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岭南名医】东莞市中医院何炎燊:不为良相 当为良医

 山水丰顺 2016-07-14


著名中医临床学家,省名老中医 炎燊


摘要

何炎燊,一代大医,九十几岁老人,几十年的仁心仁术!一盏陪伴几十年的台灯!东莞人称的何老!现在仍坚持每周出诊。



▲医临床专家、省名老中医何炎燊为患者把脉


何炎燊,全国著名中医临床学家,广东省名老中医,主任中医师,教授,东莞市中医院名誉院长,东莞市中医学会终身名誉理事长,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1991年国务院批准为“有突出贡献中医药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何老刻苦钻研,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不拘一格,经70年临床实践磨炼,终成一代中医名家。更由于其在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中的杰出贡献,获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


不为良相 当为良医


1922年,何炎燊生于东莞莞城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少时遍读了《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汉乐府、魏晋南北朝骈文及唐诗宋词,为他日后阅读大量的中医古典医籍打下坚定的古文基础。同时,在思想方面也深受教书先生的影响,并利导何老有了“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志向。医虽小技,但能拯危济急、利世便民,这对少年何炎燊影响极大,于是他啮指为誓,矢志学医,悬壶济世。


1937年日寇侵华,翌年家乡东莞论陷。这时,家中生意失败而家境中落,父亲病故,老母及幼弟需要扶持,因而自己只能中途失学,担负起一家生活的重任。而他要当良医的志向,始终不渝,继续自学中医。一位祖传的中医在别人面前讥讽他说:“自学成医,谈何容易?你看那姓何的,正在大海捞针呢。”


的确,何老当时碰到的几乎是无法克服买书难、读书难、解惑难三大难题。据何老回忆说,沦陷期间,巧遇收买佬,从此便有书;白天教书,夜晚便秉烛夜读直至深夜三更天。在这样“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自学环境下,日积月累他的体重日减,视力日差,直到现在,他患有多种慢性病,一目已经失明,一目只有0.04视力。


然而,自学中医,“惑”越来越多,虽说“上山擒虎易,开口向人难。”但何老不曾放弃,何老自制许多纸卡片,把读书遇到的“惑”,分门别类地记下来,并自以为是地作一些注释。在别的书上遇到同样的“惑”,便把它记在一起。


记的多了,前后互参,许多“惑”竟给解决了。过了一段时间,回头看旧时的注释,觉得幼稚可笑,甚至荒谬不经,说明自己有了进步,便第二、第三次做下去。何老自谦说这是笨拙的方法,然而他走了这段崎岖曲折的路后,便渐入坦途。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这些纸卡片叠起来足有一尺多厚。真是“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了。


薪火相传甘为人梯


东莞中医,历来昌盛。但进入六十年代后,一些老中医渐渐去世,而中医院校的毕业生又少。对此,何老深感有中医断层的危机,后继乏人迫在眉捷。他决定自办中医学徒班,培养本地中医人才。这种念头得到领导支持。于是,何老自编教材,在简陋的地方办起中医学徒班。


1971年3月第一届西医学习中医班、1972年1月第二届西医学习中医班、1973年第三届中医学徒班、1976年6月“新医大”(第四届中医学徒班),先后共培养200多名中医人才。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在北京举行首届全国中医带徒拜师大会上,何老应邀出席,并受到国务院领导的接见。他对分配到自己身边的学徒,视之为“入门弟子”,精心培养,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何老在接受采访时豁达地说:“本人既无祖传又无师授,自学成医,深知中医传承的艰难,早年也曾为寻找一本医书而多费周折,为拜师请教而深知‘开口向人难’,因此我的东西,大开大门,由人搬取,只有消除门户之见,中医学术才不至停滞不前”


多年来何老办班带徒薪火相传,甘为人梯没停过。几十年来,何老和学徒们相处亲密无间,无论在生活方面、工作方面、健康方面,都互相关怀,互相照顾,是东莞市中医界尊师爱徒的典范。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何老已是耄耋之年,虽然目昏手抖,步履蹒跚,但头脑还很清晰。2009年,在防治甲流中,他带领东莞市中医药防治甲流专家组攻坚克难,献方献策,制定了东莞市防治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诊疗规范和指南,并在东莞市防控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知识培训班上亲自为全市近200名中医药人员授课,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2012年,东莞万江发生基孔肯雅热疫情,他再次勇挑重担,开出中医药方,以协助基孔肯雅热防治。如今,他仍坚持每周出诊三个上午,每周1、3、5早晨7时许,不少人还在梦乡中,他,一个94岁高龄的老人早已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多年来已成为东莞市中医院一道独特的风景。


“九十载春秋不老,七十载誉满杏林”,短短14个字,乃是何老的一生的写照。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和社会知名人事,他一向严格要求自己,几十年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工作在临床医疗第一线为病人群众服务,为党的中医药事业鞠躬尽瘁,他的高尚情操为东莞卫生战线树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成为全市卫生系统学习的楷模。


大医精诚德技双馨


何老回忆说,1956年初秋,南粤天气酷热,旋即台风挟雨,人多患流感,其症凛凛恶寒,蒸蒸发热,无汗,脉浮紧,头项强痛,身如被杖,类似大青龙汤证。但大青龙汤中麻黄用量甚大,恐南方人受不起,何老遂仿其法,而不泥其方,用人参败毒散加大剂石膏治之,一剂即恶寒罢,汗出热降,全身轻快,两三日即愈。何老用此法在一两个月间治愈七百多例。


还有一位63岁老妇,突然中风,当时西医诊断为脑溢血,治之不效,当时病人神昏失语,口噤直视,壮热,肢体强直。何老急用防风通圣散,去麻黄,加寒水石、竹沥、安宫牛黄丸鼻饲给药。6小时后,再进调胃承气汤加牛黄丸,畅下之后,即转危为安,调治四个月而愈,惟左手若废,能操持家务十余年,活至90岁。


以上所述只是举其一隅,何老运用其独特理论和临证经验治愈冠心病、糖尿病、甲亢、癫痫、胃出血、肺炎、脑炎、黄疸肝炎、胆囊炎、急性肾功能衰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荨麻疹及其它疑难重证不胜枚举。


何老主持病房工作20年,治愈许多疑难重病,又战斗在门诊第一线40多年,四方求诊者日踵于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他刻苦钻研,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不拘一格,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何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要诀非常广泛且独树一格,综合起来,举其要者,有下几方面:伤寒温病融汇论;霸道拯危救急论;急下存阴,顿挫邪势;大温大补,回阳救脱;王道平淡神奇论;育阴潜阳巧施法;扶持脾胃有真铨;古方今用变通论等。他博览群书,临证60余年,对古人用之屡效名方进行筛选,能熟练地运用200多首。他运用古方,从不生搬硬套,而是“师古而不泥于古”,按病情而灵活化裁,可谓心灵手敏。


何老经常说:“医者,不仅要有仁术,而且要有仁心,要心中永远装着病人。”年已花甲的他,每天早上六时半就开始工作。先看留医的重病员,九时看门诊至中午一时才下班。下午为中医班学生上课,晚间也得在家备课或撰写论文,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3小时,这样就整整渡过了七十年代。即使至今92岁高龄,仍每星期3天上午回院应诊。


何老在70多年的中医生涯中,曾医人无数。他有个原则,而且至今一直在坚持着,对待病人,力求做到三个一样:城市人与农民一样,有钱人与贫民一样,领导干部与平民一样。对待求诊者他都尽心尽力,都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即使外省甚至华侨来信求医的,他也不例外。对一些文化较低的病人,看病时耐心地向他们解释病情及注意事项,交待非常清楚。为贫困的人看病时,注重他们经济承担能力而考虑用药,甚至自己拿出钱给病人买药。



【岭南名医】邓铁涛:书法能养神,一切杂念全抛九霄云外

【岭南名医】禤国维为广东群众解惑:年轻人为何成脱发主力军?

【岭南名医】周岱翰:中医不能只啃老 他山之石可攻癌

【岭南名医】陈利国:他是名医、院长,但最珍视教师这个角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