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众多英雄中,大多数根本算不上典型的正派人物,但是施耐庵将他们列入百零八将,千古流传,这不得不说,亦正亦邪的“英雄”,并非只存在在美国大片里,咱大中国早就有了这样的文艺形象。 说到水浒百零八将,窃以为真正的英雄却是鲁智深(同样喜欢鲁智深的请点赞)。这么潇洒自在、正义凛然、明辨是非的好汉,怎么能不让姑娘我为他倾倒,更何况他可是为了救一位素不相识的姑娘,打了恃强凌弱的恶徒镇关西才丢了差事,流落他乡。 ![]() 其实,鲁智深凭着一身本事,在任何时代都不缺吃不缺穿,他是官府笼络的对象。可他偏偏不愿意好好吃他的官饭,要多管闲事。读《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看到:鲁达听了道:“呸!俺知道那个郑大官人,却原来是杀猪的郑屠!这个腌臜泼才,投托着俺小种经略相公门下做个肉铺户,却原来这等欺负人!”回头看着李忠、史进道:“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 这几句真是性情流露!而那“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则真是大快人心。 郑屠经不起几拳就呜呼哀哉,鲁智深伸张了正义,自己却不得不逃亡。就此,中国多了一个成语:半路出家。他逃到五台山削发为僧,改名鲁智深,由提辖成了和尚所以是半路出家。 ![]() 但是他不是真心要当和尚,所以一点也不遵守寺庙的规矩,只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他自己做人不虚伪,同时特别讨厌那些虚伪的人,大闹五台山无非也是看不惯那些个虚伪、势力的僧徒。既然当和尚只是为了装装样子,又何必故意隐藏自己的本性?这样的真性情,还真不是任性。试想,有几人能够做到? 鲁智深原名鲁达,他的名字还真是和他的形象很相符。鲁,看起来粗鲁;达,实际上很豁达;智深,考虑问题很周到,很有谋略。 正因为这个人物如此招人爱,所以戏剧中有他经典的本子,最著名的当然是《醉打山门》。这就像今天将流行小说改编成电视剧,鲁智深是众望所归的主角,且获得空前成功,广为传播。 ![]() 在剧本中,有这么一句:英雄末路每逃禅,不过是借住祇园。这道出了鲁智深的抱负。醉打山门,最精彩的是鲁智深喝醉酒后学十八罗汉,这更是让人觉得他可爱。 后来,在众多梁山好汉接受朝廷加官的时候,鲁智深和武松(武松的故事尽管也精彩,但总归没有鲁智深那么可爱)拒绝了。鲁智深选择隐入寺庙,最后在杭州六和寺圆寂。 鲁智深虽然是花和尚,但是佛门力倡的一心向善,他的的确确是身体力行。如此良善的英雄,怎么叫人不爱他! 来源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