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战国七雄中的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宣布向秦国投降。至此,秦国完成对山东六国的兼并,历史也由此进入了大秦帝国的时代。 大秦帝国初立,各项工作都急需开展,可谓千头万绪。而古人又极度重视名分,认为只有名正才能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因此,秦始皇的“一号文件”便与名分有关。据《资治通鉴》记载,秦始皇的“一号文件”内容如下:
1、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称皇帝的第一人 皇,在古代为上天、光明之意,因给予万物生机谓之皇。帝,是生物之主,兴益之宗,因其有生育之功谓之帝。人们常说的三皇是指伏羲、神农、黄帝,即天皇、地皇、泰皇;五帝是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严格来说,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而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我们所说的“三皇五帝”是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把他们奉为神灵,以各种神话传说来宣扬他们的伟大业绩。 据说,在讨论称号时,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都认为,五帝的土地虽然纵横各千里,外面还划分有侯服、夷服等地区,但诸侯有的朝见,有的不朝见,天子不能控制。现在秦王嬴政平定了天下,在全国设置郡县,法令归于一统,这是亘古不曾有,五帝也比不上的。而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其中泰皇最为尊贵。所以,他们建议嬴政应该称“泰皇”。 嬴政说:“去掉‘泰’字,留下‘皇’字,采用上古‘帝’的位号,称为‘皇帝’。”于是,皇帝一词就此诞生,并被后世沿用了数千年。 在秦始皇之前,没人称皇帝,也没有敢称皇帝。唯有像秦始皇这样雄才大略、胸襟恢宏的帝王,才能创造出如此具有霸气的词汇来。 2、命为“制”,令为“诏” 在古代,“命”和“令”的概念是有区别的。命为“制”,令为“诏”。 “制”是古代帝王公开的、面向大众的、带有全局性的命令。蔡邕说:“制书,帝者制度之命也。”可见,“制”是有关重要制度方面的皇帝文告,较为隆重。如《礼记·曲礼下》说:“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再如,唐代的张九龄在《上张燕公书》中说:“今登封沛泽,千载一时,而清流高品,不沾殊恩,胥吏末班,先加章黻,但恐制出之日,四方失望。”这里的“制”意思都是指国君公开的、面向大众的、带有全局性的命令。 “诏”也是帝王的命令,所不同的是,“诏”一般是指皇帝所发布的对于某个具体的人和事的命令,不如“制”的正规、隆重。 由此可见,“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与“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不同的,有些文学作品或影视剧,对此不加区分,都用“皇帝诏曰”,是不准确的。 3、皇帝自称“朕” 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顾颉刚、刘起纡在《尚书·汤誓校释译论》指出:“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单数第一人称领格(所有格),即‘我的’。”比如,你有很多钱,你可以说:“朕钱多!”你的肚子饿了,你可以说:“朕饥渴。”等等。 “朕”字作为皇帝的专用词,从秦始皇开始。秦始皇规定,全天下只有他嬴政一人可以用“朕”来自称,其他闲杂人等都不得用“朕”字。从此,朕就被中国历史上大大小小的皇帝们霸占了,跟我们这些平头老百姓已经没多大关系。 4、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太上皇 太上皇即太上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对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父亲的尊称。如汉高帝刘邦之父刘太公,他便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未曾为帝王,而被尊为太上皇的人;其他当过太上皇的还有唐朝的唐高祖李渊,宋朝的宋徽宗赵佶等等。 秦庄襄王子楚在位仅三年,生前还被吕不韦、嫪毐戴了两顶绿帽子,不料死后数十年,却“父凭子贵 ”,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 5、谥法 谥法始于西周,是一种对已故帝王、诸侯、大臣等追谥的准则,是朝廷根据死者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一个评定性的称号。刚开始时,谥法没太严密的规定,一般只是后人对先人功绩的怀念,没有恶谥。谥号分善恶,始于周召共和,如当时的周厉王以及后来的周威烈王等,便是有褒有贬。历史进入春秋时代,谥法才逐渐制度化,出现了所谓的'子议父,臣议君'。 秦始皇认为,'子议父,臣议君'太没道理了,太不应该了,“甚无谓”,于是下令废除谥法,改用数字记序,“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废除谥法,不允许后人评价,实际上反映了秦始皇独裁专制的思想。此外,秦始皇的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却十分残酷。他恐怕如何也想不到,大秦帝国竟然会二世而亡。 附:蔡邕独断帝谥36项:
通过这些谥号,可以帮助我们大致认识古代帝王的功过得失。如秦始皇的老爹子楚的谥号是秦庄襄王,说明古人认为子楚是一位好勇致力、辟土有德的君王;而齐国的田地死后谥号为齐缗王,说明田地在国逢难等等。 (文/至简 “至简点评”读懂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