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疗痛风集锦

 经方求真 2016-07-14



1.脏腑功能失调
其病机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迈脏气日衰,饮食不节,恣啖膏粱厚味,脏腑功能失调,以脾肾二脏尤为突出。脾失健运,升清泌浊失司,水谷不归正化,浊毒随之而生。若逢腠理空疏,湿热乘虚蕴结于经脉肌肤之间,气血不通而发本病。

2.痰浊内生
主要病因是脾肾功能失调,而痰浊内生,发为痹证。

3.肥人多痰
痛风多发于形体肥胖者,大凡肥胖者脾虚,加之膏粱厚味,脾虚运化不利,代谢失常,聚湿生痰,脾虚不能疏土,湿浊内停,代谢产物蓄积,留注四肢关节。同时痛风亦好发于中老年人,肾气渐虚,易受外邪侵袭;脾、肝、肾功能低下,水津输布及气血运行失常,痰浊不能及时排出,造成浊气堆积,蓄积体内,滞结筋骨,凝滞经络而发痛风。

4.痰瘀互结
痰湿与瘀血在痛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疾病过程的病理产物,有时又是疾病发生发展的病因之一。痰瘀互结,痹阻经络,一方面可深入骨髓致关节肿胀、疼痛、僵硬、畸形,痰湿瘀结积于肢体及耳轮,又可于皮下触及痛风石结节,另一方面又可伤及肾脏,导致肾实质的损伤,出现相应的症状。

5.邪毒
无论是六淫诸邪,还是痰浊、瘀血,对本病而言,最终均可归结为邪毒,其邪毒的滋生主要来源有三:一是饮食偏嗜致毒;二是“六淫之毒”;三是七情化毒。

二、辨证分型与治疗
1.急性期(风湿热邪,痹阻关节)
症见:起病急骤,多于夜间痛醒,受累关节红肿热痛,伴有发热,年轻患者多发生游走性关节炎,白细胞总数上升,血沉加快,血尿酸升高,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则:疏风通络止痛。

方药:痛风Ⅰ号(复方二妙散)加减。

苍术10g,黄柏6g,独活10g,赤小豆10g,晚蚕沙10g,丝瓜络10g,汉防己10g,虎杖10g,丹参10g,土茯苓12g,桂枝10g,芍药15g,知母10g,川、草乌各15g(先煎1小时),细辛20g(先煎1小时),马钱子1个(油炸),牛膝15g,薏苡仁30g。

高热不适者,可加生石膏、知母;关节肿痛不消者,可加桑枝、赤芍。恶寒,踝关节疼痛明显,遇寒加重,喜温敷,舌质淡,苔白,脉弦紧,证属寒湿阻滞,留滞关节。治以温经散寒,除湿通络。方选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桂枝10g,芍药15g,知母10g,麻黄10g,生姜10g,白术10g,防风10g,甘草6g,川草乌各15g(先煎1小时),细辛20g(先煎1小时),马钱子1个(油炸),桑枝30g,豨莶草15g,威灵仙15g,羌、独活各10g,秦艽10g,青风藤10g,海风藤10g。

按:裴老经验:痛风急性期,痛急且重,“急则治其标”,治以祛邪,重在除湿。急性期患者以肥胖,常食肉、蛋、奶、海鲜,喜饮酒,中青年患者居多,而且湿热者多于寒湿者。正如《外台秘要》谓其:“热毒气从脏腑中出,攻于手足,则赤热肿痛也……合于手足指,故此毒从内出,攻于手足也。”然湿中挟有风、有寒,湿多不润则成滞,即瘀浊。所以清热利湿、散寒除湿的同时要活血化瘀、化浊以通络。正如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指出:“一切痛风,肢体痛者,痛属火,肿属湿,所以膏粱之人多食煎、炒、炙、酒肉,热物蒸脏腑,所以患痛风恶疮痈疽者最多。”

2.慢性期(瘀阻脉络)
症见:四肢关节疼痛反复发作,双足关节畸形,肤色暗红,屈伸不利,舌质紫暗有瘀点,舌苔白腻,脉细涩。
治则:散瘀化浊止痛。

方药:痛风Ⅱ号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羌活10g,防风12g,知母10g,忍冬藤15g,桃仁10g,泽兰10g,竹茹10g,血竭3g(分冲),红花6g,生地黄12g,当归12g,川芎6g,白芍15g。

关节肿大肥厚,畸形,僵硬,活动不利,或局部溃烂,有豆腐渣样的白色物质排出,舌苔薄白,脉沉细。为脾肾两虚。治以温补脾肾,养血和营。方用保元汤、独活寄生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20g,当归10g,苏梗10g,槟榔10g,木瓜30g,陈皮6g,生姜6g,桂枝6g,附子6g,桔梗20g,吴茱萸10g,何首乌15g,黄芪30g,防己6g,茯苓15g,桂枝12g,白术10g,甘草6g,秦皮9g,秦艽9g。肢冷畏寒者,可加肉桂;湿甚纳呆者,可加苍术、砂仁。

按:慢性期患者以脾肾二脏之虚为主,可因肥胖而致脾虚,亦可因年老脾虚,加之膏粱厚味,脾虚运化不利,代谢失常,聚湿生痰,脾虚不能疏土,湿浊内停,代谢产物蓄积,留注四肢关节。或脾、肝、肾功能低下,水津输布及气血运行失常,痰浊不能及时排出,造成浊气堆积,蓄积体内,滞结筋骨,凝滞经络而发痛风。因其早期症状较轻,未予重视,久之血瘀必存。故治疗时补益脾肾的同时不忘活血化瘀。

裴老认为痛风一证乃过食肥甘,湿壅下焦;阴翳不化,痹阻经络,寒湿相结郁久化热,不得泄利,滞留骨节,初始可无证候,然积渐日久,愈滞愈甚,终必结为痛风,或邪阻经络而发骨节疼痛,僵肿畸形。且阴翳之邪最易化热,故其证候兼热象为多见。中医治疗痛风分为急性期、慢性期,急性期多为湿热痹阻型、寒湿阻滞型,中青年患者居多;慢性期则以瘀阻脉络、脾肾两虚为主,多为老年患者。痛风Ⅰ号(复方二妙散)(黄柏、苍术、独活、桑葚、赤小豆、晚蚕沙、木瓜、梧桐、土茯苓、丹参)将痛风以湿热论治。寒湿阻滞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在治疗此病时不必各药俱全,附子可用川草乌各15g,先煎1小时代替,外加马钱子1个,油炸,恒见明显疗效。瘀阻脉络者用痛风Ⅱ号合桃红四物汤,痛风Ⅱ号方中桃仁、泽兰、竹茹、血竭均可活血祛瘀止痛,羌活、防风可助血行以达到止痛之功。脾肾两虚,营养不足则以保元汤、鸡鸣散、黄芪桂枝五物汤、复方当归拈痛汤(当归、赤芍、白术、忍冬藤、羌活、独活、防己、防风、木瓜、猪苓、松节、葛根、茵陈、甘草)加减运用。消痛饮(当归、赤芍、牛膝、钩藤、忍冬藤、防己、防风、木瓜、桑枝、猪苓、泽泻)重在活血消肿以止痛。

朱良春治疗痛风经验
处方用药:土茯苓、萆解、苡仁、威灵仙、泽兰、泽泻、秦艽是泄浊解毒之良药,伍以赤芍、地鳖虫、桃仁、地龙等活血化瘀之品,则可促进湿浊泄化,溶解瘀结,推陈致新,增强疗效,能明显改善症状,降低血尿酸浓度。

至于蕴遏化热者,可加清泄利络之葎草、虎杖、三妙丸等;痛甚者伍以全蝎、蜈蚣、延胡索、五灵脂以开瘀定痛;漫肿较甚者,加僵蚕、白芥子、陈胆星等化痰药,可加速消肿缓痛;如关节僵肿,结节坚硬者,加炮甲、蜣螂、蜂房等可破结开瘀,既可软坚消肿,亦利于降低血尿酸指标。
如在急性发作期,宜加重土茯苓、萆解之用量,并依据证候之偏热、偏寒之不同,而配用生地、寒水石、知母、水牛角等以清热通络;或加制川乌、草乌、川桂枝、细辛、仙灵脾、鹿角霜等以温经散寒,可收消肿定痛、控制发作之效。体虚者,又应选用熟地黄、补骨脂、骨碎补、生黄芪等以补肾壮骨。至于腰痛血尿时,可加通淋化石之品,如金钱草、海金砂、芒硝、小蓟、茅根等。
四病案举例
例1
夏某,男,55岁,干部,1988年3月14日就诊。
主诉:手指、足趾小关节经常肿痛,以夜间为剧,已经5年,右手食指中节僵肿破溃,亦已两年余。
病史:5年前因经常出差,频频饮酒,屡进膏粱厚味,兼之旅途劳顿,感受风寒,时感手指、足趾肿痛,因工作较忙,未曾介意。以后每于饮酒或劳累、受寒之后,即疼痛增剧,右手食指中节及左足拇趾内侧肿痛尤甚,以夜间为剧,即去医院就诊,作风湿性关节炎处理,曾服炎痛喜康、布洛芬等药,疼痛有所缓解,时轻时剧,终未根治。两年前右手食指中节僵肿处破溃,流出白色脂膏,查血尿酸高达918μmol/L,确诊为“痛风”,即服用别嘌呤醇、丙璜酸等药,症情有所好转,但因胃痛不适而停服,因之肿痛又增剧,乃断续服用,病情缠绵,迄今未愈。
检查:形体丰腴,右手食指中节肿痛破溃,左足大趾内侧亦肿痛较甚,入暮为剧,血尿酸714μmol/L,口苦,苔黄腻,质衬紫,脉弦数。右耳翼摸到2枚痛风石结节,左侧亦有1枚。
诊断:浊瘀痹(痛风)。
治疗:泄化浊瘀,蠲痹通络。
处方:土茯苓60g,生苡仁、威灵仙、葎草、虎杖各30g,萆解20g,秦艽、泽兰、泽泻、桃仁、地龙、赤芍各15g,地鳖虫12g,三妙丸10g(包煎)。10剂。
3月25日二诊:药后浊瘀泄化,疼痛显减,破溃处之分泌物有所减少,足趾之肿痛亦缓,苔薄,质衬紫稍化,脉细弦。此佳象也,药既奏效,毋庸更张,继进之。上方去三妙丸,加炙僵蚕12g,炙蜂房10g。15剂。
4月10日三诊:破溃处分泌已少,僵肿渐消,有敛愈之征;苔薄,衬紫已化,脉小弦。血尿酸已接近正常,前法续进,并复入补肾之品以善其后。上方土茯苓减为30g,去赤芍、葎草,加熟地黄15g,补骨脂、骨碎补各10g。15剂。
10月5日随访:手足指、趾之肿痛,迄未再作。
例2
郭某,男,57岁,农民。
2000年1月7日初诊:确诊痛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均已多年。双手十指变形,左手小指有痛风结石,全身关节酸痛,近日足趾突发红肿热痛,故来就诊。纳可,便调,舌红绛、苔黄浊,脉弦,此浊瘀阻络,有化热伤阴之征,治宜泄化浊瘀,养阴清热,通络定痛。
处方:
(1)青风藤、土茯苓、泽兰、泽泻、豨莶草、炒元胡各30g,生地20g,没药、赤白芍各15g,炙蜂房、炙地鳖虫各10g。14剂。
(2)痛风冲剂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
(3)益肾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  
2月8日二诊:既往曾用激素未相告,用中药后擅自将强的松每日4片突然停服,故痛反剧,肿不消,口干、痰多,二便正常,苔中白腻,舌红,脉弦。前法损益。  
处方:  
(1)穿山龙50g,土茯苓、豨莶草、青风藤、泽兰、泽泻、金荞麦、炒元胡各30g,徐长卿、没药、地龙、赤芍、炙僵蚕各15g,皂刺、地鳖虫、当归各10g,甘草6g。14剂。
(2)痛风冲剂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  
(3)益肾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
3月14日三诊:药后肿痛缓解,舌红,苔白腻,脉弦滑。激素已撤除,原法出入。  
处方:  
(1)穿山龙50g,鸡血藤、土茯苓、威灵仙、金荞麦各30g,徐长卿15g,制川乌、乌梢蛇、炙蜂房、地鳖虫、广地龙、炙僵蚕、全当归各10g,凤凰衣8g。30剂。  
(2)痛风冲剂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  
(3)益肾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随访已趋缓解,嘱忌食含嘌呤类食物如各种豆类、海鱼、动物内脏、菠菜等及酒,多饮水,仍每日服益肾蠲痹丸2包,以期巩固。
  【按】长期使用激素者,在改服中药的过程中均需递减,不可骤停。方中用穿山龙,且所用剂量甚大,据笔者使用体会,似有替代激素的作用,而无激素的副作用;金荞麦则为良好的祛痰化瘀、清热消炎药。
例3
张××,男,70岁。  
1999年11月10日初诊:双手指关节肿痛月余,伴晨僵1小时,左手中指关节严重红肿热痛,犹如胡萝卜,活动受限,二便调,纳可。查:UA 666mmol/L,ENA总抗体阳性,WBC 3.67×10 /L,ESR 56mm/h,Cr 15.6mg/L,舌红,苔薄白中裂,脉细小弦。此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痛风,不易速解。治宜蠲痹通络,佐以泄化浊瘀。  
处方:  
(1)穿山龙、鸡血藤、威灵仙、生黄芪、青风藤、泽兰、泽泻、土茯苓各30g,生地黄20g,乌梢蛇、炙蜂房、地鳖虫、广地龙、炙僵蚕、全当归各10g,凤凰衣、甘草各6g。7剂。  
(2)益肾蠲痹丸4g×21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  
(3)痛风冲剂9包×3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  
11月20日二诊:药后关节肿痛减轻,口干,二便正常,但遇寒痛剧,舌脉同前。复检:血尿酸540mmol/L,原法续进。  
处方:  
(1)穿山龙、豨莶草、鸡血藤、土茯苓、威灵仙各30g,制川乌、乌梢蛇、炙蜂房、地鳖虫、广地龙、炙僵蚕、全当归各10g。7剂。  
(2)痛风冲剂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  
(3)益肾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  
11月27日三诊:近有低热T37.8℃左右,便溏,神疲,心悸,夜寐不安,ESR 28mm/h,脉细涩。此症顽固,常有反复,原法续进。  
处方:  
(1)穿山龙、鸡血藤、威灵仙、鹿衔草、葎草、土茯苓、怀山药各30g,白薇、地骨皮各20g,乌梢蛇、炙蜂房、地鳖虫、广地龙、炙僵蚕、全当归各10g,甘草6g。14剂。  
(2)痛风冲剂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  
(3)益肾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  
12月11日四诊:低热渐除,神疲,纳可,寐不实,舌苔白腻,脉细小数,原法续进。  
处方:  
(1)上方加炒苡仁、夜交藤各30g。14剂。  
(2)痛风冲剂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 
(3)益肾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
12月25日五诊:肿痛已消除,惟神疲、低热未已,需耐心服药,方能痊愈。  
处方:  
(1)上方30剂。  
(2)痛风冲剂9包×10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  
(3)益肾蠲痹丸4g×90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随访已愈。  

徐苏:
拇趾红肿,痛不敢着地,自觉发热,活动受限,舌质红,脉弦有力。药用:土茯苓60克,生石膏60克,防己10克,威灵仙20克,大黄5克,石韦30克,前仁30克,百合30克,黄柏9克。5剂。5日后再诊,述服药当晚疼痛骤减,五剂尽后已无疼痛。再用前仁30克、百合30克,煎汤代茶饮用。

金钱草30克,青风藤30克,山慈菇5~10克,干地龙10克,秦艽5~10克,臭梧桐5—10克,生石膏30~50克,知母8~15克,黑山栀子10克,丹皮5~10克,生地黄15—30克,茯苓10—15克。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消肿,排石散结。
适应证: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属湿热兼痰石者,症见关节剧痛,局部红肿灼热或发热,拒按,得凉则舒,或见关节畸形以及痛风有形成的结节,伴发热口渴,心烦不安,便黄,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消数。

1.风湿热痹治则:祛风清热,化湿通痹。
    方药:四妙散加味。
    苍术9克黄柏12克牛膝12克薏苡仁30克海桐皮12克桑枝30克威灵仙12克金银花藤15克??草20克秦艽10克随症加减:痛风见关节红肿热痛甚者,加生地15克、赤芍15克、地龙12克,以清热凉血通络;伴发热、汗出、烦渴者,加石膏30克(先下)、知母10克、桂枝6克、赤芍15克,以清气凉营。
    2.风寒湿痹治则:温经散寒,祛风化湿。
    方药:乌头汤加味。
    制川乌9克麻黄9克白芍12克黄芪15克附片9克桂枝9克白术12克防风9克防己12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伴拇指关节紫黯、或有痛风结节者,加桃仁9克、红花9克、乳香6克、没药6克,以活血通络散结。
    3.痰瘀痼结治则:化痰祛瘀,通经散结。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9克红花9克当归9克川芎9克威灵仙12克穿山甲12克白芥子9克胆南星9克全蝎3克蜈蚣1条随症加减:关节痛剧者,加制川乌、草乌各6克、细辛3克,以温通止痛;血尿酸高者,加黄柏9克、苍术9克、薏苡仁30克、防己15克,以清利祛邪。
    4.脾肾阳虚治则:温补脾肾。
    方药:右归丸加减。
    熟地15克山药15克山茱萸10克菟丝子15克枸杞子12克杜仲12克附片10克肉桂粉2克(兑服)黄芪20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炙甘草3克随症加减:尿路结石者,加金钱草20克、海金砂10克(包煎)、冬葵子10克、琥珀粉3克(兑服)、鸡内金9克,以清利排石;纳少,便溏者,加于姜5克、木香6克、砂仁3克(后下),以温运脾阳。
    【中成药】
    海桐片  每次6克,每日3次。
    【简便方】
    苍术10克、黄柏10克、薏苡仁30克、牛膝10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痛风属关节红肿热痛者。
    黄芪30克、白术15克、防己15克、威灵仙15克、细辛3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痛风属风寒湿痹轻症者。
    【其它疗法】
    外治法:金黄膏外敷关节肿痛处,2~3天换药一次,10天1个疗程。适用于痛风属风湿热痹者。
    针灸疗法:针刺解溪、昆仑、悬钟、阳陵泉、合谷、翳风、外关、曲池、肾俞等穴,每次选2~3个穴,平补平泻,留针15分钟。
    食疗法:鲜葡萄30克、大米50克,同煮粥,每R服用,以促尿酸排泄。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湿热蕴结证
治法: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三妙散合当归拈痛汤加减。炒苍术、川黄柏、川牛膝、茵陈、羌活、独活、全当归、川芎、虎杖、防风、防己、土茯苓、萆薢、泽泻。
中成药:新癀片、湿热痹颗粒/片/胶囊、痛风定胶囊、四妙丸等。
2.脾虚湿阻证
治法:健脾利湿,益气通络。
推荐方药:黄芪防己汤加减。黄芪、防己、桂枝、细辛、当归、独活、羌活、白术、防风、淫羊藿、苡仁、土茯苓、萆薢、甘草。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丸、益肾蠲痹丸等。
3.寒湿痹阻证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通络。
推荐方药:乌头汤加减。川乌、生麻黄、生黄芪、生白芍、苍术、生白术、羌活、片姜黄、当归、土茯苓、萆薢、甘草。
中成药:寒湿痹颗粒/片/胶囊、益肾蠲痹丸等。
4.痰瘀痹阻证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散结。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合当归拈痛汤加减。全当归、川芎、赤芍、桃仁、茵陈、威灵仙、海风藤、猪苓、茯苓、金钱草、土茯苓、萆薢。
中成药:瘀血痹颗粒/片/胶囊、益肾蠲痹丸等。
(三)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灯盏花注射液、丹参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等。
邓运明痛风清消汤

组成:苍术15克,白术15克,薏仁30克,黄柏15克,牛膝10克,白豆蔻15克,金钱草15克,土茯苓15克,车前草15克,萆薢15克,徐长卿15克,重楼10克,蒲公英10克,山慈菇15克,清风藤15克。
  功能:补气健脾,清热利湿。
  主治:湿热痹阻型痛风。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共取汁500毫升,分两次温服。
  方解:痛风虽属于中医“痹证”范畴,但应与一般意义上的痹证有所区别。普通痹证的发病往往是感受风寒湿邪而起,痛风则不同,其与外感六淫的关系并不密切,每次发作均与饮食不节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湿热痹症”。
  患者除有各个关节红肿热痛等湿热症状之外,伴随症状可有神疲乏力、精神不振、脘腹胀闷、胃纳不佳、不饥、便溏、口中黏或口干不欲饮、苔腻、脉细滑等脾胃虚弱证候,由此邓运明认为痛风的基本病因病机为脾胃失和为本,湿热痹阻为标。
  方中白术味苦甘,性微温,苍术辛苦而温,二者均入脾胃二经,共为君药,既可补气健脾,又能燥湿利水。薏仁性凉,味甘淡,有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毒之功效。黄柏药性苦寒,善清下焦湿热,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牛膝可补肝肾,强筋骨,活血化瘀,利尿通淋,引药下行;白豆蔻味辛,性温,可化湿行气,醒脾去浊。以上四药共为臣药,辅助二术健脾化湿,使湿邪自下焦而去。
  金钱草加强利水通淋、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之功,车前草有清热解毒,利尿的功效;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归肝胃经,能祛风胜湿;萆薢味苦性平,归肝胃经,主泌清别浊,渗利湿热,祛风除湿;徐长卿、清风藤祛风止痛,活血解毒;重楼、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利尿通淋,山慈菇清热解毒利湿。全方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清热化湿之功,可明显降低血尿酸水平,消除关节红肿热痛。
  加减:腹胀腹泻,大便稀溏者加茯苓15克,山药20克,砂仁15克;腰膝酸软,小便清长者加肉桂10克,狗脊15克;嗳气吞酸,脘腹胀闷者加柴胡15克,郁金15克;四肢肿胀,舌质紫暗加当归15克,川芎15克,丹参15克;大便利下,气味臭秽,肛门有灼热感者加黄芩10克,黄连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疼痛日久不去者加蜈蚣2条,地龙10克,鸡血藤30克。

宣痹汤是《温病条辨》中的名方,由防己、杏仁、滑石、连翘、山栀、薏苡仁、半夏、晚蚕砂、赤小豆皮(痛甚,加片姜黄、海桐皮)组成;功用是清化湿热、宣痹通络;主治湿热痹证,症见寒战发热、骨节烦疼、面色萎黄、小便短赤、舌苔黄腻或灰滞。
 汪履秋用加减痛风方治风湿顽痹,在临床上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加减痛风方由生麻黄10克,川桂枝10克,制苍术10克,熟附片10克,防风10克,防己10克,威灵仙10克,鸡血藤15克,全蝎3克,露蜂房15克,雷公藤15克组成。水煎,每日1剂,每剂煎服2次,首次煎煮时间不少于45分钟。
  风湿顽痹主要隶属于西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古代亦称“历节病”、“痛风”等。本病的病因主要是外感风寒湿邪,病久邪气痹阻络脉,气血津液运行迟涩,形成痰浊与瘀血。因此,风湿瘀阻络脉实乃本病之病理关键。治疗应采取祛风、除湿、化痰、消瘀的方法。朱丹溪“上中下通风痛风方”熔此四法于一炉,对本病甚为合拍。汪氏以该方为基础,结合临床经验,自拟加减痛风方。方中麻黄发散风寒,苍术苦温燥湿,附子温经散寒,防风祛风除湿,桂枝祛在上之风,防己除在下之湿,威灵仙通行十二经脉,祛风通络,南星化痰燥湿,桃仁活血消瘀,鸡血藤活血又养血,兼制他药湿燥太过,全蝎、露蜂房搜风剔络,雷公藤祛风解毒。综观全方,君臣佐使,配合得当,既能散风邪于上,又能渗湿邪于下,还可散寒通络,化痰消瘀。寒邪偏盛,关节剧痛,形寒怕冷者加用制川、草乌等大辛大热之品以祛内在之沉寒痼冷;热邪偏盛,局部红肿,触之灼热者加用石膏、知母、虎杖、忍冬藤等寒凉之味以清热;风性游走合白芷、羌活;湿盛漫肿加苡仁、大腹皮;肢体肿胀者加入枳壳、川朴等理气宣痹;久痹正虚者参入归、芪或地黄之类以补气血、养肾、补肾。此外,还应根据病变部位配合引经药,如上肢重用桂枝,加片姜黄;下肢加木瓜、川牛膝、钻地风;周身关节疼痛加千年健、伸筋草、络石藤等。
  【典型病例】某女,51岁,1982年12月入院。肢体关节酸痛1年,加剧1个月。人院时手指关节肿胀疼痛,晨起僵硬,两膝、踝关节明显肿胀,关节局部怕冷,苔薄白,脉弦紧。查血沉73毫米/小时,类风湿因子阳性。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辨证属寒湿久伏,痰瘀痹阻,络脉失和。治拟散寒除湿,化痰祛瘀,通络止痛。服本方10剂,疼痛缓解,肿胀减轻。服50余剂,关节肿痛基本消失,肢体活动如常,血沉降至15毫米/小时,类风湿因子转阴,病愈出院。

抗骨质增生汤:黄芪10克,炒元胡10克,土茯苓10克,炒黄芩10克,川牛膝10克,炒川柏10克,全当归10克,银花10克,竹三七10克,秦艽10克,生苡仁30克,地骨皮lO克,赤芍10克,建曲炭10克。每日1剂,煎汤,分2次内服。
自拟利湿泄浊散瘀汤加减治疗痛风病,短期效果明显,长期疗效巩固。在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生活指导。

    方药组成:茯苓30克,桂枝15克,苍术15克,薏苡仁30克,土茯苓30克,萆薢15克,羌活15克,独活15克,防己15克,黄柏10克,桃仁15克,红花10克,半夏15克,陈皮15克,生姜3片为引。
组方依据:痛风以其疼痛阵作、来去如风的临床特点而得名,病理基础为脾胃虚弱,湿浊瘀阻。急性期多因外寒内湿相搏,闭阻关节经络肌肤而发病;寒湿闭阻关节经络则见关节剧烈疼痛;午夜阴寒最盛,故疼痛多于午夜突然发生或加重;湿浊之邪侵入关节肌肤则关节肿胀;湿性重着下行,故受累关节以下肢跖踝为多见。方用茯苓益脾培土、淡渗利湿,桂枝甘温助阳,化气行水,茯苓得桂枝通阳除湿,桂枝得茯苓不发表而专注化气行水;苍术、薏苡仁健脾燥湿,渗湿除痹;土茯苓、萆薢解毒除湿,疏利关节,分清泌浊;羌活、独活疏风散寒,除湿通痹,活络止痛;防己、黄柏清利湿热,消肿止痛;桃仁、红花活血通络,化瘀散结;半夏、陈皮、生姜燥湿,理气化痰。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利湿祛浊、解毒散瘀、通络除痹之功。药渣再煎外敷熏洗,以内服与外浴治疗相结合,3~5剂即可缓解疼痛。

    加减运用:形体肥胖者,加泽泻、槟榔以增加利水渗湿、行气化滞之功;形体虚胖浮肿者,加黄芪、冬瓜皮、生姜皮以益气补虚、利湿消肿;大便干结者,加大黄以通腑泄浊,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大黄中的大黄素对黄嘌呤氧化酶有较强的竞争性抑制作用,而黄嘌呤氧化酶在尿酸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大黄可影响尿酸形成,而且大黄的泻下和利尿作用,能帮助尿酸的排泄,因此,痛风患者应保持大便通畅;下肢膝关节肿痛者,加木瓜、紫苏叶以化湿通络,宣畅气机;关节红肿者,加生石膏、知母、虎杖以清热通络,利湿消肿;关节漫肿痛甚者,加白芥子以温化寒湿,涤痰利气,通络止痛;关节剧痛者,加全蝎、蜈蚣以开瘀定痛;关节腔及泌尿系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以化石通淋;伴见头晕昏沉者,加石菖蒲、荷叶、薄荷以疏肝解郁,开窍醒神。

    典型病案

    王某某,男,33岁。2013年7月29日初诊。

    患者主诉左足踝、足跖趾肿胀疼痛三天,因连续三天在下半夜患处剧烈疼痛、坐卧不宁而来诊,刻诊见患者形体丰满,痛苦面容,走路坡行,左足踝及足跖趾关节处明显肿胀,微红不热,因连续夜间疼痛影响睡眠而心烦,伴有脘腹痞满、大便干结,查舌质暗红,苔白稍厚,脉弦滑。血液检查提示,血脂偏高,血尿酸554umol/L。结合患者形体丰满,工作应酬多,生活无规律,偏食肥厚重味,嗜饮啤酒及可乐饮品,当属痰湿体质。依据舌脉症状,辨证为脾肾失调,湿浊内生,肾不分清泌浊则湿浊内阻,流注于关节而发病。方用利湿泄浊散瘀汤化裁。

    处方:茯苓30克,桂枝15克,苍术15克,薏苡仁30克,土茯苓30克,萆薢15克,独活15克,防己10克,黄柏10克,桃仁15克,红花10克,大黄10克,姜半夏15克,陈皮15克,生姜3片为引。每日1剂,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早晚温服,药渣趁热装布袋内外敷患足踝跖趾部20分钟,每晚再用药渣煎汤温浴足,注意温度,防止烫伤。另嘱其禁食油腻重味、啤酒饮料、辛辣刺激及富含嘌呤核酸的食物,多喝水以利尿酸的排泄,适当户外运动,鼓舞体内阳气,以利于减肥,按时起居,规律饮食。

    2013年8月5日二诊:按医嘱服用1剂疼痛即有减轻,3剂后肿胀基本消失,唯疼痛时作,尤其是久立行走后明显,再服3剂痛渐向愈。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服药效显不更方,继续维持原治疗。

    2013年12月18日再诊:上方连续服用24剂,疼痛肿胀均已消失。一周前因出差多次进食海鲜产品,当晚即被脚痛扰醒,来诊时复现左足踝及足跖趾关节处明显肿胀,微红触之灼热,余未述明显不适,予上方倍防己、黄柏以增加清利湿热、消肿止痛之功,取药10剂。 

    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西医多以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或者糖皮质激素缓解症状,但易出现严重的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伤等副作用。刘启廷在治疗痛风时,多次强调需要注意痛风的预防和康复,重视饮食禁忌,如节制饮食,禁食富含嘌呤和核酸的食物,少吃脂肪、海鲜、啤酒等食物,多饮水,避免精神刺激和劳累。有一些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病情基本稳定,未再现剧烈疼痛,但过食肥甘厚味,尤其是进食肉汤、鸡汤时,又出现关节疼痛,夜间加重,故患者在饮食起居方面要非常注意。

    另外,刘启廷常嘱病家以薏苡仁作为食疗必备。薏苡仁,俗称六谷米,可食可药,具有利湿除痹的作用,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痹之品。《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薏苡仁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薏苡仁具有解热、消炎、镇痛、抗骨质疏松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因此久痹之人,可将薏苡仁与粳米、赤小豆、百合、大枣等煮粥常服。
证属脾虚湿热下注。治以健脾除湿,清热通络。方药:土炒白术10g,茯苓20g,泽泻18g,生薏苡仁30g,桂枝6g,知母15g,生石膏20g,丹参18g,鸡血藤30g,木香18g,苍术10g,穿山甲10g,蜈蚣3条,制马钱子1g,丹皮10g,香附12g,元胡10g,乌梢蛇15g,黄柏10g,甘草3g。7服,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早晚温服。
方中生石膏清热泻火,桂枝温经通脉,知母苦寒滋润泻三焦之火,石膏、知母配伍清热之功相互协同,丹皮、黄柏相伍凉血燥湿清热,使热邪无可容之地;丹参、鸡血藤、穿山甲通血脉化瘀滞、祛瘀生新,通经活络;茯苓、丹皮、泽泻三味取六味地黄丸三泄之意,泄肾中湿浊之邪加速尿酸排泄;研究认为泽泻、生薏苡仁、丹皮、土炒白术、茯苓、黄柏等是降尿酸泄浊解毒良药,可促进湿浊泄化,溶解瘀结,明显改善症状增强疗效;蜈蚣、乌梢蛇泄浊化瘀通络;香附、元胡、木香理气止痛,取其治湿理气使气行则湿行,湿行则热无所存之意,制马钱子通络止痛快速缓解病人疼痛以治标,全方共奏健脾除湿,泄浊化瘀,清热通络止痛之功,诸药合用使脾运化功能正常,则湿浊无化生之源,肾司二便功能正常,大量湿浊之邪得以快速排泄而病告痊愈,且通过调理脾肾可使脾运肾泄功能正常则愈后病不再复发。
痛风冲剂一号(路志正经验方):黄柏、生薏苡仁、丹参、虎杖、青风藤、益母草、防己、川牛膝、稀莶草、秦艽、威灵仙等。服法:日2~3次,每次9g,饭后开水冲服。
3.2 慢性期 临床表现:局部关节酸胀,疼痛或剧痛,逢阴雨、刮风时重,关节不红不肿,喜暖恶寒,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活动受限,神疲纳少,腰痛乏力。或在指尖、跖趾、耳廓等处有痛风结节,舌质淡苔白或白滑,脉沉弦或沉滑或兼涩。治法:健脾益气,补肾通络,疏风定痛。方药:痛风冲剂二号(路志正经验方)。黄芪、丹参、防己、青风藤、鸡血藤、赤芍、桂枝、炒白术、茯苓、泽泻、络石藤、防己、萆薢等。服法:日2次,每服9g,饭后温开水冲服。
3.3 外治 治法:活血通脉、软坚化瘀、消肿止痛。方药:痛风冲剂三号(路志正经验方)。皂刺、大黄、透骨草、鹿含草、防己、防风、炙乳没等。服法:用开水适量,冲50g,熏洗,浸泡患处。水冷后再加热熏洗之,日2~3次,每次半小时。
4 病案举例
    患者,男,29岁,某公司程序员,2003年5月31日初诊。主诉:周身关节疼痛,反复发作3年,加重3天。病史:患者自3年前左足踝关节突发肿痛,夜痛甚,需服芬必得、百服宁止痛。此后足踝、肘、膝关节游走性疼痛反复发作,时感周身重滞不舒。与气候变化无明显关系。常于劳累、饮食不慎时发作。3天前左膝关节肿痛,色红,皮温高,不能行走。体查见面部及前胸有散在性暗红色皮下结节。食欲尚佳,但时有腹胀、大便溏薄,因关节肿痛而夜眠不安。舌质暗,苔薄黄而腻,脉沉涩。中医诊断:痛风;西医诊断: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辨证:脾虚湿盛、郁久化热,湿热阻滞。立法:健脾祛湿,清热助阳化气。处方:苏叶l0g,藿荷梗l0g,炒苍术15g,炒苡仁30g,炒杏仁l0g,厚朴12g,土茯苓18g,泽泻12g,山慈姑l0g,益母草l0g,防风己各12g, 萆薢15g,稀莶草15g,益智仁9g,砂仁6g,7剂。二诊:服药后关节疼痛明显缓解,红肿已消,胸背疼痛症状减轻,现仍感关节乏力,僵涩,纳谷尚馨,脘闷腹胀,睡眠尚安,大便溏薄,小便短黄。舌质暗红,苔薄黄,根腻,脉沉纽而涩。治宗上法,稍事加减:去苏叶、稀莶草、益母草、益智仁、藿梗,以免祛风过而伤正,加大腹皮12g,姜半夏l0g,炒枳实15g,车前子布包15g,苏荷梗后下各l0g以增行气祛湿之力,继服14剂。同时给予中药局部外洗,处方:防风己各15g,当归12g,炙乳没各6g,山甲珠l0g,络石藤l0g,地肤子20g,忍冬藤15g,14剂。三诊:药后膝关节红肿疼痛已除,唯站立久则肢体酸软,纳可,大便时溏。舌体胖,舌尖红,苔薄白,脉沉滑。证属湿热渐去,而正虚日显。治宜健脾扶正,祛湿通络。处方:太子参15g,炒苍术12g,炒苡仁20g,炒杏仁l0g,厚朴花12g,姜半夏l0g,土茯苓20g,砂仁后下6g,萆薢15g,防风、防己各12g,山慈姑l0g,青风藤15g,何首乌藤15g,益母草15g,虎杖15g,牡丹皮l0g,12剂。此后,时因工作紧张,痛风复发,左膝关节活动不利,微红肿,夜间疼痛为甚,发热,汗出,伴乏力。饮食可,夜寐差,多梦,腹胀,大便溏,小便黄。舌苔薄黄,尖边红,有齿痕,脉沉滑小数。则治守前法、方剂,重在清热利湿,通络止痛,加用黄柏l0g,松节15g,地龙12g等。并辅以茶饮方以增强疗效,则可很快缓解。茶饮处方:太子参l0g,炒薏苡仁30g,赤小豆30g,厚朴花12g,玫瑰花20g,玉米须40g,10剂。药后关节肿痛已消,唯站立久,无力而紧缩感,胃脘不适已除,纳可,大便日晨起一行。舌胖暗有齿痕,苔薄黄且腻。属湿热清而寒湿之象显露,治宜益气健脾,疏风利湿通络。处方;生黄芪20g,茯苓18g,炒苡仁20g,泽泻l0g,炒苍白术各l0g,青风藤15g,络石藤15g,萆薢15g,桃、杏仁各l0g,鹿含草12g,松节15g,防己12g,忍冬藤15g,车前草15g,砂仁后下6g,全蝎4g,20剂。药后病情平稳。大便日1~2次,偶不成形。舌质淡,尖红,苔薄白根微腻,脉沉滑。即见效机,治宗前法,守方增减再进14剂。并嘱注意饮食宜忌,调理巩固之。至今尿酸、血脂正常,未再复发。
[按语]本案患者形体丰腴,痰湿素盛之质,平素嗜食生冷,损伤脾肾,纳化失健,肾气不足,分清泌浊失职。且工作紧张,常加夜班,缺乏运动,则湿浊内停,日久蕴热,加之肥人多气虚,风湿之邪又乘虚而入。风为阳喜动,湿为阴邪重浊,内外相合酿成湿热,痹阻经脉关节,蓄于骨节之间,故见肘、膝、足踝关节游走性疼痛,周身重滞不舒。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则见小便短黄;湿热阻滞大肠则致便溏,或粘滞不爽。其治采取中药内服与外洗以及茶饮和适度功能锻炼等综合疗法,内服以芳化、畅中、淡渗三法为主,仿三仁汤、藿朴夏苓汤之意加减以调理脾肾功能,而药物外洗可直接作用于局部,以提高疗效,故痛风缓解明显,红肿消退快速。而标证稍缓之后,气虚等它经之象显露,故加重黄芪、苍术、白术、砂仁以益气健脾温中之力。治疗中主要以益气疏风、健脾祛湿、活血通络为大法。盖取前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先后迭治九诊,三年之痛风,得以缓解和控制。

段老依据本病湿热痰瘀的病理关键,治以清热除湿,化瘀解毒为主,自拟痛风方:苍术15g,黄柏15g,薏苡仁30g,粉防己、羌活、姜黄各15g,赤芍15g,川牛膝10g,甘草15g。方中以二妙(苍术、黄柏)清热燥湿以除湿热下注之红肿热痛,然湿热虽下注,其本在脾,以苍术燥湿健脾,又合黄柏苦寒沉降,清下焦湿热,解湿热疮毒,两药相合清流洁源,标本兼顾,共为君药。粉防己,《本草求真》言其:“辛苦大寒,性险而健,善走下行,长于除湿通窍利道,能泻下焦血分湿热”,可助黄柏清利下焦湿热。薏苡仁甘淡微寒,主降泄,既健脾利湿,又长于祛除肌肉筋骨之湿邪,主治筋脉拘急之湿热痹阻筋骨之病,湿浊为病,均当以治阳明为本,苍术、薏苡仁正有此意。姜黄,《药性赋》言其:“能下气破恶血之积”,本品辛苦温,具有较强的祛瘀作用,既入血分活血,又人气分散滞气,以破血分湿瘀之滞。赤芍,《名医别录》言其:“主通顺血脉,散恶血,逐贼血”,本品苦微寒,既清血分实热,又散瘀血,以清血分瘀热。四者共为臣药。羌活辛苦温,气雄而散,升发之力强,既能透利关节止痛,又风能胜湿而助苍术、薏苡仁祛湿化浊,且可升发脾胃清阳,升清以助降浊,并可防黄柏、防己苦寒降泄太过而伤脾气,又与姜黄气味相投,盖血为阴津得温则行,湿为阴邪得辛方散,二者辛温之性与行瘀除湿甚合,是为佐药。少加川牛膝既助活血之力,又引诸药直达病所。又加甘草既缓和上药辛温燥烈之性,又防其苦寒败胃,共为使药。然方贵配伍,医贵权变,段老在临证中常有加减变化:热盛者,发病迅速,痛剧,舌红脉数,便干溲赤,去羌活、苍术加知母、生地黄、滑石等;湿盛者,发病缓慢,局部漫肿麻木,苔腻脉滑,重用苍术、薏苡仁,去黄柏加萆薢、泽泻、威灵仙;湿热俱盛者,肿痛甚,舌红苔黄厚,脉弦(滑)数,加茵陈蒿、龙胆草;关节僵硬屈伸不利者,加威灵仙、海桐皮、秦艽,重用薏苡仁减黄柏量;因瘀者,加桃仁、红花、川芎、当归;关节恶血剧痛,舌暗者,加生五灵脂、地龙、乳香、没药;痛风石者为湿瘀成痰,加半夏、制南星、威灵仙、地龙;湿滞中焦,苔腻呕恶者,加木瓜、蚕砂、茯苓去黄柏;身窜痛者,加海桐皮、威灵仙、秦艽祛风活血通络;日久不愈,关节僵直变形剧痛者,为久痛入络,痰瘀凝结,需加虫类搜剔,如全蝎、蜈蚣、廑虫、地龙;日久不愈,腰酸腿软者,为久病及肾,改川牛膝为怀牛膝,加杜仲、续断;乏力、汗出、便溏、舌淡胖脉弦缓者,加黄芪、白术。应当指出,段老在辨证的基础上,选用萆薢、秦艽、威灵仙、蚕砂、薏苡仁、地龙、泽泻、黄芪、桃仁、当归等降血尿酸药,可提高疗效。     典型病例:赵某某,男,53岁,2004年3月8日就诊。患者痛风多年,现右大拇趾暗红发热,肿痛夜甚,舌苔,黄腻,脉弦数,足趾有痛风石,血尿酸650tmaol/L。
    处方:苍术15g,黄柏15g,赤芍15g,粉防己15g,生薏苡仁30g,姜黄15g,威灵仙15g,海桐皮15g,地龙15g,川牛膝15g,胆南星10g。并嘱其禁食酒肉、动物内脏等以防湿热内生。以此方加减,共服药40余剂,肿痛消退,痛风石渐消,舌脉转好,血尿酸降至437mmol/L。

二妙汤加大黄内服:苍术30克,黄柏10克,大黄10克,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外敷:苍术,黄柏,大黄研末,鲜地丁、鲜公英捣碎纳前末外敷。
  本方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时以急性发作、湿热壅盛、瘀血阻络为主,兼用外敷方,对缓解临床的症状及病势有较好的疗效。
确诊要由滑膜或关节液查到尿酸盐结石作出。
    如何治疗?
    内治方:苍术10克,黄柏10克,薏苡仁20克,牛膝12克,生栀子10克,洋泻10克。
    *肝肾不足,加山茱萸10克,续断15克,桑寄生15克。
    *脾虚,加黄芪15克,茯苓12克,白术10克。
    *肿痛甚者,加乳香10克,没药10克,无胡15克。
    *血瘀者,加丹参15克,_赤芍15克。
    上药加水煎煮2次,药液混合均匀,分2次服,每日1剂。
    外用药:生大黄30克,黄柏30克,生栀子30克,炮山甲30克,生乳香20克,没药20克,制马钱子20克,冰片10克,共为细末,用凡士林调敷患处,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
    有哪些单验方?
    1.黄芪、威灵仙各10克,白术、苍术、白芷、防风各5克,水煎服,每日1剂。
    2.鸡血藤、薏苡仁各30克,当归、赤芍、苍术、滑石、黄柏、牛膝、木瓜、萆薢各15克,知母、青黛各9克,水煎服,每日1剂。
    3.黄芪、牛膝各10克,当归、独活、桂枝、石菖蒲、木瓜、龟板胶(烊化)、蝉蜕、炙甘草各5克,水煎服,每日1剂。
年迈脏衰,内生湿浊
老中医朱良春指出痛风多有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迈脏气日衰,若加不节饮食,脏腑功能失调,脾肾清浊代谢功能紊乱,水谷不归正化,浊毒内生,积渐同久,或偶逢外 邪相合,终必瘀结为害。
赵氏总结名老中医奚九一教授治疗痛风之经验,提出“ 脾肾两虚、内湿致痹”的观点,认为痛风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年高肾气虚损,或后天多食膏粱厚味,曰久伤脾生湿,脾失健运,肾蒸腾气化失司,津液代谢障碍,内湿滋生稽留。湿邪留于营血则为高尿酸血症,注于关节便发为痛风性关节炎之症,湿凝肌腠即为结石之顽症,湿浊凝聚成石,窃居关节、肌膜、尿路,入里损肾致痛风肾病之顽症。提出:不可忽视体质与遗传因素导致痛风病的重要意义。他们认为,根据临床流行病学普查发现,高尿酸血症患者只有~部分发展为痛风病,这种转变与个体体质差异必然存在密切的关系。痛风病患者以中老年男性与绝经期后的女性为主,大多具有形体肥胖、嗜食肥甘等“ 痰湿体质” 的基本特征。此外,现代遗传学研究表明,约有35%的痛风病患者有家族史,且年龄越小,有家族史的比例就越高。而且,痛风的发病主要是以脏腑病变为主,尤以脾、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湿浊、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在肢体关节、筋脉等处的停聚。故痛风病的病位重在脾、肝、肾,病性多为湿、痰、瘀。湿虽为阴邪,可随人体阴阳盛衰而发生寒热变化,阳盛热重则热化为湿热,阴盛寒重则寒化为寒湿。痛风病日久不愈,气血亏虚,则还可出现脾虚湿蕴等属虚实夹杂的病性。总结痛风的病因病机,大致可有以下几点:
先天形成的体质:
①脾肾不足的体质: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脾肾功能失调,致脾失健运,脾胃升清降浊失司;肾气不化,分清泌浊无权;均致湿浊内生,蕴久化热生痰。②阳盛的体质:先天血热、素体阳盛,脏腑积热蕴毒,热毒气壅于血脉。
2.后天形成的体质:嗜食膏粱厚味,饮食肥甘过度,目久伤及脾肾或湿热内聚,也可分为脾肾不足和阳热内盛两种。
3.发作时的诱因:感受风寒湿邪、或因饮食不节、嗜酒肥甘、或劳倦过度、或惰志过极等而诱发。
4.发病的病机:湿热、痰浊、血瘀是基本病机。湿热浊痰瘀血流注经络骨节,闭阻经络,致肢体关节疼痛,甚则痰瘀浊毒附骨,痰瘀胶固,变生痛风结节,或致关节僵肿畸形,久之,痰浊瘀腐则渍流脂浊。
治疗
各中医医家对痛风的病因病机认识不同,对痛风的临床临证经验各异,因而辨证论治方法亦有所不同。从对痛风治疗的不同认识角度,归纳其辨证方法大致分为分型论治和分期论治两种。
分证论治
周氏对32例痛风病人以辨证施治,分为风寒湿痹、风湿热痹、痰浊瘀阻、肝肾两虚四型。风寒湿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药用:羌活、秦艽、当归各9g,桑枝、海风藤、鸡血藤各12g,川芎l O g,乳香6g;风湿热痹治以清热化湿,疏风通络,药用:生石膏、知母各15g,连翘12g,黄柏、丹皮、防己、威灵仙、忍冬藤 各1O g,桂枝6g;痰浊瘀阻治以燥湿健脾,泄浊祛痰,药用:萆薢、白术、苍术各l O g,半夏12g,泽兰l O g,泽泻12g,威灵仙、当归、桃仁、川芎各l O g,土茯苓12g;肝肾两虚治以温经通络,补肾益肝,药用:独活、桑寄生各l O g,怀牛膝、杜仲、川断各12g,当归、白芍各l O g,川芎12g,炙甘草4g。疼痛较剧的患者配以西药止痛,服药期间禁食高嘌呤和动物蛋白食物。治疗结果:显效,症状消失关节活动如常,血尿酸正常18例;有效,疼痛明显缓解,关节活动如常,血尿酸基本正常12例;无效,症状同前,血尿酸无明显改善2例。
郑氏将痛风分为行痹、寒痹(痛痹)、着痹、风湿热痹、顽痹、气血虚痹、阳虚痹、阴虚痹八型。行痹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药:防风汤加减;寒痹( 痛痹)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方药:乌头汤加减;着痹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药:薏苡仁汤加味;风湿热痹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方药:白虎桂枝汤加减;顽痹治法:化痰祛瘀,援风通绍。方药:蠲痹通络汤加减;气血虚痹治法:补益气血,舒筋活络。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阳虚痹治法:温阳益气,祛邪止痛。方药:左归丸合羌活续断汤加减;阴虚痹治法:滋补肝肾,强壮筋骨。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郭氏认为,痛风日久,多以瘀血痰湿为患,并提出“ 痰痹” 一词,将本病分为湿热蕴结、瘀热阻滞、痰浊阻滞、肝肾阴虚四型。以化痰消肿通络止痛汤( 金银花藤、黄柏、薏苡仁、苍术、泽泻、蔻仁、防己、白芷、牛膝等) 为基础方,湿热蕴结型加蒲公英、连翘、石膏、知母;瘀热阻滞型加赤芍、丹参、当归、茜草、丹皮;痰浊阻滞型加威灵仙、附片、白术、茯苓、猪苓;肝肾阴虚型加制首乌、北沙参、桑椹、木瓜。
丘氏认为,本病分为浊毒瘀滞型和痰湿阻滞型。浊毒瘀滞型治宜泄浊化瘀,通络止痛,药用消痛汤l 号方:土茯苓、薏苡仁、忍冬藤、车前草、菖蒲、蒲公英、地龙、赤小豆、赤芍、川牛膝;痰湿阻滞型治宜健脾化痰,利水泄湿,方用消痛汤2号方:黄花、土茯苓、防风、薏苡仁、白术、车前草、蚕砂、陈皮、川牛膝、甘草。
方氏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亦将本病分为湿热蕴结、瘀热阻滞、痰浊阻滞、肝肾阴虚四型,对湿热蕴结型治以活血散结、清热解毒,方用四妙散加减;瘀热阻滞型治以清热散瘀、通络止痛,方用枝藤汤加减( 桑枝、忍冬藤、牛膝、生地、丹皮、白芍、乳香、没药等) ;痰湿阻滞型治以涤痰化浊、敬瘀泄热,方用涤痰汤加减}肝肾阴虚型治以六味地黄汤加减。
骆氏等认为痛风急性关节炎期主要表现为湿热蕴结证,慢性关节炎期多系脾虚累及肝肾,气血不足,痰瘀阻滞所致,可分为瘀热阻滞证,痰浊阻滞证和肝肾阴虚证三型,间歇期为本病两次急性发作之间无任何症状,仅见高尿酸血症,临床多表现为脾虚湿阻证。
赵氏等分五型治疗痛风:风湿热型、风寒湿型、湿热下注型、痰湿流注型和瘀血滞留型。风湿热型治宜祛风除湿,退热清痹;风寒湿型治宜祛风散寒,除湿通痹;湿热下注型治宜清热利湿,通利经络;痰湿流注型治宜祛湿化痰,通络止痛;瘀血滞留型治宜活血化瘀,通络除痹。
分期论治
刘氏认为:痛风性关节炎根据其临床表现不同,常被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期。
1、急性关节炎期。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病势急骤且发病严重,多于夜间突然发作,好发于下肢关节,以第一跖趾关节受累最为常见,辨证绝大多数属湿热浊毒痹阻经脉的热痹,治疗重在清热解毒、利湿泄浊,方用四妙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药用:苍术、黄柏、生薏苡仁、川牛膝、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川革薜、忍冬藤、土茯苓、金钱草、大黄、山慈菇等。对于属寒湿浊毒痹阻经脉的寒痹( 少见) ,方用薏苡仁汤加减。
急性期治疗除内服之外,常配合应用外治疗法,如予金黄膏外敷,或用生大黄、土茯苓、蒲公英、地丁、忍冬藤、黄柏、防己、威灵仙等中药煎汤外洗,增强疗效。
2、慢性关节炎期。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多由急性期反复发作而来,可表现为多个关节受累,发作较频繁,甚至发作后肿痛亦不完全消失,晚期关节畸形僵硬,血尿酸增高或正常。①痰浊痹阻型:治以健脾利湿、泄浊化痰、通络止痛,方用四君子汤加昧,药用:党参、茯苓、白术、炒薏苡仁、白芥子、胆星、土茯苓、川草薜、穿山甲、蜂房等。② 痰瘀痹阻型:治以泄浊化痰、祛瘀通络,方用桃红饮合二陈汤加减,药用:桃仁、红花、归尾、川芎、威灵仙、全蝎、蜈蚣、土茯苓、萆薢、茯苓、陈皮、法夏、白芥子等。③气血亏虚、浊毒痹阻型:治以益气补血、活血通络、泄浊解毒,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药用: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白芍、桂枝、当归、川芎、党参、熟地、鸡血藤、首乌、土茯苓、川萆薜等。④肝肾亏虚、浊毒痹阻型:治以补益肝肾,活血通络,泄浊解毒,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药用:熟地黄、山茱萸、龟板、丹皮、茯苓、土茯苓、川萆薜、怀牛膝、泽泻、威灵仙、穿山甲、川断、狗脊等;
3、间歇期。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仅表现高尿酸血症。治当调补脾。肾、升清泌浊以固本清源,方用四君子汤合五苓散加减,潘氏将痛风的治疗,分发作期与缓解期。发作期一般有受累关节的红肿、热、痛和活动受限,治疗以化湿逐瘀祛痰为主,药选土茯苓、草薜、生薏苡仁、泽泻、当归、桃仁、红花、僵蚕、白芥子、胆南星等。缓解期应健脾益肾为主,兼以化痰逐瘀,药选黄芪、白术、茯苓、苍术、补骨脂、肉苁蓉、骨碎补、熟地黄、赤芍、丹皮、当归、浙贝、白芥子、僵蚕等。
刘氏把痛风性关节炎分为急性期、缓解期和恢复期。急性期治宜清热解毒,通络止痛。基础方为生石膏、知母、白花蛇舌草、虎杖、大黄、青风藤、忍冬藤、土茯苓、土贝母、山慈菇、苦参、延胡索。缓解期热毒之邪虽解,但湿热之邪缠绵,痹阻经络关节,导致血瘀气滞。临床上多见关节疼痛减轻,但痛处固定,局部肿胀,皮色暗红,活动稍受限,肢体沉重,倦怠乏力,纳食不振,大便时溏,舌质暗红,苔薄黄腻,脉弦滑。治宜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基础方:苍术、薏苡仁、防己、牛膝、黄柏、秦艽、忍冬藤、独活、桑寄生、牛膝、当归、生地、穿山甲、制胆星、莪术、川芎、秦艽、防风、苍术、白术、鸡血藤。
骆氏认为宜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治疗痛风,证候分为湿热蕴结证、脾虚湿阻证、瘀热阻滞证、痰浊阻滞证四型。急性期多系湿热蕴结、瘀血阻络所致,治宜清热利湿泄浊,凉血通络:间歇期热邪清退、湿浊留滞,表现为脾虚湿阻之证,治宜健脾益气、利湿泄浊:慢性期多系脾虚累及肝肾,气血不足、痰瘀阻滞所致,治当软坚化瘀、清热通络、祛痰化浊、滋补肝肾。
杨氏把痛风性关节炎分急性发作期及缓解期辨证用药。急性期方以宣痹汤为主。缓解期治以健脾益肾、泄浊通络,方以四君子汤和防己黄芪汤治疗。结果观察46例中治愈8例,有效32例,无效6例。
王氏等在急性期用苍术、知母、自术、露蜂房、广虫各12克,牛膝、山慈姑、大黄、野木瓜、蚕砂、茯苓各15克,土茯苓、虎杖、忍冬藤各30克:恢复期用生白术、杜仲各12克,生黄芪、土茯苓、鸡血藤、川芎各15克,茯苓、补骨脂、牛膝、山慈姑、野木瓜各15克。治疗痛风性关节炎25例。结果:治愈23例,显效、无效各l 例,总有效率96%。
吴氏对急性发作期治以清热利湿、化瘀泄浊通络,方用白虎加桂枝汤合四妙散;间歇期治以健脾补肾、化瘀泄浊,方用保元汤合防己黄芪汤。
陈氏以健脾化湿、利尿泄浊、清热凉血法治疗本病,拟方:土茯苓、川革薜、焦山楂、猪苓、瞿麦、扁蓄、车前子、玄参、黄柏、生薏仁、青风藤、白术、丹皮。急性期加生石膏、苍术、知母以利湿热:慢性期加当归、泽泻、皂角刺以化瘀滞;有尿路结石者去玄参,加石苇、金钱草。
杨氏认为,急性期以邪实为主,治宜清热祛风、利湿祛瘀通络,方以宣痹汤加减。缓解期因久病入络,则以正虚为主,治宜健脾益肾、泄浊通络,方以四君子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并指出泄浊利湿法应贯穿两期。
梁氏认为痛风急性发作时常见寒湿闭阻或湿热瘀阻,治宜散寒除湿或清利湿热,可以薏苡仁汤及四妙丸加味为常用方。缓解期应以调理脾肾、治痰湿为主,五苓散、肾气丸及防己黄芪汤等可随证选用。在缓解期应注意饮食调理。
李氏认为痛风急性发作,治当涤痰通络、利湿消肿为主,倘痰湿郁久化热者,
加清热利湿通络之品:慢性期,当以行瘀祛痰利水治其标,益肾补肝健脾治其本。
自清代确立湿热痹病名以来,湿热痹成为痹证的重要类型,受到其后多数医家的重视,现代一批名医家对湿热痹证候特点的认识和治疗甩药都有某些方面的新见解,临床疗效亦得以提高。
施今墨认为“ 大多风寒从表来,湿热自内生” ,用清热法祛湿治疗风湿痹痛,选药为芩、连、桅、柏、胆草、忍冬藤、功劳叶、丹皮、丹参之类;对气血沸腾,溢为红斑者,常用紫草清血热之毒,用芥穗以引血中之邪从表面去。必要时加用紫雪丹( 《痹证专辑· 证· 四候治从八法》) 。张梦依在《临证会要》中将痹病分为风寒湿乘虚入络,郁 久化热型和素体阳盛邪从热化型二类。治法主以甘寒清热滋阴,苦寒泻火坚阴,佐以败毒熄风通络,切忌辛温燥热之剂。张沛虬认为治痹关键在于分清寒热,而风寒湿三气极难截然分开,仅偏胜而已。他将湿热阻络之热痹分为湿热轻型与湿热重型分别论治。对轻型中有表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表证已罢而关节肿痛仍著者用自拟归芍草汤;重型治以白虎加《桂枝汤》。董建华在《临证治验》书中指出了对于湿热伤筋,拘挛痹痛者,用药忌重浊沉凝,宜选轻清宣化,流动渗利之品,如用草薄、晚蚕砂等。刘渡舟独创三型三期疗法治疗湿热痹证。痹证初发,随邪正胜衰分为湿重型、热重型与湿热兼虚型,分别应用加昧苍术散、加味木防己汤和当归拈痛汤治疗。湿性粘滞缠绵,随其迁变又分为入络期、热毒期艘热毒耗血之瘀阻期,临床常在辨证用方基础上分别酌加通络搜剔,清热解毒及凉血活血祛瘀之药。尤其热毒期,他认为此乃湿热痹证日久不愈,气血涩滞致生热毒,其治疗可宗外科疮痈疗法,予金银花、蒲公英、生地、玄参、丹皮等。
以上各位名家先师为我们留下湿热痹治疗的宝贵经验。
王光德治疗湿热痹分清热宣痹法和健脾除湿法:清热宣痹法主要治疗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疼痛、有烧灼感、得冷则舒。口渴喜饮、舌苔黄或黄腻、舌质红为特点的热痹。常用方剂以宣痹汤、三妙丸、白虎加桂枝汤加减。药用生石膏先煎30g、知母10g、滑石先煎30g、猪苓30 g、防己10 g、苡仁30g、生地15g、赤芍10g、丹皮10g。
健脾除湿法主要治疗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痛有定处、脉象濡缓、舌胖有齿痕、苔白腻为特点的着痹。常用五苓散、薏苡仁汤加减。常用中药有苍白术各10g、泽泻10g、猪苓30g、桂枝10g、威灵仙15g、防己10g、制附子10g。
杨建华等采用自拟五藤清痹汤治疗中医证属湿热阻络型的痹病患者76例,并以西药治疗30例进行对照,效果较为满意。五藤清痹汤方由青枫藤15g,丁公藤15g,络石藤15g忍冬藤15g,自毛藤15g,三叶青l og,重楼l og,黄柏l O g,炒苍术l og, 赤芍l og,穿山甲6g,生薏苡仁15g生甘草6g组成。
王琪认为,肥胖之人过食肥甘厚味,导致湿热内生,日久煎熬成痰,浸淫筋脉,阻滞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起关节红肿疼痛。基于其病因、病机,投以清热除湿、化痰通络法治疗,以四妙散合二陈汤为基础方,并随证加减,故收到满意的效果。处方:苍术15g,黄柏15g,牛膝12g,苡仁30 g,陈皮10g,白芥子12g,地龙12 g,秦艽15g。脾虚加淮山15g,热甚加银花藤15g,便秘加生大黄6g。方中黄柏、苡仁、苍术清热除湿、通经络止痛;牛膝引药下行,使药达病所;再配以二陈汤运脾除湿,化痰通窍。证如《丹溪心法》说:“ 肥人肢节痛,多是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 对症而效之。
辨证施治
湿热痹阻
症候:关节红肿热痛,得冷则舒,痛不可触;或有发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去湿,宣痹通络。
方药:四妙汤加味。
苍术10g薏苡仁30g川牛膝20g黄柏10g栀子10g赤芍10g萆薜10g防己10g丹皮10g地龙10g,或可加石膏。
热毒偏盛者,治以清热解毒,利湿通络止痛。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四妙汤加味。
金银花24g连翘12g蒲公英18g紫花地丁15g野菊花12g黄柏12g苡仁30g丹皮15g赤芍、白芍各15g生甘草12g川牛膝24g土茯苓30g
偏湿者,治以清热利湿,消肿止痛。方用当归拈痛汤、萆薜分清饮加减。
川萆薜30g土茯苓30g云苓30g生甘草9g泽泻30g白花蛇舌草24g川牛膝24g山慈菇12g黄柏12g大黄6g
风热偏重者,治以清热化湿,疏风通络。
【方药】白虎桂枝汤加减
药用:生石膏、知母各15g,连翘12g,黄柏、丹皮、防己、威灵仙、忍冬藤各l O g,桂枝6g。
寒湿阻络
症候:受累关节肿痛不热,皮色不变,得热痛减、通寒加重,伴头身重困,口不渴,舌淡、苔白或白腻,脉弦或濡缓。
治法:散寒除湿、祛风通络。
方药:薏苡仁汤加减
药用:羌活、独活、防风、苍术各10~15g,茯苓15~20g,当归、桂枝各10~15g,薏苡仁20~30g,秦艽9g、制川乌6~12g;或加桑枝、海风藤、鸡血藤各129,川芎10g,乳香6g。
加减:寒邪偏胜痛剧者,选加草乌3g先煎、制附子15g先煎、细辛30g,或以乌头汤加减;湿邪偏胜者,选加防己l O g、木瓜12g;风邪重,防风汤加减。
痰瘀互结
症候:关节疼痛如刺,固定不移,局部肿胀畸形,屈伸不利,皮色紫黯,病变处可触及痛风结节,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或白腻,脉弦涩或沉涩。
治法:泄浊化痰、祛瘀通络。
方药:用桃红饮合二陈汤加减。
药用: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各10~15g,茯苓15~20g,陈皮、威灵仙各10~15g,制半夏1O ~12g,土茯苓30g、川萆薜10g、全蝎,蜈蚣、白芥子、甘草6g。
皮下结节,选加白芥子;关节疼痛较甚,选加乳香、没药、乌梢蛇:关节肿甚者,选加防己、土茯苓、滑石:久病体虚,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加党参、黄芪等。
脾虚挟湿
症候:关节肿胀,气短乏力,胸脘痞闷,饮食不化,肠鸣泄泻,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腻,脉虚缓。
治法:健脾益气、利湿泄浊。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药用:党参30g,茯苓15g,白术10g,炒薏以仁20g,砂仁10g,怀山药15g,土茯苓30g。蚕砂10g,防己、海桐皮各15g或用四君子汤合五苓散加减:党参30g、茯苓15g、白术10g、泽泻10g、熟地20g、菟丝子10g、杜仲10g、桂枝10g、山茱萸10g、土茯苓30g、川萆薢10g、金钱草30g。或四君子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
肝肾阴虚、浊毒痹阻
症候:久痹不愈、反复发作,关节肿大疼痛,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腰脊疼痛。
治法:滋阴补肾、祛风通络、除湿止痛。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用药:熟地黄30g,山药,茯苓、泽泻、海风藤、络石藤各15g,山茱萸、牡丹皮、牛膝各12g,钩藤20g,雷公藤9g,威灵仙20g,徐长卿15g,甘草6g,
随症加减
无论以上何种症候,都可进行如下加减,形体肥胖者,加焦山楂。伴发水肿,加用泽泻l og、防己15g、土茯苓30g,皮下结节者,加白芥子10g。
用于关节剧痛者,加乳香10g、没药10g、乌梢蛇10g、威灵仙、川鸟、细辛适量。
下肢病者,加川牛膝;
上肢病者,加羌活;
尿又结石者,加石苇、金钱草、鸭跖草;
腑气不通者,加大黄、积壳、厚朴;
痛风石者,加南星10g、炮山甲10g、金钱草30g等;
用于降低血尿酸药,有土茯苓、萆薜、晚蚕砂等:
用于溶解尿酸并解除尿酸疼痛药,如威灵仙、秦艽等:
用于排泄尿酸药,如生薏仁、泽泻、车前子、茯苓、地龙等;用于抑制尿酸合成药,如泽兰、桃仁、当归、地龙等。
外用:金黄膏、生大黄、土茯苓、蒲公英、地丁、忍冬藤、黄柏、防己、威灵仙、姜黄、苍术、芒硝、泽兰、荆芥。
外用:
痛风绝密配方(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 665人已访问
秘方:大黄、栀子各60g,三七、红花各15g,桃仁、蓖麻各30g,冰片5g,樟脑10g,芒硝180g。
用法:先把前四味药研末,再加入后五味药研成油腻之药散。使用时取适量蜂蜜调和,外敷患处,用塑料薄膜盖上包扎,每八小时换药一次。
《丹溪心法·卷四·痛风》:治上中下疼痛。南星(姜制)、苍术(泔浸)、黄柏(酒炒)各二两,川芎一两,白芷半两,神曲(炒)一两,桃仁半两,威灵仙(酒拌)三钱,羌活三钱(走骨节),防己半两(下行),桂枝三钱(行臂),红花(酒洗)一钱半,草龙胆半钱(下行)。上为末,曲糊丸梧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白汤下。
  立论依据
  《格致余论·痛风论》指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治法以辛热之剂,流散寒湿,开发腠理,其血得行,与气相和,其病自安。丹溪认为,人体气血运行,“气行脉外,血行脉内,昼行阳二十五度,夜行阴二十五度”,达到平衡。但是,这种平衡易受寒热暑湿燥火六气的影响,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伤害,使气血运行失去常度,导致发病。
  发为痛风,大多因为血分有热,血热犹如水气沸腾,此时受到冷水、水湿、凉风的侵入,以致“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血凝而痛作。寒属阴邪,故有“夜则痛甚”的特点。基于此,采用痛风方,祛风除湿,逐痰行瘀,清泻蕴热,温散通利,使上中下诸痛消除。
  用药析义
  分析痛风方用药,南星、苍术、黄柏用量独重,推为主药。南星燥湿化痰,祛风定惊,消肿散结,善祛经络骨节之痰,治风痰肿痛;黄柏泻火,燥湿,解毒;苍术燥湿健脾,祛风辟秽。苍术与南星同用,可使燥湿祛痰的作用得以加强;与黄柏同用,善治湿热下注,筋骨疼痛,足膝红肿热痛。其余用药,防己除湿行水,羌活、威灵仙祛百节之风,白芷祛头面风。痛风之病已涉血分,多痰瘀交阻,用桃仁、川芎、红花活血去瘀,俾痰去瘀行,胶结得以松解,使疼痛缓解,病程缩短。桂枝连同威灵仙、羌活起到温经通络的作用,用意在于流散寒湿,宣行通利。龙胆草佐黄柏泻火,神曲消中焦积气,顾护胃气。
  《医方集解》对该方有很高评价:此治痛风之通剂也。黄柏清热,苍术燥湿,龙胆泻火,防己行水,四者所以治湿与热也;南星燥痰散风,桃仁、红花活血去瘀,川芎为血中气药,四者所以治痰与血也;羌活祛百节之风,白芷祛头面之风,桂枝、威仙灵祛臂胫之风,四者所以治风也;加神曲者,所以消中州陈积之气也。疏风以宣于上,泻热利湿以泄于下,活血燥痰消滞以调其中,所以能兼治而通用也。证不兼者,以意消息可矣。
  现代研究表明,痛风在发病过程中多伴有炎性反应,血尿酸增高,而川芎、防己、威灵仙、桃仁、红花、南星有抗炎解热镇痛作用,苍术、黄柏、龙胆草有抗炎作用,并能降血尿酸,这可能是该方治疗痛风取效的原因之一。

文绍敦,男,1954年生,青海省湟源县人。青海大学医学院中医学教授,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研究生导师。
  组成:生大黄(后下)10克,姜黄15克,车前子(另包)10克,泽泻10克,防己10克,土茯苓15克,川牛膝12克。
  功能:清热利湿,化瘀祛浊,消肿止痛。
  主治:湿热瘀阻所致的痛风病引起的跖趾、踝、膝、指等关节红肿、疼痛,高尿酸伴高脂血证。
  用量用法:急性期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次;慢性期每日半剂,煎水代茶饮,长期服用。
  方解:痛风主要为热毒、湿浊、痰凝所致,方中生大黄化瘀祛浊、解毒导滞,使邪有出路为君药。姜黄破血行气、活血化瘀,可降血脂、抗炎为臣药。车前子、泽泻、防已利水渗湿、通淋泻热、消肿止痛,土茯苓解毒除湿、通经止痛,共为佐药。川牛膝活血化瘀,补益肝肾,引药下行为使药。
张杰,男,1946年9月出生于安徽涡阳县。安徽中医学院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名中医。擅长使用经方治疗内科疑难杂病,对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结肠炎的治疗颇具特色。
  组成  炒苍术20克,川黄柏15克,土茯苓90克,川萆薢30克,威灵仙30克,防己15克,虎杖15克,忍冬藤30克,川牛膝15克。
  功能  清热利湿,化瘀降浊,通络止痛。
  主治  风湿热痹,痛风急性发作,症见跖趾关节或踝关节红肿热痛等症。
  用法  日1剂,水煎服。
  方解  痛风属中医痹证范畴,古人谓之痛痹、历节、白虎历节、风痹者。现代所指的痛风,是属于代谢疾病范围,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临床上以关节红肿热痛反复发作,关节活动不灵活为主要临床表现。以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肾实质病变和尿酸石形成为特点。常伴有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属遗传性疾病,多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其病机不外“湿热、浊毒、痰瘀、虚损”八个字。
  本方以朱丹溪二妙散加味组成,主治痛风急性发作,关节红肿热痛。方中以黄柏、土茯苓、忍冬藤为君,其中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土茯苓清热利湿,泻浊解毒,张山雷谓之“利湿祛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忍冬藤清热解毒通络,三药合用,清热燥湿,解毒降浊。以炒苍术、威灵仙为臣,苍术燥湿健脾,祛风化浊;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络止痛,通宣五脏,亦治风痰之疾。朱丹溪曰“灵仙属木,治痛风之要药也,在上下者皆宜服之,尤效,其性好走,亦可横行”。佐以防己、萆薢,防己利湿消肿,祛风止痛,主治风湿痹痛,脚气水肿;萆薢利湿降浊,祛风除湿。以川牛膝、虎杖为使,活血通瘀,引药下行。川牛膝活血祛瘀,祛风除湿,引药下行;虎杖集活血散瘀,祛风除湿,清热解毒于一身。全方共奏清热利湿,祛瘀降浊,通络止痛之效。
  加减  局部紫红、瘀血明显者,加赤芍、丹皮、生地;疼痛较剧者,加海桐皮、制乳香、制没药、全蝎、蜈蚣;伴有低热或局部灼热较甚者,加金银花、连翘、生石膏、知母。

第十五批药方(治疗风湿骨痛、关节炎痛风等病症)

      @  治关节疼痛方。朝天椒50克,(小红尖辣椒,市场有售)剪碎,穿地龙30克,合泡在六十度白酒中,七天后可&外用。用药棉蘸药酒涂于患处,有火辣,冒凉风的感觉,涂几次即见显效。(酒精过敏者忌用)
   @  治腿关节痛方:将生姜切碎捣烂,拌点醋,敷于患处,包上纱布,外套塑料布,以防湿裤。干了,即换新的。也可以热敷。十几天可痊愈。
  @  治风湿性关节炎:
(1)取麻子150克,小米250克,白酒三斤。泡七天,早晚饭前喝两口,&喝完见效。
(2)取干生地90克,切碎,加水6--800毫升,煮沸约1小时,滤出药液300毫升,为一日量,1次或2次服完。15--20天治疗即可痊愈,至少会有明显好转。
(3)取虎杖适量,将药切片。按照250克生药与500毫升白酒的比例泡制,密封,15天后启用。成人每次服药酒15毫升,每日二次15天为一个疗程。
(4)取石菖蒲200克浸泡于1000毫升的60°白酒中,密封,15天后启用。每天早晚各服2--3杯,1000毫升药酒可服一个月。
(5)取木防已100克,白酒1000毫升,浸泡60天即可饮用。每次服药酒20--30毫升,每日2--3次,10天一个疗程
(6)取鲜苎麻根适量洗净,捣成泥膏状,外敷红肿处,8--10小时拿掉,五天一个疗程。
(7)取白芥子或黑色芥菜籽60克,研末,用白酒或黄酒调成糊状,包敷患处,干了即换,以局部发红为度。
(8)取忍冬藤30克,先用冷水浸泡30分钟,再用大火煎煮10--20分钟,煎煮两次药液合在一起,一日内分两次服用,10天为一个疗程。(此方对阳热亢盛的风湿关节炎疗效极佳)
(9)取栀子、桃仁、杏仁各七个,砸碎,用白酒调成糊状,敷在脚心,用纱布包住,早晚各敷一次,每次敷3个小时以上。七天后可痊愈。(治疗膝部关节炎)
  @  治面部浮肿方:取冻葱白50克,切碎,下入沸水锅煮10分钟,加入调料(盐,味精,香油或辣椒)适量,趁热快饮。(忌同时喝蜂蜜)
  @  治手脚酸痛,轻度浮肿方:芝麻200克,白酒一瓶。用铁锅将芝麻炒成焦黄色(勿糊)研成末,平分放入二容器中,各倒入250克白酒(视酒量大小,可多可少)24小时后可饮用。每睡前30分钟饮用。
 @  治风寒腰痛方。蛇蜕一条,焙黄;黄瓜籽50克,焙黄。共研成末,分四份,每天两次,上下午各一次。效果极佳。
 @  治骨质增生方。取柳木屑1--2公斤,加醋将木屑拌湿,包在布里不滴醋为宜。加热。为了保湿时间长,可在布袋外套上一层塑料布,热度以不烫坏皮肤为宜。每次热敷30分钟以上,一天三次,三天后取下扔掉,更换新的拌醋柳木屑。
@  治骨质疏松药膳方:
(1)芝麻核桃粉。黑芝麻250克、核桃仁250克,共研成末,加入白砂糖50克,拌匀装瓶备用。每次25克,温开水调服,每日二次。常服可健脑,可预防骨质疏松症。
(2)猪脊骨羹。猪脊骨一具,洗净剁碎,枸杞子6克、甘草10克。二味中药用纱布包扎,放入锅中同煮,加水适量,小火炖4小时。分顿食用,以喝汤为主,可吃肉和枸杞子。适用于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患者。
(3)仙茅炖肉。仙茅、金樱子各15克,肉适量(不宜用牛肉)。将二药洗净捣碎,用布包好,与肉同炖1-2小时。食肉喝汤,每日二次。适用于肾阳虚衰型骨质疏松患者。
(4)猪肉枸杞汤。枸杞子15克,瘦猪肉适量。分别洗净,猪肉切片,加水共煮汤,肉熟即可。佐餐食用。适用于肝肾阴虚型骨质疏松患者。
@  治腰间盘突出症验方:
(1)党参、鸡血藤各12克,当归、杞果、元胡、牛夕、狗脊、申姜、川断、川栋子各10克,杜仲、伸筋草各14克,炮山甲、川芎、土虫各8克,红花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各一次,20剂为一个疗程,一般10剂即见效
(2)当归、年健各25克,炒白芍、木通、独活、附子各15克,生黄芪40克,生甘草、胆南星各8克,蜈蚣2条。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服用,一般10剂见效。
@  治足跟骨质增生方:
(1)取苍耳叶适量,捣烂敷患处,外罩塑料薄膜,干后换药,不拘次数。一般5-6天见效。如有小泡,可按烫伤处理,伤好后继续敷药。
(2)三百操法。先用手搓脚心100下,使脚心发热,那只脚痛就搓那只脚,双脚痛就各搓100下;然后五指并拢敲打脚心100下,要对准涌泉穴;最后握拳捶足跟100下,也可以在脚跟周围捶。如此坚持,即可让足跟痛消失。
(3)取仙人掌适量,将两面刺用刀刮去,然后剖成两片,用剖开的面敷于患处,固定。敷12小时后,换另半面。冬天可放锅里热烘几分钟,热敷于患处。15--20天可愈。
(4)取臭椿树鲜叶250克或干叶100克,加水1000毫升,煎沸取汁,加醋150克,趁热熏洗患处,每天1--2次,20天一个疗程,可愈。
@  治肩周炎、痛风等方:
 
      56、关节炎、肩周炎(包括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食用细盐1斤,放锅内炒热,再加葱须,生姜各3钱,一起用布包好,趁热敷患处至盐凉;一日一次,连用一星期,有追风祛湿之功效。
    57、劳伤腰痛:艾叶*一两,炒黄的蟹壳一两,浸白酒一斤,三日后用酒涂腰部,一日2-3次,7-10天,可治多年腰痛。     58、肾亏腰痛:丝瓜籽半斤,炒黄研成粉。白酒送服,每次1钱,一日二次,服完即愈。此方还可治妇女产后腰痛。     59、坐骨神经痛:食用细盐一斤,炒热后加艾叶*一两,用布包好敷患处至盐凉,一日一次,连用5-10天。(盐可每天反复使用)。 
    60、颈椎痛:羊骨头(生的,煮过均可)二两,砸碎炒黄,浸白酒1斤,三日后擦颈部,一日三次,一般不过15天,可以根治。 
    61、骨刺(骨质增生):狗骨头三两,砸碎炒黄浸白酒1斤,三日后用酒擦患处(最好带吃此酒一盅),一日三次,需用半月可愈。 
    62、腿抽筋:桑树果*一两,煎一碗汤一次喝下,一日二次,5天痊愈。 
    63、四肢麻木:老丝瓜筋*一两,煎一碗汤一次服下,一日二次,连服一星期,有特效。 
    64、内、外痔疮:大田螺每天一只,将盖去掉。放入冰片*1钱,5分钟后取田螺水涂肛,每天2次,7天痊愈,忌吃酒、辣物。 
    65、打针结块:将土豆切成半公分厚的薄片,敷在患处,再用热毛巾捂,一日二次,一次20分钟,2-3天肿块消散。 
    66、狐臭:胡椒、花椒各50粒,研成粉,再加入冰片*2钱,用医用酒精调匀,每日取一小团涂患处并用胶布贴好,一日换一次,连用半月可根除。 
    67、口眼歪(面部神经麻痹):黄鳝血涂面部,向左歪涂左边,并用手掌从左向右反复抹,每次2分钟,一日二次,向右歪则反做,连用三四天即正。 
    68、脱肛(解大便时肛脱下):每次用韭菜半斤,水2斤煎开洗肛,一日二次,洗三天。 
    69、落枕(睡觉时由于枕头或姿势不适,而引起的颈痛):韭菜汁加热擦颈部,日擦七八次。2-3天可治好。 
    70、戒烟:干南瓜藤*一两,煎一碗汤加适量红糖一次服,一日三次,7天后永不想抽烟。 
    71、戒酒:活黄鳝一条,放一瓶白酒内浸二天后此酒,1次1-2两,一日三次,将酒服完后永远不想再喝一滴酒。 
    72、喝酒不醉:葛根*1钱,在喝酒前泡一杯开水喝下再喝酒,酒精可解,所以人不会醉。 
    73、疥疮(老烂脚):豆腐渣炒热,敷患处,用布包好,日换一次,可治愈烂脚久不收口。 
    74、淋巴结核:田螺壳炒黄研成粉,用芝麻油调匀敷患处,日换一次,连用7-10天。 
    75、长寿保健药酒:磁石、何首乌*、大枣、核桃、枸杞*各一两,浸白酒或黄酒二斤,两天后按常日酒量吃此酒,如常饮能使老人面部红润,增强抗病力,有延迟衰老功效。 
 四、皮肤科 
    76、皮肤痒:鲜韭菜、淘米水,按1:10重量配好,先泡二小时再连韭菜一起烧开,去韭菜用水洗痒处或洗澡,一次见效,洗后勿用清水过身。
        77、治疗痛风:(1)青藤、钩藤、红藤、丁公藤、桑络藤、菟丝藤、天仙藤、阴地蕨各120g,忍冬藤、五味子藤各60g。共为细末,以老酒适量,其药用真绵包裹,浸入酒中,放入瓷罐密封,不可泄气,春秋7日,冬10日,夏5日。治疗痛风。(2)成药《蚁王痛风舒胶囊》(3)白色苦瓜八条、苹果二颗、葡萄柚一颗,榨汁当茶水服用。
文绍敦,男,1954年生,青海省湟源县人。青海大学医学院中医学教授,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研究生导师。
  组成:生大黄(后下)10克,姜黄15克,车前子(另包)10克,泽泻10克,防己10克,土茯苓15克,川牛膝12克。
  功能:清热利湿,化瘀祛浊,消肿止痛。
  主治:湿热瘀阻所致的痛风病引起的跖趾、踝、膝、指等关节红肿、疼痛,高尿酸伴高脂血证。
  用量用法:急性期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次;慢性期每日半剂,煎水代茶饮,长期服用。
  方解:痛风主要为热毒、湿浊、痰凝所致,方中生大黄化瘀祛浊、解毒导滞,使邪有出路为君药。姜黄破血行气、活血化瘀,可降血脂、抗炎为臣药。车前子、泽泻、防已利水渗湿、通淋泻热、消肿止痛,土茯苓解毒除湿、通经止痛,共为佐药。川牛膝活血化瘀,补益肝肾,引药下行为使药。
1、用山楂、葛根、车前子(药店有卖)泡茶喝,每日一杯,可以帮助身体排除过多尿酸,让痛风不再来。
  2、在家中摆放一些吊兰、绿萝、滴水观音等大叶植物,为什么呢?因为当空气湿度保持在40%~50%时,人体不但嘌呤值正常,尿酸不堆积,而且更最重要的还可以保护关节不磨损。
  3、每日将当归、三七、伸筋草、藏红花加入到45°热水中,泡脚15分钟,可以清热解毒,活血通络,坚决不给痛风发生的机会。

宋绍亮:“痛风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和高尿酸血症(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 368人已访问
      组成  熟大黄9克,萆薢30克,虎杖30克,水蛭6克,大青叶18克,土茯苓30克,苍术20克,黄柏9克,生甘草12克,薏苡仁30克。
  功效  解毒清热,利湿泄浊。
  主治  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引起的足趾关节及全身其他关节红肿热痛和高尿酸血症。
加减  单侧足大趾跖趾关节红肿热痛剧烈难忍,夜间加重,可加蒲公英、川牛膝;血脂高,可加泽泻、猪苓;大便干结加大熟大黄的用量。
家传方:大黄、栀子各60g,三七、红花各15g,桃仁、蓖麻各30g,冰片5g,樟脑10g,芒硝180g。
用法:先把前四味药研末,再加入后五味药研成油腻之药散。使用时取适量蜂蜜调和,外敷患处,用塑料薄膜盖上包扎,每八小时换药一次。

痛风系代谢性疾病,乃湿毒痰瘀交互为患,留滞经脉而成。    
     马某,男,36岁,2012年9月21日初诊。
     主诉:患痛风3年,右足第一跖趾关节常剧烈疼痛,夜间尤甚,自服别嘌呤醇即可稳定,此次因饮酒而复发。刻诊:右足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灼痛,难于行走,形体肥胖,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血尿酸:920umol/L。
    诊断:痛风。证属湿毒痰瘀,留滞经脉,痹阻关节,宜除湿解毒,祛痰消瘀,通络散结。
    处方:法半夏,胆南星,连翘各10克,海浮石,银花藤,醋炙鳖甲各15克,生地3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全蝎5克,大贝15克,海藻30克,元参15克,昆布30克,土茯苓20克,乌贼骨15克。水煎,每日一剂,分3次服。
    另用冰硼散、硫黄软膏调匀,敷于患处。
中医治病遵守辩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不同病机采用不同的治法。
一、湿热蕴结型:
治则: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用:白虎桂枝汤加二妙散:生石膏40克,桂枝6克,黄柏12克,苍术、防己、秦艽、知母、粳米、桑枝、芍药各10克,甘草4 克。
二、瘀热阻滞型:
治则:活血化瘀,健脾利湿。
方用:桃红饮加味:桃仁20克,红花、川芎、苍术、薏苡仁、白芥子、僵蚕、威灵仙各10克,丹参、当归尾各15克,全蝎3克,乌梢蛇5克。
三、痰浊阻滞型:
治则:健脾除湿,祛湿通络。
方用:苡仁汤加味:薏苡仁20克,桂枝、麻黄各6克,川芎、苍术、羌活、独活、防风各10克,当归15克,甘草4克。
四、肝肾亏虚型:
治则:补益肝肾,祛风散寒除湿。
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味:熟地、杜仲、牛膝、寄生、茯苓各15克,党参30 克,白芍、独活、防风、秦艽各10克,细辛 3克,桂枝、甘草各5克。 
此外,临床上还常见到一种证型,即太阳少阴合病,甚至可以说,这种证型更为常见。治法应用张仲景的经方——桂枝芍药知母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组成】桂枝12克 芍药9克 甘草6克 麻黄12克 生姜15克 白术15克 知母12克 防风12克 附子10克(炮)
【用法】上九味,以水700毫升,煮取210毫升,每次温服70毫升,日三服。
【主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
姜春华老师曾经指出:桂枝芍药知母汤,对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卓效。关键在于附子,不用则无效。何绍奇认为:附子用量不足亦不效。
不过,附子剧毒,用之宜慎。这里讲附子用炮附子。但是现在市场上、药店里的炮附子基本上全是炮制过度的附子,即用了过多的胆巴,以至于附子的功效和毒性都所剩无几。可惜的是,附子的毒性虽然少了,胆巴浸入附子太多,胆巴本身的毒性凸显。所以,这些炮附子用了不但不能温阳,多了反而拉肚子。
邓运明,男,1953年出生,汉族,江西樟树人。主任中医师,现任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西省名中医,第四、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骨关节病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骨伤教育研究会理事,正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骨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组成:苍术15克,白术15克,薏仁30克,黄柏15克,牛膝10克,白豆蔻15克,金钱草15克,土茯苓15克,车前草15克,萆薢15克,徐长卿15克,重楼10克,蒲公英10克,山慈菇15克,清风藤15克。
  功能:补气健脾,清热利湿。
  主治:湿热痹阻型痛风。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共取汁500毫升,分两次温服。
  方解:痛风虽属于中医“痹证”范畴,但应与一般意义上的痹证有所区别。普通痹证的发病往往是感受风寒湿邪而起,痛风则不同,其与外感六淫的关系并不密切,每次发作均与饮食不节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湿热痹症”。
  患者除有各个关节红肿热痛等湿热症状之外,伴随症状可有神疲乏力、精神不振、脘腹胀闷、胃纳不佳、不饥、便溏、口中黏或口干不欲饮、苔腻、脉细滑等脾胃虚弱证候,由此邓运明认为痛风的基本病因病机为脾胃失和为本,湿热痹阻为标。
  方中白术味苦甘,性微温,苍术辛苦而温,二者均入脾胃二经,共为君药,既可补气健脾,又能燥湿利水。薏仁性凉,味甘淡,有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毒之功效。黄柏药性苦寒,善清下焦湿热,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牛膝可补肝肾,强筋骨,活血化瘀,利尿通淋,引药下行;白豆蔻味辛,性温,可化湿行气,醒脾去浊。以上四药共为臣药,辅助二术健脾化湿,使湿邪自下焦而去。
  金钱草加强利水通淋、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之功,车前草有清热解毒,利尿的功效;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归肝胃经,能祛风胜湿;萆薢味苦性平,归肝胃经,主泌清别浊,渗利湿热,祛风除湿;徐长卿、清风藤祛风止痛,活血解毒;重楼、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利尿通淋,山慈菇清热解毒利湿。全方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清热化湿之功,可明显降低血尿酸水平,消除关节红肿热痛。
  加减:腹胀腹泻,大便稀溏者加茯苓15克,山药20克,砂仁15克;腰膝酸软,小便清长者加肉桂10克,狗脊15克;嗳气吞酸,脘腹胀闷者加柴胡15克,郁金15克;四肢肿胀,舌质紫暗加当归15克,川芎15克,丹参15克;大便利下,气味臭秽,肛门有灼热感者加黄芩10克,黄连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疼痛日久不去者加蜈蚣2条,地龙10克,鸡血藤30克。
痛风偏方
  组成:生大黄(后下)10克,姜黄15克,车前子(另包)10克,泽泻10克,防己10克,土茯苓15克,川牛膝12克。
  功能:清热利湿,化瘀祛浊,消肿止痛。
  主治:湿热瘀阻所致的痛风病引起的跖趾、踝、膝、指等关节红肿、疼痛,高尿酸伴高脂血证。
  用量用法:急性期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次;慢性期每日半剂,煎水代茶饮,长期服用。
  方解:痛风主要为热毒、湿浊、痰凝所致,方中生大黄化瘀祛浊、解毒导滞,使邪有出路为君药。姜黄破血行气、活血化瘀,可降血脂、抗炎为臣药。车前子、泽泻、防已利水渗湿、通淋泻热、消肿止痛,土茯苓解毒除湿、通经止痛,共为佐药。川牛膝活血化瘀,补益肝肾,引药下行为使药。
1苍术,何首乌
此病多数脾肾虚为本,湿热毒为标,久病累及他脏,内生痰瘀(石),嘌呤代谢紊乱,使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过少,形成高尿酸血症。中医认为,脾肾失调为其因。尿酸生成过多责之于脾,脾虚运化失职,湿浊(尿酸)内生。尿酸排过少责之于肾,肾虚分清泌浊功能减退使然。然而此病既然己经形成,着重补法早已不及,且易留邪,只能以不腻不偏之品添加于清利药中,求利中寓补。取苍术健脾燥湿助运化,用治脾虚,取何首乌益肾添精,用于补肾,同时能防利湿伤阴,活血伤血。
2土茯苓,萆解
此病的治疗多数以清热解毒毒,利湿通络为主线,此二药可利湿,清化浊毒,通利关节,排尿酸,多与秦皮,泽泻,蝼蛄,金钱草为伍,其中金钱草还可以防治结石。
3豨莶草
急性发作期,证见红肿热痛,当属热痹,我首选豨莶草。它祛风除湿,凉血解毒,活血通络,对湿热毒瘀等全能兼顾,是一味难得的良药。
4地龙
湿热毒邪性偏黏滞,易相互交混,入血则如胶似漆,日久凝成痰瘀,沉积于关节等处,使关节僵硬,甚至变形。地龙善于活血通络,利关节,清化中浊瘀之邪,我常与土鳖虫,益母草等为伍,以通之,化之,搜剔之。
5白僵蚕,白芥子
痰瘀为病,可见皮下结节痛风石,溃破后流出膏脂状渗液。这些物质符合痰的特性,可从痰论治。我最喜用白僵蚕,白芥子,它们不仅可以散结通络,且性善搜剔,还能消顽痰,尤其适于此病经络之痰,故视为首选药。
此病多因进食高嘌呤饮食或精神紧张,劳累,感染等因素诱发,调养显得十分重要。对疼痛难忍者,可加全蝎,延胡索等。另外,久闻山慈菇善于治疗此病,但我现有的治疗方法己取得较好的效果,又因为山慈菇有毒,我对它又了解不深,所以一直没有作为我治疗痛风的主打药。山慈菇清热解毒,含秋水仙碱,可直接治疗痛风,熟悉并常用此药的朋友可以选加之。
时方妙用》——心腹诸痛、痛风、痹证(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 2889人已访问
    心为君主之官。一痛手足青至节。不治。俗谓心痛者。乃心胞络痛。或胃腕痛也。昔人分为九种。宜辨而治之。  一曰气痛。脉沉而涩。乃七情之气郁滞所致。宜七气汤。(五十四微温。)百合汤。(九十微凉。)一曰血痛。脉浮沉俱涩其病如刺。不可按扪或寒热往来。大便黑。宜失笑散。(五十八)三一承气汤。(五十四此方虽竣。而痛其便闭拒按者。不得不用之。如桂枝桃仁各三钱。)一曰痰痛。即饮痛。脉滑咳嗽。痛连胁下。或游走无定。宜伤寒十枣汤。但此方。近医胆识不及。不敢用。宜二陈汤。(八十二○加白芥子一钱五分皂角炒紫五分。栝蒌三钱。)滚痰丸。(六十三○诸药不效大便闭者。可暂用之。)一曰火痛。脉数而实。口渴面赤。身热便秘。其痛或作或止。宜金铃子散。(九十二)丹参汤。(九十二)百合汤。(九十三)或用栀子炒熟四钱。良姜二钱研末。名越桃散。温酒送下。  加味逍遥散。送下左金丸二钱。
  一曰冷痛。脉迟而微细。手足俱冷。其痛绵绵不休。宜附子理中汤。加当归肉桂木通吴萸子。
  一曰虚痛。即悸痛。脉虚细小。或短涩。心下悸。喜按。得食少愈。二便清利。宜归脾汤。加石菖蒲一钱。(二十一)当归补血汤。加肉桂一钱五分。(六)一曰注痛。入山林古庙古墓。及感一切异气而痛。语言错乱。其脉乍大乍小。两手若出两人。宜平胃散。加藿香二钱。木香一钱。调麝香七厘服。以香者天地之正气也。正能胜邪。
  一曰虫痛。脉如平人。其痛忽来忽止。闻肥甘之味更痛。(闻食而虫头上昂。)按摩稍止。
  (附子理中汤。去甘草。加乌梅三枚。川椒黄连各一钱五分。黄柏肉桂当归各一钱。水煎服。愈后。宜服乌梅丸。(一百零七)一曰食痛。脉实而滑。嗳腐吞酸。恶食腹胀。其痛或有一条扛起者。宜平胃散。加麦芽谷芽山楂半夏各二钱。胀甚者。再加莱菔子生研三钱。水煎服。如初病。
  食十)又按。以上九痛。流传已久。不可不知。而高士宗医学真传。分各部用药。其法甚捷。
  今重订而节录于下。
  一当心之部位而痛。俗云心痛非也。乃心胞之络。不能旁达于脉故也。宜    香苏饮。
    加当归四钱。元胡索木通各一钱。桂枝二钱。酒水各半煎服。紫苏须用旁小梗整条。不切碎。更能通络。(五十三)一心脉之上则为胸膈。胸膈痛乃上焦失职。不能如雾之溉。则胸痹而痛。宜
    百合汤半剂。
    加栝蒌皮贝母各三钱。薤白八钱。白蔻一钱五分。水煎服。(九十三)胸膈之下两乳中间名曰膺胸。膺胸痛乃肝血力虚。气不充于期门。致冲任之血。从膺胸而散则痛。宜    丹参饮半剂。
    加当归五钱。白芍金银花各三钱。红花川续断各一钱。酒水各半煎。
  (九十二)一膺胸之下则为中脘。中脘作痛。手不可近。乃内外不和。外则寒气凝于毛皮。内则垢浊停于中脘。当审其体之虚实而施治。莫若以灯当痛处爆十余点。则寒结去而内外通。便不痛矣。若爆后痛仍不止。实者宜五积散。虚者宜加味香苏饮。
   五积散。
    (四十二)香苏饮加桂枝芍药当归各三钱。细辛木通各一钱五分。吴茱萸二钱。水煎服。方中紫苏生姜细辛桂枝。以驱外之凝寒。吴茱萸陈皮木通。以降内之浊垢。归芍香附甘草。和其气血。
  安一中脘之下。当阳明胃土之间。(铜人图中脘下一斗名建里穴)时痛时止。乃中土虚而胃气不和。若服行血消泄之剂过多。便宜温补。但以手重按之则痛稍平。此中土内虚。虚而且寒之明验也。宜香砂六君子汤。加干姜二三钱。(三)附子理中汤。(一百零七)一乳下两旁胸骨尽处痛者。乃上下阴阳不和。少阳枢转不利也。伤寒病中多有此症。当助其枢转。和其气血。上下通调。则愈矣。宜逍遥散。倍柴胡。加生姜一钱五分。(四十八)一大腹痛者。乃太阴脾土之部。痛在内而缓。中土虚寒也。(宜理中汤。倍人参。)痛兼内外而急。脾络不通也。(宜理中汤。倍干姜。)盖脾之大络。名曰大包。从经隧而外出于络脉。今脾络滞而不行。则内外皆痛。(理中汤倍干姜。服之不应者。再加肉桂一钱五分。木通一钱。)太阳篇云。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与小柴胡汤。此先补益于内。而后枢转于外也。
  一脐旁左右痛者。乃冲脉病。冲脉当脐左右。若为寒气所凝。其冲脉之血。不能上行外达。则当脐左右而痛。当用血分之药。使胞中之血。通达肌表。若用气药。无裨也。宜当归四逆。加生姜吴茱萸汤。水酒各半煎服。或用四物汤。(九)去地黄。加肉桂一钱。生黄生姜各三钱。炙甘草红花各一钱。水酒煎服。
  一脐中痛不可忍喜按者。肾气虚寒也。宜通脉四逆汤。加白芍三钱。若脉沉实口中热渴腹
    三一承气汤。
    (五十四)一脐下痛者。乃少阴水脏太阳水腑。不得阳热之气以施行。致阴寒凝结而痛。少阴水脏虚寒。用真武汤温之。太阳水腑虚寒。用桂枝汤。加熟附子茯苓温之。○按士材必读云。脐上痛。属脾。脐下痛。属肝。当脐痛。属肾。此臆说也。不可从。又脐下痛。有火逼膀胱。
  小便不利而痛者。宜五苓散。亦有阴虚阳气不化。小便点滴俱无胀痛者。宜通关丸。有燥屎者。辨法方治。见上条。
  
    通关丸。
    (五十一)一小腹两旁谓之少腹。少腹痛乃厥阴肝脏之部。又为胞中之血海。盖胞中之水。主于少阴。胞中之血。主于厥阴也。痛者。厥阴肝气。不合胞中之血而上行也。肝脏不虚者。当疏通以使之上。(宜香苏饮。加柴胡三钱。当归白芍各二钱。生橘叶三片。)肝脏虚者。当补益以助其下。(宜乌梅丸。以米汤送下二钱。一日三服。)盖厥阴不从标本。从中见少阳之气。
  使厥阴上合乎少阳。则不痛矣。两旁季胁痛者。肝气虚也。(当归四逆汤。加阿胶。四君子汤。去白术。加当归粳米与乌梅丸。五服。)两胁之上痛者。少阳之气不和也。(宜小柴胡汤。去枣。加牡蛎青皮。)时法用左金丸。愚按。凡心腹诸痛。宜辨其内之胀与不胀。便之闭与不闭。脉之有力与无力。口中热。口中和。痛之久暂。以辨寒。热。邪。正。虚。实。如痛而胀且闭者。浓朴三物汤。攻里兼发热者。浓朴七物汤。兼表里治之。腹痛连胁痛。脉弦紧。恶寒甚大便秘者。大黄附子汤主之。若但胀而便不秘者。是实中之虚。宜浓朴半夏人参生姜甘草汤。腹痛甚而不可触近呕吐者。大建中汤主之。雷鸣切痛呕吐者。附子粳米汤主之。
  腹痛下利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腹痛吐泻者。理中汤主之。若绕脐疼痛。名寒疝腹中病痛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皆起死回生之法。时医不讲久矣。予着有金匮浅注十六卷。医诀三卷。辨之颇详。宜查对勿误。
[卷二] 痛风 
肢节走痛。内经谓之贼风。后人谓之痛风。又谓之白虎历节风。宜审其寒热而治之。
  脉宜浮数。忌虚弱。
  痛风。脉浮紧。头痛恶寒发热。为新受之邪。宜    五积散。
    (四十二)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宜    四物汤。
    加生黄防风桂枝秦艽桑枝红花炙草主之。(九)痛风久不能愈。必大补气血。以为胜邪之本。切不可徒用风药。宜十全大补汤诸药。
    各一钱。加真桑寄生三钱为君。再加附子防风竹沥生姜汁为佐使。(十一)痛风久不愈。以痛久必入络也。诸方俱宜加入金银花木通红花钩钩藤刺蒺藜之类。
  ○又痛久则郁。郁而泻热。热则生痰。必加入制南星半夏栝蒌根黄柏贝母竹沥姜汁之类。○又桑寄生虎骨。俱为要药。以桑为箕星之精。风从虎之义也。○久服辛热之药不效者。宜用玉竹黑芝麻直僵蚕生归须菊花蒺藜阿胶炙草之类。为柔润熄肝风法也。
   
[卷二] 痹证 
痹者。闭也。风寒湿杂至。合而为痹。与痛风相似。但风则阳受之。痹则阴受之。虽内经痹论。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之分。而深究其源。自当以寒与湿为主。盖以风为阳邪。寒与湿为阴邪。阴主闭。闭则郁滞而为痛。是痹不外寒与湿。而寒与湿亦必假风以为之帅。寒曰风寒。湿曰风湿。此三气杂合之说也。内经寿天刚柔篇曰。
  在阳者命曰风。在阴者命曰痹。以此分别。则两症自不混治矣。若胸痹及脏腑诸痹。又当别论。医门法律。分别甚详。宜参阅之。
  一痹症之实者。宜五积散。
痛风是属于中医“痹 证”等范畴,由于脾肾功能 失调,脾失健运,致使湿浊 内生,如湿浊之邪 进一步伤于肾则可导致肾 损害,导致痛风性肾病,甚 至慢性肾衰。
    中医辨证分型施治
    湿热痹阻型
    症见关节红肿热痛,肿胀疼痛剧 烈,筋脉拘急,手不可近, 更难下床活动,日轻夜重, 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 热除湿、活血通络。方用宣 痹汤加减:防己、杏仁、连 翘、蚕沙、赤小豆、姜黄、秦 艽各10克,滑石、海桐皮、 淫羊藿、泽泻各15克,山 栀、半夏各6克,薏苡仁、土茯苓各30克,虎杖20 克,水煎服,每日1剂。
    脾虚湿阻型
    症见关节酸楚沉重、疼痛部位不移,关节畸形、僵硬,有痛风石,自觉气短,纳呆不饥,舌淡红苔白腻,脉濡而数。治宜健脾祛湿、泄浊通络。方用运脾渗湿汤(经验方)加减:淫羊藿、白术、川牛膝、石苇各20克,猪苓、滑石、桃仁各15克,瞿麦、车前子(包煎)、熟大黄、红花、穿山甲、当归各10克,桂枝5克,生薏仁30克,土茯苓50克,水煎服,每日1剂。
    肝肾亏虚型
    症见痛风日久,关节肿胀畸形,不可屈伸,重则疼痛、腰膝酸软、肢体活动不便,遇劳遇冷加重,时有低热,畏寒喜暖,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数或沉细无力。治宜补益肝肾、除湿通络。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防风、川芎各10克,秦艽、当归、生地、白芍、杜仲、川牛膝、茯苓、鸡血藤各15克,细辛 3克,肉桂、人参各5克,甘草6克,桑寄生2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寒湿痹阻型
    症见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红肿不甚,得热则减,关节屈伸不利,局部有冷感,舌淡红苔白,脉弦紧。治宜温经散寒、祛风化湿。方用乌头汤加减:制川乌、麻黄各6克,黄芪20克,炒白芍、鸡血藤、当归、生薏苡仁:、淫羊藿各 15克,甘草9克,桂枝5 克,细辛3克,土茯苓30 克,生姜3片,水煎服。
    中医外治法
    1.大黄粉、蜂蜜各适量,调敷患处。
    2.太乙紫金丹(紫金锭)用醋调敷患处。
    3.如意金黄散,在红肿热痛未成脓时,用茶水和蜂蜜调敷;欲化脓者用葱汁同蜂蜜调敷患处。
        陈文伯痛风小方子:秦皮15克、络石藤15克。
     痛风排酸汤:露蜂房、蚤休各15克,苡仁、生石膏    各30克,苍术、黄柏各20克,玄参、金银花、土茯苓、车前子(另包)各30克,秦皮、秦艽、络石藤各15克。
痛风病的中医治疗: 
一、辩证论治 1.辩证要点   本病以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摄失养造成脏腑功能失调为发病基础,以外感邪气、跌打损伤为发病外因,湿热、痰浊、瘀血互结为本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辩证时应注意辨别虚实。急性期多属湿热痹范畴。慢性期多表现为寒湿痹阻、痰浊阻络、瘀血阻滞、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诸证。 
2.治疗要点   对于急性期的治疗,应遵循湿热痹的治疗原则,采用疏风通络、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治疗方法。慢性期于活血化瘀、化痰除湿的同时,不忘扶助正气,调整脏腑阴阳。 
3.分证论治 
3.1 湿热痹阻 
证候特点:关节卒然红肿热痛,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关节拒按,局部灼热,得凉则舒。伴发热,口渴,心烦。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方药:四妙丸合白虎汤加减。 
苍术、黄柏、薏苡仁、知母、生石膏、木瓜等。 
加减:热盛者加栀子、连翘、忍冬藤等;伤阴者酌加生地、麦冬、石斛等;肿痛明显者酌加络石藤、全蝎、蜈蚣、桑枝、元胡等;下肢关节痛者加牛膝、独活;上肢关节痛者加桑枝、片姜黄、威灵仙等。 
中成药:配合湿热痹冲剂、滑膜炎冲剂、四妙丸等。 
3.2 寒湿痹阻 
证候特点: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或见局部皮下结节或痛风石。伴关节喜暖,肢体重着麻木。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质淡红或淡胖,苔薄白,脉弦紧或沉紧。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方药:薏苡仁汤合乌头汤加减。 
薏苡仁、麻黄、独活、苍术、防风、桂枝、制川乌等。 
加减:寒邪偏盛者加制附子、细辛、炮姜等;湿邪偏盛者加防己、萆薢、木瓜、羌活等;皮下结节或痛风石者酌加南星、炮山甲、白芥子等化痰通络之品。 
中成药:配合寒湿痹冲剂口服。 
3.3 痰瘀阻滞 
证候特点:关节肿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或疼痛固定,或局部硬节,或见痛风石,或见关节畸形,屈伸不利,或关节局部皮色暗红。舌质暗红或胖大,边见瘀点瘀斑,舌苔白或黄,脉沉滑或弦涩。 
治法:化痰散结,活血通络。 
方药:复元活血汤合二陈汤加减。 
茯苓、陈皮、半夏、炮山甲、瓜蒌、桃仁、威灵仙等。 
加减:关节疼痛明显者加莪术、红花、全蝎、乌蛇等;血瘀明显者加赤芍、丹皮、路路通、蒲黄等;皮下结节或痛风石加白芥子、胆星等;关节肿甚加防己、木瓜、土茯苓、泽泻等。 
3.4 脾肾阳虚 
证候特点:关节肿痛持续。伴肢体及面部浮肿,气短乏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纳呆呕恶,腹胀便溏。舌质淡胖,苔薄白或白,脉沉缓或沉细。 
治法:健脾温肾。 
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减。 
制附子、肉桂、白术、党参、茯苓、黄芪等。 
加减:呕恶者加半夏、生姜等;肿甚加防己、泽泻、车前子等;阳虚寒甚者加干姜、巴戟天、肉苁蓉等。 
中成药:可配合附子理中丸、人参健脾丸、益肾蠲痹丸、右归丸等口服。 
3.5 肝肾阴虚 
证候特点: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时轻时重。关节变形,可见结节,屈伸不利。伴腰膝酸软,耳鸣口干,肌肤麻木不仁,神疲乏力,面色潮红或颧红。舌质红或干红,苔薄稍津,脉弦细或细数。 
治法:补益肝肾。 
方药:独活寄生汤合左归丸加减。 
独活、桑寄生、白芍、熟地、知母、菟丝子、龟板、鳖甲等。 
加减:腰膝酸软明显者加鹿角胶、黄芪、川断等;关节重着麻木者加防己、薏苡仁、鸡血藤等;皮下结节者酌加化痰通络之品如白芥子、炮山甲、胆星等。 
中成药:可配合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口服。
朱良春治疗痛风的经验(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 14285人已访问
一、痛风病名之商榷     
痛风之名,始于李东垣、朱丹溪,但中医之痛风是广义的历节病,而西医学之痛风,则系指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高尿酸血症的“痛风性关节炎”及其继发症,所以病名虽同,概念则异。从临床观察,有其特征,如多以中老年,形体丰腴,或有饮酒史,喜进膏粱肥甘之人为多;关节疼痛以夜半为甚,且有结节,或溃流脂液。从病因来看,受寒受湿虽是诱因之一,但不是主因,湿浊瘀滞内阻,才是其主要病机,且此湿浊之邪,不受之于外,而生之于内。因为患者多为形体丰腴之痰湿之体,并有嗜酒、喜啖之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升清降浊无权,因之痰湿滞阻于血脉之中,难以泄化,与血相结而为浊瘀,滞留于经脉,则骨节肿痛,结节畸形,甚则溃破,渗溢脂膏。或郁闭化热,聚而成毒,损及脾肾,初则腰痛、尿血,久则壅塞三焦,而呈“关格”危候,“痛风性肾炎”而致肾功能衰竭之症。凡此悉皆浊瘀内阻使然,实非风邪作祟,故我称之为“浊瘀痹”,似较契合病机。
       二、主要治则是泄化浊瘀
       由于痛风之发生,是浊瘀为患,故应坚守“泄化浊瘀”这一法则,审证加减,浊瘀即可逐渐泄化,而血尿酸亦将随之下降,从而使分清泌浊之功能恢复,而趋健复。这也说明:痛风虽然也属于痹证范围,具有关节疼痛、肿胀等痹证的共同表现,但浊瘀滞留经脉,乃其特点,若不注意及此,以通套治痹方药笼统施治,则难以取效。
       三、辨证辨病,灵活用药
       我治痛风常用的处方用药:土茯苓、萆解、苡仁、威灵仙、泽兰、泽泻、秦艽是泄浊解毒之良药,伍以赤芍、地鳖虫、桃仁、地龙等活血化瘀之品,则可促进湿浊泄化,溶解瘀结,推陈致新,增强疗效,能明显改善症状,降低血尿酸浓度。曾取以上药物制成“痛风冲剂”,经六年来系统观察,大多数病例在服药2~3天后,症状有显著改善,继续服用,可以获愈。经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实验证明,用痛风冲剂对因微结晶尿钠所致大鼠实验性痛风观察,给药组2小时后大鼠的足跖肿胀的消退,显然比模型组要快,与秋水仙碱组比较,在消肿方面,痛风冲剂并不逊于秋水仙碱组。毒性试验证明:痛风冲剂对人体是安全可靠的。目前正在作2期临床观察,以便申报新药。至于蕴遏化热者,可加清泄利络之律草、虎杖、三妙丸等;痛甚者伍以全蝎、蜈蚣、延胡索、五灵脂以开瘀定痛;漫肿较甚者,加僵蚕、白芥子、陈胆星等化痰药,可加速消肿缓痛;如关节僵肿,结节坚硬者,加炮甲、蜣螂、蜂房等可破结开瘀,既可软坚消肿,亦利于降低血尿酸指标。如在急性发作期,宜加重土茯苓、萆解之用量,并依据证候之偏热、偏寒之不同,而配用生地、寒水石、知母、水牛角等以清热通络;或加制川乌、草乌、川桂枝、细辛、仙灵脾、鹿角霜等以温经散寒,可收消肿定痛、控制发作之效。体虚者,又应选用熟地黄、补骨脂、骨碎补、生黄芪等以补肾壮骨。至于腰痛血尿时,可加通淋化石之品,如金钱草、海金砂、芒硝、小蓟、茅根等。
       四、病案举例
       病例(一):夏××,男,55岁,干部,1988年3月14日就诊。
       主诉:手指、足趾小关节经常肿痛,以夜间为剧,已经5年,右手食指中节僵肿破溃,亦已两年余。
       病史:5年前因经常出差,频频饮酒,屡进膏粱厚味,兼之旅途劳顿,感受风寒,时感手指、足趾肿痛,因工作较忙,未曾介意。以后每于饮酒或劳累、受寒之后,即疼痛增剧,右手食指中节及左足拇趾内侧肿痛尤甚,以夜间为剧,即去医院就诊,作风湿性关节炎
处理,曾服炎痛喜康、布洛芬等药,疼痛有所缓解,时轻时剧,终未根治。两年前右手食指中节僵肿处破溃,流出白色脂膏,查血尿酸高达918微摩尔/升,确诊为“痛风”,即服用别嘌呤醇、丙璜酸等药,症情有所好转,但因胃痛不适而停服,因之肿痛又增剧,乃断续服用,病情缠绵,迄今未愈。
       检查:形体丰腴,右手食指中节肿痛破溃,左足大趾内侧亦肿痛较甚,入暮为剧,血尿酸714微摩尔/升,口苦,苔黄腻,质衬紫,脉弦数。右耳翼摸到二枚痛风石结节,左侧有一枚。
       诊断:浊瘀痹(痛风)。
       治疗:泄化浊瘀,蠲痹通络。
       处方:土茯苓60g,生苡仁、威灵仙、律草、虎杖各30g,萆解20g,秦艽、泽兰、泽泻、桃仁、地龙、赤芍各15g,地鳖虫12g,三妙丸10g(包煎)。10剂。
       3月25日二诊:药后浊瘀泄化,疼痛显减,破溃处之分泌物有所减少,足趾之肿痛亦缓,苔薄,质衬紫稍化,脉细弦。此佳象也,药既奏效,毋庸更张,继进之。上方去三妙丸,加炙僵蚕12g,炙蜂房10g。15剂。
       4月10日三诊:破溃处分泌已少,僵肿渐消,有敛愈之征;苔薄,衬紫已化,脉小弦。血尿酸已接近正常,前法续进,并复入补肾之品以善其后。
       上方土茯苓减为30g,去赤芍、律草,加熟地黄15g,补骨脂、骨碎补各10g。15剂。
       10月5日随访:手足指、趾之肿痛,迄未再作。
       病例(二):郭××,男,57岁,农民。
       2000年1月7日初诊:确诊痛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均已多年。双手十指变形,左手小指有痛风结石,全身关节酸痛,近日足趾突发红肿热痛,故来就诊。纳可,便调,舌红绛、苔黄浊,脉弦,此浊瘀阻络,有化热伤阴之征,治宜泄化浊瘀,养阴清热,通络定痛。       
处方:
       (1)青风藤、土茯苓、泽兰、泽泻、豕希莶草、炒元胡各30g,生地20g,没药、赤白芍各15g,炙蜂房、炙地鳖虫各10g。14剂。
       (2)痛风冲剂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
       (3)益肾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
       2月8日二诊:既往曾用激素未相告,用中药后擅自将强的松4 /d突然停服,故痛反剧,肿不消,口干、痰多,二便正常,苔中白腻,舌红,脉弦。前法损益。
       处方:
       (1)穿山龙50g,土茯苓、豕希莶草、青风藤、泽兰、泽泻、金荞麦、炒元胡各30g,徐长卿、没药、地龙、赤芍、炙僵蚕各15g,皂刺、地鳖虫、当归各10g,甘草6g。14剂。
       (2)痛风冲剂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
       (3)益肾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
       3月14日三诊:药后肿痛缓解,舌红,苔白腻,脉弦滑。激素已撤除,原法出入。
       处方:
       (1)穿山龙50g,鸡血藤、土茯苓、威灵仙、金荞麦各30g,徐长卿15g,制川乌、乌梢蛇、炙蜂房、地鳖虫、广地龙、炙僵蚕、全当归各10g,凤凰衣8g。30剂。
       (2)痛风冲剂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
       (3)益肾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随访已趋缓解,嘱忌食含嘌呤类食物如各种豆类、海鱼、动物内脏、菠菜等及酒,多饮水,仍每日服益肾蠲痹丸2包,以期巩固。
       【按】长期使用激素者,在改服中药的过程中均需递减,不可骤停。方中用穿山龙,且所用剂量甚大,据笔者使用体会,似有替代激素的作用,而无激素的副作用;金荞麦则为良好的祛痰化瘀、清热消炎药。
       病例(三):张××,男,70岁。
       99年11月10日初诊:双手指关节肿痛月余,伴晨僵1小时,左手中指关节严重红肿热痛,犹如胡萝卜,活动受限,二便调,纳可。查:UA 666mmol/L,ENA总抗体阳性,WBC 3.67×10 /L,ESR 56mm/h,Cr 15.6mg/L,舌红,苔薄白中裂,脉细小弦。此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痛风,不易速解。治宜蠲痹通络,佐以泄化浊瘀。
       处方:
       (1)穿山龙、鸡血藤、威灵仙、生黄芪、青风藤、泽兰、泽泻、土茯苓各30g,生地黄20g,乌梢蛇、炙蜂房、地鳖虫、广地龙、炙僵蚕、全当归各10g,凤凰衣、甘草各6g。7剂。
       (2)益肾蠲痹丸4g×21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
       (3)痛风冲剂9包×3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
       11月20日二诊:药后关节肿痛减轻,口干,二便正常,但遇寒痛剧,舌脉同前。复检:血尿酸540mmol/L,原法续进。
       处方:
       (1)穿山龙、豕希莶草、鸡血藤、土茯苓、威灵仙各30g,制川乌、乌梢蛇、炙蜂房、地鳖虫、广地龙、炙僵蚕、全当归各10g。7剂。
       (2)痛风冲剂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
       (3)益肾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
       11月27日三诊:近有低热T37.8 C左右,便溏,神疲,心悸,夜寐不安,ESR 28mm/h,脉细涩。此症顽固,常有反复,原法续进。
       处方:
       (1)穿山龙、鸡血藤、威灵仙、鹿含草、律草、土茯苓、怀山药各30g,白薇、地骨皮各20g,乌梢蛇、炙蜂房、地鳖虫、广地龙、炙僵蚕、全当归各10g,甘草6g。14剂。
       (2)痛风冲剂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
       (3)益肾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
       12月11日四诊:低热渐除,神疲,纳可,寐不实,舌苔白腻,脉细小数,原法续进。
       处方:
       (1)上方加炒苡仁、夜交藤各30g。14剂。
       (2)痛风冲剂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
       (3)益肾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
       12月25日五诊:肿痛已消除,惟神疲、低热未已,需耐心服药,方能痊愈。
       处方:
       (1)上方30剂。
       (2)痛风冲剂9包×10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
       (3)益肾蠲痹丸4g×90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随访已愈。
       【按】此案亦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并发痛风,二者都是顽缠难愈的疾病,发生在一人身上,就更显得难以措手,前人著作中也鲜有可资借鉴的成例。笔者初诊用乌蛇、蜂房、地鳖虫、地龙、僵蚕等蠲痹通络为主,佐以泽兰、泽泻、威灵仙、土茯苓、穿山龙泄浊化瘀。二诊因受寒而痛,加川乌;三诊因发热加律草、白薇、地骨皮;四诊因寐不实而加夜交藤,都是因证而施,而蠲痹通络,泄化浊瘀的主导方针不动,且汤丸并进,意在加强作用,并鼓励患者耐心服药,结果在五诊时即收肿疼尽消之效。 
    (四十二)一金匮治血痹。脉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症身体不仁。如风痹状。用黄五物汤。黄芍药桂枝各二钱。生姜六钱。大枣四枚。水煎服。一日三服。愚谓为痹症属虚者之总方。

33.1 消痛饮
【来源】叶伟洪,《中医杂志》(4)1990年
【组成】当归12克,牛膝15克,防风12克,防己15克,泽泻18克,钩藤15克,忍冬藤25克,赤芍18克,木瓜25克,老桑枝30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通络,消肿止痛。
【方解】多因脏腑经络先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所致。方中以当归、赤芍、牛膝凉血活血止痛;钩藤、忍冬藤、桑枝清热解毒通络;防风、防己、泽泻、木瓜、祛风利湿消肿,配合祛风渗湿止痛之剂局部熏洗,内外同治,共奏清热通络,消肿止痛之功。
【主治】痛风性关节炎。
【加减】关节红肿甚者,加黄柏、地龙;大便燥加大黄(便软则同煎,便结则后下);痛甚加田三七、乳香、没药。同时用下列药物煎汤熏洗;马钱子20克,红花15克,生半夏20克,王不留行40克,大黄30克,海桐皮30克,葱须3根,艾叶20克。煎水熏洗患处,每天1剂2次。
【疗效】治疗18例,显效15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达100%。
【附记】为了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必须注意节制饮食,不可暴饮暴食,不吃高嘌呤饮食(如动物肝、肾、脑、心等内脏,以及虾、蟹、鸡汤、鱼卵等),避免饮酒(尤其啤酒),防止受凉、劳累和过度肥胖,平时多饮水。待关节肿痛消失后,每周仍需要服3剂,坚持两个月,可促进尿酸排出,降低血中尿酸的浓度,巩固治疗效果。 
33.2 痛风方
【来源】张瑞仪,《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苍术、黄柏各15克,蚕砂12克,木瓜10克,牛膝6克,丹参15克,白芍、桑枝各12克,灵脂9克,延胡索、路路通各15克,槟榔10克,云苓15克,升麻、甘草各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另局部外敷金黄散、活血散。
【功用】清利湿热、行气豁痰。
【方解】本方用苍术、黄柏、蚕砂祛风除湿;路路通、灵脂、桑枝、丹参祛瘀通络;槟榔祛热燥湿,云苓、泽泻、利水除湿,使浊邪从小便而去。在牛膝与升麻的用量上,使牛膝倍升麻,一升一降,活动气机,以调整气机升降平衡,共奏疗效。
【主治】痛风。
【加减】热甚加金银花、蒲公英、丹皮等;肿甚加泽泻、防己、瞿麦等;后期补肝肾,加龟板、枸杞、淫羊藿、锁阳等,豁痰散结加南星、法半夏、浙贝等;体虚加黄芪、人参等。
【疗效】治疗痛风300例,均取得良好疗效。 
33.3 泄浊化瘀汤
【来源】朱良春,《江苏中医》(3)1990年
【组成】土茯苓45克,萆薢15克,威灵仙3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泽兰10克,生苡仁30克,全当归10克,车前子10克,泽泻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降浊泄毒,活血化瘀。
【方解】痛风乃浊毒瘀滞所致。故方用土茯苓、萆薢、威灵仙、桃仁、红花、泽兰、泽泻、生苡仁、全当归、车前子等为基础方。土茯苓泄浊解毒、健胃燥湿、通利关节;萆薢分清泄浊。
痛风是一组由嘌呤代谢紊乱而导致血尿酸含量增高为特征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及由此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或关节、肾脏或其他组织中尿酸盐沉积而引起这些器官的损害和痛风石的形成。痛风起病隐匿或急骤,病程长,尚不能根治,男性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多见于绝经期后,男女之比为20:1,不少患者有痛风家族史。
  中医认为,痛风的病因病机是在气血亏虚、阴阳失调情况下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日久痰浊瘀血互结,痹阻经络、血脉而致。
  一、辨证论治
  风痹(行痹)证四肢关节、腰背疼痛,酸楚,痛无定处,以肩、上肢多见。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药:防风汤加减。疼痛以上肢为主者,加羌活、威灵仙、川芎;以下肢为主者,加独活、牛膝、防己;以腰为主者,加狗脊、续断、桑寄生。可配以侧柏叶30克,大黄30克,黄柏15克,薄荷15克,泽兰15克。共研末,加蜜适量,再加水调糊外敷,也可应用回阳玉龙膏(草乌、煨姜各90克,赤芍、白芷、天南星各30克,肉桂15克,共研细末,加4倍量凡士林,调匀成膏)外敷患处。
  寒痹(痛痹)证疼痛剧烈,痛处不移,遇寒加重,得温则减,关节屈伸不利,形寒肢冷,昼轻夜重。舌苔白,脉弦紧。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方药:乌头汤加减。寒盛痛剧者,加大乌头用量并加细辛;肩臂疼痛、不能抬举者,加片姜黄、桃仁、红花。配以回阳玉龙膏(《外科正宗》):将诸药研极细面热酒调敷,亦可掺于膏药内贴之。也可用山慈姑10克,生南星10克,加75%酒精浸泡,做痛区离子导入或膏药外贴患处,如麝香追风膏,关节止痛膏等。
  湿痹(着痹)证四肢肌肉关节酸楚疼痛,痛有定处,肌肤麻木不仁,或局部肿胀。舌淡白或胖大,苔白,脉濡缓。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药:薏苡仁汤加味。关节肿胀者,加萆(草字头加解)、姜黄;肌肤麻木不仁者,加海桐皮、白芥子。配以马钱子、生半夏、艾叶各20克,红花15克,王不留行40克,大黄、海桐皮各30克,葱须3根,煎汤2000毫升,置于桶内,以热气熏蒸患部,待药液变温后,浸洗患处,每日两次,7天为1疗程。
  风湿热痹证关节肢体疼痛灼热,痛不可触,局部红肿,关节屈伸不利。舌红,苔黄,或燥或腻,脉滑数。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方药:白虎桂枝汤加减。关节红肿疼痛剧烈者,去桂枝,加生地、玄参、麦冬;若兼湿热下注,浊毒瘀滞者,加土茯苓、萆薢、泽兰、牛膝。配以芙蓉膏:芙蓉叶、生大黄赤小豆各等份,共研细末,按4:6之比加入凡士林,和调成膏,外敷患处,每日1次,也可应用柳树花30克,银花30克,蒲公英30克,土茯苓30克,紫花地丁30克,生大黄30克,加水适量,煮沸后约30分钟,浸洗患处。
  顽痹证痹证日久,肌肉关节疼痛,固定不移或痛而麻木,不可屈伸,反复发作,骨节僵硬变形,关节及其周围呈黯黑色。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腻,脉细涩。治法:化痰祛瘀,搜风通络。方药:蠲痹通络汤加减。关节僵硬、变形明显者,加穿山甲、全虫;疼痛剧烈者,加蜈蚣、元胡。可配以制川乌、制草乌、木瓜、红花各30克,加水2500毫升,煎成2000毫升,浸洗患处。
  气血虚痹证痹证日久不愈,关节肢体酸痛时轻时重,活动后疼痛加重,或关节变形,肌肉瘦削。舌淡,苔白,或少苔,脉沉细弱。治法:补益气血,舒筋活络。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偏阳气虚者,加党参、仙灵脾、制附片;偏阴血虚者,加生熟地、枸杞子、石斛。
  阳虚痹证痹证日久不愈,腰膝酸软,骨节疼痛无力,甚者关节变形,屈伸不能,伴形寒肢冷,面色(白字加光)白,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治法:温阳益气,祛邪止痛。方药:左归丸合羌活续断汤加减。阳虚寒盛者,加巴戟天、仙灵脾;疼痛剧烈者,加元胡、乌梢蛇、全虫;关节变形者,加穿山甲、土鳖虫、桃仁、红花、白芥子。
  阴虚痹证痹证日久,关节烦痛,筋脉拘急,腰膝酸软,夜重日轻,伴形体消瘦,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治法:滋补肝肾,强壮筋骨。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阴虚阳亢、肝风内动者,加石决明、牡蛎、钩藤;筋惕肉目闰者,加白蒺藜、天麻;阴虚火旺、低热缠绵者,加青蒿、地骨皮、知母、黄柏。
  二、未病预防
  由于痛风的发病与遗传、体质及饮食等关系十分密切,预防痛风应首先做好患病家庭的普查工作,及早发现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如血尿酸超过0.42mmol/L时,应即时使用促进尿酸排泄或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使血尿酸恢复到正常水平,防止痛风的发生。
  痛风病初期表现在肢体、关节,继而侵蚀筋骨,内伤脏腑,在出现症状之前,即有先天肝肾不足和脾失健运的现象,因此调补肝脾肾并配合应用降尿酸的中药,对高尿酸血症患者可以适当控制病情发展。
  三、已病防变
  历时较久的痛风病人,约1/3有肾损害,所以痛风患者,尤其是病程较长的病人,必须有预防痛风肾损害的意识。除严格遵守痛风病人的膳食原则,增加饮水量,碱化尿液等措施之外,应给予清热利尿,
通淋消石治疗。此外,用车前草、玉米须、薏苡仁煲水代茶频频饮用,亦可促进尿酸排泄。由于痛风病主要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脾肾功能失调所致,属本虚标实之证,因此,慢性期强调用补法,长期加强对肝脾肾的调补,或养肝补肾,或温肾健脾,或健脾益气,增强肝脾肾的功能十分重要,常以独活寄生汤、左归饮、右归丸、参苓白术散等加减治疗,一些经临床实践证明有降低血尿酸作用的中药也常配合使用。
痛风汤特效处方

    组成:土茯苓30、萆薢30、威灵仙15、桃仁10、红花10、泽兰10、泽泻20、苡米30、车前子30、苍术15、山慈姑15、胆南星15。(单位:克)
    用法:水煎,日三次口服。
分析:以土茯苓、威灵仙、萆薢三味为主药,有显著排尿酸作用。威灵仙辛散宣导,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经络”,“积湿停痰,血凝气滞,诸实宜之”,对改善关节肿痛确有殊功。
痛风医案(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 330人已访问
     彭姓友,三十六七,地产商人,身体素胖,因工作需要,酒水不断,荤腥常吃,患高血压已数年,其父母早逝,都与心脑血管病有关,看来有上辈遗传因素了,这个血压高暂时还不可怕,可怕的是最近几年犯了痛风的毛病,常痛起来就要发疯,彩超也显示左肾0.4cmX0.3cm结石影。发作逐渐严重,治疗效果越来越差。二月五日来找我看时带一张元月十三日尿酸检验单子,显示尿酸678umol /L,这个还是吃了秋水仙碱片,在医院做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的数据,看前边的中医专家处方,似乎是桂枝芍药知母汤,四妙散加味方,共二十余味,已经吃了几十剂药了。现诊右膝关节肿大,扪之发热,不得弯曲,已经见不到“骨性标志”了,走路需拐杖相助,脉之滑数,看舌微干少苔,口中作渴。分析前医用药,桂枝附子乌头多吃化热,黄柏苍术苦燥伤阴,泽泻猪苓利水伤液,虽用药有目的,然杂乱少章法,药证不相符,徒伤正气而邪气不去,是故膝关节积液不消,热痛不止,嘱原药停服。按热痹论治,仿吴鞠通加减木防己汤法,拟清热通络,宣痹止痛,泄浊化瘀,利湿消肿法,当甘寒柔润养阴,辛咸泄浊通痹,力避辛温苦燥,
    药用:忍冬藤50克,川牛膝15克,薏苡仁20克,泽兰叶15克,粉防己15克,威灵仙12克,肉知母20克,杭白芍20克,生甘草10克,土茯苓本能泄浊,最后一味加之,但是考虑已伤阴化燥,故去之不用,效必预期信然。药之三剂,二月八日二诊,肿消三分之一,痛减可以跛行,已丢弃拐杖不用,效不更方,续进六剂。十五日三诊,见肿消几无,只是对照健侧还觉异常,再进六剂。春节期间,难能忌口,虽然右膝肿消痛止,似乎毒气下流,大脚趾关节原来痛处再起,不能步履,时有寒热表现,嘱药续服而安。二月二十日四诊,减其制,再进六剂。二十八日检查尿酸值610umol /L,虽症状表现已无,然病根尚存,脉尚见数,治法尚且再议。   痛风这毛病,现在似乎很多,为啥,生活太好了呗!经曰“膏粱之变,足生大丁”,足解释为脚、腿也好,多也好,能也好,反正吃好的多了,能长疮害病是真的。传统痛风之名,始于李东垣,后朱丹溪发明之,《格致余论》言“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或偏取凉,或卧当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已经很接近现代论痛风的原因与症状了。《世医得效方》苍术散,治“一切风寒湿热令足膝痛,或赤肿脚骨间作热痛,虽一点能令步履艰苦,及腰膝臀髀大骨疼痛令人痿痹,一切脚气,百用皆效”,这个已经是痛风的准确描述了。虽然痛风也可从痹症论治,但是因病种的认识原因,痛风一病多和其他的痹症混淆,中医讲辨证论治,有异病同治者,但是病不可不搞清楚,这个对指导治疗,判断预后都是很重要的。《丹溪手镜》分述痹与痛风,又言痛风“血久得热,感寒冒湿不得运行,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亦有血虚痰逐经络上下做痛”,与《格致余论》论述同出一辙,其中“污浊凝涩”之论,已经说明有病理产物作祟,与现代医学认识痛风已经很接近了。嘌呤代谢障碍,高尿酸血症,尿酸盐结晶沉淀,痛风结石形成就是病理产物,导致关节炎发作而红肿热痛。从辩证角度去看,多为湿热下注之证,故二、三、四妙散多属对证之方。证属仲景桂枝芍药知母汤者也可从之,治疗关键在于辨病与辩证,然泄浊化瘀之法应贯穿治疗前后,效方达药也可随证加入。
痛风治疗用药经验介绍
1,苍术,何首乌,此病多数脾肾虚为本,湿热毒为标,久病累及它脏,内生痰瘀(石),嘌呤代谢紊乱,使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过少,形成了高尿酸血症,中医认为脾肾失调为其因,尿酸生成过多责之于脾,脾虚运化失职,湿浊内生,尿酸排泄过少责之于肾,肾虚分清泌浊功能减退,苍术可以健脾燥湿,助运化,散脾精,用治脾虚,何首乌可以益肾添精,防利湿伤阴,活血伤血,用于补肾。然而此病既然已经形成,着重补法早已不及,且易留邪,只能以不腻不偏之品添加于清利药中,求利中寓补。 
2,土茯苓,萆薢,此病的治疗多数以清热,解毒,利湿,通络为主线,此2药可以利湿,泻化浊毒,通利关节,排尿酸,多与秦皮,泽泻,蝼蛄,金钱草为伍,同时金钱草可以防治结石。  
3,豨莶草,急性发作期,证见红肿热痛,当属热痹,我首选豨莶草,它祛风除湿,凉血解毒,活血通络,对湿热毒瘀等邪兼顾,是一味难得的良药。 
4,地龙,此湿热毒邪性偏粘滞,易相互交混,入血则如胶似漆,日久凝聚痰瘀,沉积于关节等处,使关节僵硬,甚至变形,地龙善于活血通络利关节,清化血中浊瘀之邪,我常以土鳖虫,益母草等为伍,以通之,化之,搜剔之。 
5,白僵蚕,白芥子,痰瘀为病,可见皮下结节、痛风石,甚至溃破流出膏脂状渗液,这些符合痰的特性,我最喜用白僵蚕,白芥子,它们善于散结通络,能搜剔,消顽痰,尤其针对此病经络之痰,共为我的首选。 
此病多因进食高嘌呤饮食或精神紧张,劳累,感染等因素诱发,养病显得十分重要。对疼痛难忍者,可加全蝎,元胡等。另外,久闻山慈姑善于治疗此病,但我现有的治疗方法已取得的较好的效果,又因为山慈姑有毒,我对它了解不深,所以它一直没有成为我治疗痛风的主打药。山慈姑清热解毒,含秋水仙碱,可直接治疗痛风,熟悉并常用此药的朋友可以选加之。
宣痹汤是《温病条辨》中的名方,由防己、杏仁、滑石、连翘、山栀、薏苡仁、半夏、晚蚕砂、赤小豆皮(痛甚,加片姜黄、海桐皮)组成;功用是清化湿热、宣痹通络;主治湿热痹证,症见寒战发热、骨节烦疼、面色萎黄、小便短赤、舌苔黄腻或灰滞。吴鞠通本人对此方的阐述详尽而精彩,使得后人鲜有发挥的空间。
   首先,对于痹症的病因,《内经》最早提出痹证的病因为风、寒、湿邪,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说。吴鞠通认为,这样的论述是不够全面的,而《金匮要略》中提出的“经热则痹”的观点,是对《内经》痹症理论的有益补充。因此,吴鞠通从风湿热的病因入手,配伍而成宣痹汤,是对痹症认识与治疗的补充和发挥。
   第二,吴鞠通将痹证的辨证规律进行了概括。他认为,痹证以寒、热、虚、实为辨证大纲即可。其中“寒痹势重,而治反易;热痹势缓,而治反难;实者单病躯壳,易治;虚者兼病脏腑夹痰饮腹满等证,则难治”。而本方证的病机较为复杂,属湿聚热蒸,蕴于经络。症状表现中,舌灰目黄为湿中生热;寒战热炽,骨节烦痛,是病尚未入里,在经络肌肉,属于痹证。其病邪浅,属实易治,热则难治。
   宣痹汤中以防己为主,入经络而祛经络之湿,通痹止痛;配伍杏仁开宣肺气、通调水道,助水湿下行;滑石利湿清热,赤小豆,薏苡淡渗利湿,引湿热从小便而解,使湿行热去;半夏、蚕砂和胃化浊,制湿于中,蚕沙尚能祛风除湿、行痹止痛;薏苡仁还有行痹止痛之功;合用片姜黄、海桐皮宣络止痛,助主药除痹之功;更用山栀、连翘泻火、清热解毒,助解骨节热炽烦痛。全方用药,通络、祛湿、清热俱备,分消走泄,配伍周密妥当。
   从组成上分析,宣痹汤应为加减木防己汤和三仁汤的合方。加减木防己汤是吴鞠通所推崇的“治痹”祖方,其中木防己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在方中发挥最重要的作用。在风湿热痹的治疗中,病位的核心在于介于肌表和脏腑之间的经络,单纯采用祛在表之风和利脏腑之湿的治法,均不能有效去除羁留于经络的病邪。因此,本方在运用其利湿化湿的同时,更加突出防己入经络而祛湿的功效,增强除痹之力。至于湿热交织为病,三仁汤就是利湿清热的典范,宣痹汤中宣上、畅中、渗下的配伍思想,与三仁汤一脉相承。
   千百年来,《内经》作为中医圣典,具有一言九鼎的地位。人们对痹证病因的认识多基于此。尽管《金匮》中早有经热则痹的论述,但历代医家中合用清热法治疗痹证的仍属少数。吴鞠通显然没有拘泥于此,他把《内经》和后世医家对湿热痹证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相提并论,认为需要互相参合,这种不崇古的作风值得现代中医学习。
   那本方与痛风又有什么关系呢?从痛风的症状表现来看,痛风发作部位以红、肿、热和剧烈疼痛为主,古人辨证多属外邪侵袭,湿热浊毒,留注关节,故常以风湿热痹论治。临床应用宣痹汤治疗痛风,效果亦非常突出。
   研发前景
   现代研究表明,本方具有很好的抗炎、解热作用;能麻痹骨骼肌,有镇痛作用;能降低血尿酸;可调整免疫功能;对改善微循环,分解关节粘连,促进组织液回流、吸收也具有显著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风湿中有一大类源于感染,采用抗生素治疗颇为有效。宣痹汤所治疗的“发热恶寒,关节红肿疼痛”,症状与感染密切相关,而方中的连翘、栀子等明确的抗菌作用
 痛风是属于中医“痹证”等范畴,而过多的尿酸则属“湿浊”。由于脾肾功能失调,脾失健运,致使湿浊内生;肾分清泌浊的功能失调,则湿浊排泄障碍。此时若又酗酒暴食、劳倦过度等,则促使湿浊流注于关节、肌肉,造成气血运行不畅而形成痹痛,也就是痛风关节炎。如湿浊之邪进一步伤于肾则可导致肾损害,就是痛风性肾病甚至慢性肾衰。    
    辨证施治:    根据不同的征候特点分为湿热痹阻证、瘀血痹阻证、肾虚湿热证、肾虚石淋证、阴阳两虚证等证型。
    痛风以急性关节炎发作期为主要表现时多属于湿热痹阻证,慢性期多为瘀血痹阻证;
    以尿路感染为主要表现时,多为肾虚湿热证;以尿路结石为主要表现时,属肾虚石淋证;
    病情发展至痛风性肾病或肾功能衰竭,多属于肾虚水湿证或肾之阴阳两虚证等。
    三妙汤、石苇散、身痛逐瘀汤、知柏八味汤、六味地黄汤、肾气丸等是常用的处方。
    若关节僵硬、畸形,可加活血化瘀通络之药,如蜈蚣、乌梢蛇、穿山甲、桃仁、红花、络石藤、宽筋藤、鸡血藤等。
      痛风结节溃破加法半夏、猫爪草、穿破石、海藻、山慈菇等祛痰软坚,散结通络之品。
    若单纯血尿酸高或处于静止期病人多表现为脾肾不足,湿浊内盛,可用健脾补肾降浊之法治疗。
    现代中药治疗痛风研究:
    血中尿酸增高是形成痛风的基础,因此降低血中尿酸水平十分重要。尿酸的排泄三分之一由胃肠道排出,三分之二从肾排出。选用中药除了按辨证原则之外还可以参考现代中药药理研究的结果选用。
    芫花所含的芫花素、芹菜素及大黄所含的大黄素对黄嘌呤氧化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减少尿酸的合成。泽兰、桃仁、当归、地龙也有抑制尿酸合成作用。
    秦皮、车前草、车前子、大腹皮、土茯苓、薏苡仁、苍术、地龙等可以促进尿酸从肾排出;
    大黄等通便药可以促进尿酸从大便排出。
    急发痛风发作时大多表现为“热痹”,因此原则上应该选用有清热作用的中药,例如:黄柏、防己、忍冬藤等。
      在寒冷地区或因受寒等,病者可表现为外寒内热,此时应用散寒通痹的中药,如:羌活、独活、秦艽、香附之类。
      百合、山慈菇等有秋水仙碱样作用,抑制白细胞趋化,从而减轻痛风性关节炎的炎症。
      威灵仙、秦艽能溶解尿酸并减轻尿酸疼痛。
    对于初次发现血尿酸升高的患者,平时采用车前草15克,薏苡30克,土茯苓20克、芦根15克煎水饮,每周饮二至三次对降尿酸有一定帮助。 
痛风中医称其为“浊痹”,是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减少引起的一种疾病。其早期隐匿症状为高尿酸血症(体检无意中发现),发病期以痛风性关节炎(足背常见痛风石)及痛风性肾结石最为常见,后期则为痛风性肾病。而高尿酸贯穿疾病的始终,治疗必须持两个原则:
   (1)饮食上不食含嘌呤高的食物,肥胖者必须减肥、高血压者必须降压。
   (2)痛风是终生疾病,必须长期用药使尿酸值保持在正常值以下。
    针对痛风性关节炎局部红、肿、热、痛可用中药调治:牛膝、金银花、鸡血藤各30g、土茯苓60g、连翘20g、黄芩、黄柏各15g、山慈菇、落得打各15g、桃仁、红花各10g。如见气虚加黄芪30g、党参20g;疼痛剧烈加三七粉5g吞服;发热加石膏30g水煎服,一日一剂,日三次口服。配合秋水仙碱、苯溴马龙治疗效果会更好。

对于痛风急性期的中药治疗,我的用药经验是:
    黑附子6g(先煎1小时) 麻黄10g 防风10g 桂枝10g 白术10g 知母10~25g 白芍30~180g 土茯苓30~60g 羚羊角丝3~9g(单煎) 忍冬藤30 甲珠10g 蜈蚣3条 炙甘草10g 水煎服。可同时配合西药秋水仙碱口服治疗,效果会更好。
痛风、脚气感染
发表者:赵东奇 2542人已访问
    痛风、脚气感染二者在病机上均为湿热下注,血脉瘀滞。治疗上以解毒、利湿、化瘀通络为主,药物可选用:
    金银花30g 玄参18g 当归10g 生甘草12g黄柏10g 生意米15g 土茯苓25g 苍术10g 木瓜10g 甲珠8g 川牛膝10g 败酱草15g 水煎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