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饱经历史变迁的喀喇沁部(上下)

 隐隐飞桥 2016-07-14
饱经历史变迁的喀喇沁部(上)
2013年8月7日星期三 文/孛儿只斤·苏和北方新
北方新报数字报刊平台-北方新闻网-内蒙古人的新闻主页-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主办http://szb./bfxb/html/2013-08/07/content_1040631.htm
饱经历史变迁的喀喇沁部(上)_故事内蒙古_正北方网 http://nmg./2013/0815/1374116.shtml
饱经历史变迁的喀喇沁部(上)——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http://www.nmg.xinhuanet.com/2013-08/14/c_116939252.htm
饱经历史变迁的喀喇沁部(上)(组图)_网易新闻中心 http://news.163.com/13/0807/13/95M7U4HJ00014Q4P.html
饱经历史变迁的喀喇沁部(上下) 饱经历史变迁的喀喇沁部(上下)
元朝重臣土土哈 阿鲁台太师   
喀喇沁部是蒙古族各部落中历史变迁较大和领主更迭频繁的部落之一,曾经经历了近800年的历史演变。喀喇沁部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时代。当年成吉思汗幼子拖雷西征时把生活在中亚、西亚的哈刺赤人(喀喇沁)先祖钦察人征召入伍,并把这些具有西方人种特征的钦察人带回蒙古草原组成钦察亲卫军,在元朝以后逐渐形成哈刺赤部。喀喇沁部自形成以后最显著的特点是其领主经过数次更替,部落人员组成成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但喀喇沁这一部落名称却一直被保留下来。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喀喇沁部融入了若干其他蒙古族部落成分,已经不是以血缘关系维系的部落,喀喇沁部的演变俨然是一部蒙古部落变迁的历史缩影。
在我国的喀喇沁部蒙古族现在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宁城县和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凌源县、建平县以及河北省平泉县及其周边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的喀喇沁蒙古族约有30万人左右。
喀喇沁部的由来
喀喇沁的先祖是游牧于欧亚草原今伊朗境内的乌古思人。相传,乌古思人的首领乌古思生有六子,其六子又各有四子。从乌古思诸子中繁衍出二十四个支系,哈刺赤部就是其中支系之一。后来,哈刺赤部迁徙到了阿姆河以南地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强大部族,与当地的其他一些游牧部落统称为钦察人,他们共同形成了一个实力强大的钦察部落联盟。到了成吉思汗蒙古帝国时期,当时在中亚地区的康里、钦察各部先后归附蒙古帝国。1221年,成吉思汗命幼子拖雷西征呼罗珊(阿姆河以南地区,包含现土库曼斯坦、伊朗、阿富汗北部等地区)时,拖雷就把居住在哥疾宁的哈刺赤人征入蒙古军队,他们英勇善战,被称为钦察军。后来这些人又被带回到蒙古草原本部,奉命在成吉思汗汗廷的怯薛军里服务,最初的哈刺赤就是由这些人组成,这就是喀喇沁部祖先的来历。
喀喇沁,在史料上又被称为哈刺赤、哈剌嗔、哈剌陈、哈剌庆等,这是蒙古文不同汉字音译的写法。
到了元代,据《元史·土土哈传》记载,由喀喇沁人组成的钦察军已达万人,由土土哈(元朝重臣)统领,但土土哈与喀喇沁人并非同属于一个部族,土土哈的祖先属于库莫奚人。由于土土哈家族“世为钦察国主”,因而能够统治钦察人。元代初期,土土哈为巩固忽必烈汗的统治,率领其喀喇沁军东征西讨所向披靡,立下了汗马功劳,多次受到大汗的嘉奖和表彰。驻防在漠北地区的喀喇沁军队亦由土土哈家族管辖。与此同时,土土哈家族还世代掌管元朝皇室的马群。成书于17世纪的《黄史》在颂扬喀喇沁时说:“恪遵圣上的旨意,先前即曾效力,为马奶酒和奶酪,奉献酒麯。”这是当时蒙古人对喀喇沁先世酿造甘醇马奶酒的回忆。
土土哈家族在元朝历史上扮演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重要角色,期间一直统领喀喇沁人。1297年,土土哈死后,其子床木儿袭父职,因屡建战功而深得大元皇帝宠爱,仁宗时被封为句容郡王。1322年,床木儿故去,其子燕铁木儿被封为答刺罕、太师、右丞相等要职。1328年,燕铁木儿发动兵变,拥立文宗,把持朝政,成为元朝说一不二的人物,达到了土土哈家族鼎盛时期,喀喇沁部也随其主成为元朝重要部落。在燕铁木儿死后,其子唐其势因不满伯颜专政,说“天下本我家天下”,谋乱伏诛。至此,喀喇沁部在元廷地位下降,权势衰微开始走下坡路。
北元初期的喀喇沁
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在中原的统治,蒙古族退居漠北,历史进入北元时期。
15世纪30年代,当年的喀喇沁军和他们的家属以及喀喇沁牧户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一个强盛的部族,被称为喀喇沁部。他们仍然游牧在元朝时期的漠北地区原岭北行省和宁路之西的称海宣慰司境内。这时的喀喇沁部是在阿速特部首领阿鲁台的统领之下。阿速特部祖先是13世纪生活在高加索附近的阿思、阿兰人,1239年,被西征的蒙古军带回蒙古高原后组成阿速军服务于蒙古大汗,这些人便是后来阿速特部祖先。他们与喀喇沁人有着基本相同的经历,祖先都来自于西方。这两部也成为日后右翼蒙古永谢布万户的主要鄂托克。阿鲁台是蒙古历史上一个比较著名的人物。最初他拥立本雅失里为蒙古大汗,自任太师,掌握蒙古朝廷的实权。1425年,立科尔沁部首领阿岱台吉为大汗,自任太师。后又连续三次遭受明朝50万大军的攻击,势力逐渐衰弱。1434年,阿鲁台不幸被卫拉特首领脱欢袭杀。
历史上,卫拉特部(明时称瓦剌)是蒙古族中极其活跃的部落集团,曾经为蒙古帝国开疆扩土立下过汗马功劳,他们曾世代与黄金家族联姻。1368年蒙古退居漠北以后,卫拉特部开始崛起。他们以中亚地区为基地向东部扩展势力,积极投入到对整个蒙古控制权的争夺斗争中,同时也时常骚扰明边,成为当时明朝的心腹大患。
1438年,脱欢拥立脱脱不花为蒙古大汗,他大权在握并控制着喀喇沁、阿速特等诸部。脱欢本想篡夺蒙古大汗之位,却遭到了东西蒙古贵族的强烈反对,后因病暴死。1439年,脱欢之子也先被脱脱不花大汗封为太师淮王、中书右丞相,控制汗廷大权。也先专横跋扈,导致脱脱不花汗对也先太师的专权极为不满。这时喀喇沁部积极站在大汗一边。脱脱不花汗对也先不满的结果导致与也先君臣反目。脱脱不花汗在兵败逃亡期间被杀,大汗死后也先一度统一了东西蒙古各部并名震一时。
1449年,也先太师率部南下,对明王朝发动了“土木之役”,明50万大军全军覆没,也先在土木堡俘获了明英宗皇帝。在这之后,明军被迫放弃了之前所占领的漠南地区,全面退守明长城以南。也先也于1453年登上蒙古大汗之位,成为蒙古历史上唯一非黄金家族出身的大汗。但是好景不长,在登上汗位的第二年,当时在脱脱不花汗时期任枢密院知院一职的阿剌因对也先不满与之反目,遂起兵杀死了也先汗。从此卫拉特部势力瓦解,也先余部迅速退出东蒙古地区,也失去了对喀喇沁部的统治权。
此时,北元太师孛来担任喀喇沁部新的领主,并率领喀喇沁部、阿速特部于1456年进人黄河河套地区。期间翁牛特部首领毛里孩率部进入河套,毛里孩是成吉思汗同父异母弟别里古台后裔。1470年,元室后裔孛罗忽(巴延蒙克)济农率鄂尔多斯部大批人马进入河套地区,他们与喀喇沁部成为河套地区的新主宰。与此同时,卫拉特部的癿加思兰也进入河套。
也先被杀后,脱脱不花大汗年仅七岁的幼子马儿古儿吉思于1458年即大汗位。孛来辅佐大汗身居太师之位,另一太师为翁牛特部的毛里孩。当时孛来的势力比较强大,成为当时蒙古政治舞台上强有力的人物。
据蒙古文献记载,也先在汗位期间,已故蒙古大汗脱脱不花之侄哈尔固楚克的妻子其其格(也先汗之女)生一子,名巴延蒙克,也先汗欲将黄金家族继承人斩草除根。但是,也先汗的祖母、黄金家族公主萨穆尔夫人保护了襁褓中的巴延蒙克。她物色了4位甘愿效忠的大臣,将巴延蒙克从卫拉特地区送往东部蒙古科尔沁部驻地。这4位大臣中,有一位就是喀喇沁之博赉(孛来)太师。巴延蒙克后来称孛罗忽济农,他就是著名的蒙古中兴之主达延汗(巴图蒙克)的父亲。
以喀喇沁部孛来太师为一方,翁牛特部毛里孩为另一方的两个军事联盟争霸的最终结果是喀喇沁的孛来太师失败了。孛来太师被毛里孩联军杀死,其霸主地位被毛里孩取代。
黄金家族对喀喇沁部的控制
1480年,满都海哈屯辅佐年方7岁的巴图孟克即蒙古大汗位,号达延汗。为了消除卫拉特部对汗廷的威胁,满都海哈屯携带年幼的达延汗并亲自率领大军征战卫拉特部,经过近30年的奋战,达延汗在满都海哈屯的辅佐下,终于在1510年再度控制了蒙古诸部,并将蒙古划分为左右翼六万户。其中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为右翼三万户,察哈尔、喀尔喀、兀良哈为左翼三万户。
为了加强对蒙古右翼的控制,在1510年,达延汗派遣自己的次子乌鲁斯博罗特前往右翼蒙古担任济农,并在鄂尔多斯八白宫前即了济农之位。但是右翼永谢布领主亦不刺、鄂尔多斯部领主满都赉等为首的大封建主看到达延汗的统一事业,妨碍了他们手中的权力,右翼三万户起事叛乱。1510年,达延汗亲自率兵讨伐右翼,经过“土尔根河战役”和“达兰特哩衮战役”,平定了以右翼永谢布领主亦卜剌为首的叛乱。
平定了右翼的叛乱以后,达延汗将右翼三万户分封给了自己的子孙。他把右翼三万户统帅权交给三子巴尔斯博罗特掌管并封为济农(副汗),令其坐镇鄂尔多斯万户。后来,巴尔斯博罗特再次为其诸子分封领地时,其第四子巴雅思哈勒分得了右翼永谢布万户,掌管了喀喇沁、阿速特等鄂托克,从此,巴雅思哈勒成了喀喇沁部的领主,喀喇沁部也成为黄金家族世袭领地和属民。他的两个哥哥之一衮必里克济农分得了鄂尔多斯万户,阿勒坦汗分得了土默特万户。
另据《九边考》记载,这时的喀喇沁部活动地域已经从鄂尔多斯地区迁出,驻牧于宣府张家口、独石口边外,包括今天张家口以北的河北省西北部,锡林郭勒盟的太仆寺旗、正镶白旗、正兰旗和多伦县一带。这一带已经深入到了兀良哈三卫的驻牧地域。
巴雅思哈勒在蒙古有相当高的政治、军事实力和威望。他和衮必里克济农、阿勒坦汗并列为蒙古右翼三大首领。当时作为右翼永谢布万户和喀喇沁部的领主,他与蒙古各部均保持良好和睦的关系,特别是和蒙古博迪阿拉克汗尤为亲密。他从不随和其兄阿勒坦汗同蒙古大汗分庭抗礼,他与阿勒坦汗长子辛爱黄台吉个人关系也十分友好,两人旗帜鲜明地支持蒙古大汗的事业,因而后来与阿勒坦汗产生了政见分歧。1571年,阿勒坦汗和明廷达成互市协议。明廷封他为“顺义王”,封右翼各部领主以都督同知、指挥使等官位。
饱经历史变迁的喀喇沁部(下)
北方新报 2013年8月14日星期三 文/孛儿只斤·苏和
来源:北方新报数字报刊平台-北方新闻网-内蒙古人的新闻主页-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http://szb./bfxb/html/2013-08/14/content_1042184.htm
饱经历史变迁的喀喇沁部(下)(2)_故事内蒙古_正北方网 http://nmg./2013/0816/1374763_2.shtml
饱经历史变迁的喀喇沁部(下)——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http://www.nmg.xinhuanet.com/2013-08/15/c_116960726_2.htm
饱经历史变迁的喀喇沁部(下)(组图)_网易新闻中心 http://news.163.com/13/0814/13/96893DRS00014Q4P.html
饱经历史变迁的喀喇沁部(上下) 饱经历史变迁的喀喇沁部(上下)
喀喇沁亲王府正门(摄于喀喇沁亲王府) 最后的喀喇沁牧民
兀良哈人介入喀喇沁部
巴雅思哈勒成为喀喇沁部的领主并深入到兀良哈三卫驻牧地以后,兀良哈三卫开始和喀喇沁部发生了十分密切的关系。根据蒙古文献《阿勒坦汗传》记载,大约在16世纪40年代初期,兀良哈三卫中的朵颜卫在其领主恩克兄弟9人的率领下,举部携带成吉思汗母亲诃额伦祭祀宫帐归附了成吉思汗黄金家族。阿勒坦汗将恩克兄弟5人所部赐予其弟巴雅思哈勒昆都仑汗,成为喀喇沁部兀良哈人的来源,将恩克弟弟4人所部收为己有成为阿勒巴图(属民),由阿勒坦汗长子辛爱黄台吉统领,他们进而成为后来的东土默特部的兀良哈人。以恩克为首的一部分朵颜兀良哈人归附喀喇沁部后,奉喀喇沁部首领巴雅思哈勒及其后裔为自己的领主。
喀喇沁部的领主与兀良哈人的关系绝非仅仅是领主与属民的关系。由于巴雅思哈勒迎娶了恩克堂妹猛可真哈屯为妻,形成了最初的两部落的联姻关系。此后又有多位黄金家族台吉迎娶兀良哈出身的夫人为妻,黄金家族公主也下嫁给兀良哈部领主。其中最著名的是巴雅思哈勒次子青把都儿把女儿嫁给兀良哈部实力强大的领主长昂(恩克之子)。婚姻的纽带是促使喀喇沁部和兀良哈部合而为一的关键所在。
由于兀良哈人与黄金家族的联姻,大大提高了他们在蒙古社会中的政治地位。在联姻过程中普遍遵循的规则是,凡是兀良哈显贵嫁姑娘给黄金家族,均不随其丈夫驻牧,而是在娘家从兄弟父母家产中分得部分人马和财产。因为她们已经是黄金家族的成员,地位提高。猛可真成为巴雅思哈勒之妻后,仍然驻牧于兀良哈部牧地内,其后裔承袭喀喇沁部领主。这些地区自然也就成为喀喇沁部的土地了。
林丹汗时期的喀喇沁部
17世纪初叶,林丹汗即蒙古大汗位。当时中国北部处于十分复杂的政治格局。在东北,建州女真已经逐步崛起,使女真族从蒙古的附庸逐步变成蒙古的强大政治、军事对手并建立了后金国;蒙古各部却处于各自为政的封建割据状态,大汗权势衰微差不多快沦落到察哈尔一家的汗王;明朝控制着辽东地区,在这一地区仍然具有较大的政治影响力。这三方角逐的结果是后金势力逐渐做大。林丹汗针对如此复杂的局面,曾经踌躇满志妄图重新统一蒙古各部。
林丹汗执行了一条错误的路线,他未能利用身为蒙古大汗的政治影响力和智慧团结同族各部,却同室操戈、骨肉相残对蒙古各部进行了兼并战争。其结果是造成东北地区蒙古各部(奈曼、敖汉、巴林、扎鲁特,科尔沁)纷纷归附后金。林丹汗在兼并周边蒙古各部接连失利的形势下,把军事锋芒转向右翼蒙古各部向西推进,以谋求新的发展和反攻机遇。右翼蒙古各部反对他的入侵和兼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喀喇沁部地处右翼蒙古的前沿,以前与林丹汗素来有矛盾。早在喀喇沁部巴雅思哈勒在世时,其第四子满五素由图们汗收养为义子。图们汗派遣其部下驻在喀喇沁部驻地以示保护。到了林丹汗时期,满五素率领原图们汗留下的部众回归喀喇沁部。林丹汉对满五素的做法极为不满,遂要求归还原图们汗派驻喀喇沁部的人马而遭到拒绝。另外,喀喇沁部游牧于宣大边外,在与明互市中居于有利地位,因此抢占了与明的大部分互市贸易份额,林丹汗对此极其不满,曾调集10万大军对喀喇沁部进行威胁。同时,他又派遗使臣前往宣府,通报明朝:张家口之地原属察哈尔部,今后不容许喀喇沁部人在此冒名互市。喀喇沁部针锋相对,企图联合明朝势力和林丹汗抗争,但明朝对此采取了阳奉阴违、袖手旁观的做法。在这种事态下,战争一触即发。
在喀喇沁部遭遇林丹汗的几次兼并战争中,其大军大部溃散,一部分逃入明边内躲避,一部分被林丹汗俘虏。喀喇沁黄金家族首领和所拥有的人口因大多在察哈尔的兼并战争中被杀被虏而所剩无几。喀喇沁内的兀良哈人所属部民没有参加艾不哈之战,在长昂子色棱和孙苏布地塔布囊率领下归附后金,因而保存了实力,他们不久之后便参加了后金对林丹汗的战争。原来幸免于难的喀喇沁部黄金家族台吉和部民大部分被后金编入蒙古八旗而分离出去。这样,色棱和苏布地塔布囊就继续沿用了原宗主部“喀喇沁”这一名称。喀喇沁部领导权由黄金家族彻底转入到兀良哈人手中,兀良哈人成为喀喇沁部的新领主。这也标志着新的喀喇沁部落是由兀良哈人为主体重新组成的。
清朝时期的喀喇沁部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1635年,后金统治者为了更有效地统辖归附的蒙古各部,开始在一些蒙古部落划定地界,清查人口,按照满八旗的形式组织形式立规建旗。原喀喇沁部和东土默特部的残余壮丁共16953名,喀喇沁部领主苏布地子固鲁思奇布、万丹伟征、色棱,领5286人为一旗。土默特右翼首领鄂木布楚唬尔,领1826人为一旗。土默特左翼善巴领2010人一旗。其余9371名壮丁被划到蒙古八旗,彻底脱离了原来的喀喇沁部。
1635年后金首次编封的喀喇沁旗,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扎萨克旗。扎萨克旗制度的正式确立是在1636年清朝建立时成制的。据《蒙古回部王公表传》记载,固鲁思奇布是在崇德元年受封固山贝子,被赐多罗杜棱号的,这才真正标志着喀喇沁扎萨克旗的建立。喀喇沁部后来分为三个旗,固鲁思奇布及其后裔所领的部分,成为喀喇沁右旗。色棱在1648年被封为镇国公,他所领的部分成为喀喇沁左旗。万丹伟征及其后裔所领的部分,传至1705年到其曾孙格哷尔时,因人众繁衍,所编佐领已积至38个,因而又立一旗,为喀喇沁中旗,格哷尔为首任扎萨克。这样,喀喇沁部先后被清王朝编成了3个扎萨克旗。需要说明的是,土默特左旗的扎萨克善巴与喀喇沁三旗同祖,姓“乌梁罕”,而土默特右旗的扎萨克鄂木布楚琥尔则是土默特阿勒坦汗后裔,姓“孛儿只斤”,属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喀喇沁右、中、左三旗加上土默特左、右二旗,组成了清朝时期的卓索图盟。
清朝期间,朝廷划定的喀喇沁部游牧地界为:“在喜峰口东北三百五十里。至京师七百六十里。东西距五百里,南北距四百五十里。东至土默特及敖汉界,西至察哈尔正蓝旗牧场南界,南至盛京边墙界,北至翁牛特界。”也就是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宁城县和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还包括河北省承德市的部分地区。因而喀喇沁部是距离北京最近的蒙古部落。喀喇沁地区地理环境优越,宜农宜牧,处于京师与漠南蒙古的昭乌达盟、哲里木盟等蒙古诸部的咽喉地带,地处在古北口外,在清代政治军事格局中的战略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加强对喀喇沁的统治,对清朝稳定和巩固东北疆都是非常重要的。清政府管理蒙古各盟旗的机构是理藩院,并制订了《理藩院则例》,对蒙古地区实行严密的统治。除理藩院之外,喀喇沁还归热河都统节制。从中央到地方的层层控制,最大地体现了清廷对蒙古的“分而治之”的盟旗制度,喀喇沁部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
从17世纪后金天聪年间到18世纪乾隆年间的100多年时间里,正是清王朝由弱到强、由东北一隅的后金到入主中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土面积仅次于元王朝的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喀喇沁蒙古族为大清王朝开疆扩土、冲锋陷阵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历史留下了重彩一笔。
喀喇沁的王公是“塔布囊”(驸马),这在北元时期就确定下来的称呼也被清廷所承认和继承。因为在内扎萨克蒙古二十四部四十九旗中,绝大多数旗的王公贵族都出身于成吉思汗黄金家族,被称为“台吉”(太子),因为台吉是黄金家族的专有称号,而同黄金家族联姻的喀喇沁异姓领主,他们的称号是“塔布囊”,绝不可称台吉。清廷规定,给包括喀喇沁在内的蒙古王公贵族的封爵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六等,在此之下又有一至四等台吉、一至四等塔布囊,“唯土默特左翼旗、喀喇沁三旗称塔布囊,与台吉同”。显然,在清廷眼中,喀喇沁塔布囊与黄金家族台吉的地位是等同的,这和喀喇沁较早归附清朝,及与清廷的关系紧密有关。由此可以看出清廷对喀喇沁的重视和塔布囊的显贵身份。
满蒙联姻的目的是通过婚姻关系来巩固清廷与蒙古王公的政治联盟。早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就开启了满蒙联姻的先河。例如努尔哈赤娶科尔沁明安台吉之女为妻,皇太极娶科尔沁莽古斯台吉之女为孝端皇后,又娶科尔沁斋桑台吉之女为孝庄皇后。同时,满洲贵族也将公主格格们嫁给蒙古王公贵族。入关以后,满蒙联姻呈扩大趋势,不过其主要形式变为以满族皇室公主格格下嫁蒙古贵族。
喀喇沁部是与清朝皇室联姻关系最为密切的部落之一,据历史文献记载,清朝皇家与喀喇沁通婚共114次,其中下嫁到该部的皇家女有93人,娶喀喇沁之女的21人。这一情况表明,喀喇沁部三个旗的扎萨克王公塔布囊之家世代与清朝皇室结亲。在这里尤以清康熙皇帝将其第五女端静公主下嫁到喀喇沁右旗扎萨克郡王扎什之子噶尔藏为之最。扎什为儿子迎娶公主特意修建了端静公主府,现在这座端静公主府又称公爷府,至今犹存。在清廷中引人注目的喀喇沁额驸是喀喇沁左旗的僧衰扎布祖孙三代。僧衰扎布是色棱曾孙,于1719年(清康熙五十八年)迎娶康熙皇帝的孙女,乾隆二年升为理藩院外侍郎。僧衰扎布的两个儿子瑚图灵阿、扎拉丰阿也都成为皇家额驸。嘉庆以后至清末,喀喇沁右旗固鲁思齐布的后裔成为喀喇沁部较有影响的皇家额附,其六世孙曼朱巴咱尔于1781年(清乾隆四十六年)娶定郡王绵恩长女,官至御前行走。他的后人色伯克多尔济、旺都特那木济勒等都娶皇家女,而且他们在清廷中都是很高品级的官员。尤其贡桑诺尔布,无论对于清廷还是蒙古各部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起过重要的作用。
清朝前期和中期,为了加强对北部边疆和蒙古地区进行有效控制,把原来的蒙古游牧部落划分为若干旗,固定在指定区域,施行盟旗制度。同时对蒙古实行了“封禁政策”。禁止各旗互相越界往来。清朝在划定旗界的基础上,严禁蒙古王公贵族和牧民越界游牧或旗与旗之间随便往来。蒙古人和喇嘛出境,必须向管旗章京报明情况。1728年(清雍正六年)规定,内外扎萨克蒙古王公及牧民等进关者(到内陆),皆由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张家口、独石口、杀虎口出入。入关时,将人数报明登记,出关时,仍对照原数放出。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又规定:各旗蒙古人及喇嘛等出境,于各管官名下发给票据,并由各旗派员巡查,如有私自出境者,勒令回本处治罪。严加阻止蒙古人学习和接触汉文化。清廷曾规定,蒙古王公台吉等不准聘请内陆先生教书(学汉文)或充书吏,违者治罪。其公文呈词,也不得擅用汉文。严格限制内陆汉人出关经商和种地。内陆商人到蒙古经商,必持有理藩院发给的票证,并限定一年催回。不准滞留各部娶妻立产,不准取蒙古名字,违者照例治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