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谈临床研究创新的源泉

 博学多思写 2016-07-14

我们在5月23日推出的《临床研究创新的源泉》临床研究创新的源泉一文中提出,中国医生头脑中大量的临床实践及经验是创新的源泉,蕴藏着许多创新的机会。几位朋友在留言中认为中国医生的短板是临床研究方法学和统计学。我认为这样的看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没有抓住要害。方法学和统计学可以找人帮忙,源头创新只能靠自己。医生是临床研究的主角,是核心,是始作俑者,方法学专家和统计学专家只是配合,帮点忙,在源头创新过程中给予引导,技术方面给予支持,仅此而已。

临床研究最重要的资源是医生的头脑。临床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教训,对临床问题的看法,对解决临床问题的想法,使每一位医生在临床研究创新系统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因为我的头脑和临床实践与别人不一样,所以我有创新的机会”。我在与医生的交流中经常发现一些非常好的想法和做法,甚至已有临床病例的试用,临床效果非常好。遗憾的是,医生的这些想法和做法并没有转化为研究课题,没有转化为论文,关键是不知道如何将想法和做法转变为课题,转变为论文。或者说许多医生没有系统掌握临床研究所需的知识,对临床研究过程和各种要求不甚了解,在没有外界帮助的情况下无法跨越临床研究门槛,无法实现转变。方法学专家和统计学专家的任务是帮助医生跨越门槛,实现转变,前提条件是医生有研究的愿望,能投入,有行动,专家和医生有互动交流的机会和平台。

我在解析临床研究顶层设计时提出创新的几个关键环节,包括提出并凝练临床问题、科学问题、工作假说、因果关系模型、临床研究方案,这一过程是可操作的,每位医生只要愿意学习和投入都可以掌握,是跨越临床研究门槛的阶梯。方法学专家在这一过程中的任务是引导和激发医生创新的潜意识,将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独特的想法,甚至直觉融会贯通,形成新的想法,创新的主体是医生本人,其他任何人代替不了。在我的个人经历中,这一过程重复过许多次,具体的临床专业和问题各不相同,表现形式千差万别,天马行空,柳暗花明,只有身在其中才能体会到个中滋味。不断复制这一过程使我们有信心说,每位医生在临床研究领域都有创新的机会,掌握了正确方法,不断努力积累,就有可能突破创新门槛,进入自由王国。

大家会问,医生是临床研究创新的主角,每个人都有机会,但成功的人很少,为什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回答是:“只有吃得苦中苦,才能方为人上人”。第一个条件是必须是一位优秀的临床医生,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第二个条件是应有系统完整的科研训练经历,有临床研究的实践经验,至少有参加临床研究的经历,做过实质性工作。三是在提出和凝练临床问题、科学问题和工作假说方面有长期积累,就是反复探索,反复失败,屡败屡战。这种积累非常重要,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跟自己较劲,旁人还不知道。这些要求的细节我们在其它公众号文章中已经涉及,在此不赘述。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看到有人认为创新能力是医生缺少临床研究方法学和统计学知识造成的,这种看法有片面性,重要的不是继续学习知识,而是实践。另一点是创新可以借助外力,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找方法学、统计学等方面的专家借力,事半功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