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兆伟,1940年10月出生,江苏省通州市人。学历: 大学本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医院内科主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名誉主任、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南京市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等。 作为主要负责人的在研课题有:①胃炎灵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②益气活血清热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的临床研究;③益气活血法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④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⑤和胃胶囊促胃动力作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⑥健胃防癌胶囊逆转胃癌癌前病变的分子生物学研究;⑦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胃炎气虚血瘀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⑧胃舒合剂治疗胃癌前期病变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主要论著有《中医临证与方药应用心得》《实用中医消化病学》等12部,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及省级课题共8项,获得部省级奖项12项。“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益气清热活血法逆转胃癌癌前期病变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2002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取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益气和胃胶囊”2009年获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证书。 芪竹汤在胃癌术后案中的运用 案1 李某,男,50岁,2008年4月8日初诊。患者胃脘胀满疼痛半年余,2个月前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查胃镜诊断为贲门癌,随即住院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示贲门腺癌。现上腹部胀满,纳食不香,时有嗳气,口干,神疲乏力,形体消瘦,有时咯白色黏稠痰,量多,夜寐不佳,大便干结,3日一行,舌黯红,苔薄黄腻少津,脉细。证属气阴两虚,湿热痰瘀,治以益气养阴,清热利湿,化痰活血,处以芪竹汤加减。药用:黄芪10g,玉竹15g,法半夏6g,麦冬15g,仙鹤草15g,薏苡仁15g,莪术10g,白花蛇舌草15g,灵芝10g,大贝10g,远志6g,莱菔子15g,炒谷芽15g,麦芽15g。7剂。二诊:胃脘胀满不适较前稍有好转,饮食稍增,夜寐转香,精神转佳,咯痰较前明显减少,仍大便干结,3日一行,舌黯红,苔薄少,脉细。治再前方出入,原方加杏仁10g,桃仁10g,14剂。三诊:胃脘胀满不适较前又有好转,饮 食转香,夜寐尚安,偶有咯痰,大便渐畅,1~2日一行,舌黯红,苔薄少,脉细。上方去远志,加炒枳壳10g。14剂。四诊:胃脘稍有胀满不适,纳食尚可,夜寐安,无咯痰,大便畅,日行1次。此后用上方加减出入,共调理半年余,患者精神可,纳食香,二便调,夜寐安。 按:芪竹汤主要用于胃癌术后或放化疗后气阴两虚,湿热瘀阻型患者的调理。方由黄芪、玉竹、法半夏、麦冬、仙鹤草、薏苡仁、莪术、白花蛇舌草、灵芝等药组成。方解:胃癌患者术后或放化疗后多体虚,故用黄芪、灵芝益气扶正;玉竹、麦冬清养胃阴;癌肿多由痰瘀热毒互结所致,故用莪术活血化瘀;法半夏燥湿化痰;薏苡仁清热利湿,健脾化痰;仙鹤草补虚消积;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其中莪术、仙鹤草、薏苡仁、白花蛇舌草等均有抗肿瘤防止复发的作用。该方至平至缓,药味醇正,扶正而不碍邪,祛邪而不伤正。 胃癌术后患者胃气多弱,用药不宜剂量过大,用药不可过猛,宜缓图之以收佳效,正如费伯雄所曰:/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极,乃为神奇0[1]。一诊因患者痰多色白黏稠,胃纳不香,故初诊用芪竹汤加用大贝润肺化痰,远志化痰兼以安神,炒莱菔子降气化痰,兼以消食和胃通便,炒谷麦芽消食和胃,本案辨证准确,且所加药物多一药多功,故服药7剂咯痰、脘胀、夜寐等不适即见好转;二诊患者仍大便干结不畅,故加杏桃仁既降气化痰,又润肠通便;三诊因患者夜寐尚安,故去化痰安神之远志,改为降气化痰,消痞通便的炒枳壳;后继用芪竹汤加减,缓缓图之,以收全功。 案2 王某,女,59岁,2008年8月18日初诊。患者胃脘胀痛间作10年余,自诉七八年前曾查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3个月前因呕吐时作,有时吞咽困难,遂至淮安人民医院查胃镜诊断为贲门癌,随 即住院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示贲门腺癌,并行化疗1个疗程。因患者呕吐等反应较重,不能耐受,遂要求中医治疗。就诊时患者时有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夹有少量白色黏稠痰,不思饮食,稍多食则胃脘胀满,甚则呕吐,时有嗳气,口干,神疲乏力,有时咯白色黏稠痰,夜寐不佳,大便干结量少,3~4日一行,舌黯红,苔薄黄腻,脉细。证属气阴两虚,胃失和降,治以益气养阴,清热和胃,处以5济生6橘皮竹茹汤加减。药用:橘皮10g,竹茹10g,枇杷叶10g,麦冬15g,姜半夏10g,生甘草5g,太子参10g,茯苓10g,芦根15g,莱菔子15g,炒谷芽15g,麦芽15g。14剂。二诊:呕吐未作,咯痰已愈,饮食稍增,有时嗳气,口干,乏力,夜寐转香,大便干结3日一行,舌黯红,苔薄少,脉细。治以益气养阴,清热和胃,扶正祛邪,处以芪竹汤加减。药用:黄芪10g,玉竹15g,法半夏6g,麦冬15g,仙鹤草15g,薏苡仁15g,莪术10g,白花蛇舌草15g,灵芝10g,莱菔子15g,炒谷芽15g,麦芽15g。28剂。三诊:患者服完上药后纳食转香,偶有嗳气,乏力好转,大便调,日行一次。此后继用芪竹汤加减出入治疗2个月后患者无明显自觉不适症状,纳食香,二便调,夜寐安。嘱原方续服巩固治疗,定期随访。 按: 本案患者初诊时以呕吐为著,辨为胃热失和,气阴两伤,故首诊用了5济生6橘皮竹茹汤。该方清热和胃,降气化痰,益气养阴,用于该患甚为合适。方中橘皮、姜半夏降气和胃化痰止呕,竹茹、枇杷叶清热和胃,化痰止呕,四药相合止呕效佳。太子参、麦冬、生甘草益气养阴,茯苓利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加用芦根清热生津和胃止呕,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炒谷麦芽消食和胃。后患者呕吐止,咯痰愈,遂改用芪竹汤加减,益气养阴,扶正抗复发治疗,经调理治疗后患者症状消失,精神好转,纳寐香,二便调。因辨证准确,选方用药严谨有度,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小结:胃癌术后患者多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疗时当扶正祛邪兼顾。以正虚为主者,当以扶正为首;以邪盛为主者,当以祛邪为要。如案例二先用5济生6橘皮竹茹汤祛邪扶正,次用芪竹汤扶正祛邪,故我们在临证时要灵活变通,使方随证转,绝不可胶柱鼓瑟,机械套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