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大学生读不下《红楼梦》说起

 寒龙cc3a2ufypu 2016-07-14

  前些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网上发起一项“死活读不下去前10名图书”的调查,结果《红楼梦》高居榜首,成为“最难读”之书。针对此种情况,著名作家二月河在接受采访时不无气愤地表示:“中国大学生读不下《红楼梦》是耻辱。”

  不知大学生看完这一报道是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不过我的反应是:二月河先生以自己的喜好来要求别人,以悬殊半个世纪的阅历来看待当今的大学生,是不是太过“强势”了!身为作家,对《红楼梦》情有独钟,视其为宝典,那是你个人的事情。这是你的自由,别人无权干涉。但大学生也有自己的兴趣,有个人的阅读领域,即使他们连其他三大文学名著都不读,也不是什么耻辱的事情。这只能表明他们缺乏阅读的兴趣而已。同时,也无数据显示他们不阅读四大名著,降低了多少素质。别说是大学生,就算是与二月河先生身份相同的作家,谁能保证每个人都喜欢《红楼梦》?每个人都能读下《红楼梦》?

  这就好比吃菜,有人喜好川菜,有人喜好粤菜,有人喜好鲁菜,谁也不可能统一要求。抛开地域特点,即便是同一地区,甚至是同一家人,口味也决不可能完全一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读书,也应该是这样。作为大学生,专业书之外,依兴趣而阅读,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开卷有益。摆在架上的书,只要去读,这就是值得肯定的。关键是我们能否积极引导学生读书,是否为他们提供读书的时间和空间。宽敞明亮的阅览室里,学子们济济一堂,聚精会神地沉浸于书籍之中,那一定是学校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学生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就能够积极融入其中,走近作者,自觉进行体验、感受,化书籍知识为自我营养。违背学生自我内心需求,而强制他们非读什么不可,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虽然说大学生已经比较理智,但很多情况下还是感性占重要地位。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说,《红楼梦》蕴含着中国文化的诸多方面,确实值得阅读研究。但我们也不能由此否定其他书籍就没有文化内涵,就上不得台面。还是以菜肴做比,如果我们把《红楼梦》等看作一道满汉全席,色香俱全,营养丰盛,那么其他书籍完全可以看作家常菜系,或是白菜烩肉,或是辣椒煎蛋,或是小葱拌豆腐……这些家常菜恰恰是贯穿于人们生活的,是离不开的,同样也是饱含营养的。

  从人们的认识过程来说,人对事物的认识是逐渐加深的,而且一些兴趣也是会随着时间、环境和自身情况的变化而改变。这段时间,大学生对《红楼梦》不感兴趣,读不下去,谁能说他们会一直这样?等有了阅读情致,有了内在需求,沉下心阅读,其结果肯定要比“强按头”式的效果好。何况凭大学生们的智商和能力,只要想读,那根本是不在话下的。为什么会造成当今这种局面,作为教育部门理应好好反思。急功近利的办学思想,最直接的影响是学生处于浮躁之中,静不下心,坐不下来。学生们为着成绩、为着升学、为着工作,哪有心思“忘我”阅读!把造成这一可悲现状的罪魁说成是学生,气忿地怪罪学生、指责学生,是掩盖教育的弊端,是对大学生的极大不公。

  从学生的主体性角度说,统一强制学生阅读《红楼梦》等是一种平均主义和一刀切思维的体现。这种做法,是对学生主体性的不尊重,也是对学生差异的忽视,对学生个性的抹杀。《红楼梦》毕竟不是“红宝书”。即使是当年大家人手一本的“红宝书”,除了“背背”“举举”,又有多少“读下去”的?

  对大学生来说,《红楼梦》毕竟是课外书,是实实在在、名副其实的“闲书”。对此类书籍,包括一些专家列出的“必读书目”,完全没必要提什么要求,设什么限制。阅读“闲书”,一要“时闲”,即有“闲时间”,二要“心闲”,即有“闲心情”。前者好办,没有可以“挤”,至于后者,非等心情沉静下来不可。因此,针对这类书,学生读了就读了,没读就没读,“读不下去”也没什么,学生不会因此消沉堕落,不成体统,世风也不会因此而更糟!

  至于现在中高考中,对文学名著阅读的考察,多少有些形式主义。填写作者、说说人物形象、概括一下内容、最后再谈点感受等,有多少又是来自于学生的真正理解。其实,很多学生只是考试前的专门备答,对于原著根本没有阅读。出卷者如此做的目的,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促进学生平时多读名著。本意的确是好的。不过,如果真要考学生的阅读理解,认识感受,完全可以不必限定篇目,让学生就自己阅读的最感兴趣的书籍谈深刻认识。如此开放性的的试题给教师带来麻烦,但却鼓励了学生真正的阅读。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二月河能从《红楼梦》中汲取力量,相信,学生对感兴趣书籍的深入研读,再加上教师的科学指导,一定会获得人生的启迪。

  由此,又不禁想到我们中小学语文课本。

  现行课本的编排是文选式的,是由一篇篇文章及相关知识构成。然而选定哪类文章、选定哪类作者的文章、选定某个作者的哪篇文章,其主动权在编者。而课本的使用主体却是学生。如此,问题就来了。作为成人的编者与少年的学生,如何消除兴趣、经历、思想、感情等方面的鸿沟,达到彼此的一致和吻合?虽然每一套课本的编写组,除了专家以外都会吸纳一线知名教师参加,也肯定会做一些调查工作,但若要使所有课文都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口味,那也只能是理想。课本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修订完善,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事实上,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不能说没有这方面的原因。可是,语文教学还要继续,学生还要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学习,这又该怎么办呢?一是在编写课本时,尽其努力,最大程度地吸纳学生的意见。如果可能的话,在编写之前给学生提供篇目和内容简介,让学生阅读、讨论、比较,广泛听取他们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形成切合学生实际的有效的课本。二是每个单元尽可能多地提供同一内容的不同风格的篇目,还可以兼顾不同层次,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选择最符合自己趣味特点和理解水平的文章细读深研。三是像台湾国文教材那样,确定共同细研深究的文章扎实学习,其余,则由教师指导学生选取课外相关的喜欢的文章阅读理解,拓展强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至于教科书(课本——作者注),对他来说只不过是应当随时准备弹离的踏板而已。”“踏板”是工具,“他”(学生)才是主体,“弹离”才是目的。“踏板”越适合学生,“弹离”才能越高、越远。

  总之,一句话,只有符合学生阅读兴趣、针对自我内心需求的阅读,才是属于学生自己的、真正的、有效的阅读。

源自语文报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