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处蛙鸣是家园

 圆角望 2016-07-14
■吴地享耳

  又是一年的初夏。烟雨江南,绿色蔓延,新意在滋长。
  踩着江南水乡温润的泥土,空气中是儿时早已习惯再也无法忘却的味道,一种泥土和新绿经湿热空气调制而成的草味芳香。久违的感觉,初恋般的心境。
  抬眼望去,开阔的田野里散布着沟沟水水,一隅的池塘边缀着有大有小的几栋农舍。农舍的入口处,“十八灶”三个大字颇为醒目。入得一间屋内,长长的土灶,十八口大铁锅一字排开。十八个灶堂里的柴火,有的已经熄灭,有的已很温柔,有的还在跳跃。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红烧猪蹄、红烧老鹅、红烧草鸡、红烧膳鱼、红烧杂鱼、油爆河虾、韭菜螺蛳、土豆牛肉、青椒茄子、番茄炒蛋……十八口铁锅里做着十八道菜。这里的菜,色泽有些单调,但纯正浓烈的味道,几乎漫溢到了屋内每一个角落的缝隙。但凡食客一旦入内,多半垂涎欲滴。我们现场点了所要的土菜,然后进入预先订好的一间小屋。家人小聚在这简朴的农舍里,一起消磨一段与往昔相似却终究不同的时光。
  远在四十多年前,这里也是一片农田,这里的农民也是使用土灶。可那时的每家每户,通常一灶两锅最多三锅,绝不像眼下集约化商业性经营的农家乐那样,一间屋子里有十八口铁锅的排场和阵势,更不可能有同时享用如此丰富菜肴的经济条件。那个时候,我吃着母亲在自家土灶上做的简单却依然可口的饭菜,一天天长大。以至于几十年之后,对饭菜的口味偏好依然没有太多的改变。在数十年的时光里,父亲和母亲每年都要分期分批饲养鸡鸭鹅等家禽,以保证我任何时候回家都有合适的家禽可以制成美味佳肴。母亲曾数十年如一日在土灶铁锅里慢慢煮着焐着的爱,如今成了我美好的回忆和永远的念想。
  与家人相聚,总感到时间老人的严苛与吝啬。不知不觉,晚上9时已过。为了明天的工作与生活,大家不得不起身,离开农舍。走在路面有些起伏的乡村田野,夜风轻柔,夜色迷蒙。在几乎伸手不见五指的旷野里,回望农舍,灯火寂寥。在开阔而寂静的田园夜空里,行人经过,沟渠池塘中突然响起了“呱呱呱”的声音,此起彼伏,抑扬顿挫。迈着轻捷的脚步,走到大路边,与众人作别之后,上车往城里驶去。
  回到城里,走进自家小区,经过露天泳池,不知是否因为酒酣步履重的缘故,泳池里面竟然也响起了“呱呱呱”的声音。与田园沟渠池塘里的蛙声相比,小区泳池里的蛙声不够浑厚,甚至断断续续、不够连贯,蛙群显得有些势单力薄。在城市依然有些嘈杂的深夜,在城市居民日复一日多少可能有些厌倦的生活里,即便是偶尔的零星的蛙声,也着实让人有点喜出望外,它给小区的居民带来了一抹轻松、平添了一份乐趣。
  在江南,一个初夏的夜里,穿梭在城市与乡村,聆听了蛙的歌唱。乡村田园里的蛙声清脆嘹亮、热烈奔放,城市小区里的蛙声轻柔舒缓、明净悠远。乡村与城市,蛙鸣两处,酒意已浓,分不清,何者是迎宾曲,何者为欢乐颂,何处是家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