天做一个检讨:单纯看每天的任务,确实是在好好的培养起这个习惯,至少希望是在自己每天加完班都能有至少一个小时的时间按照自己设想的那样好好的跟读纠音。第一次任务难度不高,也算是给自己一个过渡(虽然内心觉得这种过渡其实可以更高效的直接跳过),但总体还是把自己的兴趣培养起来了,这样以后加大难度也能学得高效点吧。 撇开任务,这十天在别的习惯上完成得并不好,最明显的是锻炼,从每周三四次锐减到了一次,周六又是因为加班没有晨练,预计这一个月都是这样的状态,这想想都觉得不太舒服,然后又想到了早起。 早起,早点上班或许就能就算加班也可以赶着在10点前锻炼完洗澡睡觉,还能让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多出一两个小时。这十天其实也有默默的在给自己设定早起的目标,但是很失败的都完成不了。现在的状态,估计还没有可以让自己有早起的动力,那力量还不够啊。需要检讨的还有,对比起半年前心态真的真的懒散了很多,希望可以改善。 想起之前,真心觉得养成一个习惯比起破坏一个习惯实在是困难太多,希望大家都不要松懈,人还是需要累一点的,特别是为了自己。互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