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新兴的草书,自“张旭三杯草圣传”,接着是“以 狂继颠”的怀素,千百年来为后学所宗仰,奉为典范。 张旭草圣,在当时杜甫就慨叹“斯人已云亡,草圣秘 难得”。然而《古诗四帖》幸传于世,犹足令人亲接它的艺术风流。
怀素的笔迹,流传较多,就所见到的有《自叙》、《苦笋帖》、《桑林帖》、《论书帖》及《小草千文》。《桑林帖》据《式古堂书画汇考》所记,为《客舍》等三帖之一,不知何时离散。四十年前,有客持示此卷,则仅 《桑林》一帖,后遂不知所在。抗战胜利,回上海,在沈尹默先生处尚见及此帖照 片。多少年来,再三寻问,竟不 知其下落。今此帖之照片,也已无从寻觅了。
《论书帖》笔势温静,然不 免有阑珊情意 形于笔端,而《小草千文》尤颓唐无气力。怀素风规,狂草则有《自叙》, 行书则有《苦笋帖》两种不同的体态,而《论书帖》、《小草千文》与上列两帖风规顿异,令人爽然以为似此体貌宜非 怀素所当有。 上列五帖为墨迹,见于刻帖的有《藏真》、《律公》、《贫道》三帖。论其笔势体态,《藏事》、《贫道》大别之与《苦笋帖》相同。《律公帖》与《自叙》相同。可知《苦笋帖》与《自叙》的两种笔势体态同为怀素卓然自立的本家面目,而这两种体态,是同时并行,初无时期的先后。
案《自叙》,书于大历丁丑。丁丑为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七七七),而《小草千文》书于贞完十五年(公元七九九),时怀素之年六十有三。以此上推,可知《自叙》为 怀素四十一岁时所书。《藏真帖》中称:“近于洛下偶逢颜 尚书真卿,自云颇传长史笔法,闻斯语如有所得也。”与 《自叙》中所述颜真卿语相合,可知《藏真帖》应较早于《自叙》,而《藏真帖》既与《苦笋帖》体貌相同,则其所书时期 亦当属相近。《桑林帖》开首“圆而能转”的“圆”字作一圆 圈,形体如《自叙》中“西逝上国”的“国”字,而其笔势情意 则与《苦笋帖》为近。《贫道帖》中称:“贫道频患脚气,异 常忧闷也,常服三黄汤,诸风疾兼心中常如刀刺……”而 《论书帖》中称:“藏真自风废近来已四岁,近蒙薄减。”可 知怀素在四十一岁以后,多年以来还有脚气以外的风疾, 《贫道帖》则为其风疾初期所书,自当早于《论书帖》,因为 《论书帖》是在风废四年之后。可以想象,怀素多年风疾, 颇影响到他的腕力,而当“薄减”之后,狂草如《自叙》,看 来已不可能再事挥洒,即笔势俊健如《苦笋帖》也不再能 搦管自如。《论书帖》云:“今亦为其颠逸,全胜往年。”盖 自风废薄减之后,重事临池,迫于腕指,势非就其力所能 及不可。《论书帖》失去了纵横驰骤的笔势,抑或俊健跌 宕的体态,是一种婆娑烂漫、减尽风华的境界,此正风废 薄减后腕指可到之处。变幻至此,在当时,在怀素,是别 开生面的笔势与体貌。因而他自己叹为“所颠形诡异,不 知从何而来,常自不知耳”。绚烂之后,归于平淡,所云 “全胜往年”,又足见其风废后对笔墨的情移意迁了。至 《小草千文》则行笔颓唐,暮年腕力消磨殆尽的情态,宛然 可掬。《论书帖》之与《小草千文》的笔墨情境,《论书帖》为其肇端,至《小草千文》已是《论书帖》的终极了。两者 可以考见怀素在风废以后笔墨的行程先后如此。然而试 与上列诸帖综合审览,不难看出《论书帖》与《小草千文》 纵笔势有变,而字里行间,尚流露着《苦笋》、《藏真》等帖的神理情致,习性俨然,初无二致,于此又可见绝非他人所能伪仿。 自叙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